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以信徒健康為上,別給媽祖添麻煩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MUZIK AIR】與你分享更多與音樂相關的大小事,讓所有人都能毫無障礙的接觸美好音樂。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2/27 第46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禁醫事人員出國是為啥?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信徒健康為上,別給媽祖添麻煩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規劃 化解勞動市場危機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連抗疫都自我感覺良好?
學測「高分膨脹」後… 零點幾分都會計較
國土法修正 環保已不保
媽祖淨人心,醫學抗病毒…府院多方討好 噤聲不作為?
對陸疫情 嘲諷不如鼓勵
校園防疫「一國兩制」 讓人不安
台灣依賴燃煤 澳洲大火幫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禁醫事人員出國是為啥?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醫事人員禁止出國令」,引發醫界反彈。衛福部次日改口修正,稱只禁止去陸港澳等「高風險地區」,且只管制「一線照護人員」。隔一日,衛福部再度改口,說禁令適用醫院「所有醫事人員」,期限到六月底止,若有損失將給予「補償」。

關於這項禁令,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出於「醫療人力量能」考量,必須預為籌謀,以避免疫情緊張或失控時人力不足。其二,有醫界大老籌組「醫療團」赴陸支援抗疫,政府得知消息,先一步下達禁令阻擋。若是前者,確屬遠見;若是後者,恐有欠明智。

政府未經溝通即驟然對特定從業人員下達出國禁令,形同限制人身行動自由,無論如何是可議之舉。尤其,主政者自認防疫得宜,國內確診病例僅卅餘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而遲遲不肯升級為「一級開設」;在這種情況下,卻宣稱「醫療人力量能」可能不足,顯得矛盾。

換個角度看,政府若是為了阻擋醫界組團赴陸而下達禁令,則不僅不智,更是短視而粗暴。試想,本土醫界人士誰不想在疫情之中貢獻一己之力,醫師的職志是在濟世救人,並藉此擴大對新冠肺炎及其治療的認識;但政府卻非要築起政治的高牆阻擋他們施行人道,不是心胸狹隘是什麼?

總之,這個禁令下得突兀,只能事後一再改口;若以為用「損失補償」即可讓醫事人員心服,都貶損了醫者救人無國界的心志。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以信徒健康為上,別給媽祖添麻煩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三月瘋媽祖,動輒數萬信徒、遶經廿一鄉鎮市的大甲媽祖與白沙屯媽祖遶境活動到底要不要照常舉辦,已成疫情攻防大戰。科學理性遇上宗教信仰,最怕的是人的私心作梗;主事者聲言:「媽祖會保佑」、「如果封城就不辦」,難道要把停辦責任丟給媽祖或政府?信仰當然重要,但韓國和香港因宗教活動造成大感染的例子擺在眼前,主事者得想想:如何別找媽祖的麻煩。

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昨天宣布大甲媽祖遶境將「如期舉行」,但會精簡縮減規模,取消起駕宴、晚會、祝壽大典等活動,並禁止民眾摸轎及鑽轎底。對此,內政部僅虛弱地回應,務必要做好延期舉辦的備案。然而,病毒的擴散並不認宗教門派,無論宣教者或信徒自認多麼虔誠或神功罩體,就醫學而言,人群聚集就有傳染風險,這點不能不防。

歷史上,十四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造成七千多萬人死亡,曾嚴重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地位。當時教宗為安撫人心,宣布信徒若到羅馬朝聖,死後可以直接進入天堂,而不須經歷煉獄。成千上萬的教徒熱烈響應,朝聖之路就成為瘟疫之旅,瘟疫隨著朝聖路線一路散播。徒有宗教熱情並無法使人免於瘟疫纏身,那場世紀災難,使許多人對教會產生了懷疑。

看看最近韓國、香港的例子,殷鑑就在眼前。在南韓,由於「新天地教會」的活動群聚,引起大邱和大南醫院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廿四萬名信徒將全面檢測,造成韓國醫療量能的極大消耗。尤其,該教會信徒視身體的疾病為一種「罪過」,因而會刻意隱忍自己的不適,這不僅增加了確認接觸史的難度,更導致醫護人員在不知情下受到病患感染,使疫情雪上加霜。另有一批南韓信徒,不僅在赴以色列朝聖途中交叉感染,更將病毒帶往中東,弄得當地國家風聲鶴唳。

