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科學相頭術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1/02 第5057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科學相頭術
【繽紛迴力球】曾寶珠/它將陪伴我至終老
【青春名人堂】老編垚順/這些年,口罩成了禮物
 
 
 
今日繽紛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科學相頭術
汪漢澄/聯合報

讀心的學問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英文俗語說:「光看封面不知道書好壞。(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這是當然的道理,可偏有不少人懶得慢慢了解人心或是讀完整本書,所以中西方從遠古開始就有「看人面貌就知人心」的技術。在中國這叫作「面相」,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范蠡就說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無獨有偶,西方也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就風行類似的學問,稱為「相貌學」(Physiognomy)。

「面相」或「相貌學」這種很可疑的「學問」,在中西歷史走上很不一樣的道路。在中國,「面相」成為普遍的民間文化與生財工具,判斷的範圍慢慢超越了性格與善惡,拓展到事業、姻緣、財富、健康與壽命等,從原先的處世技巧演變成全方位的迷信。西方對「相貌學」深信不疑的學者固然不乏其人,對它嗤之以鼻者亦復不少,有趣的是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觀念開始萌芽,相貌學的支持者們就想方設法地把它往「科學」的方向拉攏,試圖證明相貌學是符合科學並禁得起檢驗的。中西方古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思路,總是那樣大不相同,細想起來非常有意思。

歐洲的相貌學在十八世紀跨入十九世紀時向科學靠攏,與當時新興的腦科學產生了牽連。德國的神經解剖學家暨生理學家弗朗茲□加爾(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醫師是一位非常有想像力的學者,他與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一樣,已經知道人的心智位在大腦之中,但是只有他率先提出,大腦不是那麼渾然一體,人的不同智能面向、個性,甚至於人格,應該都分別位在大腦的不同區域才對。他的洞見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家,不幸的是接下來他對自己的理論產生了過度的推想。

加爾這麼想:一個人的某項智能優異,或是某種人格特質突出的話,他大腦中負責這個智能或特質的腦區塊,應該就會像強壯的肌肉一樣比較大塊,那麼覆蓋它的那塊顱骨必然要向外突出,反之亦然。所以只要好好地量測一個人頭顱的形狀,就能準確地回推這個人的智能特質與人格傾向了,「顱相學」(Phrenology)這門「科學算命法」於焉問世。在腦科學已然萌芽的當時,一種新興的相人的「頭」的技術,看起來顯然要比流傳幾千年的相人的「貌」的傳統可靠得多。

加爾量測了一百多個頭顱骨,把數據與主人翁生前的表現比對,據此將腦功能分成了二十七個部門。其中有像「智能」、「算術能力」這種滿合理的項目,卻也有像「慈愛」、「信仰」、「音樂性」、「貪財」這些明顯荒謬的類別。他把它們都定出了位置,而後藉由仔細觸摸或用尺量測一個人的頭顱,就可以把這個人定調。加爾後來得到一位青出於藍的後起之秀,約翰□斯普爾茨海姆醫師(Johann Kaspar Spurzheim,1776-1832)的絕大支持與幫助,兩人結伴在歐洲各國巡迴演說,加爾向觀眾講述他的理論,精通大腦解剖的斯普爾茨海姆則當場展示那些大腦的部位。他們在學界掀起極大的風潮,讓顱相學成為一門很重要的新興腦科學,後來斯普爾茨海姆自己遠赴美國發展,在那兒也引發了顱相學的流行。

偽科學的正反衝擊

當時顱相學廣被接受的程度,從通俗文化上就看得出來。醫師作家柯南□道爾為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寫的死亡完結篇〈最後一案〉中,福爾摩斯與死敵莫里亞蒂教授有一場戲劇性的會面。福爾摩斯對莫里亞蒂的第一感想是:「莫里亞蒂個子特別的高瘦,前額高高隆起,雙目深陷。」而莫里亞蒂對福爾摩斯說的第一句話則是:「你的前額並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樣發達。」這一正一邪兩位天才對前額「隆起度」的評價,並非隨意為之,他們跟創造他們的柯南□道爾一樣,都深信頭顱前額的尺寸正比於智能。因為當時流行的顱相學就主張,前額葉包含著人類的高等智能,所以智慧愈高的人前額就愈大。

顱相學對當時歐美的政治與社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其中有一些很糟糕:有科學家找到了「科學」的證據,說從頭型來看,白種人在演化上硬是比黑種人或亞洲人要來得「高等」。女性的前額沒有男性突出,因此她們的智能永遠比不上男性,但頭顱後方的形狀顯示,女性照顧孩子的能力勝過男人,所以適才適用,女人最好在家帶孩子,不要去參與政治與科學。當時的歐美社會,也很流行在聘雇員工、尋找對象、結交朋友等決定上,徵詢顱相學家或冒充的顱相學家的意見,聽憑這些信口雌黃的「相命仙」破壞自己的人生。

顱相學是很典型的「偽科學為害不小於一般迷信」的範例,當然也禁不起真科學的檢驗,於盛極一時之後,到了1840年代,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當作一個笑談,但在民間的風行餘波盪漾,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壽終正寢。

