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兩起事件在網路上掀起熱議。一是NCC宣布海外寄送射頻設備需支付七五○元審查費;另一則是 Netflix 以《分手擂台》風格製作戲劇預告,讓觀眾誤以為是真的綜藝節目。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卻讓網友同樣反應:這是在耍我嗎?NCC這筆審查費,官方說法是為了射頻設備安全與反映行政成本,但網友普遍懷疑真正目的是管制跨境電商,甚至是針對中國市場。這種「表面說一套、實際做一套」的模糊操作,讓人質疑這筆錢到底是誰說了算?
Netflix預告片拍得太真,導致許多觀眾誤以為《分手擂台》真的回歸,最後才發現只是戲劇宣傳。這種「讓人誤會,最後才揭曉真相」的行銷手法,讓觀眾從興奮轉為不滿,甚至質疑Netflix的誠意。
這兩件事之所以引爆眾怒,從消費心理學來解釋,關鍵就在於資訊不透明、影響消費權益、社群情緒放大。
一、資訊不透明,消費者最討厭被蒙在鼓裡。現代消費者對資訊透明度的要求極高,直接、清楚、有誠意是基本標準。只要發現「你先隱瞞,後來才補充說明」,情緒就會瞬間升溫,從疑惑變成憤怒。
NCC強調是為了射頻設備安全,但消費者普遍懷疑,真正目的是管制特定國家產品,甚至影響跨境購物。這種「政策背後有目的,但不明說」的操作,讓人覺得是否又暗藏玄機?Netflix則是預告片風格太真,「故意讓人誤會」的手法,讓觀眾從興奮變成失落,進而產生不滿。
當消費者發現 「你根本不是一開始就誠實」,信任感會瞬間崩潰,甚至可能轉為「報復性抵制」。
二、影響消費權益,錢和感情是最不能碰的底線。「多花一筆錢」、「感情被欺騙」是消費心理最敏感的兩大議題。NCC這筆審查費,讓人擔心這不只是行政費,而是變相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成本,甚至影響跨境電商競爭力。Netflix雖沒讓觀眾花錢,卻影響了「選擇權」與「信任感」。當觀眾發現自己是行銷策略下的棋子,憤怒感會瞬間拉滿。只要影響到消費者的錢包或選擇權,負面情緒會遠超品牌預期。
三、當社會正當性被挑戰,社群怒火會迅速引爆。NCC審查費事件剛出來時,或許只有關心跨境購物的人在討論,但當愈來愈多人將這件事與政府過去的收費爭議連結,輿論焦點便從「費用合不合理」,轉變成「政府是不是又想撈一筆?」當這類疑慮成為集體共識,事件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政策問題,而變成了對政府公信力的挑戰。
Netflix事件的擴散方式也類似,起初只是少數觀眾覺得奇怪,但愈來愈多人表示「原來不只我一個人誤會」,從「個人覺得被騙」,轉變成「大家都覺得被騙」。當品牌行銷變成消費者的信任危機,企業就很難收拾。
當愈來愈多人認為他們的期待被不公正地打破,這種情緒就會快速擴散,並激發群體的集體反應。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在為「不公平的對待」發聲,這種情緒反應會使整體的情緒強度提升,進一步推動社群的傳播速度。
這兩起事件踩中了消費者最不能接受的三件事:資訊不透明、影響消費權益、社群快速發酵。這也是政府和品牌最該學的一課:透明、誠實、尊重消費者,不然下次引發眾怒的可能就是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