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聯合報社論/面對美國卑躬屈膝,霸凌人民毫不手軟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14 第59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抗中保台養共諜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面對美國卑躬屈膝,霸凌人民毫不手軟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關稅談判切勿出賣國家利益
民意論壇 聯合報黑白集/川賴同款的鱷魚慈悲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金融業如何成為詐騙的首道防線?
大屋頂下/賴清德尹錫悅的同與異 解讀《總統政變》劇本
大罷免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
賴脫中入北 恐落雙殺困境
美中貿易若停擺 台思考關鍵補位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抗中保台養共諜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政府揮舞「抗中保台」大旗,潛伏在府院黨的共諜案卻層出不窮。民進黨一手清算陸配、一手豢養共諜,原來「綠共就在你身邊」是現在進行式。難怪台北市長蔣萬安說重話,共產黨和民進黨要消滅中華民國,民進黨嘴巴講反共、自己養共諜,「民進黨才是共產黨走狗」。

檢調追查,民進黨新北市議員李余典前特助黃取榮透過民進黨前黨工邱世元,吸收賴清德在副總統任內的機要吳尚雨、吳釗燮擔任外交部長的秘書何仁傑等人為共諜,府院黨國安團隊幾乎失守,行政院長卓榮泰要國人如何「安心入睡」?

綠委許智傑曾呼籲黨公職全面清查,高層卻靜悄悄,綠共依然連環爆。二○一六年吳釗燮初任國安會秘書長時,何仁傑就在身邊,但八年來僅對何做一次安全查核,成為國安漏洞;民進黨窮盡國家之力清算陸配戶籍,結果「匪諜就在本能寺」,無法再賴給藍白刪預算。吳釗燮應接受國安調查,並公布結果以安民心,若國安核心都被滲透,抗中保台只是笑話。

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下令研擬急難救助方式,避免黨工因窮困而遭收買。但這是「頭痛醫腳」,綠黨工今天為了新台幣可以「愛台」,明天為了人民幣也可以「賣台」;民進黨「勤政清廉愛鄉土」變成「抗中保台養共諜」,創黨精神煙消雲散,才是最大問題。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面對美國卑躬屈膝,霸凌人民毫不手軟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內政部移民署近日通知一萬多位在台定居多年的陸配和陸配子女,要求補繳「喪失原籍公證書」,否則將廢止、撤銷其在台定居許可、戶籍登記,引發新住民恐慌。面對各方批評,陸委會宣布四種情況可用具結替代,暫解困境。但整個事件就是赤裸裸以意識形態出發,歧視、霸凌人民的作為;賴政府無心治國,只想製造仇恨對立的心態,一覽無遺。

移民署的法源,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問題是,這個條文是二○○四年才新增生效,許多陸配來台定居時間不只比修法還早,甚至早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立法。移民署忽然清查要求繳交喪失原籍公證書,根本強人所難。

移民署廣發通知書後,民怨紛至沓來。由於時間久遠,要重新到大陸辦理喪失原籍證明,困難重重。更有許多新二代,雖然是在大陸出生,但很快就回台,根本不曾在大陸設籍,當然也無從辦理喪失原籍證明。移民署一紙通知,這些早已是中華民國國民的陸配、新二代,就要被剝奪公民身分,淪為兩岸人球。

尚未繳交喪失原籍公證書者,除了少數是因疫情等因素延宕,多數是因新舊法適用問題而產生;但即便當初未依法繳交者,也早已喪失要求補繳的時效。而要求新二代補繳喪失原籍公證書,除了也有時效問題,更是歧視的雙重標準。他們的國籍是依據國籍法,因父或母為中華民國籍而自然取得,何須再繳喪失原籍公證書?如果此規定一體適用,所有在其他國家出生的我國公民子女,是否也要繳交「喪失該國國籍、戶籍證明」?

