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兩岸團客準備期屆滿,橄欖枝依舊帶刺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9/28 第556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拖變夾腳拖?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兩岸團客準備期屆滿,橄欖枝依舊帶刺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電動車產業爭霸 三強角力
民意論壇 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30年大學教師南柯夢
教師走鋼索 工作愈減愈多
好的教育 親、師都有責任
棄永續發展 雞蛋變炸彈
做事不會 宣傳很強 進口蛋60億效應從何來
被低估的國造潛艦成本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拖變夾腳拖?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二○二四總統大選下周將進入倒數一百天,在野大聯盟目前仍只聞樓梯響,「藍白合」若一拖再拖,最後會不會變成「夾腳拖」?

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雖以三成支持率領先,但四成五選民希望「下架民進黨」,四成一期待在野整合。國民黨和民眾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柯文哲的藍白合若成真,無論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參選,「侯柯配」或「柯侯配」都能逆轉對手八至十五個百分點。

大勢很明朗,在野陣營「合則雙贏、分則三輸」。賴清德拔劍傲笑四方,藍白合卻還是三角習題。侯柯郭的支持者黏著度都很高,都希望支持對象能領銜參選總統,三人也難屈居副手,成為整合最大障礙。

藍白合被視為在野大聯盟的夢幻組合,但所謂夢幻就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總統大選的四腳督排列組合已夠複雜難解,若再加上一一三席立委布局的多變項,國會席次牽動各政黨的生存版圖,恐怕就不只是合或不合的是非題而已。

倒數一百天是一個里程碑,對落後者而言,時間是不利因素,壓縮整合空間,侯友宜比預期中提早請假參選,當然也感受到時間的壓力。但誰也不服誰,結果只會互扯後腿。現在子彈還在飛,但最後若錯過黃金時機,藍白合變成藍白拖,打打小強還可以,要打大選就算了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兩岸團客準備期屆滿,橄欖枝依舊帶刺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陸委會宣布恢復兩岸團客旅遊的一個月準備期已屆滿,但陸方並無回應,陸委會也不再作聲。眼看大陸即將進入疫後第一個「十一黃金周」長假,星、泰、澳等國喜迎較去年同期暴增二十倍的陸客,而台灣業者等了大半年的期待依舊落空,心中豈止焦慮而已。

在過去一個月的「準備期」內,觀光署已經舉辦了十場相關課程,找旅遊業者說明準備事項與安全講習等,煞有介事。但陸委會不動如山,兩岸僵局難解,大陸團客依舊進不來,台灣團客也過不去。觀光署升格揭牌的風光,掩蓋不了觀光旅宿業者的焦急,以及民眾對兩岸破冰無期的失望。

中國大陸陸續開放出境團體旅遊已達一三八國,台灣卻未列入。苦等不到大陸開放紅利的台灣業者抱怨連連,民進黨政府被迫宣布優先開放旅外陸客來台觀光,並利用一個月準備期規畫兩岸團客事宜,初期限每日兩千團客,視陸方回應再確定實施日期。政府自以為是化解民怨、責推對岸的高招,但業者一眼即看穿其把戲。因為旅外大陸人民多持有外國護照,本就可入境台灣,來台人數也僅占整體市場不到百分之一;且對照疫情前陸客自由行每日上限六千人,限制團客兩千人就更顯得莫名其妙。

不過,兩岸政府繼續交鋒。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喊話,很多陸客想來台,我方也研議解禁兩岸旅遊團,但對岸仍未開放團遊來台,「非常奇怪」。大陸國台辦則回應,希望台灣方面順應民意,撤除「不光彩、不必要」限制。對於這種拿人民權益當籌碼的官腔官調,紅、綠倒是腔調一致。

如今準備期屆滿,兩岸旅遊只能繼續「準備」。旅遊業者則透露,陸委會的設限和但書是宣布前兩天才制定,交通部和觀光署在規畫時根本沒有但書及「視陸方反應才確定開放日期」等內容,更加凸顯民進黨政府所謂的開放規畫,實則是欲迎還拒、為累積政治相罵本的「帶刺橄欖枝」。

再看看傷害兩岸交流的言論如何放任與橫流:台灣即將大選,大陸人多了是來幫誰助選;大陸觀光客水準太低、沒錢消費;陸客將導致交通一票難求、景區烏煙瘴氣、餐旅順勢漲價,反苦了咱台灣人;大陸旅遊業一條龍把控,台灣業者賺不到等等,充分照見抗中的情緒與反中的偏見。

