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以愛為杖 跨越視障 為黑暗注入一道光


【bobo小天才.輕鬆玩教養】針對家長頭痛的學齡前教養問題開闢解決方案,讓家長輕鬆地教導孩子。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2/04 第34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用心照亮人間路
證嚴上人專區 心靈有方向 生命有價值
慈濟脈動 以愛為杖 跨越視障 為黑暗注入一道光
焦點專欄 給爸爸買水喝
用心照亮人間路
在臺灣的公共場所如醫院、車站,常見視障朋友為人按摩的身影。視障者能自主外出工作,在早期社會是無法想像的光景,眼睛若失明,生活失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似乎只能仰賴他人照顧,生命再無光明和希望可言。

慈濟的慈善服務工作,自二○一六年開始,也有計畫地顧及視障者,和台灣盲人重建院進行公益合作,贊助院內丙級按摩養成班經費,並且訪視處境困難的學員。慈濟志工也參與受訓,陪伴學員進行校外教學,探索日常活動以外的世界。

這座盲人重建院由美國孫理蓮牧師娘於一九五○年代協助創立,提供視障者職業訓練,並設立臺灣第一所點字出版社、圖書館,以及進行定向行動訓練。除了協助視障朋友重建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也積極為之爭取社會福利。臺灣社會直到一九八○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後,方由民間發起「支持性就業」,才顯著開拓視障者進入職場的管道。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視障者有超過八成因後天疾病或意外導致中途失明,此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相對於先天視障者,中途失明者生活和心理上遭受巨大的衝擊,調適十分艱難。如何走出內心的黑暗,需要更多善心人士和社福團體伸出援手。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可見台灣盲人重建院為輔導後天失明者的努力。張自院長指出,曾有按摩班學員有感而發說,倘若早些知道生活和職業重建可以讓人生變得多采,絕對不會浪費十年困在家中。過去院方也曾調查,發現院區附近鄰里間竟有多達四百位視障者,因未受過重建訓練,活動範圍僅限於居家環境,甚至誤以為再也無法工作。

六十多年來,重建院為視障者免費提供協助,也面臨了經費壓力,促成慈濟於四年前展開資助的機緣。其實,五十多年前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初,證嚴上人曾遠赴臺東,關懷棲身於公墓草寮的失明老者,並帶他去到臺中就醫。只是老人失明已久,醫師評估無法手術挽回視力,慈濟便長期給予每月的生活補助費。

今昔相比,臺灣社會對視障者的照顧已更具體深入,除物質資助外,更為他們提供專門的照顧,協助他們重返社會,擺脫「失能」的負面標籤。如何協助還未跨過難關的朋友重見內心的光明,的確需要更多志工用心照護陪伴。

心靈有方向 生命有價值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
雙手伸出來利益人群,

雙腳走得到的地方拯救苦難,

心靈方向清清楚楚,生命有價值無遺憾,

天天心安自在。

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說聲新年好,也帶來滿滿的歡喜為大家祝福;一年又過去,同時也有一種失落感,無人能預測生命長短,究竟這一生來到人間,有沒有達到生命的意義,做到深度與廣度?時常聞法,理解無常,但能真正看得開嗎?

常常看著大家手抱著孫來到我面前,說給師太摸摸頭,讓師太祝福;盼望下一代平安的這分愛很真誠,孩子們不只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未來的希望。但從出生到成長,能否平平安安達成父母與阿公、阿嬤的心願,對人間社會有貢獻?

臺灣氣候好,也有許許多多人在造福,在臺灣出生的孩子,總還是有福。放眼天下,天災人禍不斷,這段時間又湧入許多國際求援的訊息。慈濟超過半世紀的全球慈善工作,從「竹筒歲月」的五毛錢開始,點點滴滴累積,從來都不是「積到有量、有數,再來做救濟」,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就設法去救援;援助經費則來自人人平日的發心,不但不影響家庭生活,還能常存善念。

能夠救人的人,就是有福的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為了自己的平安,也為了代代子孫,要持續造福,帶動人人做好事,守護大地與人心的清淨。

二○一九年十二月出門行腳歲末祝福,從南部一路北上,在屏東問起幾位法號「靜」字輩老委員的近況,年紀都很大了,也很難出門,我交代當地慈濟人要替師父去法親關懷,照顧她們。

