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指考成績出爐,又到了選填志願的煩惱季節。以下從未來就業的角度,提供科系出路的幾個新動向觀察。 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奧沙立文(Chris O'Sullivan)認為,「沒有精神疾病的症狀,例如憂鬱、焦慮、各種成癮症,並不代表心理狀況就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個人對於自己這世界上的存在、認知、及定位,感到自在而不煩憂」。在此,德國之聲整理了一些有助心理健康的方法。 維持個人的活躍 奧沙立文對德國之聲這樣說,「目前已經有確實的證據證明,運動對於預防、及治療輕度至中度的憂鬱症及焦慮症患者,有相當的成效。」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化學物質,使我們感到愉悅,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減少壓力,並改善記憶。 運動不單單是指跑步或健身,例如園藝、打掃、前往戶外散步、甚至騎腳踏車上班,也都是運動。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如果能與中度、甚至高強度的運動結合,將更為有效。 良好的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發現,惡劣情緒的產生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均衡攝取蔬果及抗發炎食物如核桃、鮭魚、大蒜、洋蔥等,少吃加工食品,有助於預防憂鬱症。其原因在於,炎症會影響腸道的吸收,而對情緒及行為造成影響。 奧沙立文特別補充,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控制酒精的攝取量,許多自殺案例都與酒精有密切關係。 提高睡眠品質 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證明人類不睡覺多長時間後會致死,但研究發現,失眠會使人感到虛弱及不適,並對情緒、注意力、及判斷力造成負面影響。 現代人的睡眠時間普遍不足,至於充足的睡眠時間是多久,則因個人而異,建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並盡可能維持。至於夜間工作者,即使在工作的空檔小睡20分鐘,也能有效的補充精神。 最後,奧沙立文建議,「正念」是管理情緒、擺脫負面思維的良好方法。這不一定是指瑜伽或冥想,而是時時覺察心理及身體正在發生的事。「正念」讓我們感知到,情緒是短暫而波動的,進而幫助我們維持心理狀況的平衡,對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幫助。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