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聯合報社論/人命在眼前流逝,政府還在惜藥說風涼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5/24 第52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平行世界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人命在眼前流逝,政府還在惜藥說風涼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印太經濟架構的挑戰和台灣隱憂
民意論壇 施振榮/追求永續,王道思維與ESG相呼應
拜登武力衛台說 慎防激化台海
俄烏戰二分天下 美中分領兩半球
運動,也要環境永續
小英沒收 綠地方黨部自主性式微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跨越語言鴻溝的通譯神機
功利政府比病毒可怕
運動是良藥 長照不等於安寧照護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平行世界
黑白集/聯合報
五二○就職六周年,蔡總統一連兩天到「疫情第一線」視察關懷。然而,去的不是疫情重災區的雙北市,而是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和新竹。令人好奇,蔡總統防疫第一線,難道只有「綠營執政縣市」?

蔡總統上一次與疫情有關的公開行程,已是一個月前的四月二十六日,當天是「視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即,疫情大爆發後,蔡總統除了偶爾在臉書用文青體發心得文,再也未到抗疫第一線。

那次去指揮中心,蔡總統老神在在,要民眾「配合指示、保持冷靜,戒慎不恐懼」;但此後風雲丕變,情況演成「指示不明、政策走樣,人民恐懼」。五二○蔡英文在桃園說,這次疫情,「對台灣衝擊不能說不大」。喟嘆慢了好幾拍,她至今才發現「衝擊很大」?

上周民進黨中常會,學者何美鄉發表的「疫苗加確診免疫論」,無論是基於專業或示好,爭議都不小。蔡總統卻興味盎然,還問能不能借用,因為這概念「很重要」。難不成,蔡英文要讓「全民染疫以防疫」?實在嚇人。

蔡總統對疫情的反應,彷彿在平行世界。那個世界裡,台灣仍是防疫模範生,地方對中央感恩戴德,染疫還會讓人身強體壯。為何閃躲一個月,首次視察就跳過雙北?只因沒有自己同志護駕配合演出,蔡總統就得被逼回真實世界,無法再裝睡了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人命在眼前流逝,政府還在惜藥說風涼
社論/聯合報
從「零確診」到單日九萬人確診,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的聲調很少變化,總是行禮如儀地報告數字。四月迄今,已有近六百人染疫死亡,其中十八%在確診當日即死亡,十四%在確診次日死亡,九%死後才查出確診,計有六成五死者是在確診五日內亡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質疑,從確診到死亡的時間這麼短,顯示防疫和醫療都有問題。對此,陳時中冷回,他不認為這與投藥太慢有關。

陳時中因應外界質疑,一向擁有殊異的才智。例如,他說「不快篩,就不會確診」,所以醫護人員可以繼續加班;對於疫情來得快又急,他說「要怪就怪病毒」。對於案底甚多的小吃店變身生醫公司奪超級快篩標案,他說「大公司都賣過小東西」;對於唾液快篩率先給了高端關係企業獨家代理,他說「那有什麼關係」。基本上,這是一種「不在乎」的氣質,不在乎醫護及基層的負荷,不在乎自己的責任,不在乎公私利益的分際,不在乎民眾的疾苦乃至人命的流逝。

蔡政府一再宣傳,Omicron九十九%以上都是輕症,甚至「嘸症頭」。但對於眾多確診者在短短五天內死亡,這類「都是輕症」的宣傳,不嫌誤導嗎?不僅如此,政府準備的快篩劑數量不足,又遲遲不採認「篩陽即確診」,迫使每天有數萬民眾必須到醫療院所排隊做PCR採檢,從而又造成醫療體系的過度負荷。這一步步遲緩決策與落後部署,在在都造成疫情加劇,並導致確診者因求助無門而快速病亡。對此,陳時中依舊漠然以對。

再看,確診者的治療也是問題多端。指揮中心宣稱,國內抗病毒藥物有八十多萬劑的存量,看起來庫存算是充裕。但實際上,醫療體系每天開出的藥量,卻只有一千人份上下。以五月十二日為例,醫療院所的開藥率僅○﹒五五%;到了五月十九日,單日確診數已飆破九萬人,開藥率仍僅一﹒七%。看著人命在眼前快速流失,政府卻仍在「惜藥」,不肯給藥;這些人的腦袋結構,難道真缺了「同理心」的一角?

