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阿盛vs.周芬伶/青絲白髮,歲月動靜都好(上)

聯副電子報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4/03 第771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阿盛vs.周芬伶/青絲白髮,歲月動靜都好(上)
魯德格.威斯/降低蟲害壓力的蘇力桿菌
古家榕/關於安慰人這件事
簡曉靜/奶牛的記憶
觀景窗
探照燈

  人文薈萃

阿盛vs.周芬伶/青絲白髮,歲月動靜都好(上)
阿盛vs.周芬伶/聯合報
阿盛慶生宴,寫作私淑班師生合影。(圖/阿盛提供)

作品比命盤更準

文學要自然野放

●周芬伶:

我寫小說早於教書,年輕時發過誓不當老師因而讀研究所,畢業後在報社當編輯,只為寫小說想多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誰知趙老師當上系主任,幫我填兼任講師擬聘表,勉強上陣,剛開始很痛苦,因要講很多話,平常我很不愛說話。然而在汙濁的現實中看到清新無染的臉孔,感覺自己也被清洗,因而迷上他們。學生通常喜歡年輕老師,我則有星探般的眼睛,總能發現一些有文學天分或寫作潛能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就像看到年輕的自己,或未來的希望,這種關係是較正向的,也極力保護讓它不變質,學生需要自己的舞台與創新,將他們的作品作為重心,因這是此時此刻的文本,作品比命盤更準,且不時改變命運圖形,我幾乎沒有漏看過他們的作品,如此相交幾年,就有多長的個人作品史,那也是文學小史︰而當面的細讀與點評,則是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實戰;一種風格與聲腔的養成需好幾年,那是美學的形塑,因此不急最重要。人的品質跟作品一樣重要,透過讀書會與「詩劇場」的磨練,他們更能吃苦與謙卑。所以能通過「詩劇」的考驗,才算入門。每個人的發展快慢不同,快則三年慢至十幾年的都有。準備好才上陣,有問題的自然退出。五十歲之後覺得自己得到的夠了,應多幫助別人,自己一個人好沒意思,要大家或文學生態夠好,我們的文壇才更有希望。

參賽只是過程的一小部分,也不要太多,把機會讓給別人,出書看機運,出書後就掰掰,否則彼此都有負擔。幾年前還開了免費私塾班,只收兩班,以八年級後段班非東海的為主,現在浮出頭的有張馨潔、王仁劭、方郁甄、羅凱瀚、陳泳劭、盧靜涵、黃柏勳、涂靜尹、楊智傑……等,已出書的讀書會有黃茵、高博、黃家祥、祁立峰、蔣亞妮……等,台中文化訊息較少,希望能夠相互交流。但一半因疫情,一半是心情,已經停止活動。

以前以為這樣沒問題,但對於一個把學生看得太重的人,這樣子做有點偏頗,以前寫作常為學生而寫,第一篇散文〈小大一〉即是為學生寫的一封長信,之後,為了一起奮戰,一日也不敢停筆,寫得一定比他們多,這種「聖母病」對彼此都沒好處。

當我醒悟這點,我們的距離拉開,關係沒那麼緊張,而我要為自己而寫,多想自己的成長,那更不急了,如真沒什麼想法,不寫也可以,或寫了不發表也可以。以前我總想鼓勵他們寫作,因為文學是一條可長可久的路。現在我還看不到路在哪裡,鼓勵太多等於害他們,收學生可說算告一段落。

阿盛你在很早就設講堂,也出許多作家,作家老師跟學生的關係有何不同?能維持長久的關係嗎?有人主張創作無法教,你是怎麼教的?