民進黨政府抵拒兩岸交流的心態,也不難想見。對照官員紛紛表示,「我方歡迎陸客團前來」、「我方已釋出善意」、甚至「讓兩岸人民往來更順暢,才是兩岸人民之福」,只有滿口的兩岸交流經,實則寸步不讓。說穿了,對民進黨政府來說,開放兩岸團客不過就是又一場政治算計,否則就不會年初才信誓旦旦要迎百萬陸客,半年後即拒陸方官員來台參加兩岸旅展;宣稱歡迎陸客卻設下重重關卡,又不惜大手筆補助他國團費。如此兩面手法,當然讓人看破手腳。

中共於廿大後展開對台「軟硬交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新布局,暑期落地接待的台灣學者、學生、工商團體、媒體、甚至民進黨籍里長不知凡幾,而且還有我刑事局等官方人員。陸方不久前發布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文件,隨後又提出「兩岸通高鐵」、「能源資源互通」等規畫。對岸頻出新招,我方除斥為「統戰迷香」外,可有審慎應對或因勢利導之道?

遞出帶刺的橄欖枝,釋出的是善意或敵意?開放兩岸團客就像一面照妖鏡,讓人民看清民進黨政府只顧政治私利,毫無長遠戰略布局,卻讓台灣自縛於民進黨織造的蟲繭之中。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電動車產業爭霸 三強角力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歐盟與美國近日在電動車上,展開激烈的競爭。大陸電動車工業發展最早,在國內市場扶持之下,開始大量外銷,但最大的市場歐盟,對大陸進口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美國則早在川普時代已經徵收27%關稅,先把大陸電動車擋下來,希望扶持自己的產業,可是由於汽車工人的罷工,勢必將遲緩美國電動車工業的發展。

中國大陸一直想在汽車產業,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汽車內燃機技術非常複雜,中國做不出夠格的發動機、變速箱,而電動車門檻比較低,大陸看到這個機會,憑藉著國內市場,以大量補貼把電動車產業培養起來。

大陸自2009年就開始對汽車產業補助,一輛10萬人民幣的汽車,中國政府就補助了6萬人民幣,據調查,從2016年到2022年,國家補助電動車金額高達570億美元。目前製造汽車電池的寧德時代,2020年成為全球第一,2023年比亞迪售出140萬輛純電動車,比特斯拉多了50萬輛,而特斯拉電動車還有一半在中國生產。

2021年中國電動車僅占歐盟市場的2%,目前歐盟則成為中國電動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占了歐盟8%的市場,預估2030年達到30%。才剛剛結束的慕尼黑車展,幾乎一半的參展商都是中國製造商。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擔心歐洲電動車產業,將被中國消滅,於印度新德里召開G20峰會上,向中國總理李強表達了歐盟的擔憂。但李強只表示,希望歐盟為中國提供一個非歧視的環境,並願意在潔淨能源與綠色金融上與歐盟加強合作。

既然中方沒有積極的回應,馮德萊恩13日就在歐洲議會中發表歐盟情勢年度咨文,宣布將針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預計從原物料、電池價格、低利貸款、廉價土地供應等各方面進行,將在第九個月課徵臨時關稅,第13個月課徵最終關稅,課徵對象不只是中國品牌,還包括在中國生產非中國品牌如特斯拉、寶馬、雷諾等,如果歐洲議會不同意課徵反補貼稅的決定,必須要有55%會員國和65%歐盟人口的支持,要推翻此決議將相當困難。

不過若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勢必引起中共對歐洲出口產品,例如德國汽車及其它產品進行反向報復,將發生貿易戰,由於歐盟出口大陸的金額少於大陸對歐盟的出口,若要升高報復,歐盟不見得有利。

目前歐盟內部是分歧的,德法出現不同立場,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比較可能傷到德國企業。德國汽車工業近三分之一在中國銷售,而電池等原材料和零部件很多都從中國採購,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擔心中方「反制」,並聲稱歐盟的正式調查必須考慮到整體利益,以及中國的回應。

