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閱讀•戲劇】楊世彭/譯導法國喜劇《真相》的緣起

聯副電子報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2/23 第798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戲劇】楊世彭/譯導法國喜劇《真相》的緣起
【書評•人文社科】阿潑/是民族學,也是庶民生命經驗
【書評•散文】栩栩/吃得愜意,活得舒坦

  今日文選

【閱讀•戲劇】楊世彭/譯導法國喜劇《真相》的緣起
楊世彭/聯合報

當今法國最走紅的

帥哥作家

2016年八月初我去倫敦看戲,一周內看了十齣,最喜歡的那齣乃是當代法國喜劇La Vérité,倫敦的英文版本叫作The Truth,譯成中文當然就是《真相》了。

上網一查資料,劇作家Florian Zeller原來是當今法國最走紅的帥哥作家,當年年紀不過38歲,但已有一部榮獲法國文學大獎的小說,一部根據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還有三個成名劇作。其中《父親》(Le Pére, 2012)一劇,曾經榮獲法國劇壇最有名望的「莫里哀最佳劇本獎」,它在倫敦公演時也被提名同等聲望的「奧利維埃最佳劇本獎」,飾演主角父親的演員則榮獲最佳男主角獎。此劇在百老匯公演時,曾被提名兩個「東尼獎」:最佳劇本及最佳男主角,而飾演父親的影星Frank Langella不但得到這座東尼獎,還得到另外兩個主要獎項的提名,榮獲其中的一個。

最令劇壇人士稱道的,就是這位年輕劇作家的三個新劇本,居然在兩年間次第在倫敦公演,而在2016這一年,三個劇本都可在倫敦看到。可惜我在八月初看到《真相》時,其他兩個劇本(《父親》與《母親》)已經結束它們的公演了。

隨後我在2017年又在倫敦看了這齣戲,依然清新可愛,觀眾仍然反應熱烈,我就決定把它中譯,也商定由台北的果陀劇場在次年作中文首演。結果因故遷移了好幾年,在此期間,已由香港、上海、新加坡演出中文版本了。

假如能夠避免痛苦,

謊言其實是種美德

《真相》敘述兩對中年夫妻,彼此都是好友,也都是巴黎的高收入新潮家庭。男主角米希與好友的妻子偷情,此劇開始時他們已在巴黎的同一旅館幽會了六個月。女主角愛麗覺得這每周一次的下午幽會缺乏情調,要求米希帶她到外地去渡個周末,米希因此向太太羅蘭撒謊,謊稱下星期五要去鄰城拜訪客戶,愛麗當然也用其他藉口離開巴黎,謊稱要去拜訪將要搬家的姑媽。誰知在鄰城的同類鴛鴦旅館中好事進行得並不順利,愛麗的丈夫保羅來了電話,要求跟姑媽通話,祝她生日快樂,還得讓米希裝扮老姑媽的古怪聲音與保羅對答。

劇情繼續發展,我們發現保羅早就知道米希與愛麗的幽會,而他也聲稱早已跟羅蘭搞上婚外情,幽會期間更早上三倍等等……這些法國喜劇裡慣有的情節在Florian Zeller的生花妙筆下更具現代意義。此劇討論的除了偷情、說謊、圓謊、欺騙之類的題材外,還探討一些比較嚴肅的觀點:譬如說,說出真相是否有些殘酷?謊話是否可以減低夫妻間感情的傷害?

作者引了法國文豪伏爾泰的一段話:「假如能夠避免痛苦,謊言其實是種美德。講謊話吧,女士們……可也要守貞啊……我會偶爾答謝回報。」看到這段話,我不免記起徐志摩也有同類的說法:「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劇終時,保羅跟愛麗要離開了;失業了一陣的保羅現在找到一份財務長的好工作,但公司希望他去瑞典首都就任新職,愛麗當然也會跟去。米希的妻子在最後一場戲裡雖然否認她與保羅曾有一年半的婚外情(這是保羅告訴米希的),但聽到保羅即將離去,未免若有所失。她之否認與保羅偷情,難道是顧全婚姻的「善意謊言」嗎?米希事業成功,每周跟失業失意的好朋友打網球,背後卻抱住好友的太太做愛,這份意氣風發漫延著此劇的前半部,但隨著劇情的進行,我們看著他失去情婦,發現自己妻子背他偷情,一向被他輕視的好友居然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好友與羅蘭的幽會期居然多他三倍,這份轉強為弱轉勝為敗的變更,相信也是絕大部分觀眾所樂見的。

