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者言】張曉蕊/藉由好奇心成就各種可能性

聯副電子報
【今周刊電子報】提供讀者易懂易上手的投資理財資訊及趨勢,最快速經濟脈動、專業政經報導,廣闊國際視野。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2/26 第732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出版者言】張曉蕊/藉由好奇心成就各種可能性
【書評•社會科學】阿潑/站在自己的法律立場上
【書評•小說】蕭鈞毅/一本正經地練習生活

  今日文選

【出版者言】張曉蕊/藉由好奇心成就各種可能性
張曉蕊 (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聯合報
臺灣商務印書館社內感恩節聚餐。 (圖/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臺灣商務印書館,若從上海時期的商務印書館算起,這個老字號的出版社已經歷一百二十五年的歲月,即便從遷至臺灣後的更名算起,它也超過了一甲子,已有七十五年的歷史。我從沒想過,大學主修外語的我,有機會在人生下半場進入這樣一個深具時代意義的出版社。

賦予老靈魂的新使命

大學畢業後,在我因為想要當記者,試圖以編輯當成敲門磚進入出版社時,並沒想到往後的近三十年工作生涯中,我幾乎都在這個圈子遊走。

早些年,編輯這個工作還不那麼廣為人知,每每有人聽到這個行業,不是誤以為就是個幫書找錯字的工作,不然就以為是一個把外文書翻譯成中文的工作,我的女兒小時候甚至以為我的工作是負責打字。到了這幾年,或許是一些影視題材的主題紛紛以出版社為背景,才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出版社的工作內容,以及編輯到底在做些什麼。

然而,在那個大家還不熟知編輯工作內容的時代,卻可算是出版的輝煌時期,當時的重慶南路熱絡異常,每間書店都有各個年齡族群的消費者駐足閱讀,誰會想到三十年後的現在,網路取代了大量的知識傳遞,為了要讓讀者願意進入書店消費,還要推陳出新各式的折扣方案和活動,效果卻極其有限,書籍的銷量仍是每下愈況,重慶書街的店面也一間間的被餐飲、生活用品等其他品項的店家所取代。

不意外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這樣一個曾有赫赫威名的老牌出版社,在歲月的更迭中,同樣也漸漸的被遺忘,甚至很多讀者對其印象仍停留在過去以出版教科書為主的記憶中。即便庫藏內盡是知識的寶藏,但在沒有適當的包裝與規畫下,就難以跟讀者產生連結與互動,更遑論激起讀者的購書慾望。為了扭轉劣勢,臺灣商務印書館現任的大家長王春申,積極尋求各種轉型的機會和方法,不論是人力調度、組織架構、書籍定位以及行銷宣傳等各面向。

雖然臺灣商務印書館向以文史哲書籍為讀者所熟知,然而在上海時期、二十世紀之初的商務印書館,不僅僅有文史哲的書籍,還創辦了綜合性的刊物《東方雜誌》、為兒童編撰的《兒童期刊》,以及專為女性而籌辦的《婦女雜誌》,這些內容的產出在當時都可謂時代的創舉,走在思潮的前端。王董事長自美國返台接手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管理後,在延續為所有讀者出版好書的理想下,除了希望加強社內出版物在歷史方面的深度與廣度,也出版其他如文學、小說、社科等各領域的好書,期望能帶給讀者更廣泛的閱讀體驗。也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在2020年初加入了這個擁有悠久歷史與包袱的出版社。

把每本書都當成新的嘗試

進入臺灣商務印書館前,我曾經歷過新聞公關、雜誌社、綜合性出版社等各種以文字和企畫為導向的工作領域,先前的編輯經歷並沒有聚焦於文史哲類型,簡單來說,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專門」的文史哲編輯。然而,「專門」的文史哲編輯才能負責文史哲的出版方向嗎?一定要本科系出身或是一直從事相關領域的編輯,才夠資格或是理解該如何編撰文史哲書籍嗎?若你要我回答,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我的認知中,甚至在我協助新進入出版行業的同事們熟悉編輯工作時,我都會跟他們強調:「編輯是雜學,必須什麼都接觸,什麼都了解,真正的專家是作者,而我們就是成為一般人和專家的橋梁,讓更多的專業知識可以進入一般人的認知中。」因此,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從未將自己設限於某類型書籍的編輯。或許你會認為我這是為自己並非一個專門類型的編輯找推託的理由,事實上,也就是我總是把不同類型的書當成新的知識去學習與認識,因此我對於書籍的想像和包裝不會因為自己的所知有限而被限制。