現在陸委會同意有安全疑慮、重大傷病、十年未赴陸、在大陸出生即返台等四類情況,可用具結替代,但前三種情況未來赴陸都會被要求補繳證明。陸委會以權宜措施拆彈,暫緩一場大規模人球災難,也避免了強拆一萬多個家庭的人道罪責。

賴政府如此刁難陸配和新二代,與民進黨抗中保台的意識形態有關。為了抗中,民進黨慣將矛頭指向陸配。從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和法務部指控陸配與陸配團體是「中國認知作戰在地協力高風險群」,到抹紅選舉提名陸配的民眾黨,都顯示民進黨不把陸配和新二代當作公民,而是視為「潛在的犯罪者」。

此次要求陸配和新二代補繳喪失原籍證明,只是賴政府系統性霸凌陸配工程的一環。去年以「沒有放棄中國國籍」為由,將史雪燕等具陸配身分的民選公職解職,阻擋陸配參政可能;今年則以「宣揚武統」為名,撤銷陸配亞亞等人的居留許可,限制陸配言論自由。至於補繳喪失原籍證明,更是將打擊矛頭指向已取得我國國籍的一般陸配。

民進黨立委正醞釀修法,要求陸配取得我國國籍,必須「放棄中國國籍」。但依照大陸國籍法,大陸人民不可能以取得我國國籍為由申請放棄國籍,這也意味一旦民進黨重新掌握國會多數,所有陸配都將在打擊範圍內。

巧合的是,只剩三個月就屆齡退休的移民署長鐘景琨,突然提前退休。由於補繳喪失原籍證明引發民怨,外界揣測,如果不是賴政府欲將鐘景琨當作替罪羔羊,就是鐘景琨不願配合民進黨政策。鐘景琨提前退休,除讓賴政府荒腔走板施政無所遁形,也讓自己免於當濫權違法、霸凌陸配與族群歧視的幫兇。

賴政府霸凌陸配與新二代,毫不手軟;面對川普關稅霸凌,卻卑躬屈膝到極點。對外喪失國格,對內霸凌國民,這是賴政府要的民主價值與社會團結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關稅談判切勿出賣國家利益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以離譜的高關稅逼迫各國和美國談判,以各種條件換得降低關稅。全球75國排隊表示談判意願,我國則被列入談判的第一波名單之中。

政府對此沾沾自喜,但我們必須嚴肅提醒,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是個兩面刃,它也許可以盡早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但也可能是因為我國這塊「肥肉」太肥,且缺乏談判籌碼,川普政府想要早日咬上一大口,並作為其他國家的示範;政府必須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切莫出賣國家利益。

對於川普髮夾彎暫緩對等關稅90天的原因,目前有幾種說法,包括股市劇烈震盪超過預期,讓川普金主和幕僚力勸暫緩;或說是國債遭到大量拋售,價格下跌、殖利率飆升,讓國債借新償舊時壓力過大,可能動搖國本。另外,也有美國媒體投書說,川普和「占美國便宜」的國家談判時,會要求對手將所持美國債券轉換為百年不得交易的低息或無息債券,等於是要對手國「凍結資產」;而對於以色列和台灣,更有可能要求「以債券換安全」,所以才將以色列和台灣列為第一波名單之中。

如果上述將台灣列入第一波名單的原因為真,那就是將台灣視為令人垂涎的肥肉,是國家的重大危機,並非是幸運之事,絕不可掉以輕心。原因很簡單,中央銀行擁有的巨額外匯存底是屬於全民資產,將其絕大部分(92%)購買美國國債,是因美國國債既有利息收入,又有充足的流動性,隨時可以於市場上拋售取回美元,供作必要用途。如果換成長期的低息或無息債券,等於喪失流動性的「固定資產」,完全喪失其主要功能。萬一「國家有事」,發生民眾需要大量兌換美元時,央行的現金美元不足將導致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般,會讓新台幣狂貶,國家陷入經濟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的殷鑑不遠,央行也每每以我國非承平國家,需要巨額外匯資產來抗拒外界對設立「主權基金」的要求,豈可承諾將巨額外匯的流動性加以封存?