追根究柢,這又與衛福部的規定繁複有關,使得醫院和醫師無所適從。例如,有些醫院從未被配發抗病毒藥物,有些醫院宣稱門診不能給藥,有些醫院推稱急診不能給藥。試想,若連醫師對規定的認知都南轅北轍,病人哪裡搞得清楚?更糟的是,衛福部的給藥指令有許多額外限制。以口服藥Paxlovid為例,規定體重四十公斤以上病人才能使用;輝瑞藥廠規定限用於十二歲以上病人,但指揮中心卻要求必須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才給。民眾在政府的條條框框裡被推來推去,許多人從未取得藥物,即告不治。

台灣前兩年自命「防疫模範生」的光環,已在這波疫情被徹底沖垮。但這並不表示,失去光環之後,我們面對尚未到來的疫情洪峰就能掉以輕心。觀察近日的變化,單日死亡案例平均超過五十人,其中包括了幼童、長者和年輕人。更值得擔憂的是,中重症的案例,正以每天兩百多的數字累增。如果政府不快速改善投藥給藥及治療政策,這些數字,極可能意味著我們在洪峰時刻要面對更可怕的死亡數;那對台灣而言,將是無比沉重的社會及心理衝擊。

先前疫情沒那麼緊迫時,陳時中提到確診死亡者,往往以一句「有慢性病史」自我釋懷。最近,陳時中在報告死亡數時,則新增了死者「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的註記。然而,死者的DNR註記,能舒緩政府防疫不力的愧疚嗎?他們都是人家的家人啊!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印太經濟架構的挑戰和台灣隱憂
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昨天啟動的「印太經濟架構」果然未包含台灣。失望難免,但從更大的格局來看,美國若願意認真重返印太經濟發展,對台灣與各國都有利;關鍵在台灣能否把握機會。

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簡稱IPEF,包含了數位及傳統貿易的公平及韌性、供應鏈韌性、基礎建設及乾淨能源以及勞工標準與反貪腐等四大面向。IPEF是美國整體「印太戰略」下的經貿布局,也是美國政治氛圍不支持重返CPTPP的情況下所推出的替代方案,因而沒有納入各國所熟悉的關稅減免、投資自由化等所謂市場開放項目。另一方面,固然美國印太戰略及IPEF本身都無抗中字眼,然而其屬於美、中進行戰略競爭的一部分,也是本區域各國甚至北京一致的理解。

這個性質,讓IPEF未來面對不少挑戰。昨天在東京舉辦的啟動典禮,連美國在內,共有日本、韓國、澳洲、汶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13個創始成員參加,聲勢確實浩大,也凸顯出日本是共同主導者的地位。不過仔細觀察,東協的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汶萊,是由部長代替國家領導人出席,已有降低層級保留彈性的感覺,同時各國領導人在致詞時,用明示暗示的方法強調了三個IPEF的原則與精神,第一是互惠性(也就是不能只有美日觀點);第二是彈性,不能因此反而對經濟階段不同的國家造成發展上的障礙;第三是包容性,不應淪為圍堵特定國家的工具,也不應妨礙各國參與其他合作機制。

對於前二者,如何在創造互惠並因發展階段不同而給予彈性之餘,又能相容於美國原始設計追求的21世紀新經貿秩序,將是IPEF的第一個挑戰。特別是不少東協國家及印度的經濟政策,都很看重出口擴張效果,IPEF沒有市場開放優惠,如何達成符合各國期待的「互惠」程度,恐怕需要不少創意。第二個挑戰,來自美中對抗背景下,美國如何有效說服大家IPEF是互惠互利的區域政策,淡化抗中疑慮。由於這些挑戰需要IPEF在結構及參與方式上彈性的極大化,或許是其稱為「架構」而非「協定」的原因。

各國出席會議給面子之餘,把條件講得如此明白,反映出美國「離去再重返」後,印太區域經濟及科技力量朝向多極化發展的新現實。IPEF要成功並不輕鬆,需要更多的資源承諾及創意。從大國競爭壓力的角度觀察,若能迫使美國更加認真投入、更加嚴肅看待多極現實,對各國及台灣而言絕非壞事。

