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中國在歷史上呈現的空前變化,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觀察透析,其中一個有趣的角度是美中關係。美中關係過去40年來的演變,如從美國的戰略層面看,有五個階段:從1979年建交到1991年蘇聯解體是蜜月期;從1991年蘇解體到2001年中國入世(WTO)是磕碰期;從2001年至2009年小布希總統主政年代是提防期; 2009年歐巴馬總統上台到2017年卸任,是「重返亞太」的遏制期; 2017年川普總統上台後則是加強遏制期。
若從美國的戰術操作層面看,則是四個階段,包括接觸加扶植期、接觸加合作期、合作加遏制期,以及遏制加脫鉤期。兩個層面間的階段長度未必一致,但大體吻合對應。如就當前形勢而言,戰略上美國對中國是加強遏制,戰略操作則是遏制加脫鉤。
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即如何解讀及如何預測?後者是指如何觀察研判2020年後的形勢,會不會從當前的貿易、投資、科技脫鉤,進一步延伸到金融與學術脫鉤?會不會從當前的經貿遏制,進一步延伸到外交、政治乃至軍事上的對抗?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或可從解讀中找到線索。
解讀美中關係過去40年來的嬗變,第一也是最常見的概念是「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全球排名,從40年前的第15,30年後(2010年)就躍升到了第二。於是,美中關係掉入了老大老二間矛盾的「修昔底德陷阱」。
現實上,歐巴馬上台之後即開始對中國採取「重返亞太」戰略。展望未來,矛盾只會加深而不會減緩,因為中國GDP極可能在十年後超過美國。
不僅如此,美國現在開始感受到的另一個壓力是所謂的「薩繆爾森陷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指出,「比較優勢原則」有利於貿易各方,但若一國在原本未必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也發展出新的相對優勢,則將對原本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造成傷害。
眼下中國除了在傳統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也開始在科技及產業發展出中國的比較優勢,例如5G、AI、量子科技、太空、軍事等。對美國而言,這當然是所面對的新挑戰與新威脅。
那又如何理解在日益眾多的科技領域,中國竟展現出令人意外的潛力?這就跟「孔夫子(儒家)陷阱」有關了。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蓬勃,各領域的科技與製造獨步當代,且為後世難以企及。
但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思想、學術、科學、工藝全受到拘束,隋唐開科取士後變本加厲;此為工業革命不見於中國,且西方科技工藝終於超越中國的主因。此一禁錮直到1912年帝制結束,以及1919年五四文化大反思之後,才獲得根本解放,其後雖遭文革等政治運動衝擊,但大體上中國已跳出了長達約2,000年的「儒家陷阱」。
美中之間及中西之間的世紀較量,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西方及美國開始默認了超過他們想像的中國挑戰能力。但除了從「修昔底德陷阱」及「薩繆爾森陷阱」,還有必要更深入地探溯源頭,也就是中國為何短短數十年就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挑戰能力。答案除了中國跳出曾束縛中國智力的「儒家陷阱」,中國也正在跳出所謂的「華盛頓陷阱」。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西方學術界以「歷史的終結」表達出他們的自豪自信,並以向全球推廣「華盛頓共識」,亦即市場經濟加民營資本主義,再加三權分立、兩黨輪替及普遍選舉的美式民主。
事實證明,「華盛頓共識」在許多國家並不成功,甚至在美國也毛病不少。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矯正過去的錯誤,也汲取了西方長處,正在探索一套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市場經濟加混合產權資本主義,再加中央集權地方分權,迄今效果尚佳。
中國在蛻變中,還將蛻變下去,美國及西方面對的挑戰還未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