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鄭培凱/永懷葉嘉瑩老師

聯副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2/30 第835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鄭培凱/永懷葉嘉瑩老師
侯吉諒/今譯趙若槸〈暮春〉
彭紹宇/《響亮心重奏》:奏鳴入心的法式治癒喜劇
林明德/曇花

  人文薈萃

鄭培凱/永懷葉嘉瑩老師
鄭培凱/聯合報
葉嘉瑩攝於1988年。(圖/本報資料照片)

1

葉老師走了,永遠走了,讓我惘然若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段寶貴生命。雖然知道人生百年是個自然周期,葉老師已經過了期頤之年,我們做學生的也高高興興為她祝了壽,對前景多少有所預期,但是葉老師真的逝世,不願發生的預期居然成了事實,還是讓我感到世事無常,人生如幻,如霧亦如電,難以接受。五十年的師生之緣,往常可以通過微信聯繫,言笑晏晏,居然只剩下了令人悵惘的回憶。不禁令我聯想,曾經在她「詩選」課上,聽講「古詩十九首」,說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那種悵然無所託付的感受。

半年以前,葉老師要她祕書通過微信,傳來親切的關懷與問詢,聲音清脆婉轉如黃鶯歌唱。她像從前上課講解詩詞一樣,說得高興,開始跑起野馬,語調活潑靈快,有如《老殘遊記》裡寫白妞與黑妞說梨花大鼓,一串串的玲瓏字眼,大珠小珠落玉盤,問我:「鄭培凱啊,你在做什麼呢?讀什麼書呢?我現在很好,你作什麼研究要給我看啊。你有空可以來南開看我,寫的書可以寄來,我都看的。」我聽了十分感動,想到老師到了百歲之年,還惦記著學生作什麼研究,是鼓勵,也是鞭策,也就在幾天後,寄去了香港中華書局為我新出的《幾度斜暉蘇東坡》與《□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過了一兩個星期,可祕書傳信給我,說書都收到了,葉老師十分高興,開始讀起來了。我不好意思打擾老師,沒敢去問她是否有什麼讀後感,有沒有什麼批評與意見。後來自己四處奔波,一忙,也忘了再去問候,沒想到老師遽然仙去,不再有機會求教了。

2

我在台灣大學讀的是外文系,時常旁聽外系的課程,聽得最多的是中文系的課。旁聽課,一般是蜻蜓點水,只聽一兩次,偶爾聽出點門道,就多聽幾次,只有葉老師的課,我是從頭聽到尾的。還記得我曾旁聽寫《胡(適)禍叢談》那位老先生的「孟子」,發現他的教學法是傳統私塾老夫子那一套,講求背誦,叫這個學生站起來,背〈梁惠王下〉,那個學生背〈公孫丑上〉,我便像《牡丹亭》裡的春香一樣,很沒禮貌的尿遁了。聽過屈萬里老師講「尚書」,居然堅持了幾個星期,後來發現他在課堂上講的,跟他的《尚書釋義》沒大差別,也就從此遁形。只有聽葉嘉瑩老師的「詩選」與「杜甫詩」,是基本上聽完的。也不是每一堂都能聽,因為葉老師的課時與本系的必修課衝突,總得設法翹課,才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逃脫英國文學史照本宣科的老生常談,與郝神父言不及義的心理學,如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進入古典詩詞的桃花源。

我的運氣很好,正趕上葉老師在台大講授詩詞的最後兩個學年。1965到1966學年,聽她講「詩選」,然後她就接到聘請,去了哈佛研究,等到兩年後才回到台灣,在1968到1969學年,開了「杜甫詩」一課,正巧是我畢業那一年,又趕上聽了一年杜甫的顛沛流離,也感受到葉老師傾心投入的移情解讀。還記得上她「詩選」那一年,中文系班長是柯慶明,很可愛的愣頭青領導,總在那裡以民主投票方式,匆匆忙忙,聲嘶力竭,作出不知所云的班級決定,以免耽誤老師上堂。葉老師總是準時抵達教室,追隨而來的是全校各院系的粉絲同學,從校園各處蜂擁而至,把文學院最大的教室擠得水洩不通。記得是文學院二樓的24號教室,下面俯瞰緊貼學院的蓮花池,我總是搶先坐在窗台上,悠悠閒閒聽一堂課,隨著老師翱翔在古典詩詞想像,感到心靈的自由超升,大有列子御風而行,徜徉藐姑射山的樂趣。有時還會冥想,自己忘情聽課,一不小心跌落窗台,栽進樓下的蓮花池中,會不會成為台大雅愛古典詩詞的傳說,為葉老師講課的丰采魅力,增加幾分光彩。

大三那年,我對只學外語流暢,不大措意文學藝術的外文系,已經喪失了學習興趣,決心攻讀歷史文化與藝術創作的關聯,於是選修了一批歷史系的課程。當時有個幼稚的主觀臆想,認為可以從上古史開始,一路鑽研下來,至少讀通前四史,進而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出國則可研習當時台灣封禁的近代史材料。文學課程方面,覺得洋神父教的「莎士比亞」實在不怎麼樣,除了逐字逐句解釋成現代英文,很少觸及莎劇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別說莎劇研究的學術新知了。旁聽過中文系的「詩經」,感想和先前旁聽「尚書」很像,最後是買了一批《詩經》研究,自己悶頭研讀,根本不得要領。大四那年,葉老師回到台大,我覺得還是盡量多聽她闡釋詩詞,同時希望把「興發感動」放在歷史文化語境中理解,用現代治學的實證方法,接續傳統,以期打通文史哲的界限。當時仔細研讀了她的《秋興八首集說》及王國維文學批評的研究,多少還是得了些治學方向的啟發。