再看香港的例子。香港北角的「福慧精舍」佛堂已有七人確診,這難道是佛祖不保佑嗎?經防護人員檢驗,該佛堂從佛經表面、到洗手間的水龍頭,都檢測到新冠病毒陽性樣本。該佛堂初一、十五都會派費給信眾,並舉辦上香、祈福等儀式;這顯示,信眾群集時間越長,交互感染的風險也越大。

防疫視同作戰,稍有不慎,可能全盤皆輸。民眾的虔誠信仰,當然必須全力支持;但在防疫抗疫的嚴峻時刻,或許就應該選擇聽從專家意見,斷然打破形式成規,這也是禮敬神明、憫恤信徒的重要體現。觀察以往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許多時間雖在戶外,但其間經常是群眾頻密接觸、共同飲食,且清潔衛生設施不若平日方便,在在提高信徒間的接觸感染風險。一旦不慎,發生大量群聚感染事件,除造成現有醫護防疫人力更加緊繃外,也將加重我們衛生防疫體系的負荷與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辦單位必須審慎三思,政府部門也應該提出具體的規範原則,以便社會各界有所遵循。如果連國際盛事的東京奧運都可能停辦,我們的媽祖進香遶境卻不知趨吉避凶,那就太輕忽了。尤其,歷時九天八夜的共食共宿,要如何確保全體信眾安然,若僅靠宮廟主事者拍胸脯保證說「媽祖會保佑」,似乎不是太有說服力,恐怕媽祖也難以苟同。

曾經歷抗煞的公衛專家葉金川提出警告說,一百支籤中,有兩籤抽到會死,能不怕嗎?要不要抽?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媽祖會保佑虔誠敬謹的人,但無法幫輕率粗疏的人阻擋病毒。包括佛光山、慈濟、法鼓山等大型教團,都已宣布大型活動延期。此外,同樣信仰媽祖的松山慈祐宮和汐止濟德宮,都在請示神明之後暫停進香、南巡。這是理性的決定,絕對不是不虔誠;若真的崇敬相信媽祖,就別給媽祖添麻煩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規劃 化解勞動市場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主計總處公布1月的失業率為3.64%,勞動市場看似正常,但主計總處也提醒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勞動市場恐將受到影響。疫情發展至今,一般關注的焦點多在產業受到的衝擊以及對經濟影響,由於勞資協商縮短工時(無薪假)及大量解僱的情形尚不明顯,也致使對勞動市場可能受到的衝擊關注較少。此外,政府的紓困措施也大多針對產業而來,對於勞動市場,僅有提供補助無薪假勞工的培訓措施。這樣的因應在疫情屢發不墜的情形下,可能有點輕忽與不足。

台灣由於疫情控制得宜,製造業不像中、韓等國受到較大衝擊,甚至部分受惠於轉單效應,因此未有大規模停工的現象;但服務業受到消費心理因素影響,已有較明顯衝擊。台灣企業在歷經十年前金融海嘯恣意解僱卻難聘回員工的教訓下,已學會不輕易解僱員工,只要疫情很快過去,甚至經濟V型反轉,咬牙撐過是可以容忍的。只是一個月來,疫情發展漸趨悲觀,長期化的可能性愈來愈高,這就不容短視地認定經濟將會很快復甦,反而必須為長期可能的衝擊預做因應。

根據台經院針對疫情對各產業衝擊的研究,在短期內,製造業尚有包含面板、生技醫療等少數產業獲利,但許多製造業或受制於中國大陸零組件斷鏈影響,或因市場需求萎縮而影響出貨,負面效應已現;服務業包含海空運交通運輸、觀光、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甚至證券業,則是一面倒地受到衝擊。疫情得控下的短期影響尚且如此,一旦疫情長期化,企業營運能否撐住勞動市場,格外令人憂心。