目前針對電動車進口關稅,歐盟只有10%,調查後可能升至20%,而美國則高達27%,雖然擋住了中國電動車的傾銷,但是並沒有替美國的電動車發展,爭取到更多時間。

根據美國去年《通膨削減法案》和2021年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的計畫,拜登政府為投資電動車廠提供慷慨的財政激勵措施,希望車廠能夠盡快往電動車生產轉型。但是電動車廠如特斯拉,所創造的許多就業機會,並非工會會員,其中一些工作的工資還遠低於工會水平,而且隨著往電動車的加速轉型,老舊工廠及其工人職位可能不保;福特CEO去年就表示,生產電動車所需的勞動力將少40%。

這引發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近15萬名成員的大罷工,對於向來站在勞工這邊的民主黨,在明年總統大選年的壓力之下,恐怕很難不站在汽車工人這邊,換句話說,美國電動車的發展勢必會受到拖延。

這場下個世代的產業大戰,已經箭在弦上,中國大陸拔得頭籌,台灣有不少供應鏈業者,受惠獲利,但是在歐盟祭出反補貼調查,以及美國汽車業罷工的影響下,如何持續發展壯大,要謹慎因應。

   
民意論壇
雙語教學 北歐嚥不下的冷飯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聯合報
政策的推動最忌閉門造車、土法煉鋼。當政府盲目推動雙語教學的同時,不知是否曾睜開眼,看看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先賢」們如今是如何看待這個措施的?如果決策者自己都不夠「國際化」,如何懂得讓別人國際化?

北歐的國家對學習外語態度向來積極,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家小,語言使用者也少,因此必須通曉其他國家,特別是大國的語言,以便能「走出去」。基於此,北歐四國及荷蘭向來是所謂「國際化」的模範生。然而在過去十多年之中,原先相當多元的外語學習,逐漸變成了以英語為尚。特別是這幾個國家(芬蘭除外)的語言與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學起英語來也易如反掌。廿一世紀以來以荷蘭為首的這些國家更積極的推動所謂「高教國際化」(其實是英語化),而開始大量增加全英語授課。時至今日,荷蘭已有廿三%的大學部課程是只用英語授課,另外還有十二%的課程可以在荷英中二選一。碩士班的課程則高達七十七%全英語授課。

其實,對這個措施北歐各國內部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是挾著「國際化」的大旗,反對者都被視為保守派。然而,二○一八年荷蘭開始出現了全面的反彈。

首先是「荷蘭大學聯合會」(VSNU)提出了一個新的「(反)國際化」策略,也就是要限制只會說英語的外國學生人數,同時各校也須強化荷蘭學生的荷語程度。但由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荷蘭優質教育協會」(BON)對此調整並不滿意,因為,他們認為全英語授課將造成荷蘭語在大學裡與學習無關而「被淘汰」,並淪為市井小民的口語。因此協會要求沒有「教育理由」(而非「經濟理由」,即吸引外籍生),不應在課堂上使用英語。更何況老師們的英語常常只是「嗝囉敝絮」(globish)(一種劣質破碎的「英語」),課程品質多半低劣,最終意在拔尖的高等教育遂變成了「奔向沉淪」的災難。

近年來北歐針對大學全英語授課所做的研究,也印證了這種劣質英語教學的各種弊端。老師方如:備課費時、無法清楚解說、課程內容稀釋、無法帶動討論、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方如:理解困難、課程枯燥、興趣低落、無法參與討論、不敢問問題等等。可見由於教學工作需要語言精準,因此用外語取代國家語言教學不只是得不償失,而是只有失、沒有得。

二○一八荷蘭針對全英語授課開出第一槍後,此後五年間在北歐這個最熱衷於全英語授課的地區,出現了大幅撤退的風潮(其實義大利早在二○一七已由憲法法庭判決全英語授課「違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二○二一要求永聘的外國籍教師必須在六年內有能力以丹麥語授課。挪威奧斯陸大學則要求挪威語為上課主要語言,英語只能在「適當和必要時」使用、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必須學挪威語、學校也必須以發展挪威文的科技術語為首要之務等等。今年六月荷蘭教育部更規定大學部至少要有三分之二的課程以荷語授課。可見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了全英語授課所造成的英語霸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本國語言及文化的生存。但是,此時煞車是否能力挽狂瀾,就不得而知了…。有此前車之鑑,我們還要炒別人無法下嚥的冷飯嗎?

   
30年大學教師南柯夢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民國一○七年政府通過年金改革。相對於其他軍公教人員,大學教師因入行門檻高,養成時間長,普遍是「晚入行、年資短」,等到退休來臨時才發現薪資幾乎遭砍半!

