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魔鬼變天使:台電不分拆的層層真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3/27 第592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驅趕網紅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魔鬼變天使:台電不分拆的層層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公股投信整併 應積極推動
民意論壇 不知己不知彼 台走向飛蛾撲火
勞工青年 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
賴若全面執政□細思極恐
保障言論自由!身為教授 我不能退縮不言
執政者不應拿人民安危作賭注
國安民粹化□台灣成輸家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驅趕網紅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陸配網紅「亞亞」因武統言論遭檢舉,內政部罔顧她有三名年幼子女,強迫她離境,顯考慮欠周。更糟的是,整個執行過程,政府放任檢舉她的網紅「八炯」號召群眾持續鬧場羞辱,演出「網紅驅趕網紅」的鬧劇。卓榮泰說「國格沒有妥協空間」,一派理直氣壯。殊不知,這場八炯導演的驅趕大戲,將傷及多少無辜陸配。

亞亞的言論讓人聽了不悅,但要說「國格」會因此受辱,恐言過其實。在八炯檢舉前,有誰覺得國家人格或安全受到這類網紅言論威脅?如今,政府把此事炒得肅殺沸揚,內政部長劉世芳還含沙射影說「亞亞不是簡單的媽媽」。如此一來,一般人是不是都要開始懷疑周遭陸配的居心呢?

這並非危言聳聽。最近在黑熊學院的討論區,已經有人發出「建議開放合法獵殺中配」的言論,把小小事件的仇恨值升到最高。亞亞的發言固然可議,其實就是個人「喊爽的」;相較之下,「獵殺中配」這樣的言論一出,仇恨渲染作用才可怕。台灣有三十多萬陸配,難道都要被投以異樣眼光?

亞亞被驅離前,人們對其家庭一無所知,網上造假說她「假結婚」、「洗人口」的傳聞一堆。直到離境這天,大家才看到她的「台灣囡仔」丈夫和三個孩子;連學者都認為,政府「誤用兩公約」打壓人權。卓揆鍘這刀,有快感嗎?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魔鬼變天使:台電不分拆的層層真相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立法院近日初審通過《電業法》草案,其中列舉四大修正方向,但真正重點只有一個:放棄將台電分割為三家公司的目標。此舉,等於宣告民進黨的「電業自由化」政策完全破功。二○一七年蔡政府為推動能源轉型修正《電業法》時,聲稱要開放民間電廠進入市場,台電將分拆成發電、輸配電、售電三家公司,最晚須在二○二六年完成。如今眼見目標無法達成,賴政府便把法修回原樣,還真是省時省力的應變。

二○一七年至今,不過短短八年。八年來推動得轟轟烈烈的「能源轉型」和「電業自由化」,卻以如此巧妙而便宜的方式收場,令人看得目瞪口呆。當年蔡政府修訂電業法,開放民間業者經營電業,號稱是「五十年來最大變革」,要打破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地位。法中並明訂,未來六到九年要實現「廠網分離」的專業分工,讓電廠和電網各司其職,一派志大言大。誰知,政府除了讓民營電廠加入,根本未推動台電的轉型,如今只好「走為上策」。

當初,民進黨質疑台電會「藏電」,因此要開放民營業者經營電廠,並將台電分拆成三家公司,瓦解它的獨占地位。八年過去,民進黨沒找到台電藏電之謎,而今台灣各色民營電廠眾多,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多達上百家,賴政府反而放棄「分拆台電」的計畫,除了自我矛盾,顯示電業自由化都是假話。

更可議的是,台電在能源轉型政策推動前,是一家有大量盈餘的公營企業。它二○一四年的盈餘是一四一億元,二○一五年盈餘六一八億元,二○一六年盈餘三九六億元,二○一七年盈餘四六三億元,甚至二○一八年還有二七○億盈餘。試問,政府在台電擁有大量盈餘時說要分拆它,為何到了它月虧百億時,卻說要維持它既有的綜合經營模式,不必分拆了?其中奧祕就是,一旦拆分了台電,不僅政府調度輸配電的能力將大受考驗,台電對某些民營電廠「買貴賣低」的真相也就無所遁形。為了保持這些不正常交易得以延續,最佳辦法就是讓台電保持完全國營,政府才能便於在幕後操控。

經濟部長郭智輝說,電力建設需要仰賴龐大的資源挹注,台電維持「綜合電業」型態,才能確保電網韌性及供電穩定,達到淨零轉型目標。問題是,二○一七年修法要分拆台電時,蔡政府卻完全是另一套說詞;說一定要打破台電的壟斷地位,新的能源才能發展,發電效能才能提高。台電先前有盈餘的時候,被視為魔鬼;如今變虧損了,卻反被當成天使。民進黨這樣的逆轉邏輯,連自己都會覺得好笑吧?

