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正準備將關稅範圍從中國組裝的電子產品,擴大到在台灣製造的電腦晶片,川普還特別點名台灣在晶片市場占比達98%,並警告關稅可能高達100%。川普還會要求晶片的生產線和一些製造業搬到美國,例如台積電(2330)已經在美國的亞利桑那設廠,未來甚至會要求台積電等改至美國註冊,讓台積電變成美積電。台積電12日將首度在美國開董事會,看目前台積電的董事會組成中,外國人董事已經過半,政府對此議題應該有敏感性,不要事後才後悔來不及。
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航者,不僅是台灣經濟的支柱,更是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核心。若應美國要求大幅遷廠,台灣將面臨技術外流與國內產業鏈斷裂的風險,沒有先進技術會讓台灣的國際地緣政治地位弱化,也將對國內的經濟和就業產生嚴重衝擊。
對此,總統府表示台美雙方長期在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領域上,互助合作且互信良好,關係緊密,共創雙贏。經濟部也回應,台美高科技產業為互補模式,將持續關注美方政策,確保雙方互利發展。
對於川普的恐嚇,政府的回應未免太過樂觀和輕心,都是在講空話。對於商人川普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例如最近川普要遣回哥倫比亞的移民,本來哥倫比亞拒絕移民班機降落,川普馬上以25%的關稅、簽證限制及更嚴格的海關檢查作為回應,雖然一開始哥倫比亞也相對應的提高美國進口貨品關稅,但最後還是在壓力下低頭,這就是川普霸凌其他國家的真實面目。
在這種態勢下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川普一再提出的「美國優先」主張,包括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減少對外依賴等。在這樣的政策下,若未來美國再度對台灣企業施壓,例如要求台積電將先進製程遷移至美國,並以關稅或其他經濟制裁作為威脅,將對台灣的經濟和電子業造成極大挑戰。
政府現在忙於覆議、釋憲和大罷免,搞政治不搞經濟,是否有用心想一想應對的策略?例如積極跟美國政府溝通,說明台灣和台積電等公司基本上不是幫美國廠商製造晶片或者都是供應產品給美國廠商,若是被加關稅,轉嫁顧客的結果還是美國的廠商和人民受害。
政府應該利用說客和透過各種管道,向美國遊說和說明晶片生產分工的重要性和台積電留在台灣對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必要,並向美國提出替代方案,可以在美國設立部分研發或生產據點,以滿足美國需求,同時確保台灣的核心技術不外流。
川普的政策衝擊當前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當單一國家採取激進政策破壞既有供應鏈時,其他受影響國家的回應往往是採取對等的報復措施,例如美國限制先進晶片和技術輸往中國,中國馬上限制稀土(稀土用途廣泛,包括應用磁鐵和雷射的電子產品、電腦記憶體、攝影機鏡頭、電池等)輸往美國,對抗升高對雙方都不利。
萬一川普真的要課徵台灣的高額關稅,台灣有何對付措施?台灣有能力報復來抗衡嗎?台積電有這個膽量拒絕為美國公司製作晶片嗎? 川普的霸道固然引發爭議,但也提醒我們,台灣和美國的交往不能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必須有積極創新的做法,必須了解川普的內心想法,否則台灣將面臨很大的風險。政府應投注更多心力於確保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不會外移,給產業和人民信心。
台灣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才有目前的電子業,千萬不要因為輕忽在川普手中被毀去。政府除了喊「預算被砍」、「大罷免」之外,應該多多拚經濟、拚民生、拚半導體、拚AI,面對川普2.0來勢洶洶,政府不能再一味靠攏美國,若台灣的晶片業被外移掏空,民進黨政府將變成歷史罪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