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醫預法強制醫療事故先調解卻沒期限 醫病都折磨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聯合電子報
聯合電子報
2025/03/16 第88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頭條
專題
話題
要聞
焦點新聞
政治新聞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兩岸新聞
國際新聞
 
今日頭條
醫預法強制醫療事故先調解卻沒期限 醫病都折磨
記者陳宏睿、林宛諭、王聖藜/連線聯合報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上路,醫療爭議處理強制先調解,即使當事人逕行提告,院檢也須先移付調解。彰化蕭姓老翁去年因腹痛就醫,隔天腸穿孔死亡,家屬提告醫院過失致死,但等了五個月無下文,直到家屬寫信向檢察長陳情,檢方才移付調解程序。

家屬表示,新法揭示醫療案件調解優先原則,但檢院收案後,多久時間要排調解,卻無相關規定,萬一這段時間醫療紀錄遺失或遭修改,對當事人權益影響重大,苦苦等待也讓家屬身心俱疲。

家屬表示,七十五歲蕭姓老翁去年初因腹痛,前往彰化漢銘基督教醫院就醫,當時被診斷為麻痺型腸阻塞,經灌腸後住院,入院翌日凌晨一時起,患者血壓、血糖飆高,口鼻抽出大量血液,護理師通報住院醫師,直到凌晨五時才出現,轉院後無法開刀,當日上午身亡。

家屬認為醫院有疏失,去年二月委託律師向彰化地檢署,針對劉姓、張姓醫師涉犯過失致死罪,黃姓主治醫師在病歷記錄「病患拒絕接受治療轉院」,涉犯偽造文書提告。

家屬表示,經律師告知新法上路,醫療案件應先調解,但檢方遲無動靜,多次電話詢問,書記官只回「靜待調查」,甚至請律師具狀提醒仍無進展;去年八月,寫千字陳情函給檢察長,隔兩天就獲回函已排調解程序,家屬質疑「過去五個月在枯等嗎?」

彰化地檢署表示,此案去年三月收案,四月分案,檢察官須蒐集個案資料,再向醫療單位調閱資料,研閱後送醫審會鑑定,加上刑事訴訟法修正後,許多醫師不願協助鑑定,都會拉長醫療案件的處理時間,承辦檢察官未延誤案件;每名檢察官每月平均偵查八十多案,案件量多,每案都有程序要走。漢銘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輝說,醫療需多面性客觀審視,此案已進入司法評議中,靜待評議結果。

醫預法上路一年多,各縣市衛生局調解會收案量增加。台北市去年案量比前年增加一倍,新北市增六成八,南投縣增加近五倍。台中市、彰化縣衛生局表示,調解必須花錢聘請專家,但中央補助經費未隨案量增加,另需要中央補助承辦人力。桃園市衛生局表示,建議中央統一或委託專業團體辦理。

針對醫療爭議調解新制,若當事人逕行提告,實務處理因人而異。有律師直指新法規定調解優先,應愈快愈好,若檢察官仍先行偵查,跟舊制有何差別?延誤調解進度,對醫病雙方都是折磨。

不過,彰檢、桃檢都認為,收案後調查醫病雙方爭點,釐清後再送調解會,比較有效率;醫預法未規定具體時限,就是讓檢察官依個案執行,若限制移付時間,將影響檢方偵查。

 
TOP
專題
醫療爭議移付調解 期限莫衷一是
記者陳宏睿、陳恩惠、簡慧珍/連線聯合報
醫預法上路後,未明訂檢方或法院受理後,多少期限內應移付調解。實務上有檢察官收案後,依新法精神直接移付調解,但也有檢察官認為,收案後會先行初步偵查,釐清醫病爭執處,以縮短調解時間與提高成功率,目前處理流程莫衷一是。

桃園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黃榮德說,檢方收到醫療爭議刑事案件,基本上會調查醫病雙方的爭點,詢問病人或家屬提告事項與範圍,再詢問醫師或醫院的解釋,釐清雙方認知後再送調解會,比較有效率,否則卷證收到就送調解會,委員也得從頭弄到尾,會耗費更多時間。

黃榮德說,若明訂移付調解會的期限,嚴重影響檢方的偵查動作,畢竟每名檢察官並非只有一個案子,不過收案後三個月內要有偵查動作,否則會列入內部管考。

彰化檢方表示,既已進入刑案告發,檢察官有了解案情、保全證據的必要,甚至連當事人提告的對象,都未必是真正的負責人,檢察官要列誰為被告?都需要調查;若案情不明或模糊,直接送調解是不負責任的;醫預法未設定移付調解的具體時限,就是讓檢察官依個案去執行。

檢察官轉任的律師何祖舜表示,多數檢察官在收案後,第一步就是送調解,然後暫簽結;若檢察官調解前有偵查動作,多是涉及刑事案件的證據保全,有其他事實必須先調查,若強制規定移付調解的期限,恐怕會妨礙偵查。

中部有檢察官說,實務上對過失致死或傷害的醫療案件,收案後若認為調解成功率不高,會先初步偵查,以因應調解失敗後結案效率,但也有檢察官收案後,依新法強制調解的精神,直接移付調解,沒有一致的做法。

律師唐光義認為,醫療事件提告後,應先移付調解,醫預法雖未明文規定排調解的期限,但依文字解釋,應採取「愈快愈好」;若因實務見解不同,造成處理時程的差異,恐將造成民怨。

法界人士表示,過去醫療糾紛刑事案件,實務上偵查期約三個多月或更久,現在新制上路後,檢察官收到相關案件,同樣先行偵查,不盡速排調解,不就與舊制狀況相同,也延誤調解進度,對醫病雙方都是折磨。

