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疫波未平 前線戒備


【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包含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與世界一流的管理接軌!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5/04 第34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大哉教育
證嚴上人專區 虔誠祈禱,利益人間 齋戒茹素,調伏心欲
慈濟脈動 當我們站在風險中 瞬息萬變的疫情與心情
焦點專欄 免疫力增強法則
大哉教育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自去年年底出現,至今已四個多月,疫情蔓延全球。在超過百萬人染疫,數以萬計的人喪生的威脅下,人與人的關係產生微妙的變化。

依流行病學的觀點,在缺乏治療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傳染病會快速擴散,唯一有效控制的方法是減少人群聚集的密度,方式從隔離檢疫到封城鎖國,乃至人際間保持一公尺至兩公尺的距離。

為了降低社區感染風險,臺灣自四月起也施行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政策。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外,在公共場所也要拉開與他人的間隔。

在期待病例數可以減緩,防止醫療系統崩潰,等待疫苗及藥物上市的這段期間,也是人心最不安的時刻;但又難以用習以為常的碰面和擁抱給予情感支持,可能滋生焦慮與憂鬱情緒,造成另一種隱形的危機。

醫學研究顯示,經歷SARS等傳染病的隔離者,尤其是醫護人員,都受到包括創傷後壓力症等身心影響,隨著隔離時間拉長而加劇,甚且長期延續。因此,有效的防疫策略應包括讓隔離者獲得社會支持、有穩固的安全感,不讓「隔離」成為「變相懲罰」。

醫療人類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曾觀察傳統華人社會指出,若醫師至某家戶看診,煎煮中藥的氣味飄散出來,街坊鄰居便會來探訪協助,社區於是成為「治療空間」。在人與人不得不保持距離的今日,人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本期主題報導反映,歐美國家在公衛政策及文化認知的差異下,本無戴口罩的習慣,爾後竟也落入「一罩難求」的困境。當地華裔慈濟志工減少外出,然不論是否熟悉裁縫,都開始縫製布口罩。透過網路傳播,照護或慈善機構紛紛表達需求,許多當地民眾也加入為社區長者縫製口罩的行列。新製的口罩透過郵寄發送,或放置門外供人取用。

在臺灣,則有慈濟志工團隊為醫護人員提供蔬食餐盒,料理精緻菜餚,並且謹慎地規畫餐盒洗滌及消毒程序。志工穿戴口罩、手套及雨衣,儘管汗流浹背,仍滿心歡喜還有付出的機會。

在保持肢體距離的同時,他們都創造了和更多人連結的新方式。

證嚴上人勉眾指出,如此大災難也是大哉教育,讓人們再度學習彼此間的尊重與謙遜,相信柔和的關懷對應著彼此間的一分情。

虔誠祈禱,利益人間 齋戒茹素,調伏心欲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
人人祈禱平安,以齋戒表達虔誠;降伏口欲貪念,與眾生共生共融。

大愛共伴,造福行善,滴水入大海,也能滋潤於天下。

這段時間,天天都是在同一個議題,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如同珠鏈斷了線,珠子快速滾動、難以控制,擴散到了一百八十多個國家,讓人悲觀又驚懼。也因為這波疫情,讓天下苦難人更多、也更苦了。

許多國家採取封城、鎖國來避免疫情擴大,交通無法往來進出,民眾在家禁足,工商業與民生系統停擺。窮苦人靠打工維生,現在工廠關門,突然間沒有工作了,今天沒工資、今天全家人就要挨餓,生活出現問題。

人間疾苦,不只是疾疫災情,還有窮困之苦。在宏都拉斯,貧民接到慈濟從臺灣運抵發放的白米,感動得流淚;因為有錢人有能力搶購糧食物資,物價也高漲,貧窮人買不到也買不起。在最危急、最需要的時候,收到慈濟的米,真正是「救命米」。

窮困、失業、沒得吃,會造成社會躁動。菲律賓慈濟人從三月下旬開始發放米糧,但政府管制行動,無論是採購物資、運輸調動,總是很困難。加上為了保護年長者,政策規定超過六十歲不得出門;有發放經驗的志工們都是這樣的年齡了,該怎麼辦?為了要讓苦難人得到能安穩家庭的物資、安撫他們的心情,還是要去設法,就是坐鎮在家�堭i羅,不斷電話聯絡,向過去商業互動的朋友動之以情,找物資、找人力,申請許可證讓志工能出門,疫情期間預計完成八萬戶發放。