不僅如此,郭智輝還發明了一種「國際趨勢」的萬用貼布,說電業維持不分割是目前的國際趨勢,如英、法等曾歷經電業自由化分割的國家,現在都在重新強化管制。但如果國際趨勢是重要指標,近年國際社會紛紛承認核電為綠能,何以賴政府充耳不聞?更何況,當初蔡政府要分割台電時,是奉日本電業的分拆模式為樣板;為何今天政策要退縮了,就突然轉身「放眼英法」?

說穿了,這次《電業法》修正是在預為部署,為能源轉型政策及電業自由化的失敗,預鋪下台階。台電從八年前大賺的「金雞母」,變成今天虧損累累的「落湯雞」,主要原因是廉價的核電廠被民進黨政府強行關閉,並被迫要以高價向民間電廠購買電力轉以低價出售。尤其,在沒有民間業者願意承擔電力輸送網的昂貴建設下,「苦力」的工作就只能繼續由台電扮演。這才是全部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公股投信整併 應積極推動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台灣的投信市場長期由公股與民營機構並行發展,雖然目前市場規模已近10兆新台幣,但多數公股投信仍以傳統型ETF與共同基金為主,且難以有效發揮資金引導的領導地位,也因此各界高度關注公股投信合併的議題,不僅在於整併效益,更期待其對台灣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產生正面的長遠影響。

金融總會暨銀行公會理事長董瑞斌去年即曾前瞻提出的「大合小」與「由下往上」整合策略,建議政府從規模較小、較不賺錢的金控子公司開始,並以體質較佳的子公司為主體進行整併,這不僅為整併提供了指引,也為化解公股合併面臨的工會反對和文化衝突問題提供可能解方。

然而,財政部近期發布的報告讓各界對公股投信的合併前景感到悲觀。報告聲稱四家公股金控在投信整併的可行性及綜效上「並無共識」,並提到各投信的不可替代性、整併缺乏規模經濟效益及員工意願不足等理由。這種觀望態度恰恰也反映了財政部長期以來忽視資產管理產業在國家金融發展的戰略價值,也因此讓台灣一再錯失提升金融國際競爭力的機會。正因為公股投信整併面臨挑戰,政府此時更應要求財政部投入更多資源與決心,主動推動這項關乎國家金融戰略的重要工程。

財政部報告擔憂投信子公司整併後,可能導致商品線及資金鏈流失,此思維過於狹隘,僅從個別金控集團角度出發,而非立足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事實上,公股投信整併後的規模優勢與專業互補,反而能強化其在金融集團中的價值定位,擴大產品多樣性,提升投資績效,進而吸引更多資金留在集團內。從最新分析來看,四家投信合併後將擁有近2,000億元的貨幣型基金規模,超越目前市場第一的民營投信;私募信託基金總規模將近100億元,亦位居市場前列;另外還具備兩張私募股權執照,足以積極發展實質資產投資策略。這些潛在優勢足以證明,財政部報告不應以保護既有「小而美」的架構為消極藉口,而應著眼於整併後能創造的更大價值。

目前四家公股投信各有專長:第一金投信在股票型基金與創新主題產品開發表現領先;兆豐投信在ETF經營與開發具顯著優勢;合庫投信專精於壽險通路收益型策略;華南永昌投信則在ESG與台股基金績效表現亮眼。整併後預期將能產生顯著的互補效應,不應以當前規模不足為由排斥整併,反而應將整併視為打破規模瓶頸的關鍵一步。