其次,「以債券換安全」更是無稽之談。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安全,美國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台灣也成為美國在東亞第一島鏈的一環,為美國的全球利益提供保障。目前的國家安全,也是耗費巨大經費採購美國戰機、武器,加上自產的武器裝備,所建構出來的。目前北京正在爭取台灣和平統一,美國也在爭取台灣成為其印太戰略架構的一環,理當保障台灣安全,來爭取台灣靠向美方才是;斷無藉台灣安全為由,要脅台灣作出犧牲之理。這是我方極大的談判籌碼,切不可一面倒向美方,導致巨大損失。

我們其實還是有一些可以承擔的籌碼,可以妥為運用,包括增加對美農產品和能源的採購;提高國防費用購買更多合宜的美國武器;放手讓新台幣波動以充分反映合理匯率;承諾逐年減少對美貿易盈餘,並達到基本平衡;充分檢討非關稅貿易障礙,讓美國貨品和服務業貿易免除干擾;鼓勵更多的高科技企業赴美投資等。這些相對合理和可行的妥協,相信國人都可以接受;但是前述不合理的美債要求,絕對是不能妥協的賣台行為。

國家有難,正遭逢二次戰後未有之變局。美國從一個受全球民主國家尊敬的世界秩序維護者,一夕變成世界秩序的破壞者,遭到各民主國家的猜疑和畏懼。套用抗戰發生時的一句口號:「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關稅談判代表團必須為維護國家利益,以最大的理性和邏輯,獲取最大的權益,拒絕無理的犧牲,並努力創造出雙贏的結果。

   
民意論壇
聯合報黑白集/川賴同款的鱷魚慈悲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賴政府擴大清查並要求陸配及陸配子女繳交大陸除藉證明,惹來拆散上萬家庭的批評,陸委會忙釋出四情況可改具結,還口惠稱人道考量。如此作風,神似川普化身土匪全球搶錢,還要各國感恩戴德。

一位陸配昨天投書民意論壇,感慨「你心換我心 勿涼了陸配心」,反映了「都當台灣阿嬤了還要搞這東西」、「連做台灣鬼也要認證」的荒謬,直擊賴政府曲解法令對陸配忠誠查核的無理野蠻。

嫁來台灣多年的陸配最樸素的疑問是,當初取得台灣身分證不是已除掉大陸戶籍?若當時未繳證明,內政部如何完成登記?賴政府「沒事找事、寧可錯殺」,反人性廣撒陸配清查網,更讓他們時時面臨被驅離的憂懼。

隨著批評聲浪擴大,賴政府改口,赴陸有安全疑慮、行動不便等四情況可具結,說是以最人道方式解決問題,卻不願承諾常態化作為日後處理方式。

這讓人想到川普作風:先全球加稅十趴,再疊加對等關稅壓迫各國談判,引發風暴後就髮夾彎施小惠,暫緩九十天;但美國財長說「沒有報復,就得獎勵」,白宮顧問還明言可捐錢給美國財政部,完全暴露土匪心態。

賴政府喜孜孜被美國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但淪為美國餐桌魚肉的賴政府,卻轉身要脅霸凌陸配。這幅川、賴政府同款的鱷魚式慈悲嘴臉,真讓人惡心!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金融業如何成為詐騙的首道防線?
方元沂/聯合報
繼上次Meta帳號遭冒名濫用不久,近日又接獲校內同事Line訊息,內容稱「因網銀額度限制,臨時需要人幫忙先轉帳」,語氣緊急。當下便覺可疑,果不其然,隨後確認該同事的帳號已遭詐騙集團盜用。

詐騙已非遠方傳聞,而是日常一部分。根據警政署統計,去年台灣詐騙案達近三點八萬件,較前一年激增二成九;財損高達八十八億元,增幅達二成一。隨著詐騙手法升級,金融體系已成詐騙金流的主戰場,亦是防堵詐騙的第一道防線。

未來防詐的關鍵不僅在於事後補救,更在於前瞻性的數位風險監控與系統性預警機制。金融業若能成為「智慧守門人」,將不再只是資金中介者,更是社會信任與數位安全的守護者。

以英國為例,常見的「授權付款詐騙」即為消費者在誤信對方身分下,自行將資金轉帳至詐騙帳戶。二○二三年上半年,英國因APP詐騙損失達二點四億英鎊,僅六成四金額得以退款,且有八成六未通報,顯示實際損害遠高於表面數據。

