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民意海嘯再次席捲國民黨,早該進行的新血培育,象徵改革起步的黨主席改選,將成為下一階段政黨改造的試金石。改造不在表象的取新捨舊,無論郝龍斌或江啟臣出線,都要帶領全黨重新定位國民黨的存在價值,從做好在野黨開始,讓人民從現實認同「台灣需要國民黨」。
國民黨改革呼聲圍繞在世代交替、九二共識及組織改造等課題,和四年前大同小異。當年洪秀柱接補朱立倫的主席任期,到吳敦義接手,兩岸路線在「一中同表」、「一中各表」來回跳躍,黨內喧囂看似民主,但缺乏社會共鳴。主席改選大談黨務改造,但黃復興黨部的結構很大程度決定了選舉提名,人民則用選票否決黃復興的選擇,這樣的結構矛盾迄今難解。
這些例子說明:國民黨雖知道問題所在,卻沒有修補能力。說好聽,黨內菁英歷史包袱沉重,但說穿了,他們也是包袱的一部分,也習於得利自這部扭曲的黨機器。正如地心引力原理,沒有人能把自己提起來;國民黨上下使盡力氣,也難革自己的命。
國民黨被追查黨產,幾至無立錐之地,卻仍無法貫徹改革決心。全黨都心存僥倖:以為民進黨不得人心,民意鐘擺會迅速擺回。四年前除了換柱的分裂,還有青年低薪、經濟成長分配不均、兩岸服貿政策引起政經失衡疑慮等,牽動民意板塊挪移。但黨內山頭無心深刻改造,未提出新的論述,一心坐等對手犯錯。前年地方選舉藍軍意外大勝,更加深這種心態,政治投機已為重蹈覆轍埋下伏筆。
除了投機,另一積弊是抱殘守缺。國民黨長期執政,曾在經濟建設與兩岸關係創造不少政策紅利,驕惰於「從國民黨看台灣」的視野,只能坐吃老本。然而,敗選就是因為失去民心,不思興革如何重獲選民信任?這次大選,藍軍幾乎沿用馬政府的國政藍圖,連包裝都不換,難以吸引青壯選民。除了急就章心態,問題在國民黨拘限於「執政者視野」的慣性,不願下苦工做在野黨功課。
首度政黨輪替,國民黨因朝小野大,有如偏安小朝廷。馬英九重獲執政後延續傳統路線,雖疏於關注勃發的新興社會力量,尚能連續執政。但那套與基層疏離的封閉決策模式,終究錯過察覺全球化浪潮造成的社會變遷與價值移轉,終誤判民心思變輸掉政權。吳敦義等大老輕忽「反中」因素,也是欠缺「在野視角」,以舊框架因應國際與社會氣候轉變,而遭民意吞沒。
政黨存在的目的是為執政,但若不能為人民利益發聲,再多論政都是空談。國民黨必須學習「從社會出發」的在野視角,要與基層建立有機連結,尤其是過去執政時未照顧到的民眾,以及現在執政者傲然漠視的角落,才能爭取中間民意。國民黨必須跨出百年老店的人脈權力藩籬,在各類議題與社會角落耐心深耕當下的價值,民間多元力量才能成為支撐國民黨重生的土壤。
做好在野角色,也有助釐清兩岸路線爭議。國民黨堅持憲法一中,主張和平共榮;但九二共識是執政時解決兩岸互動的論述工具,作為在野工具卻無法著力。政黨必須靠對話爭取民意支持基本立場,論述工具不論充實、升級或興替,都不能與恪守立場混為一談。解決當前兩岸僵局的責任在民進黨,國民黨有再好論述,也無法為民進黨解套。在野黨的兩岸論述重點在取得人民信任,接班世代若無法釐清問題本質與角色義務,最終還是會被兩岸問題綁住手腳。
一黨獨大,民主暴力粉碎制衡機制,威權幽靈蠢動,當前台灣亟須有效的制衡力量。新民意翻騰出第三勢力板塊,若讓民眾黨、時代力量主導朝野攻防,國民黨很快會失去存在價值。如果連在野黨都做不好,人民怎會相信這個疏懶的政黨可堪大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