3

葉老師對我最大的影響,並不在學術的開導,而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從古代詩詞中汲取人生智慧,融會貫通之後,在面臨生命困境之時,可以泰然面對。從我1970年負笈美國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機會在哈佛大學與她相聚,和一眾學長圍繞在她身邊,聽她話家常說古今,從日常言傳身教當中,體會葉老師生命的艱辛與精神超升的境界。這幾十年來與她雖非朝夕相處,卻深知她生命遭遇接連不斷的厄運,總讓我覺得,老師所提倡的詩教,不僅是愛好與體會中華詩詞之美,而是重新發掘傳統文化的溫良恭儉讓與堅韌不拔。她所強調的「弱德」,與逆來順受無侔,是遭受無端困境時如何處變不驚,如何體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何充實自己的浩然之氣,把慈愛與祥和傳布到人間。

有時我會想,老師一定是菩薩轉世,下來度化我們的。如今她走了,回到天上去了。我相信她在天上,一定和我們活在人間一樣,永遠彼此懷念,讓世間的真善美生生不息。


侯吉諒/今譯趙若槸〈暮春〉
侯吉諒/聯合報
香透蜂房蝶夢殘

醒時記,夢很長

記憶殘片有幽香

飄盪似遺忘

一朵黑花在開放


一簾新雨春又開

窗外景,濕心情

玻璃上的雨水凝聚晶瑩

蜿蜒成淚水

雨中消息有誰聽


柳腰瘦得難禁舞

東風來,柳枝搖

伊人身輕掌上飄

那樣的青春

那樣的窈窕


今夜東風莫更寒

蝶已飛,夢已殘

未完成的情節讓人惜嘆

寂寞如此銷魂

如此容易吹散



彭紹宇/《響亮心重奏》:奏鳴入心的法式治癒喜劇
彭紹宇/聯合報
家庭背景的差異,究竟能對命運造成多大影響?儘管重要性顯而易見,我們往往難以察覺沒有走上的那條路,以及那個原本可能成為的自己。 除非,對照組走入我們的生命中。 法國電影《響亮心重奏》(En fanfare)描繪一對兄弟提波與吉米,他們就是彼此的對照組。兩兄弟自小被拆散,從不知道對方存在,直到成年後才因一場意外而相認。不過,遲了太久的認親非但不溫馨,反而如強震,震出難解的 ......

林明德/曇花
林明德/聯合報
曇花。(圖/林明德提供)
窗外微風子夜

幽靜六朵曇花

深情脈脈無語

無聲處有喧譁

曇花,仙人掌科,別名瓊花、韋陀花、月下美人。原產於墨西哥,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入台灣。

老莖木質化,花蕾單生於葉狀莖凹處,夏秋兩季為花期,可開三、四次。

曇花在夜晚緩緩綻放,呈漏斗狀,花瓣四重,中吐花蕊,潔白無瑕,淡雅清香。清晨即凋謝,予人一種「剎那芳華」、「一瞬即永恆」的感覺。佛教傳說有「曇花一現,只為韋陀」,日本稱之「月下美人」,為曇花意象帶來美麗的聯想。

曇花在夜間開花,授粉媒介少,更重要的是,雄、雌蕊無法一起成熟、存活。因此,花開花謝,接著掉落,無法結果,示現潔淨不染的本質,毋寧為出離情執表法(《無量壽經》:「拔諸愛欲,杜眾惡源」),也隱喻「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深層訊息。

住家十三樓陽台有一曇花盆栽,人花互動三十年,我稱之為老曇。向陽花木,每年四到十一月,開花六、七次。今晚子夜屬霜降,盛開三大朵,有一朵靠近窗戶,彷彿探望書齋主人。

更令人驚訝的是,葉莖又冒出二十個小蓓蕾。

壬寅年大開曇花八十朵,老曇感應道交,花奴深深體會到。附錄六首詠曇花,見證人花的互動。

1.

曇花似有知

十五月光相為伴

夜鶯聲聲追

2.

夜來朝去老曇花

潔淨身心無染汙

陽台子夜我陪伴

清晨捧花悟無住

3.

陽台小劇場

幽香喧譁三曇花

知交來觀賞

4.

捧花心羞怯

想優曇缽花神話

現身為說法

5.

夏至烈陽雷雨後

老曇三朵風中開

子夜幽香到燈下

潔淨回報用心栽

6.

我愛曇愛我

人親花親人

月窺美窺月

花看人看花


  訊息公告
冬季血壓變化大 長者睡覺穿襪棉被覆腳很重要
由於人體血管在天冷時會快速收縮,導致血壓上升、心跳起伏,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急症。年長者因為感官退化,對於體溫變化較不敏感,可能身體已經存在風險而不自知,直到昏迷倒下才警覺;建議外出時可戴毛帽遮住耳朵,晚上睡覺時穿襪子,並以棉被覆蓋雙腳。

加州致力於「防川普變卦」氣候規定
加州官員幾個月來一直致力讓該州環境與氣候政策「防川普」,以免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兌現他的承諾徹底摧毀這些政策。加州是否成功,可能影響其他採用其排放規則的各州,並可能產生全球影響,因為該州的市場實力強迫汽車製造業者與其他公司遵循加州標準。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