不過話說回來,世事無絕對好壞,顱相學雖然擔當過別人造孽的工具,卻也對腦科學的發展有不小的功勞。前面提到的斯普爾茨海姆醫師,他精湛細膩的大腦解剖技術,把神經解剖學向前推了一大步。此外,雖然加爾對大腦功能的分類法與定位是謬誤的,但「大腦功能分區負責」的這個觀念,卻是他首創的正確推論。其後的腦科學家受到他的啟發,終於找出了我們今天熟知的各個大腦功能的正確分區。還有件事很有趣:加爾猜想大腦的前額葉是人類最高智能之所在,後來被證實完全正確,原來福爾摩斯與莫里亞蒂一直都是對的。

【繽紛迴力球】曾寶珠/它將陪伴我至終老
曾寶珠/聯合報
訂閱《聯合報》近四十載,閱報習慣已融入生活,尤其是聯副,無論是繽紛版、家庭版,當天的文章或引起共鳴,或增添見聞,都是我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約莫二十年前,我以養流浪貓的樂趣撰文投稿繽紛版,因為是初試啼聲,寫寫改改無數遍,方才謄寫在稿紙上。稿件寄出後,期待編輯捎來佳音,也很幸運真的獲得刊出,此事便成為我磨練文筆最大的動力。

除了聯副這個園地豐富我讀寫的生活,每日下班忙完雜事,攤開《聯合報》閱讀每一版,亦是我的放鬆時刻,不但滿足求知慾,還能引用報紙實例在教學上。

歲月悠悠,從青年到古稀,最親近的讀物始終是《聯合報》。半年前拜讀張作錦先生《姑念該生》一書,方知每天拿在手上看似平常的幾張紙本,背後原來是各界佼佼者凝聚匯集而成,這讓我更體會擁有它的珍貴。

個人喜好閱讀,但文才泛泛,需有深刻的觸發才易下筆成文,自初次投稿至今,雖也有幾篇拙作獲編輯青睞,但頻率並不高;不過,《聯合報》肯定會繼續訂閱下去,讓它陪伴我至終老。

【青春名人堂】老編垚順/這些年,口罩成了禮物
老編垚順/聯合報
公園裡,戴口罩的小女孩比著「YA」手勢,父親微笑著按下快門,挪開相機後,女孩瞬間變成高中生、初戀少女、社會新鮮人,甚至披上婚紗,父親猛然驚醒,小女孩仍比著「YA」,疑惑地歪著頭。這支「LP33機能優酪乳」電視廣告已經五、六年了,現在看來,還真是個恐怖預言,如今就算天天喝這款優酪乳,改善過敏體質,也不能輕易拿下口罩。

我很怕熱、很會流汗、鼻子過敏、工作上又時常需要不斷說話……總之,我毛病很多。對我而言,戴口罩很痛苦,它阻隔了我需要的空氣和必須的表達,還勒痛了耳後根。然而,我終究還是被徹底制約了,沒戴口罩就跟沒穿衣服一樣,明明是不必出門的假日,起床後,在後陽台晾衣服時,才驚覺自己竟然戴著口罩,前些時日居家辦公,還在視訊會議上笑過同事在家戴口罩呢。

每天出門上班,走樓梯下五層樓,步行四百公尺陡坡下山,下班回家,當然也得一步一步踏回山上去。都會區周邊陡坡,可不是迢迢山徑盤層巒那樣人煙罕至,而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那般人口稠密,別以為上了山就可以鬆懈,山路上熱鬧得很,什麼時候冒出個口罩糾察隊員也說不準。日常步行,因戴口罩而成了窒息之旅,無論生理或心理都是窒息的。

想不到,今年我收到的其中一件教師節禮物,竟是口罩。

我的課開在進修部大四,每學年剛開始頭兩周,鄰近教師節時,總會有幾位前屆已畢業學生回來,他們會坐在教室前排,一臉頑皮地盯著正在講課的我,以前他們修這門課時,可從來沒坐在這麼前面。「老師你看我多上進,畢業了還回來旁聽。」一邊說著,一邊吃著便當,而我也就理所當然地收下他們送我的禮物,卡片、飲料、蛋糕、三明治……面對此情此景,我只能說年輕真好。

這學年,配合防疫,剛開學時是遠端上課,已畢業的S跑去學校找我,撲了個空。他傳口罩照片給我,問我怎麼收比較方便,寄放在系祕書那裡?還是寄到公司給我?

口罩阻隔了我需要的空氣和必須的表達,卻聯繫了我和S的師生情誼。

我和S說:「沒關係啦,口罩你留著用,解封之後,回來旁聽吧!」

 
 
 
訊息公告
 
 
 
 
不要再用maybe當口頭禪了!這樣說才有誠意
在溝通時,大家都喜歡明確的答案。英文裡maybe給人一種毫無把握、不想溝通的感覺,經常使用這個詞,會讓老外覺得你在敷衍,很不可靠。當我們回答對方「有可能」時,其實可以給出更精確的指示,讓對方知道這個可能性有多大。

家電壞了先別丟!可以去「家電維修咖啡館」
家中電風扇故障,你會送修,還是再買一台新的?你知道南台灣有個「南方修理聯盟」嗎?他們每個月在不同據點籌辦「維修咖啡館」活動,提供民眾修小家電、喝咖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