綜所皆知,台灣擁有豐沛之民間資金,又正面臨國家基礎建設升級的關鍵時刻,傳統財政支出與國內債券市場已難以單獨支撐長期發展,公股投信合併不僅能帶來規模優勢,讓公股投信跳脫傳統模式,開發更具策略意義的投資產品,例如:目前在立法院修法的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已納入各種關鍵基礎建設,讓投資人能透過市場化工具參與國家發展,並獲得穩定收益;長期收益型基金,可以因應壽險資金與退休金之需求,開發具穩定收益特性的產品,提供符合長期資產配置需求的工具等;發展綠色金融投資產品,滿足國內外對淨零轉型之投資需求。

財政部應改變被動消極姿態,更加積極推動公股投信整併,並提供充足資源支持。首先,應建立清晰的整合路線圖與時間表。其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合併過程中的系統整合、人才留任與文化融合。第三,協調金管會提供必要的法規支持與監管彈性。

台灣金融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公股投信合併是構建具有競爭力資產管理產業的重要一步,財政部應拿出魄力與遠見,將公股投信合併提升到國家金融戰略的高度來推動,為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民意論壇
不知己不知彼 台走向飛蛾撲火
劉鍾興/國中公民教師(花縣瑞穗)/聯合報
《孫子兵法.謀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原本和平共處、被憲法定義為「大陸地區」的對岸,如今又以「萬惡共匪」的形貌出現。海峽兩岸瞬間風雲變色、兵凶戰危、劍拔弩張。不禁要問:怎麼了?我們知己知彼嗎?

看到台海周遭對峙的場面,心裡還能風平浪靜者幾希?離地動山搖就在那麼一瞬間。固然,馬照跑、舞照跳、歌照唱、酒照喝者大有人在。惟此並非麻木,更非不仁,只是難以對抗大鯨魚的市井小蝦米們,將波濤洶湧化為反諷的無奈罷了,豈能無感?

兩岸出現什麼變化?一個碗敲不響,光躲在自家井底內看天下、指責別人不是,只會助長情勢的惡化。知彼嗎?甚至,知己了嗎?

從涵蓋大陸主權的中華民國,自廢武功、自我閹割成為和海南島等級一樣的台灣島。原本的兩岸一家親,已經不只是要求分家而已,而是連根拔起、全盤否認是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這個翻天覆地,不亞於文化大革命的把戲,從溫水煮青蛙逐漸來到沸騰邊緣。加上一廂情願、自甘墮落為帝國主義的傀儡,引狼入室玩火的結果,自焚只是下一步。

當頂不住外界壓力時,捨「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內部團結,卻逆向操作「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製造敵人、對自家人開刀、清算鬥爭、削弱自身力量。幾乎等同於「宣戰」的大事,不須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同意?以總統大選選民政黨屬性來看,代表四成的執政黨豈能擅權越權其他六成民意?片面改變現狀的是誰?

國力、戰力、向心力皆遠遜對岸的此時,卻大肆「動員戡亂」,芸芸眾生都懸在一人一黨一念之間。這是好鬥還是無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發起的俄烏停戰提案,表決時美俄中三個大國都投了贊成票,而且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沒有一個反對。

評論家說得好:俄烏戰爭即將結束,人們突然發現隨著停戰的到來,世界各大勢力開始抓緊瓜分烏克蘭資源的遊戲。政客們在握手言和,商人們在清點盈利,只有母親們在孩子的墳墓前哭泣。

二五○○年前的孫武,已精準的解析軍事作戰的上中下策,我們竟然走向飛蛾撲火的下策。

   
勞工青年 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
古志誠/國營事業員工(新北市)/聯合報
全台罷免熱潮持續升溫,不僅最近陸配網紅「亞亞」成為熱門話題,賴政府就任以來,似乎鮮少關注年輕族群的痛苦:房價、物價和薪資停滯。「布衣」要問,現在房價物價這麼高,「無殼蝸牛」如我者,要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嗎?

青年不滿有「二高一低」:高房價、高物價、低薪資。上一任蔡總統執政八年,問題依然存在;屢屢打房卻依舊買不起,年輕人最不滿就是高房價、低收入的「相對剝奪感」。被剝奪的不僅是買不起千萬房,薪水追趕不上高物價與通膨;可悲的是,本月主計總處公布一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為八百五十萬人,本月總薪資因年終獎金因素,平均為一一三八四六元,但一般小資族怎可能有這薪資水平!