我很感動也很不捨,不捨我這一群弟子在這麼艱鉅的環境下,勇於承擔,只擔心物資不來、人力調度不足。這麼大量的米要分在好幾天發完,我問累不累,他們回答,會累,但是「個人事小,大眾事大」,很多人沒得吃,自己累一下也甘願。

遵守國家命令,發放現場也維持安全距離。居民排隊領取物資,前面走一步,後面才進一步,隊伍浩蕩長但是秩序良好,每戶搬回的米糧,足以維持一個月的生活。付出的人有愛,接受的人如規如律,我很佩服他們做到了!

這就是安貧,還沒有讓他受到了飢餓之前,先把心安下來,也感受到社會有愛。要付出的人,也不是有愛心、勇氣就可以做到,一個人假如被感染了,是整個社會的不安,所以不能說「我不怕」,先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去援助醫療、照顧貧病弱勢。

瘟疫是大災難,

要全球發心、全球發放,

給予人人充足保護。

這段時間,全球慈濟菩薩在各自的國度�堙A身不動,卻紛紛會集到臺灣、回到心靈故鄉,因為引用了好方法,師徒相會在雲端,就像神通──精神能量的通達,透過連線串在一起。感恩科技的發達,讓我能繞在全球,有時候一天之內就與一、二十個國家慈濟人視訊,不是一對一說話,而是一對眾來說話,眾人所說的,也共同聽到了。

只要線路接通,幾千或幾萬人同時在線上;與馬來西亞視訊時,我看到各點的畫面,問:「是在靜思堂嗎?」他們說不是,現在禁足中,都在自己的家中;所以我每一家都進去串門子了。

這一波是給予全球慈濟人一個感情的大聯絡,大家久來難逢,一在線上見面就是相互問候、表達想念;接著就會說,「口罩難求啊!」不只難買,價格也一直在抬高;買不到的情況下,也開始學習做布口罩。

聽到香港慈濟人分享,向弱勢群眾發放口罩時,有老人家說:「現在給我口罩,比給我黃金還有價值,比給我房子還更好。」其實不只貧困的人需要,站在第一線工作的人更需要,醫護警消為社會默默付出,排不到、買不到口罩,也缺乏隔離衣等防護措施。

全球慈濟人於是到處去找尋相關醫療物資來發放,購買口罩說來很單純,但沒想到是這樣複雜,關關很難通暢,因為世界各國都有急需。志工甚至等候在生產線旁,去顧守、去領取,趕快運輸出去,希望給予人人充足的保護。這跟平常看見哪個國家有災難,就趕快去呼籲救災一樣,現在更需要全球發心、全球發放;即使無法親手遍布施,也能用愛捐出點滴,會合起來去付出。

我天天肩膀頂著天,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很吃力也很憂慮。期待人人用心來挺一下、頂一下,共同虔誠為全球祈福;祈求平安,還要造福,滴水入大海,就能滋潤天下。

把疫情當成教育,

知世間之苦、生命無常,

翻新改善人生方向。

疫情讓人悲懼不安,也不知道這一波還有多久;人力無法阻擋的事情,要靠人人虔誠祈禱。瘟疫時期,無法聚眾,可是可以在不同的家庭,同時連線祈禱。

虔誠禱告,也要增益、增加造福的機會,出錢出力、互動互愛,把愛的能量會合起來,保護人人健康,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讓疫情再惡化。

心的虔誠看不到,所以要表態,齋戒茹素是最好的表達。素食很重要,人們少吃、不吃肉,就能減少飼養與宰殺,降低殺業。既然是眾生造業,就要由眾生共同懺悔,表達對大自然的謙卑尊重,降伏自己的私欲與貪念,人與萬物相互敬愛與疼惜,大地眾生共生共融。

想消弭災疫,就要做到這四種方法:虔誠祈禱、增福增益、敬愛生命、調伏欲念。把這個時候當成機會教育,知世間之苦、生命之無常,趕快翻新人生的方向,改正習氣,向善學習,只要心念一轉,生活會很安然。

前幾天精舍祈禱後,常住們響應捐款,我問他們怎麼有錢,他們說,每個月單錢一千元,平常存下來,有需要就可以拿出來捐了。我很感恩他們盡其所有、及時付出,也感恩慈濟醫院、慈濟教育志業體師長呼籲及帶動。點點滴滴,積少成多,就像每天習慣喝咖啡,一個月三十天,其中一天少喝一杯,零用錢會合起來也能夠救人。

疫情如同一陣颱風,洶洶地來,祈禱能輕輕快快地過去,同時也要做好復建的準備。大愛共伴,造福行善,消弭災難。請大家多用心!

