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文化筆記】劉森堯/大宗教裁判官及其他──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聯副電子報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21 第845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化筆記】劉森堯/大宗教裁判官及其他──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慢慢讀,詩】楊小濱/那年秋天,住在加州一個高能物理學家的別墅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17】就算沒準備好也要上台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16現場報導】陳其豐/在流量時代寫作

  人文薈萃

【文化筆記】劉森堯/大宗教裁判官及其他──讀《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劉森堯/聯合報
杜思妥也夫斯基肖像,俄羅斯畫家瓦西里·彼羅夫繪於1872年。(圖/取自維基)

▋杜思妥也夫斯基越老越勇猛 □

□ □ □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是一本既深奧複雜,同時又通俗有趣的小說。深奧複雜,乃是因為書中牽涉人生倫理和宗教形而上問題等繁複主題的探索和辨證,儼然是一篇有關人生哲學的莊嚴告白;通俗有趣,則是小說通篇以偵探懸疑的情節為主幹,追查弒父兇手,一路窮追不捨,直推上最後法庭的精采辯論,讀來一氣呵成,充滿十足趣味性。這本小說甚至因此可以看成當代西方偵探推理小說的先驅作品,同時也是犯罪小說的上乘之作。

另一方面,從小說藝術觀點的角度看,作者如何在小說敘述風格上創新?俄國當代著名評論家巴赫汀論及杜氏的小說藝術創作時,在《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創作詩學》一書屢屢提到:這本小說,是所謂「複調小說」和「嘉年華會式」等特殊風格小說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巴赫汀的論調,為我們打開看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說的另一層嶄新視野。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寫於1878至1880三年期間(杜氏死於1881年的一月底),從許多方面看,這本作品可以視為作者畢生最後、最具野心的壓軸之作,同時也是西方近代小說史上公認數一數二的偉大作品。事實上,這部小說甚至尚未真正完成,只寫了一半而已。根據作者在自己所發行雜誌《作家日記》上面的說法,他計畫先寫出前面半冊,亦即我們今天看到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然後再寫出主角阿萊莎進入社會之後的下半生世俗生涯,可惜還來不及動筆就因為過勞而猝逝了。

杜思妥也夫斯基晚年的時候,特別是娶了賢淑能幹的第二任太太安娜之後,最後的十年創作生涯期間,經濟上漸趨穩定,生活算是安定了下來,有四個可愛小孩(其中一個男孩早夭),過著和樂融融的家庭生活。他終於可以專心一意投身心中向來想寫而從未寫出的作品。這時不必像先前為了還債而拚命寫稿(如《罪與罰》),也不必為了趕著限時交稿而必須用口述方式聘請速記人員為他寫稿(如《賭徒》,這正是他和安娜一起合作的結晶,安娜也從此成了他的妻子)。

在這段期間,他除了一人獨力辦一份叫作《作家日記》的個人雜誌,同時也寫出幾本很具分量的大著:《白癡》、《附魔者》、《少年》以及死前不久的巨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連之前的《罪與罰》算在一起,一般論者統稱為近代俄羅斯文學上的五大「小說悲劇」,一種帶有史詩風格的人間悲劇,直向莎士比亞看齊。很少有作家像杜思妥也夫斯基那樣,越是邁向人生的晚年,創作力越是旺盛,思想也更形圓滿成熟,而於死前不久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達到頂峰,幾乎臻於登峰造極。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這是我們作家一輩子最想寫的書,除了篇幅繁浩,布局宏偉,還包含他企圖在書中表達對信仰問題的澄清,以及人世間至高倫理道德的認定等等。除此之外,他也想藉此一小說的通俗題材,表達心目中至高形式的通俗作品樣貌:通俗劇內涵加上偵探小說形式,並藉此抒發有關倫理道德可能的至高形式,等於一石數鳥,安慰尋死,通俗又嚴肅。

在西方文學上,歷來我們很少看到一位作家邁向晚年時作品越寫越好。福樓拜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依然是他三十幾歲時寫的第一本作品《包法利夫人》,晚年只能寫些中短篇搪塞空隙,聊備一格。托爾斯泰也是,三十幾歲時所寫的《戰爭與和平》永遠是人們的最愛,其他時間都用來寫宗教福音和人生小品,最後老了還離家出走尋死,只能讀別人的作品來尋求死前安慰,如《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和《蒙田散文集》等等。現代的湯瑪斯.曼最好的作品是寫於早年的《布頓柏魯克家族》和中年時期的《魔山》,至於晚年的最後兩本作品《騙子克魯爾的自白》和《浮士德博士》,不知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他在寫些什麼?馬奎斯和昆德拉的命運也是如出一轍。同樣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史坦貝克,我們老是想到他早年的《憤怒的葡萄》一書,至於他一輩子最想寫的《伊甸園之東》,最得意的終極之作,除了篇幅太大拿不動之外,老是讀不完,主要還是內容乏善可陳,大而無當,且又枯燥乏味。