據勞動部公布之「低薪」定義,為薪資中位數(四六七五一元)的三分之二,月薪約三萬一千元就屬於低薪勞工。問題是百萬勞工許多還是領「基本工資」,甚至連「標準低薪」的車尾燈都看不到,這叫許多年輕人怎存活?

包括餐飲業、遊樂場的服務員等,全台有大約一百廿萬勞工是被認定的「低薪仔」。以吃的來說,筆者上周到苗栗,就連苗栗市區便當都漲到一百;台北居更不用說,租屋族最在意的就是租金漲價,動輒破萬,有的還是頂樓加蓋,官員豈知民苦?若無中央「補貼專案」,薪水入帳恐立馬「見空」;但補貼非長久之計,然政府興建公辦民營社宅,中籤率偏低、興建緩慢,也難以滿足民眾需求,形同「看得到吃不到」,也是住的相對剝奪感。

根據台經院的預測,今年台灣CPI為百分之一.九五;如果電價調漲,預期今年CPI將破百分之二。然而日前台灣被川普政府列入高關稅的「骯髒十五國」(the dirty 15)名單內,若真的如此,對於汽車、農產品恐影響較大,政府有研擬好對策了嗎?

疫情過後百業缺工,尤其是貼滿徵才啟事的服務、住宿、餐飲業。常說「貧窮限制了你我的想像」,低薪窘境造成不少人不願意屈就這些低薪工作。主計總處每發布國內受雇員工薪資數據,總引來民眾質疑「我的薪水被灌水」,或自嘲「對不起,是我拉低大家薪資了」,到底是誰該對不起?執政當局大罷免來、大罷免去,房價物價高、無殼蝸牛仰天吶喊,難道要活成「賴政府喜歡的模樣」?負面循環的小確幸政策,勞工卻無感,到底誰才是帶頭的慣老闆?

   
賴若全面執政□細思極恐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聯合報
賴政府最近藉國安之名,推出「賴十七條」,宣示恢復平時軍事審判制,還大幅緊縮兩岸交流,瀰漫一股肅殺氣氛;隨後陸配亞亞因被指發表武統言論,遭移民署要求限期離境。如果未來「賴十七條」真施行起來,將有斬斷兩岸交流的效果。

自台灣解嚴後,兩岸交流逐漸加溫,到馬英九政府期間,通郵、通商、通航均告完成,上百萬的台商在大陸經商,數百萬計的旅客來往兩岸,陸生絡繹來台求學,對民生經濟有莫大助益。而台灣在美中之間,可以左右逢源,沒有人畏懼兩岸間會發生戰事。

蔡英文執政後,囿於意識形態,對兩岸交流先是欲迎還拒,到「台獨務實工作者」賴清德上台後,更逐步緊縮,目前更有意圖斬斷交流的態勢。癥結之處,恐是缺乏信心產生的畏懼感。

台灣一向以自由民主自詡,但賴政府不願接受立法院監督,鼓勵體制外的「青鳥」、「黑熊」鬧事,又搞大罷免,同時製造寒蟬效應,限縮人民自由,與其口誅筆伐的大陸專制政權相比,喪失掉制度上的優勢。

另一方面,賴政府本就是「借殼上市」,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以四成選票當選,卻想要遂行台獨大業。賴清德將對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事實上若依照憲法,台獨分子是「境內敵對勢力」,但目前在島內大聲提倡台獨者,幾曾受到政府制止警告?看到的反而是褒獎有加,是明目張膽的毀憲亂政。

同時故意混淆「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以及「不認同民進黨」與「不認同台灣」,將同在台灣安身立命,但不認同台獨,希望與大陸維持友好關係的台灣人一律打為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最近竟連一名桃園警員,在抖音註冊並於個人頁面標註「我是中國人」,一名國小校長在抖音發表「我愛你中國」等親中言論,後都遭上級議處,荒謬至極。

賴政府以「雙少數」執政,緊抱「台獨」與「非核家園」神主牌,後者已造成台電數千億元的虧損,不僅電價高漲蓄勢待發,而且也意圖甩鍋藍營立委刪除補助預算,為「大罷免」添柴火;在謀獨方面,昧於國際大勢,對蔑視台灣的川普政府百般討好,不斷以言語行動增加與對岸的敵意,不諳自保之道;在國內則橫行霸道,顛倒是非,迫害政敵,甚至展開「準戒嚴」作業,膽大妄為,令人為台灣安全與民主前途深深擔憂。