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署(FCA)在去年發布報告,指出目前金融業防詐五大缺失:一、過度聚焦商業風險,忽略消費者保護。二、報案與申訴機制不友善,導致處理延誤與用戶挫折。三、詐騙偵測與監控框架仍不成熟。四、對人頭帳戶偵測薄弱。五、對支援弱勢客群缺乏具體做法。

對此,英國從制度層面強化防詐責任,包括要求支付服務業者承擔更多賠償義務,自去年十月起針對APP詐騙設有最高八點五萬英鎊的強制退款機制;並授權銀行在發現疑似詐騙時,延遲付款最長四個工作日,以利調查與主動干預,提升即時詐騙的阻斷能力。

此外,FCA強調落實「消費者責任」精神,要求業者須主動防止預見性的損害,並強化交易警示設計與有效性測試;更透過資訊揭露、強化詐騙行為識別與推廣「收款人確認」制度,打造更具責任感與透明度的金融環境。這些措施呈現出一項明確趨勢:將防詐責任前移、從補救走向預防、從顧客自負走向業者共擔、從技術對應走向制度設計。

反觀台灣,面對日益嚴峻的詐騙威脅,政府亦持續推動制度強化。金管會依據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授權,於去年底發布「金融機構及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防制詐欺犯罪危害應遵循事項辦法」,規範金融機構與虛擬資產業者在存款帳戶、信用卡、電子支付及虛擬資產帳號管理上,需落實通報、聯防、查詢與返還等四大機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防詐成效已納入金融業「公平待客原則」評核的加分項目,成為企業誠信與客戶關係的評量依據,象徵「防詐」從單一風控措施,晉升為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的核心元素。

面對詐騙從街頭轉進雲端,銀行若仍仰賴櫃員直覺或事後補償,已難應對未來挑戰。金融業防詐轉型須從數據、制度、人力與科技四面同步布局,建立跨行聯防的資訊共享平台,並投入AI分析異常交易、識別可疑行為模型,推進從「個案防堵」邁向「系統預防」。

前瞻地看,若金融業能將防詐設計內建於產品與服務流程之中,如同資訊安全嵌入程式架構,將有望形塑出一個具韌性、可預測且能自我修復的防詐體系。在數位金融時代,守住用戶信任,才是金融業最根本的資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大屋頂下/賴清德尹錫悅的同與異 解讀《總統政變》劇本
黃年/聯合報
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今天開審尹錫悅內亂案,倘其「領導叛亂」罪名成立,可能面臨終身監禁或死刑之判決。

韓國憲法法院判決全票同意尹錫悅彈劾案。由於賴清德與尹錫悅二人的《總統政變》劇本高度雷同,因而尹錫悅及韓國的因果演示,對賴清德與台灣可謂前車之鑑。

尹賴有同有異,先說相同之處:

□二人皆處於「雙少數/朝小野大」的困境。尹在總統大選得票四十八點五六%,未過半,且相對於第二位李在明的得票率僅高出○點七三%。同時,韓國國會總額為三百席,尹的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僅占一一○席,遠未過半;而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有一七二席,已單獨過半。另賴清德在總統大選得票僅四十點○五%,遠不如尹;而民進黨在立法院總額一一三席中僅得五十一席,亦未過半。

□尹、賴二人對國會多數方均持強硬對抗立場。而韓國國會多數方的制衡較立法院的藍白表現激烈得多,在尹任內韓國國會僅彈劾官員案就提出多達廿九案,可見一斑。尹賴二人皆將國會視為執政最大障礙,於是,尹欲以製造戒嚴來消滅反對黨及國會制衡,賴則欲以大罷免來粉碎政黨政治與府院制衡。