老生常談、歡笑之餘的

潛在深度

這齣戲2016年三月在倫敦首演時,獲得極好的評論。《倫敦時報》說它「好得真不可信」。《倫敦觀察報》的劇評給它最高的五顆星,說這齣有關「精心策畫」(策畫幽會)的好戲,「好笑,有深度,每場戲之間緊密無縫,發展得像一場好夢,屬於『必須看』的劇目之一」。另一倫敦主要報紙《財經時報》,覺得這齣戲提出一個哲學家探討好幾世紀的問題,那就是「真相」到底是什麼。此劇也談到誠實難道真是美德嗎?倫敦《每日郵報》的劇評也談到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有時說些謊言,也許可以減輕感情傷害的痛苦。從這些劇評中,我們可以知道這齣戲雖然有關老生常談的婚外情,其實也有歡笑之餘的潛在深度。

《真相》的英文首演本在一個倫敦的小劇場,三個月後由於好評如潮,轉到倫敦西區的商業劇場續演,直到2017年的九月結束。至於它是否會再重演,是否也會在百老匯公演,目前還不清楚,但我們至少知道一點,就是劇作家在此劇走紅之後馬上寫了另一劇本,名叫《謊言》,也在巴黎熱演了好一陣呢。

《真相》的台北首演,本定2018年,由於疫情及其他原因延遲到2023年的年底才由果陀劇場在城市舞台推出,居然票房火紅,立即加演一場或兩場,再開始全台巡演。撰寫此文時,我知道今年的平安夜還有加演場的演出,也知道製作當局已把劇名更改為較為引人的《妳和我和他的真相》啦。


【書評•人文社科】阿潑/是民族學,也是庶民生命經驗
阿潑/聯合報

推薦書:國分直一/著,邱鴻霖/譯《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聯經出版)

在二十世紀初替台灣民族學或考古學領域打下基礎的幾個重要人物,除了伊能嘉矩、鹿野忠雄這些研究者之外,國分直一也是一個必須要記住的名字:戰前他致力於博物學調查,戰後仍留在台灣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儘管研究範圍不拘於台灣,但對台灣的學術貢獻影響深遠。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出版,對於想要認識這位「全方位考古民族學家」的讀者而言,是很好的消息。這本書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是國分直一或以自傳小說,或以散文形式,所寫的回憶錄,幾乎將他的生命經驗、研究思考與學術路徑概要呈現,後半部則是日本人類學家安溪遊地與台灣考古學者劉茂源對國分直一的口述歷史訪談,藉此深入探究他的學術思考與心得。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本視角落在台灣民族學與考古學的書,但實際上,因為國分直一跨越台日兩地的生活經驗,以及由戰爭切分為二的生命歷程,對歷史與台日文化有所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國分直一的視角,看到某段歷史切面,或感受到地域環境的差異。例如,出生東京的他,因著父親工作選擇而在高雄度過童年,這段記憶的描述,讓我們看到日治時期高雄的景致、漁民生活與社會現象的描述;他中學回到日本升學,直到大學畢業,多在京都讀書,透過國分直一的眼睛,讀者可以感受到京都的細緻,以及戰爭醞釀之時左翼思想在校園的萌生。

雖被認定是嚴謹認真的學者,國分直一筆調卻質樸率真,顯露他研究之外迷糊、易感的性格,有些地方可愛到令我笑了出來,心想他似乎不太在意外在形象。例如,他因故與一位女性同寢,女性翻睡的身體碰觸到他,而他不解風情只想回家,又或者他過於忙碌只能請妻子代寫登山記事,卻在文末嘟噥妻子的女學生幼稚文筆。諸如此類的記述都是隨筆幾句,但讓本該浸淫在研究、戰爭與各種思慮的學者的筆,未見沉重道理,反倒輕巧有趣。

因此,當我讀到書末一個學者直接念他「少一根筋」時,竟也忍不住瘋狂點頭,像是跟國分直一相識已久,完全認同這個點評。

最讓我興味盎然處,是他筆下的蘭嶼──這座只有達悟族(書中是「雅美族」)的「人之島」,一向是民族學者的田野寶地,沒有過度現代化,還保留著傳統文化的核心,但國分直一卻單刀直入,寫出原本純樸善良的達悟族在戰後慢慢改變,變得會討價還價懷疑別人,「不知道香菸的雅美族變得非常喜歡香菸,看到人就討香菸,明明那麼喜歡貝殼製品和玻璃鈕釦,現在連看都不看了。像鐵釜之類不輕易離手的東西,在鐵變多的時候,開始用毛巾等物品來交換」。