人文學科的傾斜,紙本的危機,因疫情加劇,三年來,乾坤大挪移,大家都要去學半導體或當公衛戰士,追劇的棄書,頂尖高中幾乎廢文科,而我們的文化政策不知在哪裡?韓日是科技大國,文化藝術成就同樣亮眼,台灣為何要自廢武功?當世界的目光擺在台灣,現在是晶片,未來會看那文學藝術呢?文字是文化的晶片,晶片需升級,文字更需要,它決定你的思考與表達能力。我們需要此時此刻的文學,新人不一定文字新,老人也不一定文字老,文學就需要自然野放,老中青都有才健全,這樣的百花齊放才是盛世。

文學興盛還需要良好的批評環境支撐,以前有批評雜誌、大幅書評版面,好的批評家是時代的良心,但現在書評變公關文章,詮釋權轉至學術圈,而論文先捧後殺,跟時尚一樣變化迅速,文化與跨域研究將文學沖淡至無有,過度都是不宜的,我相信另外存在一公平法則,會將浮於表面的評價水落石出。

鼓掌喊加油,

還好不至於顧人怨

●阿盛:

真巧,我年輕時也不想當老師,是覺得自己不適合,很單純的想法。自報社離職後,朋友建議不妨開辦一個現代文學私塾,稱「寫作私淑班」,是以學生立場命名,意思是要他們私下學習各家之長,不必單聽我的看法。

人們大可不必將「教」字定義得太窄,甚或將之理解為單向灌輸。教寫作與閱讀當然是完全可行的,學習者修行在個人就是了。教學之事,誰怎麼主張都有理,可互相提供參考。我的方法是,適性引導、察覺潛能、給予意見。我將自己定位為報路者、伴跑者、提醒者或鼓掌者,與學生的關係,彼此較像是同好朋友,寫作齡、年齡有別而已。

學生們來自各行各業,年齡不一,各有專長,各有個性,該如何教才好呢,文學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所以,課堂上只討論作品、交換閱讀心得,私下閒聊時則不拘束。近三十年來,如妳所說,我的小友成為作家的有許多,但也得強調,我能教給他們的畢竟有限,他們的寫作成績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我是見證者,見過他們在寫作路上的行進腳步,或慢行,或快走,或停頓,或顛躓……望著他們時,我與你一樣,依稀可看到自己或同儕年輕時的身影。

我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從事寫作,閱讀一樣重要,閱讀者與寫作者同位階,有些學生真讀了不少文學書,他們讀過的,我未必讀過。我曾開列好多書單給學生,用意正是希望他們多閱讀,藉以延伸自己的視界、聽聞、思考。寫作之前是百感交集的內心翻滾,閱讀之後是百感交集的內化領悟,都有助於豐富心靈。

台灣的文學獎,確實提供了不少機會給文青們,我會鼓勵學生參賽,同時希望他們平時多磨筆多讀書。數十年來,文學獎的正面影響相當可觀,許多優秀寫作者都藉此舞台展現了才情,持續努力卓然成家的有很多,包括我的多位小友。可以說,民間企業團體主辦的文學獎是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主要推手。

一般總說「盛世收藏,亂世黃金」,這是偏向經濟面的概約講法。文物收藏者,可能在意的不是藏品的文化歷史藝術內涵,而是意在投資,收藏風氣盛,未必就可以稱是盛世。比較寬廣的觀點應是「盛世文藝,亂世武力」,盛世,文藝自由發展會廣受重視,亂世,武力威脅恐嚇會不斷增強。

寫作閱讀無所謂新舊潮流,今人古人的作品都該讀,老中青各自努力就是。私淑班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幾個當初甫離校就業的小友,如今已經當阿公阿媽了,仍有來往。也有不少小友真是長期看著我女兒長大的,他們同時看著我滿頭青絲逐漸轉色。而,一萬個日子以來,與文青們在課堂上激盪腦力,我也獲益良多,我確實在教學過程中向他們學到不少新知識、新觀念、新作風,因此不至於成為顧人怨的頑固長輩(最好是啦)。

退回兒童╱完成自己的年輪

●周芬伶:

年紀有了,得面對年老的問題,年輕時想著趕快老,那麼就可不用在意容貌與保養,那時打扮起碼大一、二十歲,現在則減一、二十,這不是裝年輕,而是心靈與意識跟想像不同,五十左右常感到老去,那是女性荷爾蒙的作用,生理性別的小死。過六十的心情是倒回青少年期,特別叛逆、愛哭、愛生氣,喜歡的東西也一樣︰古典音樂加搖滾混搭、草莓奶油蛋糕、牛仔褲、運動、花花朵朵、動不動就跟人絕交(明明沒幾個朋友),你可以說這是種退化,七八十歲退回兒童,但這種變化在你身上發生,還真的很奇妙。年齡歧視非常嚴重,主要是年輕人急著成熟,熟齡卻年輕化,兩者一定起衝突。現代人只要會保養,活百歲不難,跟一百歲比,二、三十歲還在兒少期,六七十正是水火並濟的成熟之年,可利用這二度青春作一些心靈改造,因為我們的世界將有大變革,以前是一年一變,現在是一日一變,你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

以三年疫情來說,我們隔離不動,世界卻加速前進,我們有了自駕車,星鍊、核融合、ChatGPT……如果未來AI可寫論文,搜尋的大運算直接給你答案,人還能作什麼?人文學科需要打掉重練,以實作、創新、數位、跨學科……為主,許多人對未來悲觀,我沒時間悲觀,因我得換新我的腦袋:疫病不完全是壞的,它讓我們的意識更想超越現實,小孩每病一次,智慧更長一分,為什麼人老怕病呢?災病動員我們全身免疫細胞大對抗,戰勝就會增長智慧,像年輪一般印刻著,我們身體有生長細胞,也有自殺細胞,生與死是共同存在,多愁多病可能早死,但也可能是高智慧者。

不必多想生老病死的問題,只要在老死前完成自己的年輪就好。

阿盛你的樣子跟年輕時沒什麼變,您是如何保養身體,對生老病死有何看法?

悲傷是鴉片╱什麼亞蘭德倫

●阿盛:

妳說的「退回兒童」,也許是指心理狀態,那真的有可能。妳認為需要「作一些心靈改造」,頗有道理,恰合學到老的古訓。妳對未來不悲觀,也有道理,悲傷是鴉片,會使人上癮傷身。這些年,每次回台南,都發現有許多年輕人還真的很成熟,他們多半有高學歷,願意離開舒適圈,或務農務工,或參與社區改造,或義務服務鄉里……拋掉老舊的職業階級分類觀念,認真發揮創意,利己也利他,這確實值得學習。至於妳形容的「過六十的心情」,此亦人之常情常理,有人性溫度,我多少能懂這種「倒回」的原由,所以,課餘聊天時,若是要我猜答前中年女性小友的年齡,我說出的數字都不會超過二十九。

我確信科技非萬能,人臉識別、太空星鏈、人工智慧、火星移民、可控核聚變……等等,是會改變一些什麼,也許變好也許變壞,取決於人性作用。美國科幻雜誌《Clarkesworld》暫停接受投稿,就是因為有人利用科技使壞。當然,人工智慧肯定也會被善用。老天(上帝)若不出手改造人類的胃腸,人性就一直無法改變,而人性善惡永遠都在互相拉扯,我們只能期盼性善發揮的力量更大一些。唯有老天真的萬能,他手上的馬克杯沒拿穩溢出幾滴木瓜牛奶,地球上某地區就會發生洪澇,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忙,還得每天抽空刪除幾十億封求發財求發達的祈禱電子信,難免偶爾會失神。在他眼中,人類如果不自作孽,還算可愛,值得疼惜保護,一定會讓他們瓜瓞綿綿。反之則難說。

我缺乏養生的概念,幾十年來幾乎天天外食,隨便填肚子,吃得少,所以瘦(大腹油添,小腹油減),沒特別考量營養問題,也不愛吃補品。甚至連普通的保健常識都欠缺,無知到令他人生氣的地步。

