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當代散文】張曉風/新畫廊、老屋、老樹及其他

聯副電子報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1/23 第801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張曉風/新畫廊、老屋、老樹及其他
【慢慢讀,詩】陳其豐/重建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2】劇作家之歌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1現場報導】侯延卿/圈內與圈外的距離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張曉風/新畫廊、老屋、老樹及其他
張曉風/聯合報
青田街8巷12號敦煌畫廊修護後。(圖/張曉風提供)
在老台北市的中心位置──我說的「中心」是指地理上的中心,跟能賺錢的「商業中心」或有權力的「行政中心」無關,就是老老實實的市中心。那裡有一條街叫青田街,青田街上有一間畫廊,我有時會帶遠方來的朋友去那裡坐坐。

青田街在「日本時代」叫「昭和町」,聽來像「天皇級」的領域。我喜歡「日本時代」這個詞兒,我小時候聽左鄰右舍的本省人都是這麼說的。後來冒出了「日據時代」和「日治時代」二詞對立,就累人了──因為說話的人莫名奇妙地要為一百年前的事找個動詞來表示自己個人的「政治立場」,實在有一點煩。

相較於「畫廊」,我更喜歡那棟「房子」。而相較於房子,我更喜歡院子裡的「大樹群」,其中的芒果樹長得有八層樓高,真是嚇人。

那棟房子屬於台大,曾是台大哲學系主任住的宿舍。那教授身故後,因他的媳婦也是台大教授,就沿住了下去,一直住到「不堪住」了。之後,房子「空著」,比古剎更淒涼。在更早更早之前,1928,台大建校,屬於日本。日本時代誰住這裡?應該是個日籍教授。算來這棟房子可能接近一百年了。

凡公家配住的宿舍大多都有個毛病,就是缺少修護的人。「上面」的人不肯修,住戶自己也不甘出錢修,就這麼耗著──但有個傢伙卻很熱心光顧,那傢伙的名字叫「蛀蟲」。台灣地屬亞熱帶,又濕又熱,是蟲類天堂,(咦?連我們政壇上也不乏蟲類呢!)如果你的房子是木造的,雅則雅矣,但若沒有勤做防蛀工程,房子的木料不久就會被異類「小屁蟲」一口一口吞下肚去。而且,就算你花錢做防蛀,也未必擋得了小蟲子想吃木頭的天性。

老房子,是古蹟,依法不可拆,但它又病入膏肓。聰明的台大便想出個好辦法(其實此法不是台大發明的,凡「公家」都懂這竅門),他們把房子租出去,規定承租的人要自己去修理,修的錢歸住戶出,住進去以後,租約大概是九年,然後可以再延。我聽畫廊的人說,他們光修房子就用了兩千萬台幣。這還不包括畫廊主事的賴先生到各處「去撿」「去買」「去求」一些老建材如老瓦等。

這房子,依法說是「不可拆」,但事實上也只能是抽筋換骨重新翻建(建得儘量「仿舊」罷了)。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朽木有什麼辦法雕刻?我不知道,只覺「在藝術家手下」,「或者不妨一試」。但「舊朽木」絕不可以用作「建材」,則是百分之百的真理,一點都不用懷疑。

嚴格說,這棟房子既頹爛了,唯一的方法就是用鋼架撐著。至於原始建材的紅檜木,先別說其天價,事實上,木材市場裡根本就無處可買──台灣禁砍檜木已經幾十年了,要保持用舊規格建材,根本做不到!

好在換了鋼梁和新舊夾雜的木材,設計上看來大致仍不失古色古香。新屋子又用了大量玻璃(老式玻璃),光線特別明媚宜人。

但此棟建築中真正保留下來的古蹟其實是樹,樹都長得高大健康。我常仰視它們到脖子發疼,仍捨不得不看。

日本人的原國土最南只到九州,一八九五奪了台灣以後,就想來發展熱帶植物,所以去中部種了紅茶,到校園種熱帶果樹,我中學有四年在屏東女中,當年日本時代屏東人不怎麼讓女孩子讀書,地廣人稀的屏女幾乎成了熱帶植物園。

畫好看,房子好看,但它們都不如後院裡那群又高大又蒼老又青翠欲滴的大樹好看,不管是熱帶果樹,還是中國南方的樟木。

另外,畫廊還有一項好構想,四壁是掛畫用的,而中間的一塊留出來的空間,是給客人喝茶用的,散放了大約七、八張桌子。

我帶朋友去,表面上是去喝茶,其實,我老是提醒他們:

