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台灣搶走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產業耿耿於懷,並以對台灣進口的半導體產品課取百分之百關稅為威脅,要求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尤其是台積電,增加赴美設廠的投資。如此赤裸裸地以關稅進逼,對台積電的實質威脅其實不大,主因是台積電先進製程產出的晶片,絕大部分都是銷往開發中國家系統組裝廠,美國政府能對這些晶片課以關稅的機會很少,此之所以蘋果和輝達對川普這項政策宣示,沒有什麼評論或反彈。
其次,即便美國政府橫了心對進口系統產品所含的台積電晶片都課關稅,還是很難威脅到台積電,因為其先進製程的顧客如蘋果和輝達,沒有其他能提供高端晶片生產服務的選擇。所以提高關稅,還是很難迫使台積電降價,徒然增加這些顧客的成本及相關終端產品的售價而已。實際上,關稅一上調,立刻將讓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變得奇貨可居,反可能給了台積電漲價的空間。
川普政府最根本目的,是在其國內生產美國所需的大部分先進晶片。要實現這個目標,它可以透過威脅利誘,促使台積電在美國建造更多的晶圓廠,或想方設法協助英特爾長成可以平視台積電的競爭對手。
讓台積電就範,最極端的手段就是以國安為名,強迫台積電將其鳳凰城廠賣給英特爾。這樣的想法並不離譜,因為拜登政府就是這樣脅迫抖音;川普政府也是以國安考量,意圖染指格陵蘭。然而,即使取得了這些廠的控制權,英特爾是否能交出同樣的經營績效,或幾年後是否在先進製程開發上會無以為繼,都在未定之天。
更釜底抽薪的做法是說服台積電股東,將台積電變成美國公司。彭博社去年報導,台積電在台灣股市流通的股票,七成四屬於外國投資人;如果美國政府有辦法找到這些投資人,並說服他們重組高階管理團隊和公司治理結構,就能把台積電變成美國公司,進而巨幅擴大在美國建廠的投資。但經過如此劇烈的公司改組後,必然會造成大量人才出走,新公司能否長久維持原台積電的業務成績,是個很大的問號。
川普政府最新的主意,是將英特爾的晶圓製造服務(IFS)單位分拆出來組成新公司,然後要求台積電以技術入股成為大股東,但不得插手日常營運。對於這樣的提議,上策是一口拒絕;如果情勢所逼被迫點頭,則應積極因應,力圖將此危機翻轉成擴大地盤的契機。
既然川普禁止外國公司介入新IFS的營運,台積電應順勢將技術貢獻限制在量產型的先進製程,但絕不擴及其他護城河,如經年累積的客戶關係、唇齒相依的供應鏈管理、紀律嚴明的基層營運大軍,及攻無不克的前沿製程研發團隊。因為分拆後,IFS的財務資源將比隸屬於英特爾時少很多,加上移轉而來的製程,應該比台積電最先進技術落後至少一個世代,新IFS預期仍需煎熬一陣子才會有明顯商務進展,因此在川普2.0任內不太可能變成台積電的主要對手。
去年十月,台積電宣布其鳳凰城廠先進晶片生產良率,已比台灣同級廠高百分之四,意義重大,因為它證明台積電的營運能力,已進化到能夠成本較高、員工紀律較寬鬆的美國廠,產出媲美原廠的尖端製程良率,也大幅提升台積電向全世界擴張建廠的底氣。如果經由這次技術入股成為IFS的主要股東,台積電得以就近監控這個潛在對手的製程與業務發展,從而取得未來併購IFS的有利位置,不失為壯大版圖的一步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