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大量解僱潮。目前我國近150萬家中小企業中,約有85萬家屬於商業服務業,這些企業的產值雖然不高,但因家數多,支撐就業的效果佳。然而,商業服務業卻也是疫情衝擊最劇的產業,若疫情無法快速止息,企業與就業難免衝擊嚴重。製造業則會有不同樣貌的衝擊,由於斷鏈影響供給、市場萎縮影響需求,只要中國大陸復工情況不佳、南韓疫情擴大,緊密鑲嵌於供應鏈中的台灣製造業必受衝擊,僅有非常少的企業看好其正面效益。因此,不論服務業或製造業,大量解僱潮都有相當程度的可能。

對於勞動市場可能的惡化,政府現在就應未雨綢繆設想因應對策。2008年金融海嘯時,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就提出立即上工及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等促進就業措施,也很快就達到安定市場的效果,現在類似的安定勞動市場措施也應該開始規劃。除此之外,勞動政策也應該配合產業發展趨勢及經濟政策有更前瞻性的思維。例如,疫情使得人員復工困難勢必導致全球對智慧機械更高度的需求,這不但是智慧機械長期成長的契機,也會帶動對相關專長勞工的需求,現在就應開始培訓儲備相關人才。

此外,幾乎所有預測機構都預估今年的全球貿易成長率將會低於經濟成長率,亦即全球貿易不振已勢所難免,因此內需必須作為經濟成長的屏障。但不能為了內需而內需,發消費券漫灌式地刺激內需已不合時宜。發展內需必須講究真能改善生活品質、迎合真正需求的實效。內需產業中的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顯然是高齡少子化下最應該也最值得發展的產業,目前也正是求才機會最多的產業之一。

前瞻性的勞動政策不能僅止於立即上工計畫這種救急措施,面對產業趨勢與未來生活型態的轉變,也必須將被迫離開市場的勞動力導引到有發展前景或能裨利民生的產業。果能如此,才能達到人力資源有效運用、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就業安定的多贏局面。當然,這樣的勞動政策絕非勞動部可以獨立提出,還有賴於國發會、經濟部及相關產業主管部會的通力合作,才有希望將疫情導致的勞動市場危機化為轉機。

   
民意論壇
聯合筆記/連抗疫都自我感覺良好?
林修全/聯合報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全國都努力對抗疫情,不過,最近有兩件事情,都不約而同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唱反調,至於誰對、誰錯,仁智互見,就怕民進黨政府堅持己見,看不見外界提醒、聽不進各界建議,錯估整體情勢。

首先,是高中以下學校前天終於開學了,地方政府、學校和學生家長,如臨大敵。雖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和教育部一再宣導,健康的人不必戴口罩,有發燒或身體不適者直接留在家裡休息,各地紛紛上演的畫面,是小朋友幾乎人人都戴上口罩。

會出現這現象,絕非政府政策宣導不力,而是學校憂心、家長擔心,除了進入學校時,要先測量體溫外,待在教室半密閉空間裡,學生個個選擇戴起口罩。

特別是,現在剛好傳出十一歲學童確診案例,曾經到補習班上課,這恐怕會讓家長心更慌,暫時不會讓小朋友輕易在學校摘下口罩。雖然兒童口罩配額提高到每周可領四片,仍然不敷使用,希望能再增加,家長無意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唱反調,但又要如何才能不緊張?

另一個事情是,台灣到底有無社區感染,迄今爭論不休。這個問題從前陣子開始討論,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看法,包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都認定台灣有社區傳染,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等疫調結果。

社區傳染的定義,包括無法找出感染源、本地感染的個案遠超過境外移入個案、出現持續性的傳播鏈,以及廣泛發生群聚事件等;因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才會一直努力追查感染源。

只是追查感染源需要時間,外界怕這段期間未超前部署,可能有更多人被傳染。因此,許多地方政府才會強調說,是否社區感染不重要,而是有無做好準備,寧用已經是社區感染的心態,來打這場硬仗;同樣地,許多大醫院才會先搭起隔離用帳篷,提高防疫工作。

其實,為了對抗疫情,全國上下都會共體時艱,希望攜手度過難關;多數時候,各界會感謝政府作為、體恤政府做法,就怕民進黨政府考量防疫以外的情事,刻意隱瞞部分資訊,對外界需求和建議置若罔聞,這恐怕是只求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學測「高分膨脹」後… 零點幾分都會計較
林柏寬/台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員(/聯合報

學測成績出爐,數學科滿級分今年竟再創高峰,大考中心主任扛下行政責任請辭獲准,坦承數學科的出題狀況確實不符預期。去年出現高分群偏多時,大學招生篩選出現大問題,今年本應增加高分群鑑別度,效果卻不彰。

今年數學滿級分大送放,明年考生「數學」這一關恐將難過,考運真的成了關鍵變數。「高分膨脹」問題癥結點究竟在哪裡?

