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三點一%,二○二一年高達六點三%,在全球新冠疫情中,這是非常亮眼的成績,媒體開始預期台灣的國民所得可以很快趕上南韓,甚至超越日本。南韓二○二○年的國民所得是三一四八九美元,儘管二○二一年經濟成長了四%,國民所得卻掉到二七四九○美元,大部分是受了韓幣貶值八%的拖累。台灣二○二○年的國民所得是二八三○六美元,雖然也受了一些台幣二○二一年升值二點九%的推波助瀾,但是二○二一年結實地上升到三二七八七美元。以美元數字觀之,台灣的國民所得已超越韓國,這是重要的突破,因為自從二○○三年,我們的國民所得已落後韓國近廿年了。
但是除了經濟成長率超韓趕日,經濟果實還要雨露均霑才好。二○二一年的經濟成長主要拜出口旺盛之賜,成長近三成,尤其資訊電子業的出口更是亮麗,顯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是半導體、資訊及電子相關產業,而他們也是吸引人才最多的產業,經濟成長果實基本上由這些人才及股東享受,其他人無法分享。不僅如此,其他產業勞工的薪資長期偏低,反映的是生產力低的結果,但是半導體、資訊及電子相關產業員工的薪資卻有不錯的成長,主要是他們的生產力較高,這是自由經濟的現實,生產力高的人待遇比較高,也就是對產品附加價值貢獻高的人薪資比較高。
政府每年為了幫助基層勞工,都調高基本工資,對生產力高的勞工沒有好處,但可以幫助生產力低者,可是這些勞工卻在附加價值低的企業或產業中工作,如果基本工資升得太高,這些企業的產品價格競爭力就會受到影響。這是提升基本工資的兩難,一方面要照顧低薪勞工,另一方面會損害勞工雇主的競爭力。
比較好的方法是提升勞工生產力。可是如果無法招募到高生產力勞工,企業的解決方案就會是以科技取代勞工,例如將工廠自動化,減少生產力低的生產元素(勞工),增加附加價值高的元素(例如機器人),而所增加的利益大部分歸給資本家與科技的發明者及管理者,這是經濟成長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原因。如果勞工的素質提高了,即不會被機器取代,而且具有增加企業價值的創新或管理能力,分享的經濟果實也會較高。
提升人力素質的一個方法是引進高級人力,這方面我們乏善可陳,短期間不太可能大有改善;另一方面是提升本國人力素質,這是台灣經濟能長期成長的主要推力,但是已經遇到了瓶頸。例如過去十年博士生人數減少了卅五%,而且一般的觀感是博士生的素質不如從前,加上少子化問題嚴重,我們已經進到負人口成長率的狀態,因此必須把提升人力素質當成國家的首要工作,才可能在經濟表現上持續超韓趕日,並且讓全民分享經濟果實。(作者為政大商學院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