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安全的作物,生生不息的地力,農友的合理收益――在氣候變遷影響產量、過度使用農藥惡化土質的當前環境,有可能兼顧嗎?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五項,是保育及永續環境,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慈濟與世界趨勢並進,在純淨的花東種植這理想!
【慈濟行動X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報導
高山巍巍,平原曠美,大自然的恩賜,讓花東擁有壯麗富饒的土地,農業向來是東部民生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臺灣工業化、都市化的發展,大量花東子弟移居到西部謀生,長輩年事日高,愈來愈多田園被迫休耕。如何提升在地農業的附加價值,讓農民獲得收益,並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慈濟慈善與教育志業體已攜手合作,協力多年。
友善農耕,順應天時地利
慈濟志業會重視農業,始於對於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的憂心。二○一○年租下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二十公頃田地,成立志學大愛農場,試種不同的作物,建構慈善農耕示範區。
當時台糖公司因為使用進口原料製糖,縮減甘蔗種植面積,開放大量農地招租,慈濟把握因緣向台糖租地耕種。二○一六年改由靜思精舍承租,租用面積精減為十二公頃,收成供給精舍平日需求,並作為濟貧、國際賑災之用。各地志工接力投入,重新整地、打通灌溉渠道,採用有機農法種稻,以無毒的生物製劑防治蟲螺,人工除草取代除草劑。八年多來,志學大愛農場不僅產出無毒純淨的米糧,生態也愈趨豐富多樣。
「我們從頭到尾有機耕作,生態照顧得很好。四月看得到螢火蟲,還有山豬、山羌、蛇。」承擔志學大愛農場行政事務的志工葉麗卿回想,以前還曾有山豬媽媽帶著小豬闖進田區,迫使志工建立鐵絲網圍籬防止「亂入」,可見土地保育有成。
「說實在,農業不是那麼好經營的。」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說明,慈濟也注意到花蓮有許多田地廢耕,還在耕種的農民因缺乏資材、設備、技術,又不熟悉現代化的銷售通路,導致收益欠佳甚至血本無歸。於是結合花蓮農業改良場、花蓮縣政府農業處等相關單位,於二○一三年起在秀林、萬榮、光復、豐濱、卓溪五大原住民鄉,輔導當地農民成立農作產銷班。
除了引進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印加果,改進傳統優質作物如紅藜的種植技術,創造更好的農耕收益外,也致力教導農民從慣行農法轉型為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順天時、量地力的友善耕作。
「花東有最乾淨的土地、水資源與空氣。所以我們首要先活化耕地,讓農民、民眾吃得健康。」呂芳川主任道出了在花蓮推動友善農耕的用意:「接下來就是吸引青農返鄉,改變東部隔代教養的社會結構,回歸三代同堂。年輕人不必負擔高租金跟生活費,回到家鄉自己當老闆。」
產銷加工,師長跨界相助
慈善志業大力支持,教育志業也在農法觀念、農產加工、通路行銷等多方面協助農民。
「二○一一年,有學生希望能到志學大愛農場作服務學習,我們因此結識了慈發處呂主任。」慈濟大學永續辦公室主任江允智教授表示,當時慈大已擁有研究環境永續與友善農耕的師資,也結識許多從事無毒、有機耕作的在地朋友,為學生牽起因緣後,師長們也與慈濟本會的農耕團隊連結起來。
當時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尚未合一,慈科大師生則從另一條路徑走進慈善農耕:二○一三年,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劉威忠、耿念慈教授,帶領學生成立「花語社」,主要種植藥草、花卉,也生產少量雜糧,為家境困難的同學補充營養。
校方提供位於宿舍區的空地給師生耕作,最初鋤頭一揮下去就碰到石頭,就連在土�堨耵曭瑣蟥式A也只能躺在地表橫向生長。有營造背景的慈濟志工徐文龍得知後,調來怪手、推土機等重機具挖除石塊,帶領師生完成整地,並將它命名為「耕福田」農場;原本的園藝社團活動,也逐漸升級成農業生醫研發。
