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青年失業率達百分之二十一的新聞發布,而讓中國大陸的統計當局陷入長考,應否重新設計問卷、修正變數定義等的檢討;暫停青年失業統計的發布,所謂蓋牌,以及緊急處置背後的真實現象,瞬間成為眾所關切的焦點。總體環境氣氛低迷,今年還有約一千二百萬名大學和技術學院生畢業;到底中國大陸的經濟未來與就業創造,還會糟到哪呢?
經濟學者林毅夫認為在日本發生的停滯性通縮,將近三十年的失落,主因在於面對美國的政策打壓,而導致日本放棄發展一度曾領先的晶片產業。他認為,「就像美國限制華為不能發展5G手機一樣」;並不是房地產泡沫化,才導致日本的經濟停滯。
有趣的是,數據顯示八月份工業生產、零售總額、固定資產的投資形成,年比和增速均有增長。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表示,青年就業已出現明顯改善;服務業正加快恢復中,有利於吸納勞動就業。不過,中國大陸的就業壓力仍存在,經濟結構性的矛盾突出。
就這個態勢來解讀,那麼林毅夫就中日發展路徑的異同處,其成因的切入處,也是有效的政策解方了。
比對先進國家在每年七、八月份的年休,假期結束後的消費購買,尤其在耐久財的採購與家庭裝修等,服務性勞動需求自然下降,也拉低了對大陸出口的需求。尤有甚者,晚近將經貿活動與國安考量連結,所謂的中美脫鉤,雖然自從今年的G7會議以來,拜登政府改口聲稱只為了去風險、去依賴!
青年失業問題瞬間暴增,就另一方面,部分沿海城市以爭搶高教人才為由,像二○一八年公布的《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工作管理辦法》,紛紛鬆綁外地畢業生的設籍、待業與購屋資格等管理辦法。供給,自然要大於需求。
此刻面對科技的爆發進展、貿易管制的擴大與全球經濟,無論在通膨隱憂、金融動盪與財政惡化,鋪天蓋地而來的壓力均難以逃避。何況中美為首的地緣對峙和政治動員,也仍未見緩和!
種種的負面因素影響下,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高學歷都會青年。
就以兩岸青年就業特性來做對比,台灣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約七成是在服務業工作;就中,批發、零售與教育服務類,約占四分之一青年就業。反觀,大陸則僅有不到五成的年輕人是在服務業工作!
更何況中國大陸在網路商務與服務自動化發展神速,高教青年的失業問題,自然有在地域的集中化和競爭受限上的雙重打擊。據悉,包括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在官方微信帳號公布將擴大徵才;工作崗位則分布在杭州和上海等六個城市。
究其實,數位化與網路商務的全面推動,雖可鼓勵「千人創業、萬眾創新」的想像;只是在這樣的電商規模下,從倉儲配送到經銷層級的扁平化,只會造成資本取得、利潤分配與就業定位的高度集中!
林毅夫相信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有在數碼經濟做「彎道超車」的優勢。不過,證諸西方經驗與台灣青年就業特性,去就業集中的反向操作也有必要,這包括:高教人力的城鄉流動、工作性質的再定義,與如何重建富含人文氣息的經銷網與通路鏈。
無論政策部門、教育機關與大型雇主,在能力養成、工作設計與職缺提供的根本期待上,都有義務一同規畫和找尋適當的切入點;這也是解決此一長期、結構性問題的必要指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