□尹賴二人皆將國會僵局故意且惡意引向兩韓及兩岸衝突。尹宣布戒嚴時,即直指國會內的反對黨是「親北韓勢力」的「反國家運動」。賴清德則藉由「賴十七條」等操作,對「境內敵對勢力」扣上「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的紅帽子;至於大罷免,則已完全異化為「反共剿匪/清除內奸」的鬧劇,把藍委一律指為「立法院內的親共毒瘤」。

以上,因為朝小野大□,所以要顛覆國會□。因此,尹的宣布戒嚴及賴的發動大罷免,在實質內核上皆可視為「總統政變」。至於□渲染兩韓及兩岸敵對,則是用以鼓動民粹情緒的政治槓桿。

看尹錫悅,就更能看清楚賴清德,並觸發了關於憲政民主的兩個深層的弔詭思考。

一、在憲政民主體制下,總統有沒有權力否定或沒收民主?

憲法法庭判決指出,總統即使可宣布戒嚴,但尹錫悅動用軍警破壞國會等憲政機關,企圖阻止國會表決解除戒嚴案,且企圖逮捕重要政治人物,明顯違反總統維護憲法的職責。

尹錫悅觸動的質疑是:①總統有無權力全盤否定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有無權力指國會的憲政民主制衡為「反國家運動」?②尤有甚者,總統有無權力不經司法正當程序,逕指國會民主反對勢力為「親北韓勢力」、「朝鮮同行者」?

其實,兩韓關係演化至金正恩在二○二三年宣示「北南(兩韓)關係不再是同族關係、同質關係,而是兩個敵國、處於戰爭中的交戰國關係」後,形同已用「兩國論/敵國論」否棄了「統一論」。金正恩否定了統一,不啻反而穩定了朝韓情勢,兩韓關係已是外張內弛。南韓內部與其說對「韓朝問題」有巨大歧見,不如說只是對「韓/朝/中/美/日」五邊關係的縱橫捭闔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但是,尹錫悅卻惡意撩撥韓朝衝突,甚至有韓國政壇要角實名指控,尹錫悅欲導演謀殺南韓名人並嫁禍平壤,以激怒金正恩,用為實施戒嚴的藉口。

憲法並未否定總統依憲有宣布戒嚴之權。但尹錫悅藉口韓朝衝突,欲以宣布戒嚴來消滅在野黨、終結國會,這其實是「總統政變」,罪無可逭。

回頭看賴清德。罷免原是處理個別立法委員去留的法制。如今的無差別滿門抄斬大罷免,卻是要用廿五%的罷免票(罷免門檻)全盤否定以五十%選票選出的立委所構成的國會多數。試問:正當性何在?合理性何在?

賴清德與尹錫悅異曲同工。他以「賴十七條」等撩撥兩岸衝突,又在街頭以「反共剿匪/清除內奸/消滅紅委」來發動大罷免,意在顛覆立法院的制衡功能,這其實也是「總統政變」。

尹賴二人同樣面對的質疑是:總統有無權力用這種「政變」的手段來否定或沒收民主?

二、在憲政民主體制下,人民有沒有「反對民主/推翻民主」的權利?

在此次韓國政潮中,值得關注的是支持尹錫悅的民眾一直展現高度的熱情與堅強的意志。至宣判前,仍時而出現三成至四成多支持尹錫悅(即反對彈劾)的民意調查。政潮期間,街頭經常出現幾萬至十幾廿萬反對彈劾的群眾集會,熱烈且堅定。

韓國民眾皆知,尹錫悅的操作,是將異議反對者視為國家的敵人,甚且以荷槍實彈的軍隊侵入國會欲以暴力將其解構,意在根本顛覆「憲政法制/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民主運作」。但是,尹仍能獲得如此熱情與堅定的支持。因此,就浮現了這個問題:在民主憲政體制下,人民有無「推翻民主/支持獨裁」的權利?

