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總忙著把事情做好,但其他人的職涯進展似乎比你快得多。這是怎麼回事? 很多時候,這問題的答案在於別人沒有看到、認可你的貢獻。造成這種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們本來就不善於評估能力(能力是在工作上成功的一個重要特質);若要成功,讓「別人覺得你有能力」就與你真的有能力一樣重要。
但是,工作成果不是能夠說明一切嗎?其實並非如此,就算成績有客觀的數字,也不見得能證明你的能力。以銷售人員為例:如果他的銷售額成長,可能就算沒有他的努力,銷售額還是會成長,原因是產品的品質出眾,或是行銷終於有了成效。而如果銷售額下跌,可能是因為市場上的競爭加劇。
常常很難找出推動績效的真正因素,包括其中有多少是受到運氣與困難度的影響。正因如此,人們常常根據其他因素來評估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說,你不能只是創造成果,還需要多做其他努力,才能說服別人相信你的專業能力。其中一種做法,就是展現你對自身能力的信心。
1982年有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探究人們的自信與別人對他們能力的觀感之間的這種關係。當時,心理學家貝瑞.史蘭克(Barry Schlenker)和馬克.李爾利(Mark Leary)要求48位參與者,針對六十位將參加網球巡迴賽或課堂期末考的假想人士,評估他們的能力(與一些其他特性)。參與者會得到兩項重要資訊,包括:這些人士對自己表現的預測(從「極差」到「極佳」),以及這些人士後來的真正表現。接著,參與者要評估他們每一位的能力。
結果,這些受評人士對自我能力的預測,會大幅影響實驗參與者對他們能力的觀感:不論這些人士的自我預測準確程度如何,也不論他們實際表現如何,觀察者在做評估時,認為那些做出樂觀預測的人士,能力遠高於另外那些謙虛的人士。即使做樂觀預測的人後來的實際表現極糟,但觀察者仍然評估他們的能力高於那些準確預測自己表現差勁的人,是後者的幾乎兩倍。這似乎顯示,如果有人問你預期自己表現如何,你應該給出正面、有自信的答案。如果提出負面的預測,可能會導致別人認為你顯然能力較差,無論你後來的實際表現有多好,都無法改變這種觀感...【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