IPEF本身困難重重起步已有挑戰,加上各國期待極力淡化美中對抗的性質,看起來是台灣未受邀成為創始成員的主因。美國透過談判代表戴琪、國安顧問蘇利文做出無關台美經貿互動的保證,加上在其他如台海穩定、協助台灣等議題上,美國依然維持全力支持的立場,因此不必擔憂台美關係生變。

展望未來,IPEF的優點也來自其組織的彈性,所謂「參與」可能跟CPTPP等嚴謹的入會程序有極大的不同。以台灣的國際處境,沒有受邀出席開幕酒會早已是日常;未來幾百場的大小會議,台灣能否實際參與,才是關鍵。若國人對升溫的台美關係有信心,未來實質參與的作法能發揮創意及彈性,台灣與IPEF的距離並不遠,但也有二個隱憂。第一,政府是否有因應變化萬千的局勢、以創意創造空間的能量?第二,政府是否有在國內政治現實環境中向產業及國人說清楚局勢及意義,建立共識的能力?這些是美國和日本幫不上忙的問題,台灣要自己加油。

   
民意論壇
施振榮/追求永續,王道思維與ESG相呼應
施振榮/聯合報
從一九七六年創業開始,我就以王道思維來經營企業。王道的基本信念就是「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由於社會價值是由大家所共創,唯有建構一個能共創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機制,才能實現永續的目標。

王道所談的價值是從六面向來看,不僅要考慮「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更要同時兼顧「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並隨著時間與客觀環境來調整六面向的權重,如此發展才會較為平衡。

過去資本主義以會計報表來呈現企業的價值,但會計報表明顯是以顯性價值做為會計項目,研發、人才培育、品牌經營的項目投入卻成為財務報表的負擔,這樣會導致部分領導人為追求短期美化財務報表,而不投入研發或培養人才,不利企業的永續經營。

若從王道的隱性價值來看,研發、人才培育、品牌經營的投入,都是企業的隱性資產,長期持續投入才能累積企業的競爭力,最後會反映在企業的顯性價值中,如果不對隱性價值做投資,長期下來會對企業的永續有不利的發展。

此外,王道所談的利害關係人也包括了環境與社會,企業追求利益平衡也要把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考量進去。

早期企業經營往往將環境成本外部化,但其實環境汙染也是有成本的,只不過企業將成本外部化,看起來短期好像賺錢,但碳排放或汙染環境的成本卻是由社會來共同承擔,沒有反映在企業個別的財務報表上。

但是將成本外部化的模式不能永續,因為沒有考慮到對所有的利害相關者的影響,為追求永續,西方也提出了「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用以評估企業是否善盡社會責任及是否重視永續發展,近年成為顯學。

來自東方的王道思維為追求永續,是「由內而外」發起。至於西方的ESG,則是「由外而內」的要求,尤其與環境最為攸關的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就是碳排放,為此各國政府(尤其歐盟)積極制定相關法律來控制碳排放並課碳稅、建立碳權交易平台,希望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以追求永續。

以前企業可以將碳排成本外部化,但現在則要將碳排成本列在帳上,否則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也會被課碳稅。ESG來勢洶洶,各界日益重視,許多專業機構及投資人並把ESG做為長期投資決策的參考的依據。

我在二○一五年與台灣大學會計系劉順仁教授一同推動「王道經營會計學」專案計畫,就是希望能改變現行會計制度較偏重看得見的「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與成本,並將看不見的「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與成本,用王道報表來呈現,在財報的附註中做說明。例如雖然每一個產業的碳排情況都不相同,但同一個產業內的同業可以互相比較誰做得好,也可和自己的前後比較。

我也要呼籲,經營企業的Day 1,就要落實ESG。如果Day 1就有王道思維,即使面對ESG的發展,相信也能好好經營企業,因為落實ESG,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每個領導者應該要做的事,而消費者也要有「新消費主義」的觀念,支持將環境成本顯性化,為生態及環境的永續發展理應付出更大的代價。(作者為宏□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拜登武力衛台說 慎防激化台海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聯合報
美國總統拜登在訪日的記者會回答媒體時表示,如果北京犯台,他願意動用武力捍衛台灣,此一說法與美國目前基於《台灣關係法》的政策不符,令外界感到高度的關切,也將影響美中關係及台海局勢。