 
TOP
基層缺錢缺人 醫療爭議調解「做到心累」
記者趙容萱、劉明岩、江良誠、陳宏聯合報
國內醫病關係緊張,去年元旦起醫預法上路後,各縣市醫療爭議調解會案量大增,六都中,台北市大增一倍、新北市增六成八,南投縣暴增近五倍。多個縣市普遍反映,新制上路後案件增加,但聘請專家審議的經費不足,還要撥專門人力承辦該業務,基層缺錢、缺人「做到心很累」。

醫療爭議讓病人、家屬、醫師、醫院都困擾,衝擊醫病關係與醫療行為,醫預法上路後,醫療事故須先走各縣市衛生局調解機制,即使當事人直接提告,院檢也得先移付管轄的調解會,不能直接進訴訟程序。

新制實施後,六都醫療爭議調解會去年收案量都比前年增加,台北市增加逾一倍,新北市增加六成八,台中市增四成;彰化縣增三成七五,南投縣去年收案十七件,比前年三件增加近五倍。

衛福部統計,去年新制上路後,經調解處理的醫療糾紛成立率,已從百分之卅九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

承辦調解業務的基層人員說,新制上路後,電話詢問的人很多,實際調解收案增加,但受理人力有限,當事人通常情緒高張,處理不好也會被投訴。

台中市衛生局表示,每場醫療爭議調解會須聘二名專家、學者,每人出席費約五千元,去年一四○場就花了七十萬元,但中央只補助廿萬元;衛生局人力有限,目前採逐年編列基本預算,另向中央爭取一百萬元補足人事費。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法院或地檢署移付的調解案件增加,導致案件數變多;部分當事人只是為了符合程序,並無調解意願,最終仍會進入訴訟程序。

彰化縣衛生局表示,調解經費中央補助八成二、地方自籌一成八,但中央補助未隨案量增加,經費缺口約一成;部分案件涉及科別複雜,為提高調解成功率,須聘請其他科別專家,支出經費變多,也需要中央補助。

 
TOP
觀察站/重拾醫病信任 更該同理家屬需求
本報記者陳雨鑫聯合報
醫預法去年元旦上路,原本期待能改善醫療糾紛的處理方式,減少醫病對立,並緩解醫療人力流失。然而,一年過去,六都的醫療糾紛案件不減反增,急重難科醫師持續流失,醫預法成效令人質疑。

台灣醫療環境特殊,健保制度讓民眾享有低成本、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但醫病互動頻繁,也使得醫療糾紛風險升高。過去,醫療糾紛多因醫院申訴管道不透明、缺乏公正第三方協助,導致訴訟成為唯一出路。

訴訟不僅冗長且高成本,對醫病雙方皆是負擔。醫療專業的高度技術性,也讓法院判決存在誤判風險,最終造成醫、病、社會出現「三輸」局面。

醫預法引入訴訟前先調解的機制,避免一有糾紛直接進入訴訟,但一年來的實踐顯示,許多爭議未能有效調解。而檢方為求調解順利,先蒐證再移付調解,時間長達五個月,只盼能求得真相的家屬,在未被告知的狀況下,能做的只有等待,內心極其煎熬。

醫預法的核心是「事故有關懷、爭議先調解、除錯重預防」,但若僅強調降低醫護壓力,而忽略病患的知情權與心理需求,恐怕無法真正化解醫病對立、減少醫糾。

從此案例可得知,醫預法應強化醫病溝通,同理家屬心情,加強爭議事件中的心理支持,司法機關調查案件時,無論是進度或是過程中有任何的疑問等,都該把家屬的需求考量進去,才能真正減少醫糾,重獲醫病間的信任。

 
TOP
醫院主管:新法讓醫院減壓不少 但醫病關係仍緊張
記者趙容萱、鄭國樑/連線報導聯合報
醫預法上路一年多,醫療機構正面看待。有醫院主管說,過去遇到醫療糾紛,當事人動輒提告或調解時獅子大開口,醫師與法務疲於奔命,新制上路後,衛生局請專家調解,具公信力、效率也提升,讓醫療機構「減壓」不少。

不過,醫病關係仍緊張。有醫師說,「醫師跑法院,律師跑醫院」的癥結難解,已有醫師採防禦性醫療,甚至購買醫師業務責任保險,長期而言對醫療環境有不利影響。

處理醫糾投訴的醫院基層人員表示,病患與家屬權利意識抬高,醫院端投訴案明顯增加,常見申訴案以手術處理、孕婦生產、婦嬰疾病等類最多,患者對於治療效果有認知落差,例如手術後手無法舉高,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等,動輒就被投訴。

醫院主管表示,過去醫療爭議患者或家屬,多認為醫院「球員兼裁判」,在醫院調解不成,會到區公所、衛生局、醫師公會等處調解,甚至告上法院,醫院得派員到處跑;新制上路後,衛生局邀專家調解,調解不成再上法院,效率大為提升。

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認為,新制強制先調解,現場有專家學者說明,當事人不會動不動就上法院,就算進入訴訟程序,法官缺乏醫療專業,還是要進醫審會調解,可減少濫訟,對病患家屬、醫院與司法都有減壓效果。

不過,有醫院主管說,過去常說「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但醫糾變多,醫師都自嘲「第一賣冰,第二『告醫生』」,當事人獅子大開口,曾有家屬索賠上千萬,最後五十萬就和解。

台灣病人安全推廣同好會創辦人、台中市仁愛基金會董事長詹廖明義說,近年醫療爭議,以醫美、孕婦生產的事故居多;醫界推估,重大醫療事故纏訟五至十年,甚至十年以上都有,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對雙方都是精神折磨。

詹廖明義認為,醫預法立意良善,但預防醫糾更重要,醫美手術常使用俗稱「牛奶針」的舒眠麻醉,診所未必詳細告知麻醉風險,甚至無麻醉專科醫師在場,導致病人受傷或死亡;醫院應明確告知,讓病人有選擇權與參與權,可提升醫療品質、降低醫療糾紛。