這個問題也存在於今日的台灣。賴清德的操作,也是將異議反對者視為國家的敵人,他也完全不掩藏意在顛覆「憲政法制/政黨政治/國會制衡/民主運作」的陽謀。但是,民調顯示,仍有相當顯著的民意支持賴清德的大罷免,這正是賴清德發動「總統政變」的底氣。

因為,理論上只要有廿五%的民眾支持大罷免,賴就有可能實現「總統政變」。

以上兩個弔詭的命題,皆是民主政治的考驗。

尹錫悅顯然是因南韓整個體制(包括大法官)及多數民意守住了民主的底線,所以他的「總統政變」未能得逞。然而,台灣面臨的大罷免,卻可能被廿五%熱情且堅強支持賴清德及民進黨的民意所挾持,這使賴清德有可能實現這場「總統政變」。

落筆至此,篇幅已盡。只能略論尹賴二人之異。最大的差異是在:尹錫悅面對的是在國家認同上並未撕裂的「大韓民國」,政潮期間,尹的支持者皆持韓國國旗及美國國旗,反而是主張彈劾他的群眾未持國旗,相映成趣。相對而言,賴清德卻是面對一個嚴重撕裂的台灣與中華民國,且他自己就是台獨分子,他的支持者不持國旗。因此,賴清德對憲政民主的威脅與為害,遠比尹錫悅要嚴重得多。

台灣人必須嚴肅看待:尹錫悅若是在「總統政變」的層次,賴清德卻是深刻到「總統叛國」的層次。二人當然大不相同,未可同日而語。

賴清德若大罷免成功,台灣即形同將出現一個廿五%民意力挺的台獨政權。嗚呼,憲政民主、兩岸關係皆不堪設想。

韓國以整個堅韌的民主體制先一步下架了尹錫悅這個「叛亂罪被告」,但不知台灣人民能否化解賴清德的這場「總統政變」?

   
大罷免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
田俊雄/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榮譽/聯合報
正值各國捲入川普關稅大戰之際,台灣卻陷入一場由執政黨主導的政治風暴,大規模罷免行動在各地接連上演、立法院議程杯葛造成議事空轉,包括陸配遭獵巫引發寒蟬效應,儼然成為一場白熱化的政治鬥爭。這些行動的表面包裝是行使民主機制,實則赤裸裸地打壓反對聲音,與對權力的貪婪固守。

洛克指出,人民賦予政府權力不是為了被壓迫,而是為了保障生命、自由與財產。當權力背離了這個初衷,政府不再是人民福祉的守護者,而是壓迫與分裂的機器。一旦民主淪為權力的工具,以罷免為名行鬥爭之實,人民內耗、政治風氣惡性循環,絕非台灣民主之福。

罷免制度原是用以制衡民代失職、失德的重要機制,是人民行使監督權利的正當管道。然而,當這樣的制度被有計畫地運用在打擊政敵上,便不再只是單純的民意展現,而成為一種政治鬥爭的延伸工具。民主制度一旦被政黨操作而變質,罷免也就不再是正義的出口,而成了政治清算的利刃。

當執政者以罷免為名、行鬥爭之實,不僅撕裂社會,更偏離民主正道。民眾焦慮感升高,對公共事務的冷感加劇,甚至懷疑民主制度的公平性。許多基層民眾私下表示「投票有什麼用?」這種無力感反映台灣民主機制已陷入信任危機。

漢娜鄂蘭曾警告,極權政體經常利用國家機器來消滅異議者。今天,政黨利用國家資源與媒體結構操弄民意、挑動情緒,將反對派標籤為「國家敵人」而非競爭對手。亞里斯多德早在二千多年前便曾提醒,暴政的特徵之一,就是把敵人標記為國家的敵人,而非政治上的對手。這種做法正是極權的前兆,是民主逐步走向衰敗的開端。

當全球關稅壁壘升高、地緣政治動盪不安、國內經濟復甦乏力、民生物價飛漲、薪資停滯,政府卻執迷於政治權力清算。洛克亦強調「政府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福祉」,如果我們見到的不是福祉而是清算,不是建設而是摧毀,那就說明政府已脫離了它存在的正當性。

