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與手足在家裡玩躲貓貓的光景,家裡成了處處玄機的遊樂場,充滿遊興,踏進度咕屋的心情,就像這樣。
不同多數建築的稜角分明、光滑無暇,拱形的結構體、扇形的窗櫺,牆面還有著凹凹凸凸的觸感,充滿了意趣。
2008年,屋主何俊賢領著一批建中、台大的學生,以及鄰近的農友親躬造屋,費時三個月完成,這間沒有冷氣,卻冬暖夏涼的小屋,讓他以素人之姿奪下第一屆台灣綠建築比賽首獎。
隨著聲名遠播,想拜訪度咕屋的人著實不少。三伏天裡,何俊賢迎來了一組又一組不畏炎熱的客人,包括我們。
曾是數學老師的他,言談裡還保有教師的威嚴,在介紹房子前,他先率著一大群人到對岸的海邊淨灘,一人撿一只擱淺在岸上的寶特瓶。
原來,當初買下這片面海背山的土地,何俊賢除了在這裡種菜,農閒時,他時常不畏豔陽地到海邊撿垃圾,即便當地人喊他「憨仔」也不以為苦,就這麼一撿就撿上了兩、三年。
與老天的一場對話
令人意外的是,那時的他並不快樂。
出身貧窮的何俊賢,從小就奮發苦讀,也爭氣地一路攻讀到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博士,畢業後的他白手起家踏入補教業,也與太太生下兩個女兒,平步青雲的人生,已讓許多人望塵莫及。
「難道,人生就是不斷不斷地賺錢嗎?」彼時,理應邁向不惑之年的他卻提早發生「中年危機」,為了緩解無來由的鬱結,每天清晨四、五點,他摸黑出門打高爾夫,把北部的球場都打上了一輪。
直到在北海岸的球場上,一名球友向他分享個人的體悟:「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去賺自己用不到的錢?」啟發了他給自己一道命題:「如果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
「家人的健康。」答案呼之欲出。
因此,喜愛北海岸風光的他,買下了一塊農地,決定在這裡耕種,用健康的食物照顧家人,豈料卻因此開啟了一場「與老天無聲的對話」。
把海廢變成「有用的東西」
作為農業的門外漢,何俊賢坦率地說,一開始的他也是漫無章法地亂種,到後來改採「三明治耕種法」,這種以一層有機土、一層穀殼與廚餘、一層有機土的種植方式,讓廚餘成了堆肥,且不會發臭,相當適合城市菜園。
無法杜絕的海洋廢棄物,也給了他許多啟發。為了清除被垃圾淤塞的涵管,他發明了特殊的工具,疏通以後,在潮間帶生活的海蟹循著水源到此繁衍,生態也因此豐富了起來。
他也觀察到了垃圾的變化,早年主要是台灣本地的,後來有大陸沿海省份來的,隨著對岸的發展,居然也有從內陸省份漂來的。他每天撿上三大袋,為了處理更是煞費苦心。
工學背景出身的他,做事講求科學基礎,發現問題後更要求解決問題。為了消化掉讓清潔隊員也頭痛不已的海廢垃圾,他帶著女兒用廢油炸保麗龍,體積一舉縮小50倍,但這樣仍然不夠。
垃圾終歸還是垃圾,「應該要讓害地球的東西變成愛地球的東西。」何俊賢動念想,坊間常見把垃圾製作成裝置藝術,但如果不實用,頂多延遲了再被丟棄的命運,只有讓垃圾變成實用性的東西,才能永續。
海邊常見、大大小小的浮球,經過他的巧思稍作加工,利用球體的形狀,做成燈飾、音箱、時鐘,甚至吸引到藝廊前來商量想合作販售。
巨大的保麗龍垃圾,也提供了他靈感。他將廢棄的保麗龍箱設計成蔬菜箱,下層蓄水、上層種菜,交錯堆疊,再以尼龍繩相互串聯,透過毛細現象調節貯水,讓作物仿擬野地裡的植物,可以靠「天水」養活,不需額外澆灌。
這一日,他則領著客人將寶特瓶加工,做成豬造型的撲滿,「只要今天做了一件對地球好的事,就在撲滿裡面投一塊錢,存滿了,拿去犒賞自己吃一頓大餐。」他鼓勵大家。
活用課本知識,蓋自然宅
因著長時間在田間勞動,讓何俊賢動念想蓋一間農舍。但既然要蓋,何不就學以致用?