 
TOP
苦等5月調解 衛福部:與法務部溝通 加速移付時間
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聯合報
彰化蕭姓老翁去年因腹痛就醫,隔天腸穿孔死亡,家屬提告醫院過失致死,但等了五個月無下文,直到家屬寫信向檢察長陳情,檢方才移付調解程序。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檢調為獨立司法單位,檢方調查時間衛福部無權限制,但後續會積極與法務部、高檢署溝通,考量醫療案件特殊性,加速移付調解的時間。

劉越萍表示,啟動醫預法的前提是案件要先提起訴訟,正式訴訟前,須先強制進行調解,而檢方收案後要先進行調查。

衛福部零星有接獲投訴,指檢方進入調解的速度太慢,劉越萍表示,檢方針對醫療爭議事件,部分會希望進行司法鑑定,找該案件領域的專家,基於專業知識提出案件事項中的意見,以致調查時間較長而移付調解委員會,以衛福部的立場,僅能積極與法務部、高檢署溝通,應考量醫療案件的特殊性,加快速度調查。

而醫預法主打訴訟前先調解,以有效降低醫糾案件,但依「醫預法」,調解會應於資料齊備後四十五日內召開,三個月內完成,必要時可延長一次,雙方合意可再延長一次,總時程最長達九個月。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批評,調解過程,醫院具備法務資源,可研究規避賠償,而民眾則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在調解前須先填寫賠償金額,卻無法判斷合理範圍,導致處於劣勢。

各縣市調解會可依案情,邀請醫療及法律專家組成評析小組,提供調解參考。然而,去年全台調解案件約八百件,僅廿餘件進行評析。林雅惠指出,各地判定標準不一,影響案件處理積極度,醫事司應通盤檢討並介入輔導。

劉越萍表示,經衛生局調處,約三至四成案件可獲解決,無須進一步評析,當前將觀察一年後再決定是否訂定指引,讓調解會參考是否需進行評析。

另,地方政府指出,中央補助聘用調解委員的經費過低,難以應對不斷攀升的醫療糾紛案件。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醫預法施行一年多,將持續蒐集地方意見,協助充實調解委員人力資料庫與聘用資源,以改善現況。

 
TOP
話題
政策宣講 卓揆自嘲是覆議院長
記者陳敬丰、趙容萱/台中報導聯合報
民進黨「人民是頭家」政策宣講會首場昨在台中登場,行政院長卓榮泰手持「綠色光劍」道具,還模仿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口頭禪「太離譜了」,痛批藍白刪凍總預算,「在野黨拖住國家進步的腳步」;他自嘲是覆議院長,希望國會反省錯誤,把預算還給人民。

賴清德總統壓軸以影片現身,賴強調,國民黨批評台灣挑釁中國,對得起經國先生嗎?他們仍然緊抱新店羅家、台中顏家、雲林張家與花蓮傅家,國民黨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有性騷擾被判刑確定,有被控竊佔國土等,國民黨仍然緊抱著牛鬼蛇神。

賴清德說,台灣每次大選,中國一定介入,希望能夠扶持親中政權,這次更加嚴重,親中勢力復辟,等於是黑金王朝班師回朝。

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二度點名台中市長盧秀燕,批盧欺騙台中市民,中央在台中市投入數百億、數千億元,要摸著良心讓市民知道;他也盼盧秀彥看見藍白亂刪預算,請盧轉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矯正過來。

盧秀燕昨出席扶輪社活動及磐石會長交接典禮,針對民進黨首站到台中宣講,盧未表示意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主委顏文正說,民進黨宣講中央預算與財劃法,與盧秀燕有什麼關係?根本畫錯重點指桑罵槐。

民進黨宣講會昨在屯區水安宮廣場舉行,罷免台中六名國民黨立委團體進駐擺攤,罷團表示,三小時收到上千分連署書,有信心通過二階連署。主辦單位宣布現場湧入兩萬人,但媒體估計有數千人。

卓榮泰昨表示,要不是國民黨、民眾黨破壞憲政體制、亂刪預算,他也不會提覆議,希望國會能反省錯誤,將預算還給人民,但在野黨並不在乎,就是要拖住國家進步的腳步。卓榮泰說,近年稅收增加,預算確實比較多,因為政府做的事也多,占GDP比率沒有過去高;藍白針對特定機關、項目報復性刪預算,他無法接受;還統刪總預算百分之三,叫行政院自刪六三六億元,他絕對吞不下去。

交通部長陳世凱說,台中鐵路高架化、捷運綠線等,中央都有出錢,怎麼會「一毛都沒有出」;不過,中央預算被砍,財劃法又修改,交通部預算變少了,未來台中的捷運要怎麼蓋?「政府需要支持行政院的國會」。

台中市議會國民黨團表示,盧秀燕所說沒獲得中央補助,指的是台中綠美圖、台中巨蛋等建設,民進黨刻意扭曲,把謠言塞進別人嘴巴;民進黨為大罷免無差別政治污衊,不承認少數執政,只會製造仇恨對立,浪費人民納稅錢搞分裂。

 
TOP
新聞眼/綠宣講直搗台中 矛頭指向盧秀燕
本報記者陳敬丰聯合報
民進黨下鄉開講,首場直搗台中市,劍指台中市長盧秀燕意圖明顯。行政院長卓榮泰揮舞綠色光劍,大喊「太離譜了」、「我吞不下去」等字眼,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批盧秀燕欺騙市民,加上賴總統壓軸影片罵「國民黨親中」,朝野對抗勢必再升溫。

大罷免加上民進黨宣講會,已成為二○二四選戰延長賽。綠營早已磨刀霍霍,準備祭出抗中保台牌,藍營從地方到中央,是否已準備好接招?