甚至,連戰後選出來的鄉長,都穿著中國式水藍色襯衫還有雅美族的丁字褲,露出黑黑的屁股在陽台上睡覺。

國分直一寫出國民黨政府接管後,現代化對蘭嶼的影響,但也誠實地說,自己拿出身上所有可以交換的物事,拚命交換那些據說可以保佑不會生病的石器。因為達悟族可以得到戰爭時墜落的飛機或潛水艇擊沉船隻的材料,石器失去魅力,他們已然不在意,「正因為完全不在意,才會讓我們以襯衫的袖子交換」。描述這些時,國分直一呈現的並非是文化改變的感傷,而是自然接受這樣的變化,甚至正向思考:既然他們不需要,那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工作。

嚴格來說,國分直一遇到的每一關或是變化,不論是戰爭或是現代化的衝擊,其實都可以是一種批判控訴,但他未曾以負向心態描述這些經驗,最多只是淡淡帶過,像是「戰爭已經根深柢固完全滲入,甚至是在與戰爭無關的事和眼前所見的生活中」。

我以為這本書可以由讀者喜好的角度來看,論民族學,它自有價值,就歷史,它也是庶民的生命經驗(像是我愕然發現不成為戰場的台灣,軍隊也要在山區作戰),但撇除這些,它也是一本悠然好看的散文作品。


【書評•散文】栩栩/吃得愜意,活得舒坦
栩栩/聯合報

推薦書:韓良憶《半生滋味》(皇冠出版)

老歌越聽越雋永,老菜,越吃越對味。

飲食作家韓良憶自幼跟著家中長輩吃遍大江南北,及長,事記者與電台主持,愛音樂愛電影,堪稱初代文藝(斜槓)青年。閱歷既廣,下筆自然不俗。飲食文學易寫難精,蓋因人人各有所鍾,誰也不服誰,她卻能站穩腳跟,譯書寫書兩不誤;步入人生中場,這一次,她交出精選,儼然是個美味的分號。

時間拉回三十年前。一九九○年代,台灣飲食文學主要仍沿襲唐魯孫、梁實秋一脈,借飲饌懷故鄉故事;身為晚輩,台大外文系畢業的她嘗鯡魚、啖漢堡,作風口味顯得洋派,為當時的飲食書寫注入一股清新氣息。

物是人非,西風東漸,可頌和凱撒沙拉於今人眼中已非稀罕物,此際讀《半生滋味》,我以為,重點在精神。

書分四輯,由勾沉記憶始,走過青春與世界,而後復歸於日常的四季流轉。回顧前半生際遇,說平凡,她近距離採訪過張國榮、麥可□傑克森等國際巨星,又曾隨荷籍夫婿侯約柏旅荷十三年,凡此種種,於常人應不算容易。說殊異,歐陸珍饈無數,她卻往往著眼於極尋常處,她愛逛市場,居遊期間仍自己動手燒飯,你以為她總該導覽一下米其林吧,但她並沒有,轉頭端來一碗綠豆湯。素樸至此,著實令人意外。

我們都知道,選集──尤其自選──經過作者有意識的精篩,易言之,是作者的後見之明。她曾翻譯過《如何煮狼》,M.F.K.費雪撰寫此書時正值二戰期間,物資困窘,真正是窮中談吃;《如何煮狼》示範了如何在匱乏中保持優雅與尊嚴,至於韓良憶,她實踐的是一個普通人如何在太平歲月裡將小日子過好。這個好,不必炫技,毋須競奢,但求適口者珍──這句話原是她的口頭禪──吃得愜意,人自然活出舒坦。

這一路吃下來,題旨愈見分明,歐遊歸來後的《最好不過日常:有時台北,有時他方》、《好吃不過家常菜》、《家常好日子》等日常三書,應是順理成章。因為耐吃,所以日常,無論待客自炊皆能得其樂。她經常在臉書上分享日常餐桌風景,中西混搭,即興又自在,是大家才有的妙手拈來,對比一眾搏眼球拚流量的美食粉專Youtube,不刻意自我標榜,反而拉近了距離。

熟悉韓良憶的老讀者其實都清楚,她珍惜家常,起因於有感生命無常。家常離不了家,而家──人情與記憶綿綿,透過飲食復刻,貼心又暖胃。《半生滋味》不僅濃縮了她的前半生,同時提示一種信念:世事有聚有散,而她心心念念無非是人,人的認同、探索和歸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這一點,原來貫穿數十年亦不曾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