當我進入臺灣商務印書館時,同時抱持著這個想法和理念,那些厚重的歷史書和人文議題的書籍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個不同於以往的產品,只是這些產品跟以前我所接觸的相比,更厚重、內容更專業,在知識的承載上也更深入。但這不正是從事出版有趣的地方嗎?我不但有機會在工作中閱讀各種領域的讀物,更能藉由不同類型的出版物來學習。

此外,由於這裡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出版社,因此我們和臺灣首屈一指的學者專家有良好的互動,不論是中研院的研究員或是大專院校的教授,都會給予我們在歷史專業甚至主題上的專業意見。在這樣的協助下,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客觀的角度將作者要傳遞的概念簡明的表達出來。

為了讓讀者在有限的版面上快速得知每本書的特殊性,還必須能夠融會貫通將書中的概念反芻後再釋出,成為書籍包裝與宣傳上的亮點,才能讓即使不是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對這本書產生興趣。因此我會跟編輯部的同事說,「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書的編輯工作中,而要把自己想成是一個產品經理。」在編輯這個角色上,我認為需要的絕對不是只有找錯字、修潤語句這樣的例行公事,需要的是對每本書的想像和靈活運用,也因此,良好的邏輯思考和統整能力更是我在確認出版新人能否儘快上手的一大要項。

在這個網路資訊龐雜的時代,我相信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出版品是更具遠瞻性與潛力的,網路之所以蓬勃,在於它的易於取得,然而我們的出版品蘊含的知識量,卻不是網路上的片段訊息所能含括。我比較在意並希望能夠儘量達成的目標,是將每本書中豐富的知識以最合適的樣貌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知道有這些優良出版品的存在,同時將舊有的、那些具有意義的出版品,以更接近讀者、更符合潮流的方式推上市場,讓臺灣商務印書館這個老品牌可以有更多的消費者認同。


【書評•社會科學】阿潑/站在自己的法律立場上
阿潑/聯合報
《我是這麼說的》書影。 (圖/網路與書提供)

推薦書:Ruth Bader Ginsburg,Mary Hartnett,Wendy W. Williams/著,游淑峰/譯《我是這麼說的》(網路與書出版)

1993年即被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命為大法官的金斯伯格,始終被認為是美國司法傳奇與人權的促進者,她多年來以「異見者」身分主張平權與正義,其智識與丰采讓大眾折服,竟使她如文化搖滾明星一般存在。與她相關的創作不僅有出版與電影,包含音樂和歌劇,甚至還有新發現的螳螂物種以她為名。無論如何,2020年九月離開人間的金斯伯格,留下諸多遺產給這個世界,除了代表時代進步的最高法院判決、性別平權的象徵、具有洞見與膽識的言詞,還有珍貴無比的法律人文思想。

《我是這麼說的》是金斯伯格與兩位法律研究者共同編述撰著,集結了這位自由派大法官這一生重要的思考與著述,早從13歲在校刊社發表的文章,到大學時期反駁麥卡錫主義作為的論述,他各個時期的雜文、講稿、判詞,乃至於歌劇腳本,都收錄其中。

因此,這本書以「RBG不恐龍大法官,人生言論唯一自選集」為副題,看起來有點浮誇,但不無真切,因為它透過五個切面,讓金斯伯格以自己的言說來證陳(表演)自己。既能呈現他的個性、價值、思辨與成果,也是美國社會與時代推進的歷程展演──從一個男女刻板分工的時代,到法學院可以有許多女學生、司法界眾多女法官,而法學院院長有三成是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九人中女性有三。金斯伯格見證了這樣的改變,而她自己更是推動者之一。

換句話說,這本書可以看成金斯伯格與她的法律社會正義的精選集。儘管如此,此書全無法律人習於擺弄的專業語彙,也不見艱澀枯燥的陳述,卻是清晰可明的文句,雄辯滔滔地提出質疑,甚至善用文本故事地旁徵博引。我讀著讀著,不免想像,金斯伯格如果是現在的Youtuber,或者擁有個部落格,恐怕也會熱情地在上面評寫、發表如此書集結的文章吧?