當我們站在風險中 瞬息萬變的疫情與心情
口述•趙有誠(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攝影•范宇宏
針對防疫與感染管控,儘管我們已經無數次推演,

但若狀況真正發生,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始,沒有人知道;

我相信所有醫護同仁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但在這個危急時刻,他們如常排班,如常承擔。

這次疫情與二○○三年爆發SARS時的狀況並不同,當年一開始出現傳染病時,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知道感染這個新病毒死亡率高、病人容易呼吸衰竭,直到後來才被分離出了冠狀病毒(Corona Virus)。在此之前,人類並不知道冠狀病毒會經由動物宿主感染人類。

當時臺灣陸續發生了醫護人員感染、和平醫院封院跟臺大急診室關閉等事件,恐慌的程度不亞於現在的新冠肺炎。那個時候我在三軍總醫院擔任內科部主任,以症狀來看,病人雖然屬於胸腔內科,但是不只胸腔內科醫師,就連眼科、耳鼻喉科、核子醫學科乃至整個內科的醫護人員都齊心互助。

隨著疫情加重、和平醫院出現院內集體感染,臺北的國軍松山醫院成立了第一間SARS專責醫院,每個醫院都要派醫護團到第一線去照顧重症的病人。「要讓誰站到第一線?」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接到這個命令是在一個週末上午。

要被派進去的人其實壓力都很大,因為當時有護理同仁感染,當你的夥伴們感染之後,產生的壓力和恐懼,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明的。誰要站到第一線?會不會誰就這樣倒下去?心理的壓力真的非常非常大。

在嚴峻的情勢之下,沒有太多猶豫的時間,就必須交出名單;考量到住院醫師中,第一年的醫師還不熟練、第三年的醫師又即將要擔任總醫師,因此決定派第二年的住院醫師前去。在各科主任的見證之下,院方以公開抽籤的方式,抽出了現為臺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的蘇文麟醫師。

我還記得打電話告知他此事時,蘇醫師正與家人在公園散步,他只有問我說:「要去多久?幾點鐘要去報到?」當時的情況,對我來說壓力很大,因為不知道他會不會活著回來,他要承受的壓力更是不言而喻。

而回過頭來面對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因為已經知道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加上死亡率不如SARS高,且有了二○○三年的經驗,坦白說這次我的恐慌確實是比上次少,但壓力依然存在。

再次面臨「要派誰去」

我翻出我的日記來看,今年元月二十二日,因為已聽聞一些疫情相關風聲,因此請院內總務同仁多儲備一些防疫物資,一方面也是因為再過兩天,也就是元月二十四日除夕,擔心過年期間廠商會休息。

但萬萬沒想到年還沒過完,元月二十八日看新聞,疫情加劇;臺北慈院從元月二十九日開始至今,每天都召開防疫會議,從防疫的前線同仁、管物資的總務、調度病床的醫師、還有護理部及相關單位的主任與副院長、主祕,大家共同檢討所有該注意跟需立即改進的部分。

因為不知道疑似病患何時會出現,不論是發燒篩檢站或採檢場所,都先立即設置;在北區慈濟志工協助下,依照醫院防疫的動線,還增設了戶外檢疫站。因為有準備,所以在硬體方面比較不擔心;我最大的壓力,其實是擔心第一線同仁的安危。

若有確診病患入院,要如何管控接觸者?院內病房跟環境如何維持?所有細節都是一大考驗!儘管在防疫會議中沙盤推演多次,但若真正發生,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開始,沒有人知道;因此這段時間,其實每位醫護同仁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除了在院內要為疑似案例做篩檢,臺北慈濟醫院也被通知要派醫師到桃園機場協助採檢。雖然我們有「疫病門診」,負責治療發燒、咳嗽的病患,但要將醫護同仁派到機場這樣的前線,不只心理壓力大,當時院內病人也尚未減少,人力要如何調配也是一個考量。