但我還是天天都有認真嘗試改過自新。我常去看海、四處漫步、放風箏、跟小販聊天,那有益身心,既減少紛擾、憂愁又增加體力、識知。到海邊獨處,很好,可以放空,放空就是充電。有些小友要求跟著去,我沒答應,因為那等於帶了一個移動式廣播電台去,他們都有臉書與群組。我沒有臉書,也不用line,雖有「寫作私淑班新聞台」,都是義工在幫忙處理。前陣子被迫勉強接收了女兒第N次淘汰且賣不掉的智慧型手機,但功能設定與前此用了幾十年的智廢型手機大致相同。

目前,視力普通,聽力普通,體力普通。瘟疫蔓延期間,分兩次拔掉四顆智齒,居然毫無痛感,或許是因為智力降低了四分,知覺遲鈍了。然,年輕時的模樣已經走樣多時,早就是一隻白頭翁了。有幾個奇葩小友,總是開我玩笑,胡亂取別號,什麼「不老男神」、什麼「中和劉德華」、什麼「中和亞蘭德倫」……我甚是讚嘆,原來眼前就有這麼多天才兒童。我將這些可佩的天才兒童列入阿諛列傳,其中佼佼者有四,分別號為狀元榜眼探花傳臚。

妳說:「只要在老死前完成自己的年輪就好」,我的理念與妳相同。人生一世,總得盡力完成「任務」才好回去交差。至於年輪多少,老天安排的,誰都不知道,反正年輪一定是圓的,那就好。(上)

阿盛

本名楊敏盛。一九五○年生。台灣台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報社十七年,現主持「寫作私淑班」。著作有散文二十三冊、長篇小說二冊、歌詩一冊。另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二冊。

周芬伶

生於屏東潮州,大學在台北,之後到東海讀研究所教書,中間作過三年報社編輯,超過四十年居住在台中,北中南都住過。現為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自由書寫者。寫過的書、得過的獎記不清,因寫完就不想回顧,望此後只寫自己記得的書,或過不寫也行的生活。


魯德格.威斯/降低蟲害壓力的蘇力桿菌
文/魯德格.威斯 譯/劉于怡/
蘇力桿菌(常縮寫成Bt)生長在植物根部或附近的土壤中,對昆蟲來說是相當致命的病原體。約一百多年前,這種細菌分別在日本及德國圖林根(Thüringen)被發現。當時,日本微生物學家石渡繁胤正在研究,經濟價值極高的蠶為何會突然死亡;德國細菌學家恩斯特.柏林納則在研究地中海粉斑螟猝死的原因,兩人發現了同一種生物。但由於日文名字Sottokin(猝死菌之意)不符合國際命名法,而且石渡繁胤並未證實這個細菌是引起蠶猝死的原因,因此Bacillus thuringiensis (「來自圖林根的桿菌之意」)便成了它的正式名稱。而此種細菌帶給全球農業的影響,也絕非其他細菌所能相比。

蘇力桿菌有許多不同的亞種,所有亞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會分泌特別的毒素,而且這些毒素都只對特定的昆蟲有效,裡頭有不少是重要作物的害蟲。通常毒素只對單一或少數幾種昆蟲有毒,對其他昆蟲沒什麼影響。這種細菌在土壤中為何會伴著植物根部生長,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它們似乎能保護其根部不受害蟲侵犯。

那些被昆蟲跟著食物吃下去的毒素其實是蛋白質,當細菌形成內孢子後,這些蛋白質會在內部變成晶體沉積,而且只有在鹼性環境下才會溶解。昆蟲不像人類,具有酸性消化器官,牠們的腸道環境呈鹼性。在毛毛蟲將乾到休眠的細菌隨著食物吃下去後,晶體就會在它們的腸道裡被溶解並吸收,變成毒素攻擊昆蟲腸道細胞。這些毒素會使細胞壁穿孔,滲漏出水分、鹽分以及細胞組成元素,導致細胞快速溶解,跟體液及腸道內容物混在一起,腸道功能盡失。這時神經功能失調的昆蟲先是癱瘓,數小時或數天後就會死亡,然後被蘇力桿菌消化殆盡。