各地推動大罷免,從一階連署過關的數字來看,藍委卅五人通過,綠委掛零,讓少數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打了強心針。首場宣講會上,卓榮泰對藍白統刪預算,大喊「我吞不下去」,還模仿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招牌口頭禪「太離譜了」,讓在場支持者嗨翻天。

林右昌點名盧秀燕,強調民進黨政府補助台中數百、數千億,批盧秀燕欺騙市民;交通部長陳世凱暗酸盧先前說「台中沒有像樣美術館」,還跑去看國美館有沒有被偷走。

綠營宣講會熱鬧滾滾,現場彷彿選舉造勢場,搭配罷免團體現場擺攤拚連署,不僅要拚大罷免,也把矛頭指向藍營一姐盧秀燕。

被綠營鎖定的盧秀燕,昨天公開行程不回應綠營到台中辦宣講會,台中藍營也認為,大罷免雷聲大雨點小,未正面回應綠營造勢,對罷免綠委未高調推動。

民進黨預估舉辦八場全台宣講會,第二場今在桃園市登場,從首場卓榮泰到林右昌的發言,朝野對抗場面勢必再升級;藍營內部對大罷免的預估,並非完全樂觀,甚至已在評估倒閣一搏的可能性。

民進黨透過政策宣講會,訴諸人民藍白亂刪預算,搭配推動立委大罷免,加上更加緊張的兩岸關係,當綠營祭出抗中保台大旗時,國民黨是否已準備好接招?

 
TOP
國安修法/綠:國安法會期 炒熱大罷免
記者蔡晉宇、李人岳/台北報導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提出中國大陸對我五大國安威脅、十七項因應策略,正值「大罷免」加溫階段,立院民進黨籍召委預計四月起,陸續排案審查「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等多項國安法案。民進黨人士不諱言,民進黨已定位立院這會期為「國安法會期」、「大罷免會期」,與府院黨分進合擊,凸顯藍白親中立場,炒熱大罷免連署、投票氣氛。

行政院表示,對於這十七項策略究竟牽涉多少修訂法律或辦法,各部會仍在盤點研議。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黨團成員針對國安修法提出諸多版本。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現役軍人向解放軍效忠並非言論自由範圍,因此他提案修國安法,希望加重罰則。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則提案修正國家安全法,強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祕密保護。

民進黨立委陳冠廷表示,他已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國家機密保護法」三部法案修正案,明確要求設立國安專業法庭,由具備國安專業知識的法官審理相關案件。

民進黨人士表示,民進黨已將這個立法院會期定位為「國安法會期」、「大罷免會期」,兩者互為表裡,所涉及的修法範疇不只在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將以此為槓桿,與民進黨中央舉辦的下鄉宣講呼應,凸顯藍白親中立場,炒熱大罷免投票情緒。

 
TOP
國安修法/藍:用更大民主 因應扣紅帽
記者王千豪、張曼蘋/台北報導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宣布十七項國安政策後,民進黨立院黨團也預計在四月份陸續排審相關法案,替大罷免添柴火。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表示,早有心理準備,國民黨也會思考是否提出對案;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說,將用更大民主因應綠營扣紅帽子。

王鴻薇直言,當國民黨在講民生法案的時候,民進黨已經開始提案,尤其現在「賴十七」推出後,限縮言論自由、人民遷徙自由等,這就是想要轉移民生法案的焦點,包括普發現金一萬元、還假於民、核電延役等法案。

賴士葆表示,他們會訴求用更大的民主來因應民進黨扣紅帽,例如用公投讓全民決定是否支持賴總統的恢復軍審法,以及限縮兩岸人民交流等政策。另外,當然也要持續推動民生法案,如還稅於民、重啟核電減少台電虧損,以抑制電價上漲等。

談及未來審法案時如何攻防,不具名國民黨立委建議,委員會審查時,可以祭出人海戰術,透過大量發言,將民眾擔憂的問題逐一向賴政府釐清,否則不能輕易讓法案出委員會。

民眾黨立院黨團副總召張□楷也說,賴清德未經跟社會溝通討論,即貿然恢復「軍事審判」,引發諸多質疑和不安,負責執行的國防部長顧立雄更違反過去「絕對不允許軍法復辟」的承諾,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過去也說「軍事司法審判基本上已經違憲」,在在顯示民進黨的昨是今非、自打嘴巴,為了幫大罷免添柴火無所不用其極。

張□楷強調,民眾黨捍衛國家安全的同時,也重視台灣的自由民主和人權不能因此倒退,等民進黨政府提出相關法律案和具體條文,民眾黨委員會嚴格審視及把關。

 
TOP
學者看賴17條:藉亡國感助罷免動員
記者屈彥辰、周佑政/台北報導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提出十七項反統戰措施,並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學者認為,正值大罷免期間,賴總統的說法除了反制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意在藉由「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加深罷免立委的仇很值。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表示,罷免若有「亡國感」發酵,民進黨更容易動員民眾,賴總統雖一直沒對罷免表態,但看起來意見跟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並無分歧,賴總統以總統高度談國安議題,在此情境下,一定是與罷免連動。

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劉嘉薇說,賴總統直接定義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超越歷任總統說法,讓兩岸更加緊張,除了提前反制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實施廿周年的談話,在台灣內部也藉由「芒果乾」情緒,加深罷免立委仇很值。

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說,我方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我方片面認為中國大陸已不是叛亂團體,因此才有辦法進行交流。如今賴總統一句話重新定義,恐比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更為單向片面。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則表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最近在兩會記者會惡意扭曲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宣稱說台灣只有一個名稱「中國台灣省」,就是公開、明確地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且意圖以武力脅迫的方式消滅台灣主權獨立的地位,中共當然是境外敵對勢力。

 
TOP
謝長廷:民主政治應互相妥協
記者李人岳/台北報導聯合報
綠營發動大罷免,閣揆卓榮泰昨日起展開下鄉宣講,總統府資政、前駐日代表謝長廷表示,大罷免是「惡的循環」,民主政治就應該互相妥協。另一方面,謝長廷曾指出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的京華城案起訴書「證據薄弱」,不過遭綠營支持者質疑謝長廷是有意想爭取司法院大法官。他昨日表明不會接受大法官職務。