這不是拜登第一次如此說,去年十月參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舉行的市民大會時即有同樣表示,但事後白宮發布聲明澄清美國政策並沒有變化。現在拜登又如此說,不知道是他並未清楚掌握美國的政策,抑或是心中真正的想法?但是與前次相同,路透社引述匿名白宮官員表示,美國對台政策並未改變,而且強調拜登說的是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未改變,對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有承諾,以及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自我防衛的軍事手段。

最近美國國務院在其網頁更新台美關係論述時,也強調美國對台是基於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此一政策的指引是《台灣關係法》、美中三項公報及「六大保證」。因此,基於拜登在記者會所言及白宮官員所強調的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並未改變,自然必須受到《台灣關係法》的約束,根據該法美國關切台灣的安全,但是將以提供台灣足夠的防禦性武器以提升防衛能力為作法,並未規範美國必須出兵防衛台灣。

美國總統並非負責實際業務的官員,發言並不一定非常精準,可能還帶有政治性的色彩,以迎合環境的氛圍。拜登這兩次的發言,都是在回應媒體提問時所回答,並非政府官員為其準備的政策發言稿,未必代表美國政策的改變。拜登此次來到亞洲,目的當然是強化與盟邦的關係,以共同遏制中國在此一地區上升的影響力,當面對媒體提問在面對中共武力犯台時,自然不能模糊以對,或是搬出《台灣關係法》來解釋,只有簡單明快的說出美國會以武力阻止,以彰顯美國的領導力,對於夥伴安全維護的決心,鞏固此地區盟友對美國的信心。

拜登另一個用意正如其在記者會所言,美國雖然有一個中國政策,但是中國透過武力以奪取台灣的想法並不合適,會擾亂整個地區,並成為類似在烏克蘭發生的另一場行動。顯然拜登的用意也在於防止另一場軍事衝突在亞洲地區發生,故而強調美國對於台海安全維護的決心,必要時將使用武力介入,並鼓勵其他國家與美國一起行動,以嚇阻大陸可能的對台動武。

然而,根據《台灣關係法》及將來衝突的實際狀況,美國會否軍事介入及如何介入並不確定。一味強調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及可能的介入,卻也會惡化美中的互信及兩岸的關係。北京已一再強調反對外力介入台海事務及台灣的「倚美謀獨」,美國的言行反而可能激化大陸對台軍事施壓及動武的意圖,正如同北約東擴反而導致俄國入侵烏克蘭,這也是美國及台灣需審慎注意之處。

   
俄烏戰二分天下 美中分領兩半球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聯合報
三國演義第一回開章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是小說家之言,但印證到歷史卻是極為符合。從正史觀之,天下格局就依循著分分合合的演變來進行,而改變分合狀態的往往是戰爭。在中國的歷史上,分合更迭的例子不勝枚舉。放眼到國際,也隱隱有這樣的循環。

就以廿世紀來看,二戰之後原先壁壘分明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結束冷戰,柏林圍牆倒塌、蘇聯分裂、中國改革開放,彼此之間的交流日趨活絡。而自由經濟及市場經濟取代了計畫經濟,全球成為一個一體化的大市場,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同時,為了促進貿易自由化,減少障礙,大量國際協定或組織成立如WTO等,模糊了各國之間的疆界。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地球村時代來臨,各國政府和企業都相信加強全球化的經濟聯繫,會帶來更大的繁榮和穩定。

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中美兩國的抗衡及博弈日漸明顯,從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到外交戰,關係急轉直下。新冠疫情爆發之後,隨著「疫情起源論」的爭執,二國之間更是緊張,邁入所謂「新冷戰」時代。再加上地緣政治上的敏感,中美做為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隱然有各擁山頭之勢,各自招引盟友,使得卅年多來的「全球化」經濟,因為這些無形戰爭,逐漸走向瓦解。

最近的俄烏之戰則進一步確立了全球一分為二,成為兩個半球的態勢。從戰爭爆發之後,美國軍援烏克蘭,將此場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正義捍衛侵略,並號召相同信念的國家加入其陣營。俄國也不甘示弱,嚴詞反擊,並拉攏同盟互別苗頭。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透過經濟貿易的制裁,切斷俄羅斯與全球商業及金融體系的聯繫,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先進技術,有很多家西方企業已經自行停止了在俄羅斯的業務;甚至原本依賴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出口的許多國家,也已經在想辦法戒斷俄國的能源。