有人說,大學學測的立意初衷本來就類似於美國高中學業水準考試SAT,國中教育會考則類似美國國中學業水準考試SSAT,這種水準考試作為基礎的學術評價,學校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後決定是否錄取。一萬四千餘名學生數學滿級分又如何,大學端應該要有一套綜合評選的機制篩選學生,如此這般,高中數學教學才能正常化。

但這樣看似改革過去詬病許久的升學主義思維,試問如某大學科系面試動輒數百位、上千位同等級的學生卻只錄取數十名,易地而處,我們能接受嗎?

民國一○三年推出的國中教育會考,就是這樣的選才思維,遺憾的是,國中會考的多元比序不到兩、三年早名存實亡,會考成績依舊是錄取明星高中的唯一指標,這改革有比過去高明嗎?

少子化浪潮來襲,學測成績早已是大多數高三生申請大學科系的關鍵。許多考科試題鑑別度降低,數學科更有部分試題被譏笑為連小學生都可解答,這樣的試題不但沒有扣緊學習目標,選拔人才的基本篩選功能也消失殆盡。

因為題目缺乏鑑別度,考試成了「細心」大賽,再加上考題中不會有艱深的題目,學生根本無意學習困難度高、複雜性高、饒富思考歷程的題目。

學測滿級分人數多,並不代表學生相對應數學程度較佳,這就是「高分膨脹」怪現象。過去聯考制度最為人詬病的分數競爭,卻在這個年代從「分分計較」轉變為「零點幾分」的計較。

   
國土法修正 環保已不保
謝英士、鄭佾展、高思齊/環境品質/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正熱,但環保工作降至冰點,一言堂、獨裁現象越來越明顯。政府已變成無所不能的大政府,對民主價值是傷害,對環境則可能是世代不正義的開始。

繼環評法環評委員高同質性,都是環境工程背景,不反駁、不討論、不直播爭議後,攸關台灣永續發展的「國土計畫法」,廿日行政院會通過修正草案,第十五條增訂「經行政院核定之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得不受各級國土計畫限制變更土地使用。從李應元到張子敬,台灣環境政策大開倒車,人民早該看清環保署只是行政一體的螺絲釘,是護航開發的打手,而不是環境的守護者。

我們不會忘記:當二○一六年為兌現非核家園政治支票,確立二○二五年八十%化石燃料的高碳經濟走向時,環保署立刻呼應,將溫管法束之高閣;一八年三月詹副署長響應賴前行政院長「乾淨的煤」愚民言論,不顧深澳電廠對當地海洋生態與北部空氣汙染危害,投下通過海洋環評的關鍵一票;中油在觀塘建設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採用會讓周邊生物滅絕的填海造陸方案,仍通過環評;在中火爭議上,環保署已成台電宣傳處;今年初審查爭議逾廿年的淡北道路案,閉門會議竟十分鐘就通過;台中火力發電廠新建燃氣機組案,環團要「借」三分鐘發言,現場為此僵持一小時;彰濱事業廢棄物處理場和二林精機產業園區兩案,主席都要求環團不准直播。

這次如不是環團朋友努力不懈長期參與環評程序,我們不會知道原來環評旁聽對環保署來說,只是對人民的「恩賜」,想給就給,想收就收,對於民間發言本來也是「參考」而已,現在乾脆限制發言,又奈他何?

有人說,環評否決權是把尚方寶劍,然而環評委員選任權集中署長一人,同時又沒任何公民參與監督機制,這把權力的劍,不但不能保護環境,反而把山川大地砍得遍體鱗傷。環評通過率從一六年不到七成,到現在已升到九成,政治顯然凌駕專業,這樣的環評有何意義?