□ □

▋曹西瑪長老臨終遺訓

杜思妥也夫斯基剛好相反,他越是邁向人生的晚年,衝勁越是十足,寫作技巧、思想益發純熟圓滿,而於《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臻於極境。

這本作品顯然是杜思妥也夫斯基畢生創作最耗時間和心神,也最具野心的扛鼎巨著,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者更特別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他所了解的全部人類哲學思想,透過對信仰的思考,試著圓滿解答由此延伸而來的宗教和倫理道德問題。

就宗教而言,其中困擾他的至大疑惑即是上帝存不存在,以及該如何追求信仰的問題。他引用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的一句話:「如果沒有上帝,我們就創造一個出來!」根據這本書最早中文譯者耿濟之先生的說法,書中所描寫曹西瑪長老的臨終遺訓,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中,老二伊凡口中所說大宗教裁判官的訓義,正是代表此一問題的正反兩面:正面是虔信上帝,謙卑生活;反面是囂張跋扈,任所欲為。

曹西瑪長老代表前者,乃是一種對神虔敬信仰的化身。他努力宣揚耶穌基督的仁愛精神,以身作則過著謙卑節制的生活。在其臨終遺訓中,他宣稱年輕時行為荒誕不經,高傲自大,目中無人,後來體認到對神的虔敬信仰之後,才終於尋找到人生的真諦,同時也追尋到了人生真正快樂的泉源。是什麼呢?他說:「人如果能夠戒除多餘的、無用的需要,壓制自私和驕傲的意志,以持戒來自我鞭策,便能藉上帝之名而達到精神的自由,以及隨之而來的精神的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可見人生真正快樂的本質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和肉體的。

的確,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快樂,可以說是最難企及的人生目標,只有藉助虔誠堅定的信仰,並且對人生有真確而徹底的悔悟,才可能達到此等境界。我們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托爾斯泰老年離家出走而客死異鄉時,必須不斷反覆閱讀杜思妥也夫斯基筆下曹西瑪長老臨終遺訓的理由──因為他畢生努力追求而始終未能達到的,正是曹西瑪長老安詳和諧的人生境界。此外,我們也可以把曹西瑪長老的臨終遺訓看成《聖經》中有關道德教訓的精闢註解,同時也像是聖奧古斯汀《懺悔錄》一書的縮影,充滿了自我的悔悟和對堅定信仰的肯定。這一切對曹西瑪長老而言,全都是身體力行而來,沒有誇耀,也沒有矯飾。

另一方面,曹西瑪長老也絕不是一個完全不入世的修道院隱遁者,他必須經過一番人生的荒唐歷練和痛苦經驗之後才出家修行,憑著對世俗社會的了解和對人生的深刻體驗,他才能深入掌握到出家修行的真正意義。因此,當卡拉馬助夫兄弟的老么,也就是我們的年輕主角阿萊莎,跟長老要求進入修道院隨他修行時,曹西瑪長老要他先行進入世俗社會好好歷練一番,世俗的社會生活有助於了解人性,進而體驗人生的真諦。

他說:「你先離開這裡,以入世的僧侶身分去社會上好好生活一遭……人生會帶給你許多不幸,但你會在不幸中尋到人生的幸福。」

事實上,阿萊莎基本上還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雖然本性單純善良,與世無爭,但絕不像《白癡》裡的麥錫金公爵那樣,對人事的邪惡完全沒有概念。他很清楚自己父兄的惡行,圍繞在身旁所發生的一切罪惡,他也並非一無所知,本質依然是個屬於世俗的人,基本上還算是相當世故的。如果說他與一般世俗之人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懂得如何抵抗誘惑和如何避免犯罪,他終究還是具備了聖者的特質和雛形,未來有可能是曹西瑪長老的最佳繼承人。可惜作者來不及有機會去寫到這些,我們因而沒有機會讀到這則故事的續篇。(4-1)


【慢慢讀,詩】楊小濱/那年秋天,住在加州一個高能物理學家的別墅
楊小濱/聯合報
據說,矽谷不會撞上阿爾卑斯山。

主人在瑞士,寄來影子,

它像一片枯葉漂在游泳池水面上,

要花整個周末才能打撈。

我潛下水底去抓影子的影子,

又怕影子把我拉進另一個宇宙。

我回到客廳觀摩娃娃們格鬥,

毛絨瓢蟲飛來飛去,模擬阿飄,

彷彿空氣還沒燃燒就已經香氣四溢。

但這無非是幻覺:用鑰匙打開時,

花園比天堂還要熱,無人看管,

度假的神祇只留下一輛漏氣的自行車。

只要沿著伽馬射線走,我就會遇到

飛碟、仙人掌、鞦韆上的小蘿莉。

只有火雞總是笑呵呵,才不管

院子裡有多少螢火蟲冒充星星。

直到有一天,南瓜燈露出怪臉,

妖精們閃亮肚臍眼,我才醒悟:

原來世界早已是另一個。

那就在耳朵裡栽一朵紫羅蘭吧,

讓它找不到回地上的路,

只能一遍遍偷聽宇宙的回聲。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17】就算沒準備好也要上台
聯副/聯合報
朗誦作家:陳夏民、鄭聿

主持人:騷夏

時間:4月25日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孫運璿紀念館臉書同步直播,歡迎上網收看!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16現場報導】陳其豐/在流量時代寫作
陳其豐/聯合報
作家徐珮芬(右)與潘柏霖對談。記者葉信菉/攝影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邀請徐珮芬與潘柏霖對談,陳繁齊主持。三人都自網路PTT詩版發跡,到如今追求社群觸及率的時代,媒介的轉移改變網路詩的傳播方式,同樣影響詩人的創作模式。

徐珮芬回憶,詩版讀者喜歡以「空白推」與「標點推」表達肯定,許多詩人在此嶄露頭角,進而出版詩集。潘柏霖認為「空白推」沒有多餘評論,營造舒適的創作與閱讀場域,現代作者發文則不容易滿足於低讚數,「被流量玩壞後就進退兩難」。離開詩版後,他們轉換到臉書、Instagram等平台發表作品,陳繁齊提起「晚安詩」臉書專頁,在大家還很鬆散使用社群的時期,每兩三天就分享一首詩,帶給讀者充滿儀式感的讀詩期待。

陳繁齊分析,網路時代讓人產生全知與擁有選擇權的假象,看似追蹤了許多事件,實則資訊只是滑順地掠過生活,而「冒犯」反倒讓人停下來覺察與思考。徐珮芬回應,冒犯不等於傷害,她會先區分純粹的傷害與有意義的挑戰。擔任台北公車捷運詩選策展人時,她試著在讀者的批評中找出值得參考的意見,但一旦雙方認知起點不同,彼此就難以溝通。談及自身寫作,徐珮芬起初極力拒絕任何束縛,也抗拒外界的批評,如今則認為這種態度並不健康。然而,「心無旁騖的寫作階段,一生只會經歷一次」。

潘柏霖則不認為批評作品形同冒犯作者,但若評論延伸至分析作者人格,便構成了侵犯。同樣曾策畫公車捷運詩選,他指出入選作品的刊載環境已經改變,很容易被去脈絡化地解讀。讀者對文類有各自的想像,潘柏霖也好奇劃分文類的依據,當某些因素或脈絡剝除後,作品是否仍屬原先的文類?至今,他仍未找到能說服自己的答案。

社群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網路創作者們亦直接面向讀者。陳繁齊曾收到帶有情緒勒索的訊息,雖然他相信創作應追隨自我心志,但無形的壓力如同「天花板」,即使看不見,仍是軟性限制。潘柏霖收到這類私訊時,總會陷入兩難,因為自己「不是心理諮商專業,回什麼都很怪」。徐珮芬則主張,作品只為抒發自身苦痛,無暇顧及他人憂傷。但近年來,她開始能同理讀者。如同自己一整天開著喜歡的podcast,時不時與主持人產生共鳴,這種感覺與收到的私訊本質相似,都是單向的傳遞,「但正因如此,就絕對不會聯絡」。

潘柏霖反思,當前的創作環境迫使創作者成為服務業,必須回應讀者的各種意見,但許多批評僅反映個人好惡,不具有對話的可能。創作的「天花板」時刻存在,除了網路環境的限制,他也關注自己的作品是否會傷害某些族群。徐珮芬則表示,這類問題是時代「共業」,十年前幾乎都不存在,而今無論作者是否願意,都會被賦予「人設」,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塑造。「當寫的東西被夠多人看見,作者就自動成為網紅了。」

講座最後,徐珮芬朗讀〈再一下下就好〉與《久美子的線上房間》自序,潘柏霖則選讀長達百餘行的詩作〈幸福是:〉。關於創作初衷,三人皆強調,應認清「為何而寫」,並肯定自身作品,而非為了說服或倡議。畢竟,試圖說服他人時,更多時候,或許只是渴望被理解。


  訊息公告
川普加徵關稅又開後門免稅 政經局勢複雜資金觀望
儘管川普政府有很大的機會對半導體供應鏈做出豁免,但整體供應鏈太過複雜,台積電還是需要零組件、化學原料等,對等關稅有沒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大摩最新觀點認為,台積電在未來二個月內將擺脫英特爾是否合資,以及美國關稅等種種利空,展開觸底快速反彈。

你也是「哥布林」嗎?從魯蛇文化學英文!
網路上,你可能常常看到一些人說自己是「哥布林」(goblin),表示自己是魯蛇(loser)的意思。哥布林本來是奇幻小說裡的小怪物,為什麼會變成魯蛇的代名詞呢?今天就來聊聊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