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我:聽說你這次期中考,考很差。
夏:對,國語文考很差。
我:有多差?
夏:只有四十九分。
我:這樣啊。
夏:啊,是怎麼樣?
我:有想過,為什麼考差了嗎?
夏:會考差,是因為……(以下略)
我:那要來討論一下吧……
夏某一次的期中考結束了,隔天成績也出來了。這兩天,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的焦慮──來自成績特別不好的國語文。估計是全班倒數的分數吧。這一次,我準備跟夏討論,國語文考差的原因。這似乎也是上小學之後,我第一次主動跟他聊聊考試成績的事。
對夏來說,我主動提出要討論「四十九分」這件事,似乎是很有壓力的。
過去,我經常傳遞訊號,說明我對於「考試分數」的看法。我的大意如下:考試錯了沒關係,不過你需要隨後理解,自己找到解答。這次面對問題無法解答,希望下次再面對時,能夠處理好,這樣就可以。
我沒特別說,我在不在意考試分數。但夏能推測:考試成績的「分數」,一直不是我想溝通的主題。日子慢慢過去,他也就漸漸真的不在意他的「分數」了。這次的期中定期評量結束,知道成績後,我想了想,這當中有些我要再次思考,試著替未來尋找不同領域的溝通。
「與夏討論為何國語文考差了」──這看似簡單的溝通,突然之間,變得複雜一些。我向自己提問了一整串:我是不是疏於管理?我真的不在意、也不認同成績數字背後的意義?我突然溝通成績的分數,是否違背了自己最初面對孩子順著興趣學習的初衷?我要透過哪一種對話脈絡,與夏討論分數的意義?這個溝通,要在什麼時間、什麼狀態下進行,才會比較理想?我的意見,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是真的理想而精準的?最後最後,再問自己一次,針對成績分數的溝通,真的需要嗎?
想了一輪,我發現這些自我提問,如果擴大解釋,都與當下的家庭教育有關,也與當下的學校教育有關。過去,關於夏就學的學校,我碰過學區問題,思考過升學制度,也計畫過在家自學方案,更想過從小單一專業發展的可能性……這些思索,都影響了我與夏之間「關於學校」的溝通。
有時容易找到解答,有時十分簡單的問題,我繞了幾圈也轉不出來。此時此刻反思,我的處境,似乎和夏面對「兒子國語文考差了,父親說那要來討論一下吧」,同樣也充滿了焦慮、尷尬、無奈、哀怨,還有不少「會這樣,是因為」這類藉口。
從專職父親的暗流出來,安靜下來之後,我意識到,確實還是需要跟夏聊聊「成績分數」。這或多或少,依舊是未來社會場域的一部分。不過,就像過去日常生活中的減法,我該說該聊該溝通的,不應該大於陪伴他。
我推想,單純陪伴孩子,看似簡單,但在這門定期檢定評量上,大半的父親可能都不及格。所以,如果他苦惱,我就陪他苦惱好了。如果他需要找解答,我就先試著和他一起找找解答。等夏再長大一些,或許就能坐下來一起聊聊,如何尋找問題的本質,以及解答的價值是什麼。
當然,我還是需要以反省面對反省:問題,真的是問題嗎?解答,真的能解答什麼呢?成績與分數,都真真切切的在那裡。它可以是數學題:一加一,等於二;它也可以是思考題:一加一,不必然等於二。我記得,晚安之前,我跟夏說──「為什麼」考差了?──才是我比較想跟你聊天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