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0年5月31日,應是個黃道吉日。我接到某圖書公司負責人的電話,答應為我出書,還附上合約。已灰心多時、心如枯井的我,興奮得握緊拳頭、吹起口哨。
入職就有一個夢,要寫下水利故事
寫文章,應該不難。
民國52年我念初一時,曾在校刊上發表長達兩頁的「聽王藍先生演講」心得,賺了人生第一筆稿費,十五元,大受鼓舞。念大學後,我嘗試投稿報刊雜誌,至今已刊出近六百篇文章--被退稿、沒有發表的更多。
寫文章,容易;被採用,難。
寫書,應該也不難。
初任公職主管時,有感於公文內錯字頗多,會讓人訕笑公務員水準,因此利用實例,編寫「字詞辨正」供同仁參考。起先只是A4單頁列印,在本科內傳閱,後來長官認為有助公文品質,除同意彙整為書,並為之作序外,還加印七百本給下屬單位參考。只是該書沒有版面設計,也無申請書籍編碼,不算真正出書。況且我不是中文系所畢業,該書雖經過當國文老師的老婆閨密校閱指導,但總有點「撈過界」的心虛。
入職水利機關時就有一個夢,要環島台灣,寫下台灣水庫、大河等水利故事。提早退休後與老妻駕車環島,更遠赴金、馬、澎湖等離島,旅遊的重點是看水庫。在職時大水庫都看過不只一次,但很多小水庫是第一次,有些自來水公司、台電管理的水庫,並不輕易示人,幸好退休前請同仁幫忙,簽准發了公文,水庫管理機關憑函引導接待,非常順利,花了不到一年,完成「遊水庫聽故事」。
書稿成,要出版,才知道寫書雖然不難,難在有人願意出版。自己出資出版當然也行,但只能敝帚自珍、少量自嗨,否則一刷千本,至少要價二、三十萬。我寫該書是想分享水庫特色、釐清誤解,兼之宣傳一些水利知識,並鼓勵相關旅遊,可不想傷了荷包又庫存一堆書。詢問多家出版社碰壁後,經由貴人指導牽線,總算有出版社讓我償了心願。我只求儘快編印出書,滿足「作家」虛榮,出版社則想「以書代金」降低風險,洽定版稅是印刷量百分之十五的書。
十二月中旬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書,彩色精編、有書號、定價等一切資訊,捧著自己「頭胎」書,興奮得坐不住,趕去母系贈送師友。隔日再去原服務機關贈送長官、同僚,後來開會時遇到舊識或親友聚會皆會分送,除自己保留三本外,很快送完所有「版權費」。
後來,三聯教育基金會想出版水庫月曆,知道我寫水庫,便邀我合作。我們將主軸放在台灣較重要的二十七座水庫,除了由我再另增水庫小檔案、小知識內容外,考慮到三聯公司參與我國很多水庫大壩的安全監測工作,便由該公司增加「水庫大壩的安全監測」一章,再由基金會美編、出版《閱讀水庫,行腳台灣》一書,稿酬循例也是書。
從歷史上的今天,想到水利事件簿
有了水庫書經驗,我將目標轉向大河。想藉書說明治水方法與極限,破除防洪迷思,也介紹各河溪特色,並鼓勵愛河護川。我因拙於畫圖,水庫書只有一張手繪圖,出版社除了編排照片、文字外,沒有另外找插圖、美編,我感到可惜,便想起下屬機關同僚張秀錦小姐,她的河川流域地圖畫得極好。雖彼此不認識,仍厚著臉皮請她幫忙,並坦承即使出書,因無稿酬,只能以書相贈,而她竟然爽快答應了。她幫忙畫了二十六張內涵豐富、清晰又專業的流域地圖,讓民國102年九月出版的《遊大河聽故事》生色不少。
寫書期間,我從「歷史上的今天」,有了「水利事件簿」的構想。水利署網站有「大事紀要」,內容多元、包羅萬象,但失之簡略;水利防災年報及緊急應變經驗資料,儘管鉅細靡遺,但偏重在近幾年的災害。若能按日期把歷史上重大的水利事件編輯成冊,甚至仿照農民曆,有水利工程完工,幫助民眾解決缺水或淹水的日子就是吉日,而發生水利災害,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日子就是凶日,讓水利界或對水利有興趣的人,也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黃曆」,應該不錯。
103年三月完成這本水利黃曆,請出版社過目,對方評估這種小眾產品可能乏人問津,不願出版。我反躬自省,第一本水庫書,或許銷售成績還好,才有下一冊的「遊大河」,若「遊大河」銷售成績差,造成出版公司虧錢,被拒絕可以理解。想到之前出書後大部分送水利同僚、教師,既然如此,何不就在機關電子報上發表?後來該書從103年4月18日在水利署電子周報連載了兩年多才結束。電子連載,雖也挺有成就感又有趣,但書沒印成鉛字,對於我這種「紙本書迷」還是有點遺憾。
之後,我又浮現「泡溫泉聽故事」、「遊海岸聽故事」等念頭,同僚也鼓勵我將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冊,但出版社提醒我,現在紙本出版市場不景氣,以及水利題材相對冷門……言外之意,可想而知。我被澆了一大盆冰水,意興闌珊,最終擱筆。
出了幾本書,有同僚謬讚我是作家,但多年後重讀舊作,雖能感受到當時野人獻曝的滿腔熱血,卻對內容不甚滿意,總覺得不夠周延。
出書另一心得是:寫作,最需要的或許不是才華,而是熱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寫下來就可能成作家。才能、技巧固然重要,但這些皆可以學習磨練;倘若缺乏分享熱情,筆已如千鈞,再也提不動、不想敲鍵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