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與戰爭影響,全球經濟兩、三年來詭譎多變,貫穿其中的半導體產業亦復如此。疫情之初正逢5G時代來臨,全球晶片需求大增使半導體市場呈現一片榮景,各界樂觀預期將可維持多年盛況;然而不到兩年,半導體產業的榮景,隨著需求轉弱、供給面臨過剩隱憂,晶片製造商恐將面臨大規模破滅的風險。
今年下半年半導體需求開始明顯下降,主要是晶片終端需求的PC、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全球出貨量銳減,除了疫情趨緩、需求減少外,主要源自中國大陸因經濟走緩導致的需求疲弱。而市場需求下滑首當其衝的還是中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因其中低階製程晶片是國際客戶主要砍單的對象;其次則是以中國大陸作為主要市場、半導體輸出明顯衰退的南韓。
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來說,需求走緩還不是最大威脅。美中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國持續而力道愈來愈強的「卡脖子」政策已使得半導體產業深陷泥淖。
就近期而言,包含美國以《晶片與科學法案》的對中投資限制附加條款阻擋半導體業者赴中投資、籌組Chip 4四方晶片聯盟以威嚇中國晶片產業供應鏈、擬定更具殺傷力的新四大出口管制等,招招都是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致命的鎖喉功。
儘管多年來中國大陸習以各種謀略攫取外國技術,事實上,中國政府似乎早認知會有今日美中科技脫鉤的情勢發展,因此必須及早改弦更張,才能擺脫仰賴外國技術,也才有機會獲取全球市場競爭的主導權。在美中貿易戰後,中國政府在2020年提出《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更在2021年提出《國家標準化戰略行動計畫》,作為「中國標準2035」的行動方針。
不同於「中國製造2025」的「彎道超車」,「中國標準2035」被定位為「換道超車」。有了中國標準,不但可省去支付給技術先進國的巨額智慧財產權費用,更可藉高標準促進高品質發展,最終則希望成為國際標準的主導者。
儘管有美好期待,但情勢發展總難如預期。標準制定取決於國家實力、市場規模及科學技術。中國政府最重要的謀劃,是透過龐大的市場吸力,迫使跨國企業依循其規則和標準,進而改變全球市場,做大中國標準的影響力。只是當前中國大陸不但科學技術落差仍大,經濟也正明顯走緩,國家實力受到卡脖子政策影響而難以提升,因此想像中的美好路徑荊棘滿布。
美國意欲掌握全球半導體發展,在當前全球民主與威權聯盟兩極對抗氛圍下,台灣參與美國主導的Chip 4已成定局。對於總期望左右逢源的產業界而言,在Chip 4協議下,恐怕還不能選邊站,只能靠邊站。所幸一來台廠過去幾年在美國政策威逼與台灣政府誘因政策下,已漸減少與中國市場的連結,二來在中國經濟下行、需求大幅減緩下,靠邊站的衝擊得以降低,這些都比目前仍甚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對於加入Chip 4充滿懸念的南韓好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標準2035」原本規劃以數位經濟為槓桿,在5G網路與應用、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重訂標準,而這些領域也正是台灣產業政策「由硬轉軟」的重點發展項目,未來勢必在國際市場形成激烈競爭。如今「中國標準」充滿險阻,正是台灣可運用技術優勢來發展數位經濟智慧應用的契機。
因此,對於正要加入的Chip 4聯盟,台灣不能只是在美國「供應鏈安全」的指導原則下負責先進製程晶片的生產,更應該善用優勢,力爭主導全球數位經濟的產品與應用標準,謀取全球市場利益,才能真正打造更堅實的半導體「矽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