謝長廷說,他之前曾在臉書針對柯文哲案的起訴書發表一些想法,他就不會接受甚麼大法官,因為如果他接受了,民眾黨又支持他,那就坐實他當時是有目的的,反將矮化他的動機。

面對大罷免潮及朝野高度對立,謝長廷說:「甚麼都通不過、什麼事都不能做,就來發動罷免,這是『惡的循環』」,民主政治應該互相妥協,執政黨沒有過半、在野黨也選輸了總統,所以要互相協調。

 
TOP
要聞
熟齡女性離婚 十年增逾200%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聯合報
在超高齡社會中,「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傳統觀念正逐漸改變。內政部統計顯示,離婚率在婚齡未滿五年與廿年以上呈現兩個高峰。前者受經濟、生育計畫等因素影響,後者則與空巢期及退休後的適應困難相關。而六十五歲以上的離婚人數在過去十年間明顯增加,專家分析,與平均壽命延長、自我實現需求增加及經濟獨立等因素有關。

據內政部統計,二○一四年至二○二三年間,六十五歲以上男性離婚人數從一五七九人增加至二六四二人,增幅達百分之六十七點三;女性從三七四人增至一一六四人,增幅更高達百分之二一一點二。在二○二二年,婚齡未滿五年者離婚比例與二○一三年相比增加三點六六個百分點,婚齡逾廿年的夫妻離婚比率提升二點六二個百分點。

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表示,不同世代對於婚姻的觀念不同,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四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深受「以和為貴」的傳統文化影響,對婚姻的堅持較高;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年出生的X世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婚姻觀念開始鬆動;Y世代與Z世代則更加追求個人自由,較不受傳統性別角色約束,對離婚的接受度也顯著提高。

台灣醫療衛生研究協會理事長李兆環說,過去女性為鞏固家庭,即使長期遭丈夫家暴,也選擇隱忍不願離婚,如今台灣出現六十至六十四歲間的「退休離婚潮」,備受關注。

李兆環分析,現代人壽命延長,部分人甚至提早退休,夫妻共處時間增加後,各種分歧逐漸浮現,可能小至生活習慣、大至退休後是否要搬家、理財等,都讓退休夫妻得重新適應關係,面對分歧時,女性也因經濟較為獨立,不再需要依附在男性身上,離婚的意願也提高。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特聘教授李玉嬋認為,壽命延長影響了離婚決策。過去長者或許因「反正沒剩太多年」而選擇維持現狀,隨壽命延長,未來還有大把的歲月,不希望人生將就,盼重新規畫人生,追求更適合自己的伴侶關係。

至於離婚婚齡出現兩大高峰的現象,李玉嬋說,不同婚齡的離婚趨勢,可以用「U型理論」解釋,傳統上有「七年之癢」,現今夫妻的磨合期可能更短,婚齡五年內的離婚多與生育與經濟壓力有關,婚齡超過廿年的夫妻則可能受到孩子離家,失去共同努力的目標等因素影響。

 
TOP
離婚探因…女性自主抬頭 不甘只當好太太
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聯合報
離婚原因排行榜中,最常見的就是「第三者」介入,但現代人結束婚姻,愈來愈多不是第三者,而是個性不合或中年叛逆期等原因,加上女性教育程度愈來愈高,且擁有經濟自主能力,不想背負著社會套上的「好太太」、「好媽媽」的期待,反而更能追求關係以外的人生目標。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特聘教授李玉嬋表示,現代中生代已意識到子女不會養父母,老年人對婚姻的期待逐漸降低,反而更願意在六十五至七十五歲時探索新生活,包括投入職場、追求夢想,甚至尋找新的伴侶,這也是熟齡離婚,不一定都是有第三者介入的原因。

台灣醫療衛生研究協會理事長李兆環說,許多離婚案件並非家暴或外遇,而是因生活失去激情、個性不合或感受不到家庭歸屬感。例如,有人覺得自己只是家中的「提款機」,或因工作壓力大而伴侶無法理解,導致內心空虛,最終選擇離婚。面對這些問題,專家建議夫妻應在婚姻各階段保持溝通,理解彼此需求,才能維持長久的婚姻關係。

不過,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表示,現代女性教育程度高,擁有經濟自主能力,因此不少人認為自己有離婚的底氣,但實際上仍需考量多方面的挑戰。

一名五十多歲的女性因退休後被丈夫冷落,對方甚至另結新歡,讓她萌生離婚念頭。然而,她過去的收入皆用於家庭支出,缺乏個人存款,使她無法承受離婚後的經濟風險。靳秀麗呼籲,熟齡離婚仍需要深思,也建議可以先盤點自己的資源,並做好規畫後再做決定。

 
TOP
焦點新聞
「老兵的台灣史」 回首大時代悲劇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聯合報
在台灣談起老兵,多會想到一九四九年左右從中國大陸來台者。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策畫「老兵的台灣史」一書,從歷史縱深角度,將老兵定義為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至一九六○年代在東亞各戰場流離的台灣相關軍人,凸顯不同族群都經歷同樣的大時代悲劇。

社會學者張茂桂認為,該書首創將不同背景老兵放在同個歷史架構,避免過去外省老兵、台灣老兵間好像彼此毫無關連還吵架,是具突破性的創舉。

該書由林玉茹與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許蕙玟主編,台灣史碩博士研究者許仟慈、楊雅蓉、郭立媛、許雅玲撰寫,

該書從老兵原生地等區分成台籍日本兵和中國大陸老兵兩大類。再依派駐作戰地細分,如曾赴大陸戰場或南洋作戰的台籍日本兵;又或是來台落地生根、離散在香港調景嶺、越南富國島、南韓等地的大陸老兵。