賴政府執政一年,治國無能,毫無政績可言,整日只想擴權,為己牟利,目前萬幸還有藍白立委在國會制衡。試想如果「大罷免」得逞,民進黨再度擁有「沒有通不過的人事與法案」能力,再加上賴清德的偏執,綠色恐怖籠罩下,禍國殃民的程度,將讓韓國的尹錫悅與烏克蘭澤倫斯基甘拜下風,讓人細思極恐。

在執政者倒行逆施之下,台灣日趨沉淪。台灣人為求安居樂業,必須要在「大罷免」以及其後一次次的選舉之中,痛擊「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的民進黨,才有河清之日。

   
保障言論自由!身為教授 我不能退縮不言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宜縣/聯合報
這兩天發生陸配劉振亞(亞亞)因被指「武統」相關言論,被移民署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並要求離開台灣;亞亞則強調從來沒有主張過「武統」,只是分析其危險性,並表達願意「尊重台灣的法律程序」,但最後仍選擇離台回到大陸。眼看賴政府陸續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及提出五大國安威脅和十七項策略等作為,七十五位學者昨聯合聲明,指思想審查已降臨台灣。

我完全反對「武統」,一如我徹底反對「台獨」,我覺得「武統」與「台獨」是共生關係,但,不能因我個人反對「武統」與「台獨」的言論,就要犧牲中華民國憲法對人民言論自由與居住遷徙自由的保障,我支持與守護中華民國,因為這是個尊重法治並保障自由的國家。

本來亞亞說什麼話都不干我什麼事,但她只是發表對「武統」的看法,就在我國法律無明文規範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就做出裁量,令她被迫要「依法」離開三個孩子。人權沒有兩套標準,如果我們輕易接受這種作法,這就是對中華民國憲法的不認同。

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廿條第一項說:「任何鼓吹戰爭之宣傳,應以法律禁止之。」且不論我國不是該公約締約國,立法院並未制訂相應法律規範哪些行為構成「鼓吹戰爭」及執法標準,亞亞豈能只因談到「武統」就被視作鼓吹戰爭?否則依同樣邏輯,談「台獨」同樣可認為是在鼓吹戰爭。

更何況根據釋字第六四四號解釋,法律禁止人民主張共產主義跟分裂國土都屬於違憲,每個人有表達自己立場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干涉,這就是為什麼民國八十一年要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的原因,只要他沒有做出實質破壞國家的行為,就是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不能立法限制,

英國女作家霍爾出版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解釋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態度:「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台灣言論自由烈士鄭南榕創辦《自由時代》這一周刊,封底寫「爭取百分百的言論自由」,這些觀點不是都已經變成台灣社會的共識,怎麼現在開始替言論自由加諸各種條件限制呢?

賴清德總統違背中華民國憲法本屬「一中憲法」,逕自宣布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十七項因應國安威脅的策略,請問這有沒有鼓吹戰爭?治國的總統主張「台獨」卻不被視作鼓吹戰爭,上網的陸配只因覺得會「武統」卻被視作鼓吹戰爭,不禁讓我想到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任何有識者當然會對亞亞不具專業的政治評論很反感,但我們要堅持對人權的守護,如果我們不再有民主憲政賦予的自由權利,我們就無法堅稱自己「生活在中華民國」。寫這些文字並不討喜,雖然我並未參與連署,但作為大學教授,如果我對此退縮不言,這應該是我不愛中華民國,才會覺得無所謂。

因此,當我看見伏爾泰在《風俗論》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時說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我會想到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民國,如果這個國家已被當前政府摧毀到「既不中華,更不民國」,那「台獨」與「武統」對全體國民而言,就真只剩下時間順序的差異了。

   
執政者不應拿人民安危作賭注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十三日提出十七項因應國安及中共統戰威脅的策略,更定調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輿論認為賴清德此舉有雙重目的,一是測試美國川普政府支持台灣的力道;二是操弄反中情緒以便罷免國民黨籍立委。此一舉動極不可取,因為這是拿台灣人民的生命安全作賭注。