她們不能來,師父不能去,但師徒之緣很深。生命有限量,師父也一樣,這一、兩年來,好像忽然間認不得人,其實是這位也老了、那位也老了,年齡增長,形貌變化了,幸好大家還能認得師父。

雖然自然法則如此,但我也對自己說:「這輩子沒有遺憾了。」年輕時盡孝顧家,沒有虧欠父母,出家後,沒有違背導師給我的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更加沒有遺憾的,是有這群慈濟菩薩。

行腳期間,每天早上一群群慈濟人湧進會客室,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無論職位或學歷高低,說出來的心得都很有深度、很廣闊;因為做慈濟,看盡世間百態,入人群也受到很多考驗,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造福人間的同時增長了智慧。聽來也覺得,師父想要做的事情,弟子都去為我做過了;志願有人能夠體會、有人可以延續,真的是很歡喜。

師徒無私,盡心付出,做慈善、建醫院、辦教育、傳人文,不是為自己,而是做對社會重要的事。慈濟人付出沒有企圖,不求名不求利,在社區關懷貧病人沒有任何目的,只有愛;環保志工不忍大地受毀傷,所以愛物惜物。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慈濟人沒有一項不做到,人人是菩薩!

如果沒有善用生命,一天天空過,只是消耗資源、製造污染,也為天地帶來重重危機;或是心念一偏,行差踏錯,煩惱一世,會很辛苦。不如快快樂樂、清清楚楚來行菩薩道,心靈的方向正確,雙手伸出來利益人群,雙腳走到的地方都是拯救人間,天天心安自在。

把握因緣,善用生命,讓每一天都很有價值,無愧於心。請大家多用心!

以愛為杖 跨越視障 為黑暗注入一道光
撰文•陳麗安 攝影•蕭耀華
全臺有五萬六千多位視障者,其中超過八成是後天造成;

當世界從彩色驟變黑白,隨之心理也會遭受極大創傷與衝擊,

若未能即時提供重建資源,

他們平均長達五到七年時間在家不願與外界接軌。

在視力不可逆的第一時間,獲得重建資源,

可免除他們在茫然中摸索的恐懼與痛苦。

台灣盲人重建院

與慈濟合作邁入第五年

撰文•李委煌

偶爾,會在路上看到視障者持著「白手杖」、邊走邊敲地緩緩前行;或是瞥見他們舉著手、期待久候的巴士到站時能停下來……即便明眼人發現到車輛、攤販或其他障礙物已阻擋到視障者的行走動線與招車手勢,往往也會因為不了解而不確定是否應趨前詢問協助。

衛福部二○一九年統計,全臺灣目前共有五萬六千多位視障者;根據二○一五年調查,超過八成視覺障礙是後天疾病或意外所造成。當人生陷入模糊黑暗,每走一步都是恐懼與未知,遑論踏出家門或重返職場。

台灣盲人重建院,六十多年來免費協助視障者重建生活及職業,年年所需經費及壓力不小;慈濟在二○一六年與盲人重建院進行公益合作,盼能支持這座歷史悠久、帶給中途視障者生活希望的重建園地。

輔導轉行重返社會

一般人常在車站、賣場或醫院�堥ㄗ鴢鶻砟p棧,由視障按摩師為疲累旅客提供服務;其中約有六成按摩師都曾進入台灣盲人重建院習得一技之長。因此,該院可說是臺灣視障按摩師的養成大本營,且在重建院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們學成後求職媒合率百分百。

盲人重建院院長張自表示,來到院內學習的視障者,除意外事故跟罕見遺傳造成外,約有七、八成都是因為疾病緣故,「像是青光眼、糖尿病、腦瘤、黃斑部或視網膜病變等。」

其中有人是餐飲、運輸、資訊等各領域專業者,但失明後重回原本工作的困難度相當高;盲人重建院教導視障者的職業重建學習,在長年的摸索下鎖定「按摩」為重點,因為只要願意投入,短時間就可以獲得成果。

每年都有許多視障者期待能進入盲人重建院學習按摩,然礙於經費考量,重建院的「丙級按摩養成班」,一年一期只能受理十六位左右的學員。重建院工作人員林夏妃坦言,長達九個月的職業重建學習,每位學員的住宿及學習成本約需數十萬元,政府雖有部分補助,但是一半以上的經費仍需要自籌,而這尚不包括學員亟需的生活重建課程,與院方提供給其他視障者的各式學習與活動;沈重支出讓重建院年年赤字。

