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去年5月20日就職,任命卓榮泰組閣,迄今將近八個月,隨著時間推移,朝野各界開始檢視內閣各方面績效,財經乃是國家根本競爭力,自然是檢視重點之一。
賴政府上任之後的財經大事,第一件就是成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這個集結朝野60位菁英的任務性組織,隆重地召開了三次會議,並揭櫫「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三大政策目標,同時提出兆元投資國家方案、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薪資提升與薪資透明化、雙就業與雙照顧等重大政策,令人目不暇給,讓人對內閣財經成就充滿期待。
政策大餅雖令人垂涎,需要落實方能充飢,經發會會議結束好幾個月了,民眾對會議決議之施政成效仍然無感,卓院長實在需要嚴格檢驗各相關部會對政策績效落實程度,虛心滾動修正,方能於內閣滿周年時,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卓內閣第二項經濟政策為遵循賴總統當選諾言,推動「五大信賴產業」,鎖定半導體、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類關鍵產業,並開宗明義表達:著眼「致力於強化台灣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然而細究五大信賴產業在整體經濟與產業定位,其對國家安全重要性,遠大於對經濟韌性的提升,畢竟台灣經濟韌性與長期建構,豈能忽略精密機械、先進材料、精密化學、生物科技、數位金融之重要性;這些是台灣未來產業高值化不可或缺的根基。
檢驗內閣財經表現,也可以聚焦關鍵財經閣員的執行力與個人風格。經濟部長郭智輝出身民間企業,按理應熟悉產業需求及團隊領導技巧。然而,近八個月來,他在媒體上的表現多半集中於爭議性議題,例如支持以千億撥補台電虧損、主張赴菲律賓種電、禁止所屬單位對外發言等。此外,三位次長因不堪壓力相繼辭職,更讓人對其領導能力大打折扣。
另一位具民營企業管理經驗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觀察其上任後發言,除承續前任政府規劃之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外,新提出包括支持發展氫能、建設台灣為小國強權、推動國際攬才、建立區域科技樞紐等。國發會在內閣中扮演政策總軍師角色,主委需要有能力擘劃國家發展願景、具備國際視野,既要為閣揆出謀劃策,也能於部會間調和鼎鼐,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他財經閣員。
相較於經濟部職掌,國發會應著重民眾關心的廣泛性經濟議題,如青年族群就業機會與薪資待遇、民生物資與通貨膨脹、政府效率及如何根本解決國營事業虧損等。劉主委出身IT外資企業,在國家發展藍圖與經濟議題擘劃經驗較弱,未來如何吸納國內外智庫與學者專家意見,將是其績效高低與成敗關鍵。
若將部會首長的任期比作兩年,那麼八個月僅是三分之一。然而,這段時間已足以初步反映內閣的執行力與施政方向。內閣財經團隊必須意識到,經濟與產業發展是國力的根基,絕非浮光掠影般的政策口號即可糊弄過關。
內閣各部會首長,無論是經濟部、國發會、財政部、教育部與國科會,皆須秉持專業與道德良心,真正深入問題核心,為未來台灣打造堅實的國際競爭力。政務官的角色不僅是當官,而是做事;如果內閣不能展現出果敢與務實的作為,恐怕難以贏得民心。
財經政策的評價不該停留在宣示的美好願景上,更重要的是檢視其實質成效。內閣必須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改弦更張,讓政策落實於民眾感知之中;空談終究無助國家發展,唯有腳踏實地,才能真正讓台灣經濟走向韌性與創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