環評法走過廿五個年頭,現在越來越像橡皮圖章,台灣環評制度已到思考是否保留環保署否決權的十字路口。從長遠目標看,我們同意台灣環評制度要朝取消環保署否決權方向改革,如此才能讓環境因素考量成為政府機構決策的日常。

當環評成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業務之一,我們更需要一個站在「環境守護本位」的機關,從「環境承載力」角度,對開發單位的環境影響說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准否決策、開發案執行過程的報告書等,從專業角度做評價、建議。同時民眾參與機制也要更完善,包括仿效美國,將開發案登錄/公開、並修訂資訊法制,建立更完善意見參與管道。

希臘詩人Archilochus說過:狐狸知道很多事,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不管環評制度何時調整,希望環保署,是專注於環境保護的刺蝟,而不是多有盤算的狐狸。

   
媽祖淨人心,醫學抗病毒…府院多方討好 噤聲不作為?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聯合報

三月瘋媽祖!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大活動在經濟上理應可帶動內需,無奈今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早在元宵節擲筊決定的日期及活動,受到嚴重的衝擊,廟方主事者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就連執政者昔日「選擇國籍,自行承擔」的厲言不再,僅作溫情呼籲,希望神明慈悲會支持政府的做法,要做好延期備案。

神祇遶境進香,所謂「境」是指一定的轄區範圍,依據社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記憶、共同崇奉祭祀的神明,因其同質性高,活動熱度經年不衰。遶境傳統應源於春秋戰國時的社祭,而且是偏向民間社祭,窮鄉之社,扣甕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南北朝至於唐、宋,行像的儀式自西域傳入,即每年佛生日,將莊嚴佛像載之以車巡行城內,供信眾瞻仰朝拜。元、明以後,又為浴佛的儀式所代替,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到了十七世紀鄭成功登台,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台奉祀後,才有媽祖遶境回娘家的宗教活動。

追本溯源,媽祖遶境進香的意義,代表神明巡視轄區,驅邪納吉,安定人心,祈求平安,熱鬧共歡,酬神謝顧。這是神明的「例行性任務」,也是神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誼活動。至於新冠肺炎疫情,以神道的看法應屬「瘟疫」,似宜由道教所祭拜瘟神起「瘟醮」,「媽祖會保護」是否流於主觀的信仰。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宣告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表示遏止疫情爆發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加諸武漢萬家宴及南韓大邱的新天地教會活動來看,所引發的病毒感染擴散,對台灣而言是警訊,不可以因為防疫前線將士用命,而有所輕縱,災難臨頭,豈宜賭氣強行以對。

媽祖遶境進香,筊杯結果如與眾人的意見不合,宜能守靜,甚至無所為都是吉利的,若將其視為「輿論壓力」,仍堅持己意去做,恐逢凶險。況且病毒是形而下之物,何以用神格化的媽祖去對抗,病毒是要靠免疫力及藥物去對抗,媽祖應是用來淨化人心。

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係指人民有信仰及參與宗教活動之自由。然而宗教信仰行為的自由並非漫無限制,有關宗教信仰的崇拜與傳教之自由須不妨害公共安寧、社會秩序及善良風俗,並不得違反人民應盡之義務。府院不宜噤聲不作為,希望多方討好,而讓社會持續喧鬧對立,陷於險境。

「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只取誣焉。天道不諂,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春秋、左傳)齊國出現了彗星,齊景公派人祭禱消災。晏嬰說,這有何用,還不就是自己騙自己。天道又不騙人,天命也不會有錯,祭禱能有何用?理性是宗教信仰行為的先決條件,是對信仰的加強,對信心的增強,理性與宗教信仰不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宗教脫離理性,不正彰顯「祝史之為,無能補也」的道理。

   
對陸疫情 嘲諷不如鼓勵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聯合報

武漢發生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雖然已有緩和,但是何時得以全面控制,專家仍持保守態度。日前習近平強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顯示疫情不但影響到大陸人民的生活,更衝擊到群眾對中共政權治理的信心。