「到底要派誰去?」再次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印象特別深刻、也很感動在開會時,蘇文麟醫師自告奮勇,他說他有對抗SARS的經驗,所以願意到第一線。而在他的帶動下,急診、胸腔科、感染科的醫師及護理師們都陸續自願參加,因此很快就把團隊組合起來。

此次疫情和二○○三年SARS的不同在於,上次因為許多人往生,導致護理師不敢回醫院報到;但這次護理師們並沒有畏懼,而是照往常排班行動,也不會有人排斥抽痰等工作內容。院外更有許多護理師參與志工團,與居家檢疫或隔離者聯繫、送慢性病藥等。危急時刻,每個人都勇於承擔。

憂患時刻學習風險評估

全臺灣的醫院,在疫情發生後沒多久,門診的人數都減少,我們也不例外。住院病人數從七百四十左右降到約五百四十左右,門診人數也少了將近三成的量,但像慢性病患者就不能因為疫情關係而不持續看診服藥;當民眾身體出現不適或急需開刀等病狀,也不要因為怕受到異樣眼光,選擇隱忍不就醫。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嚴肅時刻,病人從住家往返醫院的過程,要注意自我防護,到醫院要誠實告知自己的旅遊史,讓醫師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減少周遭人的感染風險。

儘管院內病患減少,但要配合防疫,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並沒有因此減輕。加上醫療志工此時也停止出班,在人力上,我們有做一些調配,大部分都是主管身兼門診或是大廳的防疫檢查人員。

平時醫療志工會分擔像是在急診室一起推床、傳送文件、在大廳膚慰家屬、指引來院民眾掛號、協助量血壓等,有時也會在同仁忙碌時協助打餐;所以當他們暫停勤務,大家才發現原來平時志工們幫了我們好多事。

這次的疫情讓院內全體同仁有非常多的學習機會,除了感染管制的落實,也要評估每個政策背後是否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好比是否要在入院前插健保卡檢查旅遊史,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政策;若是讓病人都聚在門口,插了健保卡才可入內的話,除了動線流暢度,如何降低群聚的機率也要納入考量。

而在醫護工作分配上則要分批,好比有畫定特殊區域,照顧這�堛甄暩@人員就不照顧別的地方;特定的區域則由特定的同仁來承擔,以避免交叉感染,令醫護人員失去承擔醫療的能力。

對於超前部署要如何拿捏,也是很困難的。比方想要告訴大家實情,又要避免觸犯傳染病防治法,許許多多的細節跟如何傳達,對我來說都很掙扎。身為醫院的院長,雖然心�埵酗ㄕw、擔心,但絕不能亂了方寸,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造成恐慌。

茹素與祈禱能緩解壓力

這段期間心理的壓力,除了透過虔誠地為世界祈禱來排解外,還要有一些外在的活動,我認為透過素食就是一個很實際的行動。院內提供的餐點本來就都是素食,除了關懷病人,院方也開始關懷平時被忽略的外籍看護,我們提供蔬食餐券給他們,也提供給外包廠商像是清潔員、保全、甚至是附近停車場人員。

會推動素食,一方面是因為人畜共生造成的疾病很多,另一方面也是秉持著愛護地球的慈悲心。上人曾說,以前的社會遇到天大的災難都會禁屠,現在似乎比較少人記得;呼籲食素其實也是希望能為臺灣祈福,期待許多長官也願意登高一呼,樂於共同推動素食。

祈禱與茹素,都可以舒緩心理的壓力;其他行動像是勤洗手、戴口罩等,則可以愛護自己及家人。我們身為醫護人員,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要傳染給別人,好比我自己在進家門前,都會把領帶、口罩、白袍及鞋子通通脫在屋外,然後用酒精乾洗手後才入內;這對我來說,就是愛護家人的一個過程。

我同意專家的看法,也認為疫情尚未到顛峰。就連現在感染率較低的國家也不能鬆懈,未來會不會有第二波,沒有人知道。目前專家們已經在找治療的藥物、研發快篩及尋找如何有效預防,因為有過SARS的經驗,相信科學家和醫學家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有效的方式。