由於大學教師本身就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在全球高端人力競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屬於各國稀有族群。然而國內學界薪資長期低於港、澳、日、韓,甚至部分大陸大學。大學教師年金調降後,更難再吸引海外一流人才回來任教,導致許多國內頂尖科系已經面臨招不到優良師資的困境。連具有潛力的現任教師,也頻頻被國外挖角,相繼離職。

根據國內大專校院學術人力統計,大學人力黃金期落在九十學年,當時大專教師年齡集中在卅五至卅九歲青壯年階段,且海外高學歷返國人數眾多;一百學年提高到四十五至四十九歲。以此類推,到了一一一學年,年齡超過五十五歲者占全體教師一半以上!台灣大專教師年齡呈現老化趨勢,許多科系在近五年內,出現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的教師六十五歲退休潮。因現行延後退休門檻高,許多身體健朗、學術根基深厚、國際聲望人脈充沛、教學研究依然熱忱的教授,只能屆齡退休,或者另謀出路。大學學術人才的斷層危機,已經在發生中。

此外,受到世界排名的競爭壓力,從二○○三年以來大學評鑑制度,已完全改變了國內大學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學術生態。在教育部與國科會強調各大學SSCI、SCI等國際學術論文發表數量評比下,大學除了研究外,還負有教學及社會服務的責任。擅長著書立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無法與慣用英文論文發表的理工醫農領域教師相提並論,畢竟橘子與香蕉不能比!筆者最近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培養的人文博士教師,都已被迫改用英文發表論文,中文論著已淪為次要!

隨著網路世代進入大學校園,這群擅長以文字思考、對工作與社會規範忠誠度高的嬰兒潮與X世代老師,必須面對與過去學生學習與態度截然不同、上課中手機不離手,對教師指定的長篇文章不感興趣、語文表達能力較薄弱、不太重視上課規範、且偶爾會憂鬱的Z世代。如何理解新世代大學生想要學什麼?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慾?都成了大學教師的艱難挑戰!

卅年來,筆者目睹了台灣的大學在歷史洪流中,出現了「優秀者逐漸止步、大學人才漸漸被挖角、三分之一以上將退光、學術評鑑異化、大學生變網路化」等特殊現象。結果是喜?抑或憂?但願這只是南柯一夢!留待歷史來評斷!

   
教師走鋼索 工作愈減愈多
關晶麗/國小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儘管師道漸微,教師地位今非昔比,各級政府仍會在教師節前後表揚優良教師,官員也照例說些感謝老師、卻無助於改善教育環境的應景話語。

身為第一線的老師,筆者觀察到的學校慘況,遠非各級教育官員所能想像。南韓最近爆發嚴重親師衝突,多位老師在不斷被投訴、含冤莫白下選擇走向絕路,引起南韓社會極大關注。為確保學校老師不至於因家長投訴動輒遭到解僱,還通過《教師權利恢復法案》,希望在師生權利保障上取得平衡。

台灣老師的處境呢?近年來,無論法制面或實際的行政措施,不餘遺力朝保護學生權利的方向努力。相信多數老師支持維護學生權利,但誰來同理老師的處境?協助老師解決班級經營、親師溝通、輔導管教面臨的難題呢?

我在教育界的朋友幾乎都有一致的觀察,隨著社會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如今孩子們普遍愈來愈有想法與個性,特殊生的比率更是大幅提高。筆者身為高年級導師,必須時刻繃緊神經,常覺得自己是手持平衡木的走鋼索人,任何一堂課一刻鐘,沒有思慮周全,就可能引爆危機。

除了輔導管教、日常的作業考卷批改、各類學生評語輔導紀錄表格,更有甚者是教育主管當局對教學的層層加疊,過去校務評鑑借屍還魂為教育報告與創新支持系統,美其名是「行政減量、數位治理、創新支持」,實則是將所有校務全部數據化,用更冰冷的大數據數字要求學校達標,是以,平板借用數量、圖書館借閱率、領域研究會議紀錄限時上傳、各種會議出席紀錄、教育局強力推動的APP每日班級點名紀錄,都是教師在教學、輔導管教學生時必須完成的事項。

老師沒有抱怨的權利,許多老師仍充滿熱忱並努力提升專業知能,但教育官員真能同理老師的辛勞?還有,官員宣稱的行政減量,怎麼會愈減愈多呢?