花蓮是一塊山海環繞、人情味濃厚的土地。這裡的多數居民只希望能平凡安穩過日子。然而,如今政治風暴卻已吹進地方,讓原本單純的土地陷入政治鬥爭的暗潮中;人際的信任與關懷逐漸崩解,百姓之間不再是鄰里,而成了立場上的敵對方。罷免行動結合龐大的行政與媒體資源,已不是單純的人民選擇,而是資訊操控與輿論動員的結果。誰能掌握媒體話語權、主導社群聲量,誰就能塑造民意導向。

當前全球經濟局勢動盪,執政者應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創造安定,而非將行政資源用於壓制異己,把心力放在權力鞏固上。當政府不再扮演穩定社會的角色,反而親自參與對立與鬥爭,人民將何以安身立命?真正的民主論辯在於「為什麼罷免」;若罷免淪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最終受害的是社會的民主素養與制度根基。

我們必須誠摯呼籲執政者懸崖勒馬、停止政治清算。民主需要理性存在與制度的節制。台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鬥爭,而是社會理解與信任重建。讓孩子有希望、長者有尊嚴、青年有未來,這是民主應有的目標。

漢娜鄂蘭說:「權力真正的敵人不是反對派,而是濫權。」人民應覺醒,我們彼此不是敵人;我們要的不是挾民主之名的高壓統治,而是能讓人安心生活的台灣。

   
賴脫中入北 恐落雙殺困境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聯合報
川普宣布課徵「對等關稅」,後又宣稱因超過七十五國與美方聯絡談判且未採報復行動,高額關稅措施暫停實施九十天,包括台灣、日本、南韓、歐盟等皆改為百分之十的基準關稅,惟獨對中國徵收關稅提高至百分之一二五,復因芬太尼問題課徵關稅,疊加後達百分之一四五,顯然美對中報復性關稅的針對性極強。

為此,賴清德總統在聽取學者報告後,極度讚賞「脫中入北」戰略,欲藉此提振台灣經濟發展。所謂「脫中入北」,其實是「脫中入美」的替代詞,是民進黨既有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的升級版。

首先,台投資及經貿政策應避免過度集中美、中。面對川普最初宣布的對台課徵卅二%關稅,儘管尚有九十日談判緩衝期,民進黨政府應跳脫台美關係史上最佳或過度倚美的政治宣傳,務實思考分散台灣全球經貿布局在美中市場的占比。台灣高度依賴外貿,扣除轉口貿易後,台貨品總貿易額仍達GDP九成以上。

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外銷市場,僅次於中國。台對外貿易過度依賴美中兩大國,皆有弊端;對中過度依賴,招致對岸農漁水產品經濟反制、降低十二項石化產業、一三四項傳統製造業及卅四項農產品關稅減讓優惠、二五○九項商品貿易壁壘調查成立。至於對美順差增加,則引來川普批評搶走美國勞工工作機會,並以對等關稅報復性威脅。是故台灣應分散投資布局全球,而非單一傾斜美中兩大強權。

其次,台商可能從對等關稅高漲的東南亞國家回流台灣。東南亞生產基地的對等關稅高於台灣,在台生產成本比在柬埔寨、越南、泰國等少,短期內利於東南亞台商回台投資生產;或調整供應鏈結構,讓海外工廠製造半成品再回台組裝,在具更佳競爭力的稅賦條件下出口至美國,但此恐不利推動新南向政策。

再者,民進黨政府難以採取貿易報復手段。儘管民進黨政府一開始曾表達對等關稅措施「強烈不合理,將嚴正交涉」立場,但迄今未如中國一樣採取報復措施。民進黨政府尚冀圖川普政府協助其抗中保台路線、聯美抗中戰略及一邊倒政策。儘管台積電赴美投資累積一六五○億美元,賴總統也說國防經費將提高至GDP百分之三以上,但美國對台對等關稅仍高於其他盟邦,顯然川普府認為台無論是對美投資或國防經費,投入仍嫌不足。

最後,對等關稅凸顯美中競爭加劇。這次關稅大幅調升主要集中在中國、越南、泰國、台灣等地,各國大多對美採取降低關稅甚至零關稅因應,中國則提出反制。台灣在川普的對等關稅名單中被列為「Country」,這並非僅是簡單文字表述而已,實或隱含美視台為印太戰略棋子的圍堵中國角色。