紅藜容易照顧,三、四個月即可收成,師生在紅藜的種植、加工方面成果斐然。二○一六年七月尼伯特颱風肆虐臺東後,上人就責成慈科大,為受災的農民們開班,教導紅藜的種植、加工與銷售,以此度過難關。其中種植技術與加工由劉威忠及耿念慈負責,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陳皇曄及郭又銘老師,則指導行銷的環節。
紅藜之外,慈科大農業生醫團隊也到多個原住民部落,研究傳統作物及野菜,例如外號「雨來菇」的葛仙米藻、長在岩岸潮間帶的海菜「滸苔」、廣受原漢族群喜愛的山蘇,都被研發出直接食用以外的新用途。
十多年下來,慈科大師生為花東的農民、農業生技企業解決許多技術問題,也提供具備「即戰力」的人才。「這些學生願意從第一線開始做,你很難想像他們前一刻戴著斗笠撿石頭,接下來進實驗室操作精密儀器。所以他們對現場、對作物都非常清楚。」身為指導老師的劉威忠語帶自豪地說:「很多廠商都想要挖角,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多學生讓他們挖啊!」
減碳有價,小農跟上潮流
慈大、慈科大加入後,兩校與慈善志業逐漸形成一套分工合作體系:慈濟基金會主導推動慈善農耕,提供農友所需的種苗、農機、資材等;研發經驗豐富的慈科大農業生醫團隊,承擔農產加工及通路行銷的指導。
慈濟大學則是順應教育部要求各高等院校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的趨勢,成立USR教學研究中心,以協助社區解決問題,達成地方創生為己任,推動農耕觀念與經濟模式的改良。
二○二四年,慈濟大學首次參加《遠見》雜誌舉辦的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就以「里山團結碳經濟─永續消費與生產在地實踐計畫」榮獲「生態共好組」楷模獎。
「里山」一詞源於日本,原本泛指位於淺山地帶,由山丘、樹林、田園、草地、住家、池塘、溪流所組成的自然與人文地景。此概念與花蓮傳統的風土民情不謀而合,也符合慈大實踐社會責任的大方向,因此USR教學研究中心便以里山為計畫的名稱。
「我們目前推動低碳跟自然農法,這兩個做好之後,整個田�堛漸芮A系、生物多樣性都會變好。」兼任USR中心計畫主持人的江允智教授說明,《巴黎協定》中有一項「千分之四倡議」,如能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有機碳含量,即可有效抵銷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碳經濟」能實質讓農民獲益。
「我們輔導農民,採用有機或自然的農法,並透過循環經濟的模式,讓廢棄農業資材回到土壤�堙A再定期檢測有機碳含量是否增加,為農產加值。」
江允智補充說,「減碳有價」已成為世界趨勢,如果農友能提出具公信力的資料,證明自己減少了多少溫室氣體排放,就能將此憑證也就是所謂「碳權」,賣給需要抵減排放量的企業,換句話說,就是靠「土壤碳匯」來賺錢,吸的碳愈多、獲利愈大。
目前慈大USR團隊已與稻農合作,進行「低碳稻米」的種植實驗,盤點從播種到收割,整個耕作週期的碳排放量,探索「碳經濟」的可能性。但不管農民耕作得多勤奮,種出來的優質農產終究要賣得出去,賺到錢才能永續經營。
慈大USR團隊於是為農友建構銷售通路。二○一八年,幾位志同道合的教授發起成立「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讓受輔導小農產出的作物及加工食品在校園�堣W架販售。
「簡單來講,就是讓錢在地流動,而不是流出這個系統。」發起人之一的邱奕儒教授說,慈大的合作社是由教職員、學生、志工共同投資經營,每位成員都有權參與社務,用自身的消費力支持在地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
邱奕儒說明合作社的進貨原則:「有機友善照顧環境的產品優先,花蓮在地的產品優先;特別是在地合作社所生產的,我們一定優先支持。」
除了店面販售,慈濟大學也在每個月的「慈誠懿德日」,舉辦小農市集,請農友們把握時機,展售自己種出來的好產品。
「你跟誰買,會影響錢最後流到哪�堙H」兼任合作社副理事主席的慈大公衛系教授謝婉華強調:「我們希望用負責任的消費來支持永續生產。」
重視「價值」更甚「價格」的營運訴求,締造了消費者、生產者以及相關社區民眾共好的結果;合作社經濟的連結,讓「里山團結碳經濟」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
招牌山蘇,從生產到研發
