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無讀不丈夫】顏少鵬/史前六百萬年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1/31 第5610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無讀不丈夫】顏少鵬/史前六百萬年
【青春名人堂】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數量「獼」思
 
 
 
心情札記
 
【無讀不丈夫】顏少鵬/史前六百萬年
文/顏少鵬/聯合報
史前六百萬年。圖/abwu

就讀大班的女兒放學回到家,一直叨念某某同學「都亂講」,我問她怎麼回事,她鼓著腮幫子,略帶怒氣地說:「三號都亂講,一直講人是猴子變的!」

我心裡暗笑,沒想到遠從達爾文(1809-1882)時代就有的爭議(或笑話),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小孩子爭論的焦點。

黑猩猩的近親不是大猩猩?

事實上,我也曾疑惑:如果演化論確實認為人是從猴子演化而來,那今天的猴子為什麼沒有都演化成人(還依然是猴子)?

我就對博學的好友B君提過這個疑問,他表示:「達爾文從沒說過人源自猴子,況且更精確來說,你這個問題要討論的不應該是猴子,而是猩猩,還要特指黑猩猩。人類基因和獼猴基因的相似度僅百分之九十三,卻有百分之九十九與黑猩猩相同,所以跟人最親近的物種是黑猩猩。」

反過來看,與黑猩猩最相近的動物,不是大猩猩,不是紅毛猩猩--即使牠們彼此更形似--而是人!黑猩猩跟大猩猩、紅毛猩猩名字相似,連在動物園裡都關在同一區,一般人都「直覺」地把黑猩猩視為另一種動物,忽略了黑猩猩和人其實同屬於「人族」。

「你的意思是與其討論猴子跟人的演化關係,更應該討論黑猩猩跟人的演化關係嗎?」我若有所悟。

「正是。你想想猴子的長尾巴,怎麼樣都跟人的關係很遠吧?」B君接著說,「大部分的猴都有尾巴,猿則無尾巴,人更近於猿,所以討論人的演化時可以先撇開猴子。」

「自古以來,往往人、猴互相類比,大概因此混淆了我們的認知。」我腦中浮現了孫悟空的形象。

B君微微頷首,「百分之一的差別,仍舊使得黑猩猩看起來只是『有一點』像人,加上猴子更為常見,忽略黑猩猩的角色也是無足深怪。」

人類的演化之路

「那麼人是黑猩猩變的嗎?」我一開口突然覺得自己提了幼兒園孩子的問題。

B君大概也發現到了,他笑了一下,說:「你應該知道地球在四十六億年前初形成時本沒有生命體,後來才逐漸出現了具有生命跡象的分子,再經過億萬年演化成了現在無數的物種,推究其源,世上所有生命都可以連結到三十五億年前的單一共同祖先。」見我點頭,B君繼續說,「同樣道理,人跟黑猩猩此時雖分屬不同物種,若往前追溯,大約六百萬年前彼此有著共同的祖先(某種猿類)。」

距今六百萬年前,這個共祖分裂成兩個物種,各自演化,黑猩猩往「成為黑猩猩」邁進(不過在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年前又分化成新物種「倭黑猩猩」),而人類在諸多條件促成下從早期「人不像人」,逐漸演化成今日的「人模人樣」。

我想起了以前在教科書上看過一幅畫,畫著屈身的黑猩猩,牠面前是猿人,再往前是直立人,然後是尼安德塔人、智人,身形愈來愈挺拔,腦容量也愈來愈大,寓意著人的演化呈單一直線式的取代遞進。

B君搖搖頭,說:「人類並不是單一直線式演化,而是像大樹的枝椏分叉一樣。依目前考古證據,人類在過去六百萬年可能有過二十四個人種,有些時候甚至是多個人種同時在大地上生存,只不過他們都一一滅絕了,現在地球上只剩下單一人種--我們這種智人。」

「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這種物種是挺孤單的。」B君感性了起來。

若要用幾句話說明這六百萬年,就是:人是從最初「像猿」的階段,一步一步演化成「像人」的樣子。在六百萬年前,人類祖先剛剛和黑猩猩祖先「分道揚鑣」時,長得九分像猿,能稍稍以雙足步行,卻走得並不好;花了兩三百萬年,到了南猿時代(例如知名的露西),能雙腳直立了,但猿樣還是有七八分;再過一兩百萬年,演化成了「直立人」(例如北京人),有點人樣了,走起路也順暢了,才終於跟猿劃清界線;再過一百多萬年,大約二三十萬年前,我們這種現代「智人」登場,並在六萬年前,足跡遍及全世界。

這六百萬年跟黑猩猩,甚至跟猴子一點關係也沒有,「牠走牠的陽關道,人過人的獨木橋。」我靈光一閃,為漫長的演化下了個註腳。

人還會不會繼續演化?