「讀書有什麼用?」正規教育裡沒有回答的,就利用這一間房子說個清楚。
雖然,濱海嚴苛的溫度、濕度、鹽度,還有公路上的車輛所帶來的空汙,給了許多的挑戰,但也激發了他的想像。
他決定採拱型結構體,這是國中數學二次函數的線條,這種原始的建築型式,就像愛斯基摩人的冰屋,耐得住17級的颱風、8級的強震。
就在拜訪的當日,外頭近40℃的高溫,一行人迫不及待地踏入室內避暑。
這一間節能宅的秘密,簡單的國中物理就能解釋清楚。何俊賢說,首先在建材上不是使用最常見的鋼筋水泥,而是隔熱效果良好的砂質回收土;另外,在屋子的低處與高處,加開許多通風孔,風可以經過戶外草皮降溫,流到室內,熱空氣上升,則從上方被帶走;同時,西南向開的氣窗,可以迎接夏季的西南風,並阻擋寒冷的東北季風。
建造上,他選擇以層層堆疊的方式來構築圓弧的曲線,牆面刷上水性、多孔隙的奈米漆,讓水氣、熱氣均可以自由進出;最後在外層塗上光觸媒塗料,能夠自行分解油汙與動物糞便,因此即便經過了12年,依舊嶄新。
晌午,當陽光從屋頂的天窗,再經過頂樓的樓板折射後盈盈灑落,屋裡明暗交錯,形成何俊賢口中說的「用光線來作隔間」,在如此放鬆的空間,竟有待在昏暗處的客人,不知不覺瞌睡了起來。
從國英數理化到生命教育
在海岸邊淨灘的日子,幫助何俊賢經歷了一趟自我療癒與身心的重構。他的朋友、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告訴他,那沉浸當下且忘我的狀態,在心理學上稱這作「心流」。雖然日復一日地淨灘,看似機械化,但藉此先放下一切,僵化的心才會出現破口,讓新的想法、創意主動湧現。
「如果我只在乎自己,我就等於全世界的100%,但是,當我去做不只為自己好的事情,就算我不高興,也只佔了1%,若我關心的人高興,我還是會為了他們感到幸福快樂。」他有所體悟。
如今的度咕屋不僅是農舍,也是他推動「環保、綠建築、新農業」理念的夢奇地。6年前,他終於說服家人賣掉了公司,全心投入現在的人生志業。
雖然從教育的第一線離場,但作為一名教師,何俊賢對於學生的關懷卻沒有因此減少。
尤其,當他觀察到現今的社會的功利導向,雖然物質條件富裕了,但人的精神狀態卻更加貧病,「他們像玉一樣,沒有彈性。」許多次領著建中、台大的學生一起工作,他發現即便拔尖卓群的孩子,面對起大環境的考驗,也深感焦慮,但那樣的焦慮,極其隱微,連家長、老師都難以察覺。
因此,他開始利用目前的工作,教導學生在學校課堂上,老師所無法講授的內容,不是國英數理化,而近乎環境教育、人生哲學之種種。
離開教室、走下講台的他,卻更符合古人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教室外的另類課堂
另一天的午後,我們跟著何俊賢來到繁華鬧區、位在101旁的博愛國小。這個暑假的他相當忙碌,趁著學童放假,同時在三所校園施作小規模的工程,這便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拾級而上到三樓,只見一片綠意襲來。這片連接兩幢建築物間的露臺,本是烈陽直接曝曬的空地,如今在他的規劃下翻新成一處美麗的空中花園。
其中一側鋪上了離地種植的草皮,融融綠意象徵了毗鄰的象山;另一側排成了三座環型的蔬菜箱,高高低低的木箱象徵了鄰近的高樓華廈,裡頭種植的香草會依照季節輪轉生長──當然,這些全都沿用蔬菜箱的設計,只靠雨水,不須人工澆灌。
何俊賢邀請我們席地而坐,體驗這片草地的穩固與舒適,他一面啜飲著特地帶來的冰咖啡,眺望遠處的城景,「在這裡,不比到附近的飯店喝下午茶差吧。」語氣裡不無愜意。
位於台北另一頭的郊區石碇、倚山而建的和平國小,校內的水資源則在他的闢劃下建構出一套新論述。天然的山泉水以及學生洗手後的廢水,導引到了生態池,經過水生植物與曝氣作用的淨化,成為乾淨的水源,除了供學生戲水,也為一方水梯田作灌溉。
環保、食農、科學應用,通通都放在設計細節中,他說:「藉此,可以向孩子傳遞理念,也用不著講大道理。」
現在的何俊賢稱得上退而不休,他以校園作為輻輳點,推廣自己的理念,雖然時常往返奔波各地,相當辛勞,但談起與學生互動的點滴,卻神采奕奕。
問他,現在是否還去打高爾夫?「沒時間,也沒興趣了啦。」他朗笑回答。畢竟,現在的他已經找到了心之所向的幸福。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10月號)
蔬菜箱中,只仰賴雨水就能自行長大的蔬果。
雖沒有藝術科班的背景,但何俊賢師法自然,並從廢料取材,不論造型肖似貓咪的浮球時鐘,或者從海龜背甲取經的立燈,都很吸睛。
雖沒有藝術科班的背景,但何俊賢師法自然,並從廢料取材,不論造型肖似貓咪的浮球時鐘,或者從海龜背甲取經的立燈,都很吸睛。
座落精華區,為豪邸環繞的博愛國小,何俊賢坐在親自設計的草坪上,幸福感不言可喻。
「一間奇特的房子,不是民宿也不是咖啡館,那主人一定有他的想法。」何俊賢這樣想。他建造度咕屋,藉機吸引人聽聽他的理念。
度咕屋一共有兩間,相互對望,洋人稱這是「哈比人的村落」。
不同多數建築的稜角分明、光滑無暇,度咕屋拱形的結構體、扇形的窗櫺,牆面還有著凹凹凸凸的觸感,充滿了意趣。(林旻萱攝)
何俊賢在石碇和平國小的水梯田作品「山澗水」,教導學生水資源與糧食議題,同時結合了山中小學的地景。
何俊賢領著大、小學生一同以竹子編田埂。 (何俊賢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