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為跳槽旺季,農曆年後若真有跳槽打算,千萬不要忘記轉職後要通知保險公司職業變更與地址變更,以免影響未來的理賠權益。
不只是跳槽,新的年度也應該要趁機檢視一下手上的保單內容,趁機調整。台灣人愛買保險已不是新聞,但買了什麼、擁有多少保障,卻常是一問三不知。該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買自己缺的保障,便是不得不花點時間研究的功課。我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來著手:
面向一:檢視保單
除了保單的效期、保額與保障範圍,更重要的是保單內容的檢視。例如過往民眾投保醫療險大多數都是以「住院」為前提,而忽略了門診手術。
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許多手術已不需要住院,例如置換人工水晶體的白內障手術不僅無需住院,且20分鐘就可以完成,往往民眾詢問保單是否有理賠時,才發現自己買的是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無法理賠門診手術。
面向二:規劃需求
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因應人生階段不同衍生出不同家庭責任,例如結婚、生子等,或隨年齡增長,收入提高或體況改變,都是規劃需求的評估重點。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國人平均壽命為80.7歲,過往許多醫療險都只到75歲、甚至65歲就失效,故需適時調整,避免到老有需求時無法發揮保障。
另外,重大疾病險只有保單上所列項目才能理賠,若選擇以重大傷病卡做為理賠要件的商品,項目超過300項保障更完整,認定標準明確又簡單。
另外,隨著健保不給付項目變多,只有單一家實支實付醫療險可能不夠,需要再多規劃一張,另外,有些公司規定只限醫療單據正本才能理賠,都要特別注意。
面向三:檢視缺口
醫療險、失能險、壽險、意外險應該要優先買哪一種?還是統統都要買,其實不同年齡需要的保障不太一樣,最好是用「疊積木」概念逐一補足缺口。
舉例來說,國人雖然愛買保險,平均壽險保額僅56萬元,比平均所得63萬元還低,風險轉嫁明顯不足,建議可用定期壽險補足;其次,實支實付醫療險與意外險應該做為基本的配備,再規劃重大傷病險及失能險。先求有再求好,依照經濟能力逐年補足保障缺口,量力而為。
(公勝保經體系總監丁嫄棻口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