   
好的教育 親、師都有責任
鄭國成/大學助理教授(花縣壽豐)/聯合報
友人任職某國中,授課國文已逾十餘春秋。數年前某日段考結束,因一名平時成績不佳學生突然成績優異,不免啟人疑竇,意欲求證是否真才實學?若是則揚善於公堂,若非則規過於私室。故心生一計:將原卷請該生重新作答,結果「試卷一樣,分數兩樣」,學生終於承認偷窺作弊。

該生放學回家隨即向父母哭訴,父母當下理應給予子女機會教育,救歧路於正道。未料友人當晚竟接到家長電話,被訓斥數落:「不該如此讓孩子心理受傷…。」試問:設若司法者縱放犯法者,輿論會群起鳴鼓攻之;然而執教者出乎教育良心規過作弊者,有錯嗎?難道非要教師當睜眼瞎子,無視全班同學成績之公平正義?

家父生前奉獻杏壇四十餘載,他曾經敘述:「某國中老師下課時,從教室返回一樓辦公室。有名男學生在樓上見狀,調皮地模仿訓導主任威嚴口吻,依照老師走路的步伐頻率,當眾大喊:『一、二、一、二』之餘,隨即下令『立正、站好』。老師不堪擺布受窘,怒衝二樓毆打學生。」家父評論:「學生固然製造問題,但老師個性火爆則讓問題更加擴大!」

我向來秉持「大學生應該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理念,對於上課慣性遲到、聊天、玩手機者,皆會適時口頭提醒收斂,事不過三,不再饒舌碎唸或當眾打罵,相信學生皆了解我已善盡職責。莫忘至聖先師教誨:「忠告而善道(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以及門徒子游高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事奉國君屢屢忠諫,反招罪辱;對待朋友屢屢勸戒,反遭疏遠)」。

社會風氣之良窳,實繫乎一二人之心。韓愈《師說》感慨:「嗟乎!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此事古已有之,於今尤烈,譬若學生課後不擦黑板、垃圾留置教室等,缺乏群己觀念。明朝方孝孺《指喻》指出大患源於至微:「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故維護學術善良風氣,師生與家長豈能卸責?

   
棄永續發展 雞蛋變炸彈
林享能/前行政院農委會主委(台北/聯合報
筆者於民國七十八年底從外交部被徵調至農委會擔任政務副主委,專責督導畜牧十年,雞蛋產銷雖有波動,但從未發生缺蛋危機。

為確保雞蛋能穩定供應於市場,對蛋雞的飼養隻數一點都不敢馬虎;畜牧處與養雞協會密切合作,有專責同仁每天記錄蛋雞的飼養隻數變化,每周檢討一次,始終控制在產銷均衡狀態下。遇蛋雞因禽流感死亡,隨時應變;遇雞蛋過多,就協助雞農淘汰老母雞。

當時在產銷均衡尚可維持下,每遇寒暑假雞蛋消費量減少,即商請蛋商將蛋變成液態蛋冷凍使用;遇市場缺蛋,即協助加工業者及蛋商進口泰國液態蛋滿足市場需求,讓殼蛋在市面上流通,將蛋的供需維持在平穩狀態,並未有「蛋蛋危機」。農委會同仁專業、敬業、認真、負責又合群的優異表現,至今筆者內心仍心存感念。

此次缺蛋危機拖延一年餘,放棄蛋雞產業永續發展,改以大量進口解決,造成今日「雞蛋變炸彈」的局面。

其一,中央畜產會並未被賦予政府採購的功能,體制內的貿易審議委員會旨在審核進口廠商是否符合資格。

其二,食品安全的中央主管機關是衛福部,中央畜產會竟表示對法令規定不清楚,且要進口業者改產地標示,係公然違法。

其三,選擇資本微薄的一人公司授權進口,請問該公司是否有業務員能與巴西出口商溝通?有無相關市場通路、冷鏈、卡車?如有貿易糾紛,該公司能否處理?

其四,既是光明正大進口,為何拒公開進口資訊?包括中央畜產會貿易審議委員會之會議記錄、進口資料、倉庫存放、供應計畫等,傲慢拒絕地方政府的查詢,為何不敢見天日?

其五,巴西蛋究竟是何養雞場?蛋品有無重金屬及抗生素殘留?生產日期是否誠實登記?事先有否提供予貿易審議委員會?

其六,浪費公帑大量進口巴西蛋來做堆肥,浪費民脂民膏,如何解釋?

