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接觸魚類標本是在大學實驗室,上了大學除了系所必修課程外,如果對特定研究領域有興趣,部分同學會到不同老師麾下的實驗室進行額外的研修,不過菜鳥當然還是要先了解實驗室運作模式,才能開展自己的專題。當年學長姊正進行飛魚的生殖生物學研究,我跟著接觸到魚體後,第一件事是從吻部觀察到尾鰭、從背部摸索到腹部,嘴巴跟鰓蓋也要翻翻看。而手上拿的是飛魚,幼稚人自然要舉起來當飛機玩具飛一下。
由於是研究用,需進行正式的形質測量,幫標本量身高體重,甚至是眼睛的大小、魚鰭的長度,還有各類特徵之間的距離等。接著是魚類標本很重要的展鰭──把魚體身上大部分的鰭像窗簾或扇子那樣張開,用標本針戳在魚鰭條或硬棘的根部,確保鰭膜不要破掉和縮回。展鰭對拍照與後續查閱皆很重要,然後才是上福馬林,拍照,打標籤,裝罐,入庫。
從海洋資源研究室到海生館標本室
學長姊畢業後,老師注意到農民曆上的漁業資訊會因縣市不同而有所不同,問我對這個題目有沒有興趣,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小專題。那時一有空就借實驗室的車和單眼相機到漁港與魚販們打交道、蒐集魚貨回來,碰上買不起或已經買太多了的,就改用拍照做紀錄。這些魚貨製成標本後收歸實驗室,一來本來就是用實驗室經費購得,二來收藏標本需要空間,光想到搬家會有多可怕就讓我打消收藏念頭。
不過,某天魚販阿嬤送給我一支旗魚的吻尖,開啟了我的個人收藏。一般漁民捕獵到旗魚,會把這確確實實是武器的吻部鋸掉,直接丟回海裡,甚少帶回漁港。看著手中二十公分多的短吻,上頭布滿小刺,背側是台灣東部遠方海面的深藍,腹面則是夏季午後雨雲的灰白。那一刻,我動念將牠帶回家。
研究所畢業後,從無脊椎實驗室轉戰海生館標本室,擔任典藏經理,和有著軟骨魚專長的學妹一起工作。各個實驗室做完研究紀錄後的重要標本,一般會納入博物館的標本室裡,供日後其他研究員查閱,典藏經理就是負責貼標、建檔、上架、換瓶和補充保存液的人,確保標本安穩躺在庫房裡。
由於老師們多半會同時進行多個物種的研究,且不同學校、單位的老師和學生也會互相借閱標本,所以將回到館內一籃籃混雜的標本分門別類放好,不僅是我的工作,也大大滿足了我強迫症的癮,即便我知道牠們都不屬於我。
每當一個人在庫房裡看著泡在保存液的魚標本們,我總會將罐子拿在手上翻轉,想像牠們在海裡的日常,這些魚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平常怎麼游泳怎麼停留、吃些什麼、有沒有和朋友或家人住在一起……若翻找到一些古早標籤,則會好奇當初的研究環境是什麼樣子,手中標本怎麼找來的。倘若是一些構造複雜的標本,無法一眼就看出來是哪種魚的類群,或魚鰭很多條、脊椎數很多,也會讚嘆那位老師辛勤的研究,想著他的學生助理好辛苦啊。
成立推廣教育的海琉生態藝術工作室
2015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推出了透明生物標本特展,展覽時我還在念書,2017年底撤展時已是其中一分子,那亦是我首次接觸到透明生物標本。
透明標本在製作上比泡福馬林、酒精的標本更為複雜,除了需要福馬林防腐,還需要混和酒精的藍色染劑用於染色軟骨、混和氫氧化鉀的紅色染劑用以染色硬骨,以及可以將肌肉透明化的酵素,並使用「純甘油」作為保存液。一般的福馬林標本製成約一到兩周,酒精標本約三十分鐘到三小時,但透明生物標本以一個月起跳,若為中大型標本,製作時間更會拉長到以年為單位──透明生物標本特展就曾展出一隻製作時長近四年的粗鰭魚。
儘管艱辛卻很值得,因為一般標本在福馬林、異丙醇或酒精的保存下,多半會褪色成米白或棕色系,在展示上顯得較為黯淡。但透明生物標本不同,在燈光下會呈現鮮豔的紅色與藍色,十分吸睛,也讓我和同事深刻感受到將之用於推廣海洋教育的可行性。
2016年,我們成立了海琉生態藝術工作室,販售製作好的透明生物標本與DIY手作禮盒,希望以科學、教育、藝術為中心,吸引更多人一起認識這些住在台灣周遭海域的好朋友。
對海琉來說,魚類標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主要的目的是讓海洋不再陌生,甚至讓人看見魚類以外的生物,更認識甲殼類、無脊椎、浮游生物、藻類等。與其說我們喜歡標本,不如說我們喜歡這個世界,想將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快樂與他人分享。
延伸閱讀:標本這回事黃瀚嶢/最大的植物標本
李彥達/生物的時空膠囊
威達/透明生物標本,讓海洋不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