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點意外,我是個不太能看影展電影的商業觀眾(主要是因為步調跟太過抽象等等因素),但《河畔小日子》竟然讓我沒有不耐煩地看完了,還覺得有點暖暖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它確實蠻貼近人心吧。
若用說的,《河畔小日子》的主線劇情相當簡單,就是一個人到了一個村子去工作,在那裡住下來和一些鄰居相處而已,要看的,就是生活的細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主角的設定本身就是不太想跟人往來的樣子,所以要說有什麼高潮迭起嗎,恐怕是沒有,就是吃飯、工作、有鄰居來之類的,且都是些底層小人物,沒有多好的物質生活。那麼,看他們過日子到底有什麼好看的?
我覺得是在非常微小的地方,人對人的影響,能產生的力量,帶來了這部電影的溫暖。我們看到的是一點一點的改變,因為一個人出現在你的生命中,因為和那個人有些交集,不見得是讓你開心的事,甚至可能讓你覺得有點煩,有點莫名其妙,卻因為多了這一個變數,你有意無意就會有些不同的變化。有時候,快樂,或是希望,就藏在這些小地方。
《河畔小日子》並沒有要講多巨大的轉折,所謂小小的改變,可能就只是從不願說話到露出一個笑容而已,但這麼小的改變,背後卻牽扯多少感受?而這些感受,又來自於多麼日常的細節?
這真的是很「小」的主題,可是這是真實的,在人生中就是如此,只是我們可能不會去注意到,《河畔小日子》可以提醒我們,有時,我們都把眼光放在太大的地方了。其實,鄰居送來的一點小東西,有人聚在一起打屁,主管的一句打氣,就是這類小東西加起來,造成了不同。
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都遇過難過、放不下的事,沒有整天掛在嘴邊並不表示就一切順心,只是大家處理的方式不同而已,但,終究都還是要生活下去,當然可以永遠抱怨個不停,或者,也可以試著在僅有的人事物中、看似微小的地方,找到樂趣,找到一些可以好好珍惜、享受的元素,把它們放大,而不是忽視它們(或視為理所當然),也許,溫暖就會隨之而來。
《河畔小日子》是需要一點人生體驗的觀眾,才比較能有感,因為電影本身捕捉的都是極度生活化的細節,若無法去看到這些感受和轉變,就只會看到一些人在過生活而已。通常這也是商業觀眾較難跨過的門檻。但《河畔小日子》講的東西,也會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其實並不會抽象難懂,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看這類影展電影,重要的是你會不會/願不願意去思考上述的這些「小」感受,若你還在好大喜功的階段,還需要名氣、目光之類的肯定,也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沒到,若你已經感受到這些東西無法帶來快樂,或者根本也無法得到這些,想要重新尋找人生的小確幸,這部片子應該可以帶來一些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