人盡皆知民進黨發動罷免國民黨籍立委,目的是想要一舉奪回立法院多數。但用「境外敵對勢力」來操作,就有玩火自焚的風險。罷免與否只是台灣內部問題,不會直接影響台灣安全;但是對大陸挑釁,藉以測試美國的態度,就關係到台灣安危。

《台灣關係法》固然要求美國政府提供台灣自我防衛的協助,但如果台灣做出挑釁行為引發戰端,美國政府是否無條件防衛台灣不無疑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屆時悲劇已然發生,後悔已經太遲了。

《紐約時報》廿三日刊文研判賴清德選在此時對北京強硬,是認為北京現階段希望控制與美國川普政府的緊張關係,不會對台灣採取具體而強烈的報復行動。但,沒有人能夠對未來的事態預先做出精準的斷定。

近年共軍機艦不斷擾台固然可惡,卻是針對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而發。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共軍機艦從來沒有跨越海峽中線,更遑論環台軍演。但台灣也千萬不可低估中共打擊台獨的決心,在某一時機某種情況下,出奇不意做出斷然行動。

兩岸問題已經存在七十餘年,雙方立場有結構性的分歧,不是意氣用事隔空叫陣就能解決。賴清德宣稱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是極為不智之舉,不但不能化解對岸對台灣的威脅,反而增添戰爭的氣息,俄烏戰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也是台灣人民想要極力避免的場景。國安會前秘書長殷宗文曾一針見血表示:要化解對岸的武力犯台,是不能使其在「軍事上太樂觀、政治上太悲觀」。可是賴清德似乎正在促使對岸走上政治悲觀之路。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營造安全和諧的環境,使人民安居樂業,免於匱乏、免於恐懼。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掌握執政權,而賭上人民的身家性命。賴清德應該以台灣人民的福祉為重,停止鋌而走險的行為。不要等到民意反撲才後悔莫及。更不要等到中共真的出手,才呼天喊地的求援。

   
國安民粹化□台灣成輸家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聯合報
陸配「亞亞」劉振亞在移民署強制要求離台前,和台籍老公一同舉行記者會陳情,內政部長卻稱她「非普通媽媽」。台灣媒體報導兩岸網民在網路上的正反留言,引發言論自由和國家安全之間的思辨;此事件真正傷的不是對岸,也不是操控事件的賴清德政府,而是台灣的族群情感和公民素養。

基本上亞亞透過YT或抖音傳遞自我言論,若以國人得知國內外資訊,基本上都知這是一種假設或可能,中共是否對台動武還要看大環境;真正會導致台灣面對武統威脅的,不是少數陸配或急統派的嚷嚷,他們影響不到北京決策或華盛頓是否干預,而是台獨的動向。賴政府大刀揮向亞亞之流,民心也跟進相殺為樂,這或許才是當今執政黨想要的目標,因為有利於權鬥和選舉動員。

亞亞案一下子增溫,當然和一些為綠營努力喉舌的網紅有關,但真正扣下扳機的因素,仍是配合大罷免、國安法庭、「賴十七條」端出來獻祭,因為對民粹操作大有利,怎麼算都吃大賠小;誰敢用民主自由為亞亞發言,便送上一頂紅帽子給你好看。

既悲哀又惡化的事件走向,在台陸配或在陸發展,或者和陸籍配偶組成家庭者,都陷入政治不正確的忠誠考核。現在亞亞子女在校疑似已受到同學貼標籤攻擊,這對幾乎所有陸籍新住民都造成心理衝擊,且蔓延到下一代,把好不容易融合的族群撕裂,卻只是為了大罷免和奪回立院多數。

   
把自己擺第一,優先付錢給未來的自己
要每個月自動自發把錢存起來,必須有堅強的恆心與意志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儲蓄以簡單、不費力、自動化的方式進行。一領到薪水或有收入進帳時,要先把一部分的錢優先付給自己!

反覆胃痛別靠藥!醫:檢查找出胃炎致病原
身為消化系統的前線,胃部表皮黏膜組織若經常接觸刺激性飲食、藥物、菸酒等不良物質,甚至情緒與壓力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都可能引發胃發炎。但胃部的發炎不像皮膚一樣顯而易見,而是用疼痛和不適感顯現,甚至無明顯症狀,若疏於保養及治療,長期慢性胃炎還可能惡化為胃癌!因此,及早釐清胃炎成因,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是養胃重要的一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