「要看樹哦!在都市住宅裡,你看過這麼漂亮的樹嗎?」

老闆對我很好,常不收我茶錢,我因慚愧,所以有次就去買了些點心相贈。又因怕郵寄破損,便請人幫我送去。

送去之前,為了好拿,我想還是綑紮一下吧,便自己動手搓了一截細繩子把禮品紮好。

不過,我又小裡小氣,附了一張紙條如下:

這包小禮物,是送給畫廊中的朋友吃的,不成敬意。

但那根包紮用的繩子,你們如果覺得好用就自己留著用──若是沒用,想丟掉,就請不要丟,而為我存著,下回我去的時候再拿回來。

禮物,他們也許常收到,但附上這麼一張怪紙條的事,卻沒碰到過。

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一番之後,便有「行動派」的人主張上網去查,這種繩子是哪裡的產品?不料竟然查不到。

(唉,奇怪,這年頭,大家都把「網」看作是無所不能的,什麼事都去問「網」,「網」簡直成了「王」。)

他們不死心,便打電話給我,問:

「張老師,你這繩子是在哪裡買的呀?我們好奇,為什麼我們在網上怎麼查都查不到?」

我在電話上不覺笑出聲來。

「當然找不到啦!這不是哪家公司的產品,是我自己用手搓出來的啦!」

「呀!你會搓繩子?好厲害!」

他們哪裡知道,我其實是個笨到連智慧型手機都不善操作的人呢!

但是,我喜歡用手,人類的手會做的事成千上萬件。手能寫字、能畫畫、能刺繡、能彈琴、能指揮樂團或操兵表演、能在兩個山頭上打旗語、能為人動手術、能掐花、能製陶、能栽種、能縫補、能射箭、能揉麵、能□麵、能拉麵、能捻麵糰成貓耳朵、能捏小麵人、能舂米、能打毛衣、能彈棉花、能採茶、能點人之穴、或為人按摩、能輕輕握住一個小小孩的手,掰著他的指頭,教他數「一、二、三……」。

當然,我還喜歡用手搓繩子。

如果可能,我真希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一天是「手節」(你知道嗎?這世界已有很多「怪節」,例如三月三日,是國際「耳朵節」,提醒大家要注意聽覺健康)。「手節」這一天不必放假,但要叮嚀世人,小心不要讓手「墮落」──而讓手高貴的方法不是塗抹蔻丹或香水或護手霜,而是讓它不要處於「失能」狀態。畢竟,笨手笨腳可不是好事。假如你看過米開朗基羅所畫「上帝造亞當」的那幅畫,「擬想中」的「上帝」與「亞當」,兩者之間除了眼神的互照,加上四下風起雲湧的大律動,「神」「人」間真正如雷如電欲碰欲觸的肢體竟是手指尖。上帝「以指傳指」度給人類的──獨獨交給人類的──不可思議的「手之天稟」……

做母親的,能把孩子的指頭教聰明了,這份遺產之豐厚,應該不下於三棟豪宅。


【慢慢讀,詩】陳其豐/重建
陳其豐/聯合報
接下來,讓我們看向

舞台正中央:


場景已就定位

純白色積木交錯搭建

桌椅、床枕、窗台

取消人物的臥室

燈光一聚焦

顆粒便無限擴大


盆栽裡的花(也是

白色)淪為背景裝飾音

我們於後排盼顧

線索——某塊零件

此刻竟出現在我手中

我按捺出聲的衝動

手指摩挲構型

辨認背面的專屬編號


「若持有足量的剩餘

零件,我們便能組建一座

(再)擬仿的世界,」

白衣觀眾轉過頭

示意我靠前;

「依循記憶的步驟

模型終將分層顯影……」

一時燈光驟滅

整座劇場急速旋轉我們


成為缺失表情的人偶

黑暗中摸索拼接

那朵反覆再生的花:


香氣印染每一瓣聲響


【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102】劇作家之歌
聯副/聯合報
朗誦作家:鍾喬、鍾永豐

主持人:汪俊彥

時間:1月26日P.M 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孫運璿紀念館臉書同步

直播,歡迎上網收看!