有人質疑,為什麼中國在經濟不斷成長,尖端科技日益趕超的情形下,新冠肺炎會在武漢及湖北省失控?而台灣媒體對中國疫情防控資訊,常以負面角度報導,意識形態明顯超越專業的思考。其實,從這次新冠肺疫情擴大至中共中央採取強制管制措施,充分顯示中共政權治理的窘境與韌性。

首先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大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一九八一年的六七點九歲,提高到二○一六年的七六點五歲,嬰兒死亡率從一九八一年的千分之卅四點七,降到二○一六年的千分之七點五。並於一八年三月成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力求改善醫療衛生體制中的主要弊端。但是人口太多,儘管醫衛體制有所改革,資源投入仍嫌不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各國每萬人醫生密度(二○一五至一八年),中國為一七點八五人,低於台灣之一九點七一人(其中台北市為三七點九一人),日本二四點一一人,韓國二三點六六人,美國二五點九四人,德國四二點○八人,顯示中國醫生人力與已開發國家顯有差距。導致武漢在疫情爆發時,需要從各省市調撥大量醫護人員支援。

其次,儘管有國內媒體不斷釋放肺炎疫情可能影響習近平領導地位之訊息,但是在疫情緊急,中央介入後,中共軍方醫院包括解放軍總醫院,陸、海、空三軍總醫院,甚至火箭軍醫院均動員支援武漢及湖北,並出動多架次新型運輸機運載所需人員及物質。同時撤換武漢市、湖北省黨政官員及相關失職人員。充分顯示,雖然疫情管制影響大陸人民生活,但習近平權力目前仍然穩固。

再者,為解決病房及病床不足,中共在武漢迅速興建兩家臨時醫院,其品質當然不能盡善盡美,但興建效率應值得肯定。武漢市政當局為集中收治感染輕症患者,徵用體育館、大型會議室、大學宿舍改建為方艙醫院,避免未被收治患者在社會流動,發生家庭和社區感染風險,這是社會主義的治理邏輯。但台灣許多媒體則視之為集中營,認為院內發生交叉感染機會很大。方艙醫院是否有效,只要檢視最近確診病例已漸下降就清楚了。

大陸發生肺炎疫情,由於封城、封路,不僅影響各行業,導致重大經濟損失。台灣亦受到嚴重波及,無論製造業、餐飲觀光等服務業都未能倖免,政府必須提出紓困措施以為因應。面對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疫情,台灣目前表現不錯,但不宜對大陸幸災樂禍,其防控措施有值得借鏡之處,彼此拍手鼓勵,化解敵意,對兩岸疫情防控將更有幫助。

   
校園防疫「一國兩制」 讓人不安
司馬忠良/縣市政府教育局處督學(/聯合報

本周各縣市的校長聯席會議陸續啟動,而校長們討論最熱烈的是蔡英文總統臉書的貼圖「距離開學還有十天,校園防疫不鬆懈」,校長們普遍持懷疑的態度,因為台灣在廿五日開學日新增一名十一歲的新冠肺炎確診男童,不少家長擔心,病毒是否會入侵校園?

蔡英文總統十五日透過臉書表示,會全力協助學校做好防疫工作,而且防疫物資都準備好了。但校長們疑惑的是,制度與規範面的SOP未統一權責,諸多「一國兩制」情形慢慢浮現,多名資深老校長回憶當初各校應付SARS時兵荒馬亂的情景,仍然心有餘悸!

第一個「一國兩制」在於,有的學校在校門口進校園前量體溫,有的學校是進教室才量體溫,加上很多偏鄉學校是沒有校護的,所以還有小朋友互量的。開學後並未看到教育部或是衛福部出來統一事權,並訂定相關標準作業流程,校長們擔心缺乏標準程序,恐成防疫漏洞!

第二個「一國兩制」已成教育圈的熱門議題,台北市政府在十五日發函通告各級學校,基於防疫料敵從寬原則,台北市高中以下學校取消開學典禮,大型集會活動避免室內集合方式辦理,同時二、三月國際與校際交流活動,全部緩辦或取消,甚至連開學一個月內應該辦理的親師說明會都取消了;但其他縣市並未統一,家長們亦無所適從,紛紛詢問校長們中央何不統一律定,避免各縣市教育局處各吹各的調呢?