「這些年募款很辛苦,很多人甚至以為我們是詐騙集團。」林夏妃說明,由於大環境的變化,讓定期定額捐款者減少了許多,他們只能以時間換取空間,「以前出門募款六趟,現在就要勤快點跑十二趟!」

為了支持重建院的視障者工作計畫,二○一六年起,慈濟基金會與台灣盲人重建院簽訂「公益合作協議書」,資助院內丙級按摩養成班經費;四年來已經有六十三位學員考取丙級按摩技術士證照,投入就業,二○二○年邁入第五年合作。

當年代表首次簽約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強調,每年看到結訓的年輕視障者因此返回職場,開始有能力照顧自己甚至賺錢持家,讓他感到這樣的慈善合作案不只有成效,也很有意義。

用愛陪伴翻轉心態

慈濟慈善志業走過逾半世紀,許多個案即是飽受身心障礙之苦;一九六六年第一位醫療個案盧丹桂、一九六七年第一位援建大愛屋的個案獨居長者李阿拋,以及棲身在墓園草寮的臺東第一位慈善個案吳發 ,皆是視障者,由訪視志工長期陪伴。

慈濟基金會資深社工師徐瑞琼表示,照顧視障領域有其特殊專業性,慈濟志工關懷個案生活之餘,也協同連結社福資源,或是協助他們取得身障證明及相關補助;若視障者有意願改善生活及重返職場,志工會介紹他們到盲人重建院這類視障專業機構;重建院也會轉介家境弱勢的學員,由慈濟派員前往訪視評估,提供必要援助。

這幾年,志工們也試著走入視障者的學習世界,跟著他們一起探索另一片陌生天地。按摩班學員都需長期住宿,志工定期前往陪伴晚自習、進行年度校外參訪;藉由相互作伴,視障者拓展了志工們的生命視野,而志工也用心陪著他們「翻轉心態」。

長期記錄志工關懷盲人重建院視障學員的新莊慈濟志工吳玉對說,看到原本因失明而封閉在家的他們,願意來到重建院學習按摩、自理生活、結交朋友、工作賺錢並融入社會,她深刻感覺:「真正有幫到他們!」

給爸爸買水喝
撰文•溫燕雪(彰化慈濟志工)
攝影/吳碧鳳(彰化慈濟志工)
妻子帶著孩子逃離家暴,他落得三餐不繼,喝醬油解渴的處境;

傳到妻兒耳�堙A即使陰影還在,仍同意負擔他每日餐費,

兒子不忍:「如果爸爸口渴了怎麼辦? 我再多拿一千元請村長買水給他喝。」

循著地址,彰化慈濟志工來到福興鄉一間兩棟雙拼透天厝,二樓前面女兒牆水泥已被拆除,鋼筋外露;一樓屋外雜物棄置,看似是久無人居的空屋。

「但怎麼會傳出一股燒柴火的煙味?趕緊看看人有沒有在�堶情I」志工從窗外探看並詢問,得到輕聲的回應;不久,從大門走出一位像是剛從礦坑出來,又像才經歷過祝融之災的男士,全身黑漆漆,瘦弱嬌小且行動不便,屋�堳h堆滿被煙燻黑的雜物。

個案提報單上寫明,這是慈濟長期照顧戶粘女士的先生。多年前,粘女士不堪被先生長期家暴,帶著兩個子女遠離夫家,志工持續關懷粘女士一家人;但是,提報單並沒有說先生遭受火災,何以會有眼前景象?