看目前的發展,戰爭可能還會持續,對俄烏兩國,甚至西歐的一些國家,在經濟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俄國國力受傷甚巨,中國將取而代之,成為非美陣營的霸主。事實上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不論是在科技產業、金融貨幣、貿易投資等各方面,已有不同體制的發展計畫,也各自主導不同的區域組織,如RCEP、IPEF等。未來以中美為首的二個陣營分庭抗禮的局面幾乎已可確定,其他國家則視自己的利益來站隊。至於二分天下的局面何時可以結束,就要看那一方陣營能在安全、經濟、價值、體制上勝出,整合天下事。抑或像「修昔底德陷阱」所說,二方再以一場戰爭決定誰能「一統天下」。如何發展,就留待後世觀之。

中美關係可以說是未來全世界最主要的國際關係,兩國如何相處,將決定世界的格局及走勢。中美兩國其實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所謂「合則兩利,戰則兩害」,不必一定要爭個你輸我贏,「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如果雙方都能承認彼此優勢、尊重彼此利益,以大智慧來避免戰事的發生,那麼對於全人類而言將是一個最大的福音,也是我們所期待最光明的未來。

   
運動,也要環境永續
黃煜/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桃/聯合報
去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後續效應加上聯合國大力提倡ESG,為與國際接軌,金管會也訂出企業碳盤查作業規範,減碳或低碳似乎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其實這個課題在國際運動界也早有作為,但在國內似乎是曲高和寡,體育界,包括運動組織、體育行政部門等,仍未體認到此議題之重要性。

極端氣候對於運動發展影響甚鉅,氣候暖化造成降雪量不足致使冬季奧運被迫採用人造雪,這個情況從二○一○年的溫哥華冬奧就已經開始,對於冬季運動的推廣極為不利。同樣,酷熱高溫的氣候嚴重威脅澳洲網球公開賽的選手健康,而空氣汙染也影響許多路跑賽事的辦理,因此,運動界在氣候議題上無法置身事外,而國際運動組織在上世紀末期就已經開始提出相關作為。

首先,國際奧委會在九○年代就陸續辦理研討會,規範承辦城市環境永續措施及評估機制,而二千年雪梨奧運則是第一個提出多元節能減碳措施的奧運會;二○一○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籌委會與學術機構合作提出環境永續作業指南。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會籌委會則是在硬體設施採取減法思維,如八萬個座位的主場館在賽後變成二萬五千個座位,水上運動中心的座位量體在賽後減少了八成,目的都是降低蚊子館的機會。

此外,國際足球總會進入本世紀後與辦理國家開始商討節能減碳作為,在二○○六年德國世界盃開始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能源部門也與籌委會共同攜手打造綠色世足賽。國際足球總會也在二○一八年世足賽提出碳交易制度試圖降低排放量。

國際田徑總會在二○二○年提出更完整的十年永續計畫及六大主張,包括爭取永續領導地位、負責任生產及消費、減碳作為、經濟與環境共榮、性別平權及多元福祉等,並設定在二○三○年達成碳中和。田徑總會要求認證賽事辦理單位必須要配合環境永續措施,正因為此,台北馬拉松也具體提出碳足跡排放數據及相關永續作為。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十年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在組織願景就已納入綠色運動賽事,賽事辦理充分落實3R原則(減量、減少及重複使用),並在去年獲頒行動永續獎,是唯一獲獎的體育運動組織。同時,結合學研單位致力於路跑賽事碳足跡的盤查,甚至認證事宜,堪稱是運動永續議題的先驅者。去年也號召學術界、路跑產業成員辦理國內少見的綠色低碳路跑賽事論壇,以鼓吹此議題之重要性。

環境永續議推動過程中難免感受到先行者孤獨,基於國內環保相關行政部門尚未體認到國際運動永續發展現狀,對於申請產品服務碳足跡認證作業僅限於營利單位。其實許多賽事辦理都是非營利性組織或地方行政部門負責,受限於法規,目前都被摒除於門外,若能與時俱進修訂行政法規扮演友善輔導角色,應會有鼓勵作用。環境永續是所有地球公民應盡義務,環境永續議題需要行政部門、學術單位及運動界共同攜手,才會讓我們的下一代更美好。