不同老兵最大共同點就是「被迫」。林玉茹舉例,台灣最早赴外作戰者是一九三七年被送去大陸打中日戰爭的台南安平軍夫,多數是在日本區長強力徵調下前往,也有「志願」者,但多是被日軍召募以為會在台當工人,不料被送到前線打仗,八年中日戰爭逾廿萬名台籍日本兵被送往戰場。

林玉茹說,許多案例是用行政系統強力催動或半哄半騙,也有些年輕人是因從小相信殖民政府操作的話術,還有人想藉從軍提供的「福利」擺脫二等國民身分。至於戰爭中後期的徵「血稅」乃至徵兵,就產生更多悲劇。

老兵在戰場上身分的流動普遍。台籍或中國老兵都有不少人原是國軍,遭共軍俘虜後成了共軍。曾是戰俘的老兵中,最慘的是前往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台籍日本兵。他們明明最低階且非正規軍,卻被日本軍官槍脅命令虐殺各國戰俘,在戰後受盟軍軍事法庭審判,成為B、C級戰犯,甚至魂斷異鄉。

林玉茹感嘆,台灣族群間長期相互不諒解,作為歷史學者,該有本書告訴大家,他們其實都被同個大時代磨難,應該和解共榮。

 
TOP
台鐵公司化才2年 董座杜微請辭
記者周湘芸、李人岳/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鐵公司化邁入第二年,不料昨傳出台鐵公司首任董座杜微,因屆齡六十五歲,考量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因此主動提出請辭,並已提報行政院待核定。對此,交通部證實,指杜微因屆齡且另有生涯規畫主動表達請辭,雖然希望杜微留任並極力慰留,但杜微仍堅定請辭,後續將由交通部次長伍勝園暫代董座一職。

對此,杜微昨出席唐氏症基金會活動時不願多談,僅簡短回應「今天是唐寶寶重要記者會日子,我們不談別的議題,不要喧賓奪主。」行政院則說,目前暫時不會核定請辭案或討論接替人選,一切以交通部發言為準。

根據現行規定,國營事業董事長年滿六十五歲,應每年報行政院核准延任,採一年一聘,若超過六十八歲須屆齡退休,除非政院有特殊原因才會留任。

據了解,杜微生性老實,今年三月十一日剛過六十五歲生日,因此按規定主動向政院請辭,不過直到昨天上午都沒有收到政院回覆,下午才傳出杜微「已請辭」的消息,讓外界大感意外。

任局長後推動公司化

杜微畢業於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台大政治學系,一九八八年通過國考進入台鐵管理局,曾任列車長、台北站長、台北運務段長、運務處長,二○二一年發生太魯閣重大事故後接任局長,上任後著手台鐵轉型公司化,去年完成公司化,讓他成為台鐵局最後一任局長,也是台鐵公司首任董事長,上月交通部費率委員會通過票價調漲案,被認為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虧損百億 加薪爆爭議

然而,去年天災不僅讓台鐵營運備受挑戰,公司化首年就虧損高達一二○億,期間更爆出董事長加薪爭議。此外,台鐵近期接連發生檢修、洗車撞毀車頭、多起調車事故,讓台鐵安全問題再度浮上檯面。據了解,台鐵企業工會去年底舉行新卸任理事長交接典禮時,杜微就曾表示「是不是我也應該要交接了,讓年輕一輩來衝」。

台鐵企業工會表示,台鐵董事長工作涵蓋大小事,接任者若對台鐵不夠了解就難以掌握,但現在台鐵很多決策都是來自交通部及行政院指示,董事會根本沒有獨立決策權,所以接任人選是誰不重要,能掌握政策方向比較重要。

產業工會:很多問題沒解決

台鐵產業工會則認為,台鐵公司化後,在員工待遇、離職率、大小事故等問題都還沒解決,不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員工對杜微最後印象恐留在「董事長先加薪」,有點可惜,希望接任人選以熟悉台鐵業務為優先,上任後先改善員工待遇、留住人才。

 
TOP
政治新聞
清查農保資格 藍委批養套殺
記者陳雅玲、劉明岩、王千豪、屈彥聯合報
監察院審計部要求清查不符農保資格的農民,若無法提具耕作實證,將面臨強制退保,清查規模歷年最大,引發關注。國民黨立委張嘉郡批評,不少老農配合政府能源政策,將農地租借給光電業者,卻反而因此失去資格,大嘆被政府「養套殺」。民進黨立委劉建國也喊話,要求放寬認定。

農業部本月發文,針對農地租給光電業者種電等兩類農民清查農保資格,雲林縣清查名單逾五千人,農會承辦人員指許多農民年邁無力耕作,不忍見土地荒廢才租地給人,若因此被剝奪農保資格太殘忍。

張嘉郡昨接獲許多農民陳情。她說很多農民一生務農,直到無力耕作才將土地出租他人,亦有老農配合政府能源政策,把地租給光電業者,卻成為被政府修理的對象,被政府養套殺,非常冤枉。

劉建國表示,過去爭取農保喪葬津貼時,就有將加農保滿廿五年,後因故退保的農民納入,這次農保資格清查也盼從寬審查,讓農民不用過度擔憂。

國民黨立委丁學忠表示,大規模清查有可能剝奪老農農保資格,籲農業部、審計部務必謹慎。國民黨立委許宇甄也說,農業部應協助農民解決問題,不要讓老農成為政府錯誤能源政策下的犧牲品。

彰化縣初步清查,有七三四筆加保農地出租給光電業者,出租他人領取天災救助的加保農地有一一四一筆,縣府農業處指已多次向農民宣導並立切結書,告知農地若出租給光電業者,恐將喪失農保資格、賦稅減免,建議依規定保留○點一公頃農地耕作,否則喪失農保資格。