從二○一三年開始行腳五大原鄉,推動成立產銷班、提供種苗資材、指導產銷加工至今十二年,慈濟基金會與慈濟大學已與接受輔導協助的農友們,結下深刻情誼。而農友也投桃報李,開放田園給慈大師生見習,提供工讀機會給學生。
「去年我們跟慈大外國語文學系的田薇老師合作,她帶學生來幫我們做一系列的英文翻譯與解說訓練;我們也用建教合作方式,請田老師招募學生來當工讀生,有外國客人來,就請他們來做英文的導覽與翻譯。」新城鄉佳民部落的太魯閣族青農林秀瑛,談到近期和慈大的合作概況,並回溯和慈濟結緣的經過——
約莫一九九○年代,佳民部落興起了種山蘇的熱潮,價格好的時候,一臺斤可以賣到兩百三十元,族人們紛紛搶種。但因不擅行銷也不了解市場行情,受制盤商低價收購,甚至掉到一臺斤十五元,族人們誤以為山蘇不值錢了,紛紛放棄種植。返鄉青年得知後,直接聯繫餐廳、飯店等後端客戶,才讓族人獲得應有的收益,把山蘇的種植穩定下來。
但山蘇嫩葉採下來後,放兩、三天就枯萎發黑,為了克服無法儲放的困難,佳民青農們向慈科大的農業生醫團隊求教,劉威忠、耿念慈率領學生做研究,後來成功地把山蘇嫩葉製成山蘇粉,接下來加工製成各種食品,佳民部落的招牌名產:山蘇牛軋糖、山蘇餅、山蘇冰淇淋就這樣問世了。
「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有人說山蘇粉的顏色看起來像抹茶、像芝麻,有人說味道像中藥,我們就一直改進,定案的那一批口味還不錯。」林秀瑛語帶自信地說。
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花蓮觀光,佳民部落的休閒農園來客稀落門可羅雀,青農們面對困難仍不停止精進,持續向慈濟院校的師長請益改進農耕技術;他們遵循邱奕儒的指導收起黑網,回復用天然的樹蔭為山蘇遮陽,落實自然農法。
及至二○二三年新冠疫情趨緩,生意好不容易有起色,到了二○二四年又遭遇○四○三強震及康芮颱風等天災衝擊,不僅客源再次驟減,就連部落�堛漱s蘇田也損失慘重。面對災難考驗,佳民青農們再次撐下去,慈濟的師長們也相挺到底。
林秀瑛表示,地震過後,慈大師長建議他們,要趁著觀光尚未復甦,工作較空閒的時機增強專業能力,並在產品的研發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威忠老師和念慈老師真的很熱心,我們三不五時『騷擾』他們,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但他們還是不厭其煩一直幫助我們。」林秀瑛感恩道。
靠天吃飯,也要善待天地
慈濟在臺灣推動以無農藥化肥、友善耕作為原則的慈善農耕,已有十餘個年頭了。這是一段邊走邊整隊,不斷實驗學習的過程,既有收成的喜悅,也難免天災肆虐的無常。
好比豐濱鄉產銷班種植的印加果,在去年冬季不敵寒風低溫侵襲,大量枯死,慈濟於是提供苦茶樹苗給農友栽種,取代同樣用於榨取食用油的印加果。
而合校後的慈濟大學,則是致力於「食物森林」的研發及推廣,USR中心除了以慈大建國校區耕福田農場為實驗田,從種子與樹苗開始建構食物森林外,也與社會教育推廣處合開「韌性農耕之道—從石頭到森林」課程,吸引全臺各縣市農友前來學習。
「所有的太陽能,都會轉化碳化物滋養土壤,我們把碳放進土壤�堙A最後就會形成一個強壯的系統。」走進耕福田農場,專長土壤生物學的德國籍特聘業師陳拓彼(Tobias Neugebauer),簡述食物森林的建構歷程——先把土壤養護好,然後按照各種不同作物的特性及生長週期,區分成低、中、高及突出部;不只種經濟作物,也要種一些支持性植物或作物,例如用高大堅韌的喬木防風遮擋烈日。
「當颱風侵襲時,強壯的樹能挺得住,弱的樹就倒下了,成為其他樹的養分,我們也做同樣的事。」陳拓彼說明,食物森林仍然需要人來管理,好比規律地砍伐、修剪樹木,然後讓倒樹或殘枝落葉回歸土地成為養分;久而久之,當整個系統穩定下來,不用花太多人力就能維持良好。
糧食是維持生命的根本,而農耕除了五穀雜糧,也是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從聯合國倡議的永續發展視角來看,使用友善大地的耕作方式,並結合共榮共好的經濟模式,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城鄉永續;將碳種進土壤,更是緩解氣候變遷的重要助力。
慈濟慈善與教育志業體在臺灣本土推動慈善農耕,不只是為了生產純淨無污染的糧食,也希望從「一顆種子」出發,達成人、社區與大地的共好共榮。志工、師長、農友們的辛勤努力,已經初見成果,未來也可望隨著技術、觀念、營運模式的精進,在後山原鄉乃至全世界與慈濟結緣的地區,創造出更大的善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