【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101現場報導】侯延卿/圈內與圈外的距離
侯延卿╱報導/聯合報
2023年歲末,「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度過它與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的第101夜。蕭詒徽和熊一蘋交換朗讀對方的作品,主持人是林巧棠。三人相識多年,其中兩人是密友、兩人是情侶,友情與愛情沒有距離。

蕭詒徽和熊一蘋以前是政大中文系同班同學暨同寢室友,兩人開始寫作的時間相近,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變成專職寫作者。

2016年蕭詒徽第一次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受到一個寫作團體成員們蜂擁而至的批評,讓他非常沮喪。他感到緊張焦慮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打電話給熊一蘋。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健康,因為他不是從創作的方向找回他應有的價值,而是從別處截長補短。如果真的寫不好,但好朋友一直稱讚他寫得超好,他就一輩子無法進步。

熊一蘋在大學時期參加寫作團體「輕痰」讀書會,成員之間為了互相給予對方真正的建議,常有類似批鬥大會的場面,互相傷害,讓自己變得堅強,不過很多人無法享受這種鍛鍊。說到這裡,林巧棠現場Call out「輕痰」成員楚然,聊一聊往事。

這次對談的主題是「距離」,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或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蕭詒徽強調自己是寫作者,不是作家。不是把什麼事情放在心中的第一位,那件事情就會變成生命中的第一位。他心目中的作家必須全身心奉獻、投入寫作,經過實踐的過程,甚至計算KPI(關鍵績效指標)。

熊一蘋是高雄人,老家在屏東,他考上政大、台大時,鄉長、里長都會寫紅榜貼在他家門上。他認為,大學與研究所的訓練,讓他習慣把許多事物剖析得條理分明,連帶導致在非學術領域的生活中也下意識地把事情梳理得很乾淨、清楚,然後決定自己的立場,這樣其實活得很累。去年他搬到台南,天氣比較好,物價比較低,身心比較放鬆,對很多事情漸漸變得比較不執著、不講究。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問他職稱,他就說「作家」。雖然自稱「作家」會覺得有點慚愧,但他已經妥協了。有時候太有原則,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蕭詒徽覺得這不是妥協,而是比較靈活地面對原則。

說到兩人這些年的變化,林巧棠現場Call out蕭詒徽的媽媽。蕭媽媽很欣慰蕭詒徽到台北這些年,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獵。她說,不局限自己的發展,就是最好的發展。

熊一蘋碩士畢業後,接觸到影視工作,既有文學背景,又了解獨立音樂相關的文化。在複合式的領域當中,對每個層面都略知一二,構成了他現在的狀態──不管跟哪個圈子的人相處,都被視為另一個圈子的人。

蕭詒徽也是,他曾在藝文媒體工作、玩過樂團、參加過劇團、為影集寫過劇本,經歷各式各樣的創作圈,可是沒有在特定領域中持續經營。蕭詒徽回憶國中時,他只會讀書,梳中分頭,形象是經典的書呆子,後來發現自己不夠努力活出自己。他的人生偶像椎名林檎讓他找到典範,他體悟實踐自己的方法,無須刻意求「怪」或「不怪」,而是從自己的本質出發。

熊一蘋現在比以前圓融,過去他透過很多原則建構自己,但堅持自己的同時,卻把別人推遠了。現在的他,重新尋找自己和每個人的共同之處,建立連結,與不同領域的人拉近距離。因為他相信,讓原本無法互相理解的人可以溝通,就是文學的力量!


  訊息公告
韓劇無人島的DIVA掀話題 現實人生失蹤家人保險處理有2種結局
韓劇「無人島的DIVA」,因故事創新,造成話題。講述1位小女孩徐木河從小獨自面對父親所帶來恐懼、暴力與威嚇,然她內心始終有個歌手夢,因此在國中年紀時決定逃家,卻因發生意外漂到荒島上獨自生活了15年,徐木河父親也在她意外發生當下死亡,她直到30歲才被成功搜救尋獲。當親人失蹤,保險可以為失蹤者做到哪些保障?

來台灣喝咖啡 精品咖啡莊園微旅行
法國大文豪巴爾札克的經典名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台灣咖啡農運用智慧農業,產出國際級的精品咖啡。來去咖啡莊園,品一杯莊主追尋完美所淬煉的極緻單品,你會發現,一切皆為啜飲一口美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