彰化縣芬園鄉農會總幹事黃翊愷說,農保福利愈來愈好,資格審查也愈來愈嚴,建議農民處置農地時最好先詢問,避免因出租農地,因小失大。

 
TOP
社會新聞
聲押不到3小時 高雄殺婦夫妻檔火速遭收押禁見
記者巫鴻瑋、石秀華/高雄即時報導聯合報
高雄市前鎮區張姓男子與妻子竇姓女子聯手殘殺上門討要10萬餘元債務的石姓婦人並棄屍,夫妻檔原本還矢口否認殺人,但因警方拿出關鍵監視器證據,才讓夫妻檔鬆口坦承殺人棄屍,高雄地檢署15日晚間9點20分將2人聲押,2小時後便迅速遭收押禁見。

檢警調查,張男涉嫌將石婦以球棒痛毆昏迷後,再持水果刀刺向石婦背部,造成石婦慘死,並與妻子竇女合力以租來的小貨車將石婦屍體載往屏東山區棄屍,過程中還將作案用的水果刀往路旁海中丟棄。

鳳山警方15日下午5時許將涉案的張姓夫妻檔依涉殺人、遺棄屍體罪嫌移送高雄地檢署偵辦,檢方經偵訊3個小時,晚間9點20分向高雄地方法院聲請對2人羈押禁見,高雄地方法院在短短145分鐘後的晚間11點45分立即裁定2人羈押禁見。

 
TOP
經濟新聞
川普衝擊 美長期通膨預期創新高
編譯湯淑君、任中原/綜合報導聯合報
超級央行周本周登場,美國聯準會(Fed)、日本銀行、台灣中央銀行都將在本周舉行貨幣政策會議,然而,就在開會前夕,美國密西根大學公布三月消費者調查報告,消費者信心降至兩年半低點,通膨預期及失業憂慮急升,凸顯川普的政策打擊經濟展望。

美國和日本央行本周都將舉行貨幣政策會議,儘管兩國利率大方向南轅北轍,這次預料都會按兵不動,靜觀國內通膨發展,並預留因應外部衝擊的政策反應空間。

尤其,美國最新公布的三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到五十七點九,是連續三個月下降,為二○二二年十一月以來最低,遠低於經濟學者預估的六十三點一,以及二月的六十四點七。對未來一年的通膨率預期急升到百分之四點九,也是二○二二年十一月來最高;長期通膨率預期也從百分之三點五上升到百分之三點九,是一九九三年來最高。失業憂慮也升到二○○八年來最高點。

牛津經濟學公司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史維特表示,股市利空不斷,加上聯邦政府裁員,顯然對經濟不利。

投資機構愈來愈擔心川普的關稅決策混亂,正在干擾企業決策。二月就業報告偏弱,也使成長減緩疑慮升高。正常情況下,這會讓Fed有降息空間,但決策官員因為擔憂關稅將引發通膨預期升高,可能不願意採取寬鬆貨幣政策。

許多受訪的消費者指出,川普的經濟政策引發高度不確定性。已有跡象顯示經濟不確定性及通膨憂慮已經影響到消費支出,包括搶在關稅實施之前購買汽車、家電等耐久財。美國經濟分析局指出,去年十一月、十二月及今年一月耐久性消費財支出激增逾百分之四,增幅是川普勝選之前三個月的兩倍多。

一般而言,通膨憂慮、消費支出狀況,也將左右聯準會利率決策。不過,彭博資訊對經濟學者所做的最新訪調顯示,學者預測Fed在九月才會開始降息,全年共將降息二碼。

川普已對中國、加拿大及墨西哥執行關稅,或發出關稅威脅,但又經常改變關稅計畫,這項不確定因素已攪動金融市場,並使許多人擔憂美國可能面臨經濟成長減緩,同時通膨仍然居高的「停滯性通膨」困境。

回頭看日本,日本銀行一月剛升息,十九日會後可望維持利率在百分之○點五。市場將觀察日銀總裁植田和男發言,據此研判日銀升息路徑是否會受全球展望惡化影響。

日銀官員對物價蠢蠢欲漲表示憂心,但美國總統川普關稅炮火四射已攪亂金融市場,美國衰退風險也升高,不利日本出口導向經濟。

 
TOP
兩岸新聞
兩岸觀策/鼓戰者誅、引戰者侯 危機再升高
本報記者林則宏聯合報
簡稱「全國兩會」的大陸全國政協、人大會議已於上周落幕。外界常將全國兩會稱為中國大陸的年度政治大戲,而如今的兩會也確實已成為一齣照本演出的戲,連現場三千名記者,誰提問、問什麼,基本上也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但也正因如此,兩會傳遞出的訊息更能代表北京當局的意志。

在兩岸關係方面,今年兩會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訊號。首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未在任何團組發表最新對台談話;其次,中共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第二年只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未提「和平統一」;第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度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

若再綜觀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兩會期間的發言,基本能確定,原本今年大陸對台工作重點是加強對台交流。

例如,國台辦旗下中國台灣網報導,三月六日,人大台灣省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多位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對未來兩岸體育交流表達熱切盼望,並圍繞促進兩岸體育交流積極建言獻策」。

在三月九日政協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台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的發言主題為:「推動文化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會落幕次日,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在第一個回答的問題中也表示,「我們將持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

北京希望今年加強兩岸交流,但賴政府並不想。從阻擾上海、福建團客來台、揚言懲處附和中共對台統戰宣傳藝人、廢止鼓譟武統陸配居留許可,再到賴清德總統十三日主持國安高層會議後,提出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十七項因應策略來看,當前賴政府大陸政策重點顯然是加強備戰,而非加強交流。

若按賴總統在「因應中國藉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所提出的八大策略,尤其是要求各主管機關全面檢視現行相關行政命令、措施、解釋令等,提出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兩岸關係條例、港澳條例、資通安全管理法等之修正案,以強化兩岸交流的國安控管,未來任何與大陸有絲毫牽連者稍有不慎恐怕就會被入罪。