賴清德倡議「脫中入北」的政治投名狀,但台灣一旦在美中間兩頭落空,將面臨遭「雙殺」之厄運。故調整失衡的國際戰略及對抗性的兩岸路線有其迫切性,「脫中入北」無法跳脫抗中保台及聯美抗中一邊倒的戰略困窘;應調整為和中保台、友美和中的平衡戰略,並盡力參與國際經貿多邊組織框架以避免被邊緣化。此刻,應是台灣最佳的戰略調整機遇期。

   
美中貿易若停擺 台思考關鍵補位
楊智/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對中國所有產品課徵百分之一四五的關稅,中國對美國所有的產品課徵百分之一二五的關稅,現已生效。美中之間,二○二四年的貿易總額是六八八三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五二四七億美元,中國從美國進口一六三六億美元。中國大陸有三六一一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未來,這近七千億美元的貿易量,花落誰家?中美關稅大戰,也是台灣廠商接收轉單的契機。中美關稅大戰,台灣整體上下游產業都有大機會爭取。

筆者從ChatGPT可以看到,中美貿易往來的商品結構如下:美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主要有機械器具(幾乎占了一半)、雜項製品(包括家具、玩具)、紡織原料及其製品、廉價金屬及其製品、塑料及其製品;而美國賣給中國的商品前五類:第一名也是機械器具(占五分之一)、其次是化學產品、運輸設備(包括飛機)、礦物產品、植物產品。

中美雙方進出口的第一名都是「機械器具」,占比很高,為什麼?因為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機械器具,主要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小家電與設備、電氣配件與組件、自動化與低階工業設備。特點都集中在中低端電子製造、組裝與配件供應鏈,這些都是中國的強項。

而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機械器具,在類型上就不同,這裡面包括半導體製造設備、高階工業設備(如CNC機床、航太用加工機器)、醫療設備和分析儀器、汽車與飛機零組件、能源設備(如燃氣渦輪機、高壓泵、石油設備)。這些產品的特點集中在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精密設備與專業應用。

總結來說,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以中低端、大量生產為多,而且應用上是消費性電子、組裝,加工和組裝是他們的價值鏈。而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是高科技、專業設備,應用在工業升級、科研、生產製程,創新和研發是他們的價值主旋律。

中美相互進出口產品,就產業鏈結構和國際分工的角度看,台灣在很多領域有產品的專長和強項,可以進行替代或關鍵補位。例如在消費性電子(手機、筆電)、電氣零組件(充電器、線材),以至於高階機械設備(半導體設備、精密機具)、醫療與檢測設備。這些產品,台灣在國際上,有的獨領風騷,有的極具產品特色,很有擅場。

川普的關稅政策惹惱習近平,相互針鋒相對,都不退讓。台灣也可能被美國課高關稅,廠商要按捺住情緒,冷靜思考在這樣的關稅危機中,如何脫穎而出否極泰來,危機說不定就是轉機,有了思路就有出路,好的出路可能塞翁失馬柳暗花明。

二戰英國名相邱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個好的危機」。誠哉斯言。

   
最近很流行的微步行和超慢跑 有何不同?專家指出1關鍵
紅極一時的超慢跑,讓很多不愛運動的人開始動了起來,也減去一些體重,微步行則是針對老年人、膝蓋不好的人,以及運動入門者等,更適合日常輕鬆活動的選擇。強調保持活動量,也能消耗熱量、幫助減重,兩者皆為健康的運動方式,選擇哪一種,取決於個人的體能狀況和運動目標。

今晚吃塑…美國西海岸海鮮99%驗出含塑膠微粒
在新的研究中,專家發現99%來自美國西海岸商店或漁船的漁獲樣本含有近2000種不同塑膠微粒;排汗衣的纖維最常見,其次是瓶裝水和食物等塑膠包裝的碎片。粉紅蝦的塑膠微粒含量最高,而俗稱「帝王鮭」的切努克鮭魚含量最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