例如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斯伯格以諸多歌劇文本來展現法律的精神,甚至進一步闡述他反對死刑的立場,就像許多人看了電影或舞台劇,難免會藉此談論自己對某些議題的看法──2015年,最高法院贊成死刑注射是作為被允許的方式,金斯伯格加入撰寫不同意見書,論點是: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死刑本身即違憲。但絕大多數戲劇文本,不論受裁判者是否情有可原,最後都會死於死刑判決之下,而其中一齣歌劇的母親以詠嘆調唱出:「殺了他又如何?」

當然,一個大法官最擅長,也最無可取代的,是書寫她對個案的觀點與見解。金斯伯格經手的許多案件,都很有代表性,她從不畏懼提出「我反對」,像是將墮胎視為刑事犯罪、女性薪酬不公平、選舉投票的歧視性、廢止平價醫療法案等等。金斯伯格自己寫道,她堅信最有效的不同意見書,是「站在自己的法律立場上」,如此能闡明分歧,但不傷及合議精神,或傷害公眾對司法的尊重與信任。就像以她為名的歌劇中的一個曲目〈我們不同,我們一體〉,強調即便大法官們對議題意見不同,但對侍奉的體制的尊重卻是一致的,如此才能完成工作,而不損傷現今政府各組織部門運作的敵意。這本書想呈現的,或許也是這位總是精神爍爍的「異見者」對於法律,對於民主憲政體制的強大信心吧。


【書評•小說】蕭鈞毅/一本正經地練習生活
蕭鈞毅/聯合報
《新兵生活教練》書影。(圖/印刻提供)

推薦書:吳佳駿《新兵生活教練》(印刻出版)

吳佳駿接續了現代小說傳統裡一道將「主角留白」的觀點──無論描寫主角心靈的篇幅或多或少──主角對事物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因其有限與脆弱的主體特徵,時時刻刻都有因過於氾濫或貧乏的情感而滅頂的危機;再由此脆弱延伸出不同的議題感悟或辯證。《新兵生活教練》延伸的討論,是「假裝」。

假裝,與謊言和欺騙在道德上的量度較為靠近,因而懷藏著足以使人挨近的快感。快感通常伴隨危險,如果沒有危險,快感不過是平淡修辭。因此,讀者需要留意小說裡看似自剖、思維辯證與感悟性質的敘事者聲音,包裹的「不只是」作者嘗試透露給讀者的思考,還有敘事者嘗試以角色聲音說服角色自身的「假裝」痕跡。如〈親愛的陳加樂〉大半篇幅藉由卡在「今天」的第一人稱敘事者,觀察自己與周遭一切的切片,同時回顧自己在「今天」以前的生活:「我以為數字的世界是平等的」、「那是一個只能用笑來溝通的世界」,是陳加樂自我質疑與說服自己的內在衝突;同名中篇〈新兵生活教練〉裡第三人稱敘事者貼近主角財佑內心的大量描述,掩蓋了財佑空洞的內在,他所思所想的諸多懷疑與有限的情緒起伏,起因是他的情感無法準確回應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事物──光是要理解自己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就已經氣力用盡,何況是躲在一層迷紗中的譽靜;財佑只可能從閱讀符號時的單純反應理解彼此的關係,因此譽靜小心翼翼的一句「加油」就足以成為主角內在扳機被觸動的關鍵,反而抱著譽靜的回憶只是現實中步槍扳機按下時被忘記的往事。

吳佳駿為讀者展示了「假裝」這回事可以有多悲傷,就可以有多快樂。當財佑與譽靜一本正經地討論軍中同袍假裝自己是某區少爺的事情,那段看似半認真半玩笑的對話,恰好是整本小說在主題上最為坦白的部分:兩個假裝了許多年的人,在一段(可能是)假裝的關係裡,談論著旁人假裝的事,最後再直接地說「你什麼時候有我沒在說謊的錯覺了呢?」──說謊者悖論的真偽值討論在此處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因為懸而未決才能產生的滿足:不管兩人相信與否,這種對彼此「假裝」都有所保留、有所信任的曖昧不清,才是構成快感的來源。

當小說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假裝」,作為背景並細節豐富地描述的軍旅生涯,是一道名為「成長」的框架,是一則「成為男人」的規訓與謊言,裡頭除了機械化的規矩外空無一物;在成人階段對於性、愛、生活與自我的許多「成人的」課題,如同入伍受訓般在每一個等同於「軍隊」的秩序環境──學校、公司、職業與社會等等──從秩序中習得「假裝」,彷彿在裡頭,就自以為能夠學會成長,其實不自覺地在遮遮掩掩的,都是滿身傷。而我們已經訓練良好的新兵,可以從傷疼裡,感觸到難以割捨的快感,藉由「假裝」自己早就是「另一個自己」,帶著傷口笑了出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