最後,在台灣出現第一人不治且有零星社區內感染情形後,教育部表示將與小兒科醫學會聯繫,於開學後入校做防疫宣導、傳遞正確防疫知識;但是位於偏鄉地區的部落、山城或農村尚有超過百間小學,不但沒有校護,周遭更是除了衛生所外,幾乎沒有其他醫療單位,不可能像城市裡有這麼多小兒科醫師入校。中央應正視城鄉差異,勿讓防疫工作有「一國兩制」的差異!

   
台灣依賴燃煤 澳洲大火幫凶
張皪心/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台北市/聯合報

還記得去年燒到今年的澳洲大火嗎?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燃燒面積約有五個台灣大,至少八千隻無尾熊命喪火窟,超過十億隻動物死亡甚至滅絕;另有三千棟房屋燒毀,至少卅四人喪生,包括八位消防人員。許多科學的證據都指出,氣候變遷是助長這場大火的罪魁禍首。

去年是澳洲最熱的一年,年均溫達卅度,加上破紀錄的超長乾旱與攝氏四十九度高溫,使得大火發生時間大幅提前,燃燒頻率增加、範圍更廣。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乾旱都助長這場大火的衝擊,如果不積極面對氣候危機,未來這樣災難性的大火恐怕成為常態。

全球有將近八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是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其中燃煤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比其他能源都要多,追根究柢,煤炭產業是釀成澳洲大火嚴重災情的關鍵。然而,煤炭為澳洲第二大出口商品,煤炭產業對澳洲政治有深遠影響,因此澳洲政府放不下對煤炭產業的高度依賴,這也讓澳洲的氣候政策在國際評比《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中被評為零分。

這場大火中,台灣其實不是旁觀者,我們更是助長大火的那撮火苗。綠色和平透過公開資料發現,台電長期參與澳洲煤礦場投資,自一九九五年開始投資新南威爾斯州班卡拉礦場的開發計畫,並與澳洲New Hope集團共同持有該礦場的部分股份,台電累積投資金額超過六十億元。這使得台電在這場大火中,難辭其咎。

遺憾的是,儘管大火熊熊燃燒,台電至今仍未對海外煤炭投資通盤檢討。檢視二○一九年《台電環境白皮書》,台電提到將「掌握及降低業務之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發展再生能源、投入減碳技術之研究、建立更低碳的電力服務模式。」台電有必要遵守承諾,停止海外煤炭投資,並將資金轉向再生能源,為減輕澳洲及全球環境負擔而努力,不讓澳洲大火的憾事重演。

其實,降低對化石燃料產業的依賴,進而撤資,早已是在地與全球的行動。不久前,台大校務基金承諾將於今年底前自高汙染、高碳排產業撤資,未來不再投資相關產業。全球保險業龍頭Aegon更將澳洲九家煤炭公司列為投資黑名單,其中也包含台電在班卡拉礦場的共同投資方New Hope集團,未來將資金投放於煤炭產業勢必承擔更高風險。

投資有更好的選擇。綠色和平估算,若台電將歷年投資在班卡拉煤礦場的資金,轉而發展台灣的太陽光電設備,可讓台電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增加至少一百MW,超越全台最大、台電打造的彰濱工業區太陽光電廠。再生能源才是未來趨勢,台電可以減緩澳洲大火,就從承諾撤回海外煤炭投資開始。

   
老銀行改建的黃刀鎮住宿屋 打開門就能看見極光
由當地最老的銀行改建而成的黃刀鎮民宿,躲進屋子裡能夠盡享溫暖且溫馨的民居情調。到了夜晚極光出現時,走到大奴湖畔或者打開窗,在漆黑的夜空中就能直接看到超級活躍的極光閃耀於眼前,讓人感動。

亞瑟王是否真有其人?
關於亞瑟王的傳說在無數的書籍、電影中反覆傳誦。這位不列顛國王率領他的圓桌武士在戰爭中對抗撒克遜的入侵者而赫赫有名。儘管他很有聲望,但他的歷史身分仍不是很確定。真的曾有一位亞瑟王在黑暗時代統治過不列顛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