賴總統在十三日記者會中指控,中國將兩岸交流視為對台統戰的管道,在台灣內部區隔敵我,分化台灣內部。然而在備戰思維下,賴政府也急於在台灣內部畫清「敵我」,甚至積極搜尋、標定所有可能的「潛伏者」。

也是在賴總統全面備戰的思維下,過去台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如言論自由,毫無疑問也必將一一遭到限縮。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不就公開宣告,鼓吹戰爭、武統或消滅我國主權,均已逾越言論自由範疇。

「鼓戰者誅、引戰者侯」,執政者一味備戰卻不思避戰,今年兩岸關係不僅看不到春暖花開,台海危機與台灣內部撕裂危機更將被一步步推高。

 
TOP
因應川普2.0 中日韓重啟FTA談判
記者黃國樑/綜合報導聯合報
日本共同社十四日報導,日中韓三國正在協調三月廿九至卅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經貿部長會議。而這次會議將探討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必要性。這是因應美國川普政府加徵關稅等保護主義抬頭下,日中韓希望在東亞促進自由貿易。

報導稱,此會議若能實現,將是約五年半來再次舉行。報導稱,日中韓經貿部長會議由各國輪流主辦,上次(第十二次)會議於二○一九年十二月在北京召開,之後因新冠疫情等緣故一直未能舉行。

預計日本將派遣經濟產業相武藤容治,韓國將由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安德根出席。但目前尚不清楚中方的出席官員名單。

報導稱,日中韓和東南亞各國等共十五個國家參加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於二○二二年生效。經貿部長會議上可能就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必要性交換意見。預計也將討論為強化供應鏈而合作等。

上一次是二○一九年十二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二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那次會議中,中日韓三方就區域經濟整合、地方合作、「中日韓+」、電子商務、互聯互通、能源、開展第四方市場合作等領域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會前並發表了「第十二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聯合新聞聲明」。

 
TOP
國際新聞
G7聲明未提一中政策 強調維護台海和平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聯合報
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十四日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重申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但與先前聲明不同的是,並未重提「一個中國政策」;另外,除了關注中國大陸軍力發展及非市場政策,這次也新增對北京發展核武的關切。

紐約時報十五日報導指出,川普政府正因加徵關稅、俄烏問題,與美國最親近的加拿大及歐洲盟友關係緊繃,G7外長這次仍在聲明藏起諸多分歧,最終並形成共識,而這是川普上任以來G7內部關鍵分歧點之一。

外長聯合聲明 重申挺烏

根據最新公布的G7外長聯合聲明,G7重申對烏克蘭主權的支持,以及致力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政治方面的「期望」。

去年十一月的G7外長會議,聯合聲明提到,G7成員對台基本立場沒變,這包括已表明的一中政策。但這次G7外長在加拿大觀光小鎮拉馬爾拜會晤後的最新聲明,僅說G7會員國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重申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也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適當的國際組織。

比較先前聲明,十四日的聲明雖未提到對北京侵犯人權的擔憂,但也未提及設法「與中國建立具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新聲明還說,G7依舊關切中國軍力發展及其持續、快速成長的核武庫,呼籲中國參與降低戰略風險的討論,藉由公開透明來促進穩定。G7成員強調,中國不應從事或縱容破壞G7社群安全、民主制度健全的活動。G7關切中國的非市場政策和作法,指稱這導致有害的產能過剩和市場扭曲。G7呼籲,中國不要採取可能嚴重擾亂供應鏈的出口管制,也重申無意傷害中國或阻礙其經濟成長;中國在遵守國際規則下成長,將符合全球利益。

致力繁榮印太 對陸強硬

該聲明說,G7仍嚴肅關切東海、南海局勢;對菲律賓和越南船隻日益面臨危險操作和水砲,以及用軍事化和脅迫手段限制南海海空航行自由的違反國際法行為,G7也表達關切。G7重申致力於自由開放、繁榮安全印太,這是基於主權及領土完整性、和平解決爭端和基本自由人權。聲明也論及烏克蘭、中東等地情勢和議題。路透報導說,G7外長這次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還強化台灣相關議題措辭、刪除過去聲明若干對中國的安撫言論和保證,肯定使北京大為關注。

 
TOP
美多位眾議員提案:以台灣取代中華台北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國會山莊報十四日報導,幾位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正提出「美國支持台灣法案」,希望在官方溝通與文件等聯絡中,取消所有「中華台北」的稱呼,改用「台灣」。

美媒:有助台灣地位正常化

聯邦眾議員唐納茲十四日草擬前述法案,據該報取得的法案副本,共提的包含柯林斯、摩爾及帝芬尼。該報導稱,美國官方立場雖不承認或主張台灣獨立,但該法案仍對台灣作為自主國家地位的正常化有所助益。

法案未提我駐美代表處稱呼

中華台北曾出現在美國部分的政府聯繫中,但美國其實極少使用此一稱呼。台灣的駐美代表處正式名稱是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不過,這項法案並未提到代表處的稱呼。

唐納茲等人推動該法案,旨在促進美國支持台灣對抗中國大陸脅迫或威脅台灣主權的政策。

唐納茲對該報表示,「即使中國聲索台灣的主權,台灣仍是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我們必須誠實面對美國人民及世人、直言不諱,這最重要」;「中華台北的稱呼不過是北京外交脅迫策略的工具。這項法案採取糾正措施,跟我們的夥伴(台灣)站在一起對抗中共侵犯」。

該法案寫道,「譴責美國政府用中華台北名稱,支持用台灣,以避免Chinese Taipei的含意,並支持採取和平方法,在不受脅迫下以兩岸人民皆能接受的方式化解兩岸歧見」。

該法案並給予美國各機構十四天更新官網及規範,以更適切地反映台灣、而非中華台北。惟其中含有例外條款,允許美國在某些情況下仍可用中華台北稱呼台灣,例如對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的國際組織,還有在解釋中國企圖以勸說與脅迫手段控制台灣的歷史脈絡下。

 
TO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