志工開門見山問梁先生,只見他不疾不徐說著:「沒水沒電,我撿木柴在屋�媬N水煮東西。」他以前在工廠工作,被資遣後,如今錢也差不多花完了。志工關切,三餐都吃些什麼呢?有沒有去看醫師?希望老婆和孩子回來嗎?怎麼不洗澡呢?在屋�媬N柴很危險,鄰居還說,晚上常聽到很大的聲響。

梁先生指著一旁有輪子的大整理箱,說他有時早上七點就推著箱子出門,晚上七點才回到家,途中累了就坐在箱子上休息,至於去了哪�堙A梁先生也說不清楚。曾經去醫院,醫師給的藥一吃,晚上睡著了,老鼠會出來咬他,只好拿棍子打老鼠,打得鏗鏗鏘鏘。

他伸出食指勾一勾,表示母親往生了,他檳榔戒掉了,菸跟酒戒不掉,五天喝一瓶米酒,四天抽一包菸;志工也伸出食指勾一勾,告訴他不要喝酒抽菸,對身體不好。

談到老婆,梁先生睜大眼睛口出穢言,誓死不讓她回來;對於兒子、女兒倒是溫柔許多;至於梁爸爸,已被他趕出家門,住在小兒子家,也不理睬他。

鄰居說,以前村長會送餐來,但是他把便當盒、裝著熱湯的塑膠袋亂丟,車輛輾過,環境髒亂無比,也吸引老鼠和野貓,造成大家的困擾,後來村長只好暫停送餐。

即使梁先生自作自受,志工看了還是相當不捨。「你肚子餓了吃什麼?」「我口渴沒水喝,昨天喝了一瓶醬油。」梁先生答非所問。

醬油豈能止渴?志工思考著要如何協助這個個案。

畢竟是家人

志工續訪粘女士,兩個孩子都未成年,但已經投入職場,收入並不多,勉強維持家庭開銷;家訪這天晚上,女兒還在工作,兒子和粘女士在家,談到梁先生,都說無法協助,以前家暴的陰影又再度浮現。

兒子說:「我老爸很愛喝酒,小時候帶我去朋友家,倒了一杯高粱酒給我,我一口喝乾,又喝了一鍋加酒的蛋花湯,然後就醉倒了。」那一天父子倆醉醺醺地回家,途中,兒子還從機車上摔落水溝,幸好被人救起。

「可是爸爸很疼你,對吧。」聽志工這麼說,兒子解釋:「我也曾買東西回去給他吃啊,結果他原封不動,從此我就不再買回去了。」「我們生活也是很辛苦,房租、水電……」

志工耐心聽完母子倆訴說梁先生往昔行徑,也提到梁先生目前生活在沒水沒電的環境�堙A商量是否可能由他們負擔梁先生每天的餐費,照顧他基本生活。粘女士解釋,電費都是她繳的,沒電可能是線路問題,自來水則辦停用,因為沒錢繳費。

不過,得知梁先生的處境,母子倆心軟了,但粘女士不想見到先生,志工提議商請村長協助申請送餐,兒子支付部分費用,事情有個小圓滿。

畢竟血濃於水,聽到父親喝醬油解渴,兒子紅了眼眶,說:「如果他口渴了怎麼辦?我再多拿一千元請村長買水給他喝。」

志工邀約他們二○二○年元月十二日到彰化靜思堂參加冬令發放與歲末圍爐,只見兒子笑得神祕說不行,當天跟人有約,原來是交女朋友了。

聊天中,聽到兒子想清理房間雜物,買個櫃子來放衣物,正巧志工得知親戚更新家具,舊家具正在尋找新主人,約好十二月二十一日送來;當天十位慈濟志工載來一大貨車家具組,有床鋪、書桌、衣櫃、梳妝臺;志工不忘叮嚀兒子,有空多回去看看父親。

志工再到梁先生家探望,巧遇鄰居蘇先生送飯菜來給他;志工教梁先生要說感恩,多說幾次養成習慣。

看到孩子一念孝心起,不捨父親飢渴之苦,隨即獲得良善的迴旋,連結二手家具的贈予,孝與善的力量令人感動;志工也會持續陪伴,改善困窘的狀況,期待愈來愈進步。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39期

全台2款超萌彩繪列車必搭體驗
彩繪列車愈來愈萌了!近來高鐵、淡海輕軌相繼推出彩繪列車,高鐵與日本插畫家卡娜赫拉共同打造卡娜赫拉的小動物彩繪列車,淡海輕軌推出3列幾米主題列車,固定時段會安排一列出發,想搭都有機會。

預防醫學新概念:了解自身營養狀態,以降低罹病機率
如果你的健康檢查沒問題,卻容易感到疲倦、眼睛乾澀、腰酸背痛或感冒,那麼你就是亞健康族群。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高達75%的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別小看亞健康,它可是許多疾病的前兆。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