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半,蔡政府的形象變化前後判若兩人。初上台時,說的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表現出來的是「得意、得意、又得意」。當初,宣稱要追求世代正義及轉型正義;而今,做出來的是債留子孫與東廠追殺。當初,滿口承諾要解決問題;現在,做的卻是大言不慚的撒錢買票,並製造更多社會不公。
蔡政府最近揮灑補貼買票政策的手筆,到了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各部會刀劍齊發,源源不絕地端出,有時則在造勢場合隨口發布,完全違背民進黨在野監督國民黨時訴說的那套準則,絲毫不顧政策的正當性、公平性與社會觀瞻。蔡總統稍早還自誇,蔡政府是最「遵守財政紀律」的政府;但她和蘇揆最近揮霍的補貼及買票政策,簡直把國庫當成綠營專屬的「選舉財庫」來掏,把財政紀律踩在腳下。
綜觀蔡政府近期開出的「大撒幣」政策,可分成三類:第一種,是「現金型」的短期補貼措施,諸如旅遊補助、夜市抵用券、農機補助等「即發即用」的好康,讓民眾有立即甜頭可嘗,效期多半到選後即止。這類政策,有些是為掩飾政府政策失當,拿金錢當膏藥為民心止血;有些則是看準特定族群可能動搖「跑票」,特別開政策支票來收買固樁。問題是,討好了特定對象,對其他未受惠者就是不公。
第二種,是「興奮劑型」的建設和優惠,例如高鐵南延及高鐵東伸,乃至農保增設年金制度等特大號的政策支票。這些支票雖屬長期性質,但足以勾起相關民眾的美好想望,而可能投執政黨一票;至於政策未來如何實現,執政者並不在意,只是先說為贏。這類政見為求速效,多半缺乏完備的可行性評估和財政規劃,但憑主事者滿口吹噓,卻留下長遠的環境爭議及債務風險讓後人承擔。
第三種,是「制度破壞型」的紅包政策,以動聽的名目包裝不公的資源分配。例如,蘇揆未經討論即擅自廢除「印花稅」來討好建商等特定產業,為鼓勵台商回流而大舉奉送額外的「利息補貼」;這些,都是犧牲稅制及稅收來討好工商企業。更諷刺的是,蔡英文三年前打著「世代正義」的旗號大砍軍公教年金,如今放著即將破產的勞保年金改革不顧,卻為了選票宣稱要發放比勞保更優惠的「老農年金」。試問,當初以「財政無法支應」為由而砍殺公教年金,如今,財政又可供政府任意揮霍了嗎?當初說的義正辭嚴的「世代正義」,如今又被丟到哪裡去了?
對於蘇貞昌所領導的「敗選內閣」,一般人只看到它表面上的「敢衝」,有人甚至誤以為是昌仔魄力宏大。殊不知,這種「真敢」精神的背後,只是蘇揆以國家的制度和資源對蔡英文進行個人效忠罷了。蘇貞昌十幾年來多次投入選舉未曾勝選,主要是選民無法認同他的行事風格;誰料,蔡英文卻刻意提名他出任閣揆,這不是藐視選民是什麼?這麼一位缺乏民意正當性的人,選民難道只能沉默接受他對財政的揮霍?
交通部最近還提出一項前所未見的大膽措施,計畫刪除地方鐵路立體化建設的「自償率」審查門檻,原因是地方的計畫經常灌水。引發爭議後,林佳龍還狡辯說,別把地方「當三歲小孩」。這話說得顛三倒四,地方政府當然不是三歲小孩,否則為何會去對自償率做手腳?但自償率的審查,就是為了避免地方好大喜功,不顧財政負擔去做一些不必要的建設;而林佳龍現在的對策,卻是取消審查門檻。此舉,是說地方可以掩耳盜鈴,而中央也會裝作聽不到嗎?
更別忘了,蘇揆奪走了地方一百多億的印花稅,迄今還沒說要怎麼還呢。國家的資源、財政、制度今天落在「敗選內閣」手裡,不斷地揮霍,不是「債留子孫」,要留給誰收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