聽了人類演化簡史,我不禁好奇人還會不會繼續演化。

「這真是好問題,有人認為人的演化到此已是終點,但我認為人還在演化。」B君似乎很樂於開啟這個話題。

其中一個例證就是膚色。人類是唯一具有不同膚色的靈長類動物,從不同地區有不同膚色,可以推論是不同的環境導致了不同的演化結果,今日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等等的差別正是演化所造成。

他語帶興奮地說:「可以想像假以足夠的時日(再過數十萬年、數百萬年),差異愈來愈大,智人也可能會演化出多個物種。」

還有一個特別的例子。「砷」是劇毒,但南美洲部分地區的地質含砷,導致地下水含砷量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安全標準二十倍以上,但千百年來,當地人喝著喝著,身體產生了耐砷基因,可以代謝掉砷。為了適應環境,這些人們竟然能喝砷水,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演化的奇蹟。「就跟細菌經由突變和演化,適應了抗生素一樣。」B君說。

我突發奇想:「有沒有可能千秋萬載之後,人類經由演化也能夠適應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呢?」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B君也無法給我肯定答覆。

回到開頭,正因為知道了人從哪裡來,所以我一邊畫著演化樹,一邊跟女兒說:「在六百萬年前,人跟黑猩猩有共同祖先;往前推一點,在兩千五百萬年前,人跟猴子有共同祖先;更遠一點,人跟爬行動物也有共同祖先;再更遠一些,幾億年前,人甚至跟魚有共同祖先。你可以跟三號說,人還是魚變的喔!」

女兒似懂非懂,但我知道總有一天她會懂的,而且隨著出土證據愈多、科學研究愈深入,她會懂得比我更多。

B君讀了什麼書?

1.賴瑞和《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時報文化出版)

2.莉迪婭.佩恩《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如果出版)

【青春名人堂】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數量「獼」思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聯合報
台灣獼猴自2019年從保育類動物中除名,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除了台灣獼猴,還有其他幾種動物,包括:山羌、白鼻心、大田鷸、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短肢攀蜥,也一同跟進。

人類對待野生動物的方式往往很刻板,數量少就依法進行保護,數量多則使該動物命運未卜。關於台灣獼猴的數量,一直都是媒體追逐的熱點,本篇就以台灣獼猴為例,淺談其中迷思。

台灣獼猴究竟有多少隻?就目前常被援引的三個數據,主要是依據距今二十年前的文獻,估算全台台灣獼猴社群量約為10404群,若以平均每群20到30隻來計算,總數量約在20萬至30萬隻。根據2013年發表的《台灣獼猴危害調查評估及處理示範作業模式之建置》研究,到2021年公民科學家回報的全台台灣獼猴數量,應在20萬到30萬間。也就是說,在這二十年間,數量持平,並無暴增。

儘管數字已經說明一切,但隨著戶外活動的風行,大眾對於觀光休憩的需求不斷增加,露營地、休閒農場和民宿持續往山上開發,無形中便限縮了野生動物的棲地。獼猴是淺山型動物,從海拔0到3000公尺都是牠們的活動範圍,和人類的生活範圍高度重疊,人猴間各種「狹路相逢」,因此造成「數量暴增」的錯覺。甚至有單位以數量作為理由,對該區獼猴進行絕育,好解決頻繁發生的衝突;這樣的應對方式,協會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

事實上,就算數量真的有所成長,也無法等同「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很好」。台灣獼猴從保育類名單除名後,仍受到野保法的保護,私養和濫捕的壓力卻已隨之而來,還有棲地破碎的問題,讓猴子限縮在一定的範圍,導致近親交配情況嚴重。數量多,真的就沒有問題了嗎?

此外,數量多亦不能代表這個物種沒有絕種的疑慮。以北美旅鴿為例,十九世紀初,棲息在北美洲東部的北美旅鴿,估計當時總數達五十億隻,但在短短的五十年間,牠們即因為濫捕和棲地破壞,生存備受考驗。當地球上最後一隻雌性北美旅鴿瑪莎(Martha)於1914年死於動物園,儘管後續科學家非常努力復育,依舊無法抵抗物種滅絕的命運。

與其在意數量的問題,或許更應該做的,是思考當人類與野生動物生活圈重疊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和平共處?當我們願意理解動物的行為,才有可能更靠近化解問題的平衡點。

 
 
 
訊息公告
 
 
 
 
韓流席捲全球!看韓國如何從串流平台市場競爭中突圍
隨著新串流技術的興起,OTT平台在全世界展開激烈的內容與市場競爭,而韓國影視內容不只風靡亞洲市場,更持續透過串流影音平台收獲廣大粉絲,全球有超過60%的Netflix會員曾經觀看韓國作品。韓國內需市場不過台灣兩倍大,卻能打造出席捲全球的韓流文化,韓國是如何從國際內容產業中突圍而出呢?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實際體會時間的真正意義
對小孩來說,時間概念抽象且複雜,小到秒、分、時,大至日、月、年,需家長逐步讓他們了解時間的進程及意義,從小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也能減輕父母教養的負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