由於蘇力桿菌對特定的昆蟲殺傷力極強,因此在1920年代就被用來當殺蟲劑。1938年,第一個含有蘇力桿菌孢子和毒素晶體的Bt殺蟲劑品牌--斯波因(Sporeine)正式在法國推出。對有機農業而言,蘇力桿菌尤為重要,因它是少數獲准使用在有機農業上的殺蟲劑。蘇力桿菌也會灑在水面上用於消滅蚊子及其他吸血昆蟲的幼蟲,但若灑在植物上,孢子和含有毒性的晶體容易被雨水沖走,或因陽光而失去作用,而且那些啃食植物根部或其他非外顯處的昆蟲吃不到。

早在三十年前,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分離出負責生產這些特定毒素的基因,並將它們整合進玉米、棉花、大豆、茄子等植物中。這些所謂的Bt植物會在它們的細胞中產生針對個別害蟲的特定毒素,這些毒素只會損害以植物為食的昆蟲,例如歐洲玉米螟或茄螟蛾,而且就像Bt噴劑一樣,對人類和牲畜都不具毒性。全球Bt植物種植歷史已超過二十餘年,化學殺蟲劑的使用量也因此大為減少。僅就美國而言,單單玉米作物就可少用六千四百噸的殺蟲劑,在棉花田上少用更多。以茄子為主食的孟加拉,用此方法後,也不再像從前每周必須噴灑數次,甚至一天兩次那些格外有害的廣效性殺蟲劑了。

種植這些Bt植物還有一個有目共睹的副加成效:附近其他一般傳統農作產品的蟲害壓力也會因此降低,收成增加,而且那些專門生長在昆蟲啃食之處的黴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汙染,也減少了至少百分之三十至五十。

(註:蘇力為音譯,亦有人譯為蘇雲金芽孢桿菌。)

●摘自麥田出版《細菌群像:50種微小又頑強,帶領人類探索生命奧祕,推動科學前進的迷人生物》


古家榕/關於安慰人這件事
家庭副刊/
安慰一個人,從來不簡單。年輕時,猶有愚勇說出「我懂你的感受」,隨著經歷多了,明白所謂的「設身處地」,多半是一廂情願的置換,真正的同理心,往往吐露於緘默──可恰是這樣的無聲,顯得安慰一個人更難了。

即使說者假作坦然,表示發一下牢騷聽聽就好,畢竟是期待回應的。偏偏,開了口,被說沒良心;不開口,依舊沒良心。聽者如我,看似涉入二選一的道德困境,豈知嗚嗚的汽笛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在開火車,而是被綁在鐵軌上的裡外不是人。

亦曾嘗試藉幽默轉移焦點,將傷口美化成笑咧咧的嘴,於是,當好友A遭逢情傷,我就告訴她,科學家正在抓渣男做研究,花式實驗劈腿的一百種姿勢;好友B工作上被「好神拖同事」逼瘋,我就建議她開設「準時交件」的高賠率賭局,趁機賺進第一桶金;好友C身處婆家滿腹辛酸淚,我就提議她寫本《老娘就是教你詐:腹黑ソ媳大智慧》,成為比劉墉更出名的暢銷作家──此法雖可行,成效終究有限,尤其是生離死別的情節,銀鈴般的笑聲,於聽者而言是錚鏦與冷血,傷了情誼事小,傷了人心難救,更狠狠反諷我幽默的初衷。

後來有段日子,唯恐碰上太濃重的生命事件,一旦對話時敏銳察覺氣味,便特意繞過那畦地;儘管躲開泥濘的難堪,卻逃不掉如影隨形的罪惡感。直至讀到一段村上春樹的文字:「我覺得世間多數的人,可能與其實用的忠告,不如更需要溫暖的搭腔。」這才恍然,原來安慰一個人,主導權從不在我手上。

