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清單,雖然暫緩90天生效,近日又傳出豁免清單卻又舉棋不定,但美中對抗情勢升高,已不可避免,供應鏈重組壓力驟升,全球貿易秩序面臨根本挑戰。
面對劇變,台灣卻依然困於陳舊產業模式,對外高度依賴、對內創新乏力。行政院雖火速提出880億元紓困方案,表面看似果斷有力,實則多為補貼貸款與減稅等間接措施,缺乏長遠戰略與結構性改革。這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對作法,無法真正扭轉台灣產業日益邊緣化的趨勢。
川普關稅政策所以一擊即中,凸顯台灣經貿體系長年仰賴低附加價值加工出口模式,欠缺技術自主、品牌發展與市場多元布局。一旦外部環境翻轉,台灣產業幾乎毫無緩衝能力。面對這樣的現實,政府與企業都該自問:我們準備好承擔產業徹底轉型的決心與代價了嗎?還是依舊抱持僥倖心態,指望補貼與削價競爭撐過難關?
孔子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此刻台灣所面對的,不是繼續成長的問題,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挑戰。若政府仍以為撒錢補助即可化解危機,不僅是對局勢誤判,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怠惰與失責。
產業轉型與創新,應為當前國政最優先議題,超越短期政績與選舉考量。這不僅關係經濟興衰,更決定台灣在全球分工中存續地位與話語權。
產業結構轉型,並非指某單一產業升級,而是整體經濟資源重組與國家競爭力重塑。這是一場關乎深層邏輯與國家戰略的改造工程,其意義遠超過某項技術升級或產品優化。
產業轉型牽涉範圍極廣,涉及就業結構變動、資本再分配、教育與人才培育體系重建,甚至需要重新界定國家產業政策與對外經貿定位。其核心在於「經濟重心移轉」與「國家競爭力再定位」。
產業結構的變化,代表社會資源(包括資金、土地、人力、技術與政策關注)重新分配與集中。成功的轉型能提升經濟附加價值,使台灣從「量」轉向「質」,從低薪走向高值與高薪。同時,建立多元化產業基礎將顯著增強國家面對外部衝擊的韌性。在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加持下,更有機會搶占全球發展先機。
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是一個痛苦與艱難的過程,必須有具超然政治魄力的國家領導人堅定推動,政府與國會亦須放眼長遠,持續編列充沛財政預算,任命並授權專業且有能力決心之部會首長,如當年李國鼎、孫運璿等,以十年毅力逐步完成,為台灣建立未來半世紀繁榮根基。然而轉型必然伴隨陣痛。舊產業可能凋萎,勞工轉型不及則引發結構性失業,造成社會不平等擴大,人才與資源集中於少數新興產業,導致M型社會加劇。地區發展可能因此失衡,傳統工業重鎮若無法轉型,將面臨經濟空洞化命運。
值此美中經貿與科技對立持續升溫、地緣政治日趨緊張之際,台灣恐無法同時承受與美方經貿摩擦及兩岸關係惡化的雙重風險。此時此刻,唯有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靈活處理兩岸關係,避免因誤判形勢或無謂政治操作而腹背受敵。若兩岸陷入對抗螺旋,不僅經濟發展將受限,台灣可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被排除,陷入無可挽回困境。
國家利益,不能讓位於政黨得失;現實風險,不會等待政治妥協。當前形勢逼人,唯有在產業升級與外交戰略上展現務實與彈性,方能抵禦風暴,重塑台灣競爭力。此刻我們已無退路,只有認清現實、果斷改革、推動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才能在亂世中自立自強。這不是政策選項,而是生死攸關的歷史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