在這段日子,大家都要遵循專家的意見,守規矩,保護自己也愛護別人。不分你我,戒慎虔誠,相信一定可以平安度過。

★院長心內話

˙當身體出現不適或急需開刀等病狀,不要因為疫情隱忍不就醫。最重要的是從住家往返醫院的過程要注意自我防護,並誠實告知旅遊史,讓醫師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減少周遭人的感染風險。

˙我進家門前,都會把口罩、領帶、白袍及鞋子全部脫在外面,然後用酒精乾洗手後才入內。對身為醫療人員的我來說,這就是愛護家人的一個過程。

免疫力增強法則
撰文•楊婉慈(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
如何鞏固內建的免疫系統? 睡眠足、多運動,

多吃新鮮的各色蔬果,由內而外強化免疫力,讓尋找宿主的病毒無機可乘。

面對環境中可能出現的病毒傳播,外出戴口罩,許多人乾洗手、消毒液不離身;其實,人體還有一道重要的防線── 免疫系統。

這道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可以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病毒、細菌等異物,並能處理衰老、損傷、死亡的自身細胞。要強化這道人體防線,除了良好的睡眠、運動活化免疫細胞作用,均衡飲食是重要關鍵。

「很多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都是植物性的,因此若想提高免疫功能,吃素是聰明的選擇。」茹素二十年的臺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素食營養足夠,只要掌握幾項原則,就能透過飲食強化自體免疫力。

蛋白質,三餐都吃

張亞琳營養師建議,即使是非素食者,也可以試著多吃植物性蛋白質、少吃動物性蛋白質,以強健體質。因為研究顯示,菜少肉多的飲食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和許多慢性病相關,且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時,攝取到的飽和性脂肪,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相對地,在吃植物性蛋白質的同時,也會攝取到大量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腸道環境,避免動物性蛋白質的缺點。

張亞琳提醒,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原料,三餐中一定要吃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年女性為五份,成年男性約六至七份,學齡期小朋友在成長中同樣需吃到六、七份,一份約為豆包一整塊或板豆腐三格、豆漿二百六十毫升。

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可盡量選擇各種豆類以及單純的黃豆製品,而且豆腐、豆乾含有鈣,也是全素者補充鈣質的重要來源;一般被歸為油脂的堅果類,其實也富含植物性蛋白質,除夏威夷豆蛋白質含量較低外,大部分堅果的蛋白質都超過百分之十五,但每天以一匙為限。素食加工品,如素肉、素魚等,為延長保存期限,常加入較多的調味料以及食品添加物,建議盡量避免。

腸道好,免疫力才好

在蔬菜水果方面,張亞琳指出,可多吃顏色鮮豔的蔬果,像紅色、黃色、紫色或是深綠色蔬菜,這類蔬果富含植化素,抗氧化成分比較高,提高免疫力的效果更好。

「維他命C也是很好的抗氧化營養素,它主要來自於水果。」張亞琳提醒,每餐後兩小時內吃水果,可以幫助吸收蔬菜中的鐵質,還可幫助細胞抗氧化。多吃蔬果的好處,除了有助提升免疫力,蔬果的纖維質也會讓大腸�堛漲n菌變多。

「其實腸道健康跟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像便祕嚴重的人,毒素會在腸道重複吸收,這樣壞菌就會增加,好菌會減少,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還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張亞琳建議,最好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不要讓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促進排便的方法,就是纖維質要吃夠、水要喝夠,因為纖維質會加速腸道蠕動,而且有些水溶性纖維容易吸收水分,會讓人比較容易產生便意感,這個時候趕快去上廁所,廢物很快就排出去了,這對我們免疫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張亞琳營養師叮嚀,在防疫期間,請大家早點睡、多運動,三餐盡量少油炸、少加工、少精緻糖,多吃新鮮的原形食物、不同顏色的蔬果,如此由內而外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力,讓病毒無機可乘。(參考資料/國健署「素食飲食指南」)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42期

「陸戰」+「空戰」 才能抓住消費者的心
數位時代,「陸戰」一定得「空戰」加持,「網軍」的威力,無人敢小覷。但數位新工具日新月異,如何才能追上潮流、抓住消費者的心?這10項技能你必須優先掌握。

摩洛哥馬若雷勒花園 法國服裝設計師聖羅蘭的後花園
摩洛哥總是被稱為歐洲人的後花園,尤其是法國人。在紅城馬拉喀什新城區的馬若雷勒花園即是法國頂頂大名服裝設計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的後花園。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