搭腔,也就是捧哏,是輔助主角唱完整齣戲的人。勸慰的言詞到底太過強勢,自己僅是個照料學步的聽眾,攤開手營造安全的鋪墊,任對方彳亍於情感的坎坷,一步一步觸及心聲。

「……而且所謂結論,並往往不是由這邊勉強拉出來的東西,而好像是從那邊決定順序自己來造訪的。所以我覺得,這邊好像只能鋪好乾淨的坐墊,安靜等待他的來臨。那麼,如果不來就不來,也沒辦法。」作家如是說。

每個人的故事裡,總會有些「沒辦法」的段落。然而安慰一個人,詞眼並不在安慰,而是那個「人」,與其著急開啟下一段,不如沉入當下的句號,一同浸泡於那圈濕冷的蒼白,毋須冷靜忠告,只需溫聲搭腔──有時候,比起當個「安慰人」的人,好好地當個人,對於被安慰的那方來說,便已足夠了。


簡曉靜/奶牛的記憶
家庭副刊/
有陣子我在家總是衣衫不整,成天穿著睡衣,鈕釦永遠沒有扣好的時候。天冷時靠著毛襪和圍巾保暖,經常帶有一小圈黃漬的上衣,就這麼大喇喇地半敞著,定時或偶爾不定時地供應恆溫奶水,二十四小時無休,全自動、說來就來,儼然是一頭努力的奶牛。

可惜奶牛跟小木偶皮諾丘一樣想當個完整的人,不甘於僅能提供實質功用的日子,於是我決定當自己的仙女,施咒當個像樣的人──當拉開上衣,將乳頭交給孩子時,如果他圓溜溜的眼睛轉啊轉地四處瞧,我就對著他說話,可能念一本故事書,可能聊聊等會兒的午餐,或胡亂猜他是不是正盯著小床上的吊掛玩具,說說這個玩具是誰買的、上頭有什麼圖案;而如果孩子眼睛閉著,不想被打擾的樣子,我便識趣地撿起自己的書來讀一節,甚至趁機寫幾行書摘、喝口紅棗茶,除了字歪扭了些,其餘的就假裝一如坐在咖啡廳裡啜飲拿鐵那般悠哉。

更甚於此,我會把產量紀錄(幾時幾分到幾時幾分,左邊喝了多久、右邊多久,完成後拍嗝幾分鐘等)煞有其事地視為工作筆記,還加上一個欄位註記孩子的反應、自己的感覺,多半是一兩行字,幸運的話會有一小段像媽媽日記的小文章,用來消極抗議奶牛感受到的「不人道」,也用來零碎地彌補奶牛還是想當個人的心願。

如今已不當奶牛許多年了,從前總以為當奶牛是種妥協,像外觀看來的一樣,沒有如人的體面,所有事項總是片片斷斷、似乎毫無意義;但很久之後,重新回想起當奶牛的日子,才慢慢理解到,原來奶牛供應的不只是孩子的溫飽與依附,也用一種另類方式滋養與安頓了當時的自己。那些留存或未留存在筆記本裡的隻字片語,其實都更立體了我這個人,完完整整的。

【推薦你閱讀】熱門話題一覽


觀景窗
古家榕/聯合報
有時候,比起當個「安慰人」的人,好好地當個人,對於被安慰的那方來說,便已足夠了。──古家榕

探照燈
阿盛/聯合新聞網
悲傷是鴉片,會使人上癮傷身。──阿盛


  訊息公告
來去高雄看演唱會!3大音樂場館 帶你走透透
高雄演唱會經濟大爆發!3月起天后張惠妹、五月天等巨星連番開唱,讓粉絲雀躍不已。《高雄畫刊》前進高雄3大音樂場館──高雄國家體育場、高雄巨蛋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帶領大家透視指標性場館的特色,看場館如何與音樂加乘魅力,掀起音樂狂潮。

烏克蘭的震撼教育!從台灣人角度解讀俄烏戰
「親愛的市民,敖德薩市發布警報,立即前往防空避難所!」第一次在烏克蘭聽到防空警報跟政府廣播時,我的寒毛整個豎起來,因為我知道這跟台灣不一樣,這不是演習,而是真的有一枚飛彈或砲彈,正從位置不明的方向,飛向城市任何一個角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