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今天開審尹錫悅內亂案,倘其「領導叛亂」罪名成立,可能面臨終身監禁或死刑之判決。韓國憲法法院判決全票同意尹錫悅彈劾案。由於賴清德與尹錫悅二人的《總統政變》劇本高度雷同,因而尹錫悅及韓國的因果演示,對賴清德與台灣可謂前車之鑑。
尹賴有同有異,先說相同之處:
□二人皆處於「雙少數/朝小野大」的困境。尹在總統大選得票四十八點五六%,未過半,且相對於第二位李在明的得票率僅高出○點七三%。同時,韓國國會總額為三百席,尹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僅占一一○席,遠未過半;而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有一七二席,已單獨過半。另賴清德在總統大選得票僅四十點○五%,遠不如尹;而民進黨在立法院總額一一三席中僅得五十一席,亦未過半。
□尹、賴二人對國會多數方均持強硬對抗立場。而韓國國會多數方的制衡較立法院的藍白表現激烈得多,在尹任內韓國國會僅彈劾官員案就提出多達廿九案,可見一斑。尹賴二人皆將國會視為執政最大障礙,於是,尹欲以製造戒嚴來消滅反對黨及國會制衡,賴則欲以大罷免來粉碎政黨政治與府院制衡。
□尹賴二人皆將國會僵局故意且惡意引向兩韓及兩岸衝突。尹宣布戒嚴時,即直指國會內的反對黨是「親北韓勢力」的「反國家運動」。賴清德則藉由「賴十七條」等操作,對「境內敵對勢力」扣上「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的紅帽子;至於大罷免,則已完全異化為「反共剿匪/清除內奸」的鬧劇,把藍委一律指為「立法院內的親共毒瘤」。
以上,因為朝小野大□,所以要顛覆國會□。因此,尹的宣布戒嚴及賴的發動大罷免,在實質內核上皆可視為「總統政變」。至於□渲染兩韓及兩岸敵對,則是用以鼓動民粹情緒的政治槓桿。
看尹錫悅,就更能看清楚賴清德,並觸發了關於憲政民主的兩個深層的弔詭思考。
一、在憲政民主體制下,總統有沒有權力否定或沒收民主?
憲法法庭判決指出,總統即使可宣布戒嚴,但尹錫悅動用軍警破壞國會等憲政機關,企圖阻止國會表決解除戒嚴案,且企圖逮捕重要政治人物,明顯違反總統維護憲法的職責。
尹錫悅觸動的質疑是:①總統有無權力全盤否定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有無權力指國會的憲政民主制衡為「反國家運動」?②尤有甚者,總統有無權力不經司法正當程序,逕指國會民主反對勢力為「親北韓勢力」、「朝鮮同行者」?
其實,兩韓關係演化至金正恩在二○二三年宣示「北南(兩韓)關係不再是同族關係、同質關係,而是兩個敵國、處於戰爭中的交戰國關係」後,形同已用「兩國論/敵國論」否棄了「統一論」。金正恩否定了統一,不啻反而穩定了朝韓情勢,兩韓關係已是外張內弛。南韓內部與其說對「韓朝問題」有巨大歧見,不如說只是對「韓/朝/中/美/日」五邊關係的縱橫捭闔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但是,尹錫悅卻惡意撩撥韓朝衝突,甚至有韓國政壇要角實名指控,尹錫悅欲導演謀殺南韓名人並嫁禍平壤,以激怒金正恩,用為實施戒嚴的藉口。
憲法並未否定總統依憲有宣布戒嚴之權。但尹錫悅藉口韓朝衝突,欲以宣布戒嚴來消滅在野黨、終結國會,這其實是「總統政變」,罪無可逭。
回頭看賴清德。罷免原是處理個別立法委員去留的法制。如今的無差別滿門抄斬大罷免,卻是要用廿五%的罷免票(罷免門檻)全盤否定以五十%選票選出的立委所構成的國會多數。試問:正當性何在?合理性何在?
賴清德與尹錫悅異曲同工。他以「賴十七條」等撩撥兩岸衝突,又在街頭以「反共剿匪/清除內奸/消滅紅委」來發動大罷免,意在顛覆立法院的制衡功能,這其實也是「總統政變」。
尹賴二人同樣面對的質疑是:總統有無權力用這種「政變」的手段來否定或沒收民主?
二、在憲政民主體制下,人民有沒有「反對民主/推翻民主」的權利?
在此次韓國政潮中,值得關注的是支持尹錫悅的民眾一直展現高度的熱情與堅強的意志。至宣判前,仍時而出現三成至四成多支持尹錫悅(即反對彈劾)的民意調查。政潮期間,街頭經常出現幾萬至十幾廿萬反對彈劾的群眾集會,熱烈且堅定。
韓國民眾皆知,尹錫悅的操作,是將異議反對者視為國家的敵人,甚且以荷槍實彈的軍隊侵入國會欲以暴力將其解構,意在根本顛覆「憲政法制/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民主運作」。但是,尹仍能獲得如此熱情與堅定的支持。因此,就浮現了這個問題:在民主憲政體制下,人民有無「推翻民主/支持獨裁」的權利?
這個問題也存在於今日的台灣。賴清德的操作,也是將異議反對者視為國家的敵人,他也完全不掩藏意在顛覆「憲政法制/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民主運作」的陽謀。但是,民調顯示,仍有相當顯著的民意支持賴清德的大罷免,這正是賴清德發動「總統政變」的底氣。
因為,理論上只要有廿五%的民眾支持大罷免,賴就有可能實現「總統政變」。
以上兩個弔詭的命題,皆是民主政治的考驗。
尹錫悅顯然是因南韓整個體制(包括大法官)及多數民意守住了民主的底線,所以他的「總統政變」未能得逞。然而,台灣面臨的大罷免,卻可能被廿五%熱情且堅強支持賴清德及民進黨的民意所挾持,這使賴清德有可能實現這場「總統政變」。
落筆至此,篇幅已盡。只能略論尹賴二人之異。最大的差異是在:尹錫悅面對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並未撕裂的「大韓民國」,政潮期間,尹的支持者皆持韓國國旗及美國國旗,反而是主張彈劾他的群眾未持國旗,相映成趣。相對而言,賴清德卻是面對一個嚴重撕裂的台灣與中華民國,且他自己就是台獨分子,他的支持者不持國旗。因此,賴清德對憲政民主的威脅與為害,遠比尹錫悅要嚴重得多。
台灣人必須嚴肅看待:尹錫悅若是在「總統政變」的層次,賴清德卻是深刻到「總統叛國」的層次。二人當然大不相同,未可同日而語。
賴清德若大罷免成功,台灣即形同將出現一個廿五%民意力挺的台獨政權。嗚呼,憲政民主、兩岸關係皆不堪設想。
韓國以整個堅韌的民主體制先一步下架了尹錫悅這個「叛亂罪被告」,但不知台灣人民能否化解賴清德的這場「總統政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