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新年度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申請計畫書的時間又到了,每年四月總有不少家庭陷入焦慮與猶豫,擔心自己無法帶著孩子自學,也害怕孩子是否會跟不上其他學生、錯過團體生活而失去社交能力的練習機會?依據這幾年來的經驗,我建議父母要先思索自己對教育的想像是什麼?對於體制外教育的幻想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付出了各種金錢、人力與時間成本後,自己還能做到對孩子「無所求」嗎?自學的好處,許多相關書籍、帶著孩子自學的親子部落客與體制外課程講師,都已經說了太多,卻很少有人願意提出自學的缺點與困難。
以我來說,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我必須身兼教學者與生活引導者的角色,喘息時間幾乎為零,當孩子學習生字或算術等需要專注的學習項目時,他希望我能專注陪伴,當孩子做其他練習或學習安排時,做不完的家事等著我。所以我改成早上六點起床,先進行自己的工作,同時準備孩子今日的學習內容,八點開始照顧孩子、進行規畫好的學習內容,下午還要帶著孩子外出跑跳,曬曬太陽,再回家做晚餐,直到十點孩子上床睡覺,我已經身心疲憊。
正因為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心思與時間,無可避免的,我對孩子產生期待。儘管每一本教養書都提醒我,「學習是孩子的,父母只是陪伴者」,但我也只是一介凡人,每天坐在孩子身旁,看著孩子的學習狀況起起伏伏,昨天還會的內容,今天就忘了;剛剛說好要創作一小時,結果不到十分鐘就跑掉。陪伴在側的我不只是深深的挫折感,還有很深的自我懷疑與被剝奪感。
同一時間,才兩歲的妹妹,正是需要媽媽關注的時候,許多時候,我都必須抱著她,一邊教課,或者是背著女兒,陪兒子去上游泳課、攀岩課,女兒的幼兒時光就在等待與無聊中度過了,聽到她說:「媽媽不要陪哥哥,陪我!」讓我愧疚不已,所以我試圖調整自學安排,讓伴侶多分擔育兒,讓兩個孩子可以各自得到專注陪伴。
雖然伴侶很努力在下班後給予最大支援,但也疲憊不堪,我們偶爾會陷入指責對方的情緒。但這是不公平的,事實是,對不只一個孩子(且年歲相差頗多)的自學家庭來說,要找到平衡點,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不過我們還是一直在找辦法!例如學注音好難,我們改成共讀繪本,選擇重複出現的語詞學習注音;我們靠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數學想想」課程,把數學變成遊戲;我們每天運動,而且花很多時間陪妹妹玩。兒子在每周協議好入學的日子,也會快樂地去上學,讓妹妹有珍貴的獨享媽媽時間,也讓我能稍稍喘息片刻。
我們常常吵架,有時發怒,也會大吼,兒子哭過也揉過筆記本,可能是生字怎麼寫都寫不對,可能是數學題目怎麼想都想不通,也或者就是累了,心情煩躁。自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自學,所以孩子的學習挫折與情緒會毫無遮掩地衝撞過來。我一邊感到無奈,一邊生氣,然後告訴自己,孩子儘管寫了很多錯字、九九乘法背不熟、英文學得零零落落……但這些都不要緊,他需要的是時間,以及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至少他不是在學校體制內茫然無依。
當然,我也不只一次擔心兒子的不急不徐的悠閒性格,導致他學不會就放著。搞不懂也沒關係,我知道不能以成績或具體化的學習成果來評斷他的學習成效,但若只談感覺論態度,丟下一句「等待孩子自主學習」,又讓我焦慮,我可以等到何時?他可以等到何時?現在,如果你問我自學是什麼,我會說自學就像帶著孩子走在迷霧森林,不只自己的方向可能模糊不定,每當覺得快走出去時,又會被孩子一把拉回去,但如果不去看到這些自學的真實難題,又怎能搞清楚自己對學習與教育的想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