   
小英沒收 綠地方黨部自主性式微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聯合報
上周末民進黨選舉出其地方黨部主委。周日晚上,研究所學弟特別傳當選名單給我,還附上相關派系屬性;也有朋友跟我提,上次正國會的席次最多,這次似乎變化不大。但媒體有相關報導,指英系是「最大贏家」。

如何看民進黨地方黨部及其主委改選?這是有趣的學術問題,也是重要的政治問題。民進黨創黨前,各地方就有相關山頭或組織,因此各地方勢力的自主性頗強。即使後來選擇跟國民黨一樣的黨組織形式,有中央黨部及下轄的地方黨部,民進黨地方黨部就是跟國民黨地方黨部不同:主委由黨員選出,經費自籌;若有發生爭議或選舉爭端,有論者形容,鐵門一拉,中央黨部有時也無可奈何,難以指揮。

地方黨部的自主性高,各派系及各地方首長為培植自己的人馬,自然多所投入,並展開高度的競爭。搶到主委及執行長職務,就握有地方公職的提名權,這兩個職務是各地方黨部的靈魂人物。

評召(評委會召集人)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視。台北市黨部評召趙映光的兒子趙介佑涉販毒等案,為此,趙映光就辭去評召的職務。另外,因資源有限,加上過度競爭,外界多不清楚,多年前民進黨的地方黨部就維持在直轄市及各縣市層級,沒有鄉鎮市級黨部。

現民進黨地方黨部的最大轉變,就是其自主性逐漸式微。

論者指出,黨中央及蔡英文主席有直接掌控地方公職的部分提名權,形同「沒收」地方部黨部的提名權,因此地方黨部、主委已不復過去自主及風光的局面。

不過,只要地方選舉還存在,地方黨部的重要性就存在,各派系、各地方首長仍會在主委及執行長職務上安排自己人,這個發展仍會持續。

此次,英系因搶下七席主委,被視為打敗正國會,在地方政治「大張旗鼓」、「意圖攻城掠地」。民進黨地方權力版圖出現新的變化,連帶影響各派系、各地方首長在地方的公職布局。年底地方大選的正式啟動,就從黨主主委改選後開始,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跨越語言鴻溝的通譯神機
趙坤茂/聯合報
近幾年,機器翻譯因深度學習技術而功力大增,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譯文的信達程度愈來愈高,平台的用戶愈來愈多,每天翻譯的字詞早已超過千億。

本月中旬,Google翻譯平台新增梵文等廿四種語言,成為通曉一百卅三種語言的通譯神機。過去訓練機器翻譯,往往藉助於大量文本的語料庫,以及平行文本裡對應的原文和譯文,可惜這並不適用於冷門語言。此次使用的零資源翻譯技術,除了可克服語言資料量的匱乏,也能在單一語言資料庫上訓練,故一次上線就新增廿四種語言。該項擴充是歷來之最,也是Google翻譯平台從百種語言,邁向千種語言的起手式。

機器翻譯建構了跨越語言鴻溝的橋梁,讓網民更能領略跨越種族及語言的普世價值。例如在影音平台,我們可選擇最自在的語言字幕,也可透過機器翻譯,將各種語言的留言翻譯閱讀。大家可以發現,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核心思維與論點,皆可放之四海而皆準。

如今,我們亦可透過翻譯平台回溯語言的傳輸路徑。讀者或許曾經疑惑:Russia怎會譯成「俄羅斯」呢?「俄」字從何而來?鹿鼎記的「羅剎」國,烏克蘭名菜「羅宋」湯,明代《坤輿萬國全圖》的「魯西亞」,譯音似乎都更接近Russia。三年前到俄羅斯旅遊時,地陪曾解釋譯音來自蒙古發音Oros(斡羅思),於乾隆年間選定譯名「俄羅斯」。在翻譯平台推本溯源時,仔細聆聽後,才知道原來俄國國名□оссия的俄文發音,齒齦顫音拆聽下來就像「俄羅西亞」。

