拜讀繽紛版〈早安,你好〉一文,頗有同感,想起那些傳早安圖的朋友。
日日轟炸卻不曾加溫的友誼
來自湖南的小潔,是我認識二十多年的朋友,但不曾深交。某次在圖書館偶遇,加了LINE,自此她每天發送早安圖。儘管覺得沒多大意義,我還是會回覆,淺淺聊上一兩句:「你還在那邊工作嗎?」「有回大陸嗎?」簡單一問一答,沒有更進一步的交談。
直到有一次,她約我觀賞晚會表演,赴約時還帶了一盒巧克力送我。這才知道,她是基督徒,當天是耶誕晚會。向她道謝並為自己不知道要交換禮物表示歉意,幾天後我找了個理由回送禮盒。
本以為經過那次相聚,我們的友情會加溫,但沒有,除了每天持續收到她的早安圖。隔年的耶誕節她再次提出邀約,我選擇婉拒,告知信奉觀世音菩薩,還是不去得好,後來她便沒有再開口。不過,她的早安圖依然天天轟炸,我們維持著既熟悉又陌生的關係。
2022年,疫情肆虐的時候,我去診所做PCR。在候診人群中瞥見熟悉的身影,是小潔。我相信她也看到我了,正想叫住她,卻一轉身不見了。雖然感到意外,但轉念一想,當時大家都怕被傳染,避而不見也是人之常情。
之後她一如既往傳早安圖,我們都沒提起去做檢測的事。疫情結束後,大家恢復正常生活,某天在超市遇見她,素顏戴著口罩。我趨前打招呼,不料,她再一次躲開了。這次我終於肯定,之所以假裝沒看見,是因她並不想和我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
明明每天發送早安圖,真的碰見了卻刻意避開,我覺得沒意思甚至荒謬,但不知為何還是一次次回覆她。我想,她一逕傳送訊息,大概是想要告訴這個世界她的存在,似乎這樣就與社會有了某些連結。而我會回她,除了所謂的禮貌,是否也是想在虛無的網路抓住點什麼,深怕一放手,就無人惦記了,可也不願意坦露更多真實的自己,最終維繫一種淡淡的關係。
只有照片沒有文字的訊息
另一個傳早安圖的朋友,是社區議員服務處的志工。某年颱風,我們這棟公寓停水停電好幾天,多虧他奔走幫忙,得以早日恢復正常。此後,他每天傳送早安圖,還有旅遊的風景照,甚至是他心臟手術長長傷口的照片。他全部群發,讓好友都能知曉,可從沒有任何文字,讓大家自己看圖說故事。
有別於小潔,因他是異性,我不想過於熱絡,久久才回一次。而我只要回一張早安圖,他便回傳兩張,以示熱誠。
聽說他是退休人士,過著優渥的生活,交遊廣闊,重視健康。後來,我有兩三個月沒收到他的早安圖,感到納悶,在冬至那天發了一則信息問候,卻始終未讀。好奇向朋友打聽,方知經常宣傳養生方法的他已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最近每天傳早安圖給我的,是以前服務過的學校的校長,三十年不見,去年才加了微信。他的問候有時是圖片,更多是文字,「早安吉祥」、「早上好」輪流發送,附上一杯咖啡與一朵玫瑰的貼圖,我也回傳文字,複製即可。
對於久未見面的老長官,我不知道該如何婉拒。就這樣吧,回傳也只是複製而已,反正對方在乎的並非心意。一向強大、叱吒風雲的他,或許退休後也需要刷存在感吧,想提醒舊友記得他輝煌的過去、記得他這個人。於是,我倆的早安圖天天飛越海峽,落入回憶的長廊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