筆者的迷惑,也是目前消費者的存疑,農業部何不光明正大講清楚?筆者無意指責,只是以一位農業界退休的老兵,提出內心的感受罷了。

   
做事不會 宣傳很強 進口蛋60億效應從何來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聯合報
首任農業部長下台前自豪說他用政府的五點七億創造了六十億的效益。一直好奇這個十一倍的乘數效應怎麼來?認真爬了一下,原來是台灣一天平均消費二千萬顆蛋,一個月就是六億顆,而這個進口蛋專案從三月到七月共五個月的時間,原本若沒有這些遠道而來的蛋,蛋價會每顆再漲二元,所以六億顆乘以五個月、再乘以二元,等於六十億。這樣的計算方式,其實就是政府過去幾年來的大頭症—做事不會,宣傳很強。

但,發生蛋荒,是國內的產銷失調?去年禽流感撲殺的結果?異常氣候的生物機能?當時農委會或現在的農業部有沒有採取措施,讓來年不再缺蛋?

前部長的計算邏輯可以成立,是因為政府撒錢補助。從能源價格、交通資費、生育補助,甚至大學學費,政府貿然用補助工具介入自由市場的運作。以補助大學學費作例子,經過齊頭式的平等,所有人都可上大學了,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有比技術熟練的高職畢業生高嗎?

民主政治運作下,各政黨都需要定期接受選舉的考驗。但是為了贏得選舉,把政府的錢拿來大撒,而輸了國家發展的長期規畫,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被低估的國造潛艦成本風險
梁功凱/海軍退役中將(台北市)/聯合報
筆者曾投書提醒國造潛艦有五大風險筆者曾投書提醒國造潛艦有五大風險:一、成本風險。二、時程風險。三、技術(品管)風險。四、系統整合風險。五、合約管理(履約)/政治風險。

日前媒體報導,潛艦國造計畫召集人黃曙光接受媒體訪問稱,期望二○二五年能完成三艘國造潛艦,二○二七年可達四艘。然而國防部堅持首艘國造潛艦須通過作戰測試評估後,始編列後續預算。

「成本風險」簡單說就是「性價比」,也就是性能與價格的比較。「性價比」愈高,風險愈低。相對而言,性能愈高愈好,價格(成本)則愈低愈好。

一般對價格(成本)的認知就是「獲得成本」,也就是直接採購時所付出。一旦改為國造,成本急遽飆升,加上台船及中科院投入的「沉沒成本」,估計已超過國際現貨市場相關價格的三到五倍(此價格部分可請軍備局商情處蒐集提供)。

依據海軍的經驗,潛艦的使用壽期將長達四十年,所以成本考量必須涵蓋整個「壽期成本」,即「獲得成本」加上四十年壽期的「維持成本」。這部分往往被忽略低估,卻早已被有心人給盯上。

面對未來,海軍需訂定「國造潛艦維修政策」,建立「計劃保養制度(PMS)」,依操作維護(○級)、中期維修(I級)及廠級大修(D級),建立相關能量,如廠房設施、機具設備、工具儀表、技術訓練及零配件庫儲等。除了必要關鍵項目必須交台船、中科院或原廠技協外,一切仍需依靠海軍自已。畢竟海軍的「作業維持費」養不起台船和中科院。

本案的核心問題在「性能」。曾經有人質疑本案缺少「絕氣推進系統(AIP)」及其他先進系統裝備,得到的回應是「先求有,再求好」。以首艘國造潛艦構型的裝備性能,恐不足以面對未來四十年的敵情威脅,也就無法形成「有效戰力」;除非在性能上有所突破,滿足作戰需求。

「潛艦國造」期望透過技術轉移,建立自我造艦的能力。但是真正的「國防自主」需要「軟硬兼顧」,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設計研發能量。否則只是勞民傷財,只有少數人獲利,對國軍的建軍不但無益,且將造成不可挽救的傷害。

   
科技新貴逆轉肝纖維化 護肝方法報你知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肝臟狀況是保肝的不二之道,一旦發現有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的情況,也不要放棄,反而要更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找出最適當治療方式,才能讓肝臟長長久久,不讓人生由彩色變黑白。

in good time不是良辰吉時
上周剛剛交出一個企劃案,很緊張,一直在等英國老闆批准。過不久,老闆回答:"I 'll tell you in good time."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老外做事情,也要挑一個好時間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