最近拿到一份大約六十年前的紙本病歷,試著將英文撰寫的病歷紀錄輸入機器翻譯。出乎意料的是,中譯病歷看來瑕不掩瑜,頗具輔助作用。在「病歷全盤中文化」仍未能實現的當下,機器翻譯帶來一線曙光,或許有朝一日,它將成為醫病之間跨越語言鴻溝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現階段的機器翻譯並非盡善盡美,仍須審慎檢視,以免張冠李戴,弄巧成拙。例如醫學上的Admission Note,常見譯名如「住院紀錄/入院紀錄/住院病歷/入院病歷」,但在機器翻譯時卻譯為「錄取通知書」。又如attack在很多臨床情境應該譯為「發作」,而非「攻擊」。

語言之間本就存在微妙差異,「信達雅」的譯文可遇而不可求。偉大譯師鳩摩羅什曾經感歎,梵文經典的翻譯雖得大意,但如同「嚼飯與人」。老饕唯有親嘗原汁原味,才能享用最道地的鮮美,這是機器翻譯幫不上忙的。

(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功利政府比病毒可怕
傅延文/航空業(台北市)/聯合報
自今年三月底確診人數開始破百,到四月確診人數開始破萬,五月確診人數近十萬,同時死亡人數日漸攀升,老人及兒童首當其衝。在物缺、人缺、藥缺,什麼準備都還沒有的情況下,只因為邊境守不住,只好以「與病毒共存」作為搪塞,並輔以各種未必成熟的「國外」研究結果,不斷表示病毒致死率相對低,一再強調共存政策的目標,企圖掩蓋疫情惡化的事實。

然而,這段疫情控制期間,我們都看到中央的反應慢半拍,都是地方在做。尤其近期在松山機場設置篩檢站,更令筆者感到非常困惑。日前經過時,國內線旅客進出口及道路,都與確診者並肩而行,且這些國內線旅客來往離島居多,在離島醫療能量不足的情況下,豈不徒增風險?再者,機場工作人員就與所有人接觸,不也增加染疫風險?若因此造成生命健康損失,國家如何為錯誤的政策負責?

「我們是否應與病毒共存?」筆者認為是錯誤的命題,首先是我們對於這類病毒所知有限,科學研究都建立在不同的群體上;況且台灣不像歐美一開始就失控,明知有其他緩衝的手段,但我們卻發現政府這二年間欠缺對於共存的對策和作業程序,以及系統的壓力測試,幾乎是走一步算一步,就像是被迫為自己失守找藉口。

其次是政府一再強調低死亡率及染疫死亡者自身的慢性病,企圖用大數來掩蓋這群被犧牲的人們。而真正的重點在於,即便共存目標明確,但政府有保護到這些疫情下的弱勢族群和醫護人員嗎?是否有給他們面對病毒的武器、資源及信心?因此,筆者認為,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以功利為導向的政府。

   
運動是良藥 長照不等於安寧照護
溫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聯合報
運動對長照的重要,在台灣被嚴重忽略,雖然沒有人認為運動對老人不重要,但沒人真正把運動當作長照的關鍵首位,常常口惠而實不至。

一般人對長照的觀念,幾近於「長期的安寧照護」,什麼是「安寧照護」?是提供舒適無痛苦的度過餘年,有痛除痛、無痛由外籍看護推輪椅曬太陽,這是台灣長照SOP模式,只在減少痛苦,消極蹉跎光陰歲月,苟延殘喘。

最近疫情一來,長照老人首當其衝,毫無抵抗力。曾幾何時,長照沒有要追求實質的健康,只做表面功夫,沒有要天天向上,抱著「今天比昨天好」的精神。人體老化的力量很強,沒有積極抗拒,就會坐以待斃。何況今天照顧長照者,都是最底層的家人或勞工,沒聽說過要運動,如何以經由靈活度及肌力的輔助訓練,從事加強心肺功能的每日運動。

美國醫學會稱運動是最佳良醫良藥,對老人重要,對年輕族群更可未雨綢繆、儲糧備戰,防老防失智,每天兩小時不嫌多、卅分鐘不嫌少,從區區十五分鐘做起,就可延年益壽,多活三年。運動使腦力激盪身手敏捷,減少高血壓與中風,減少血管性失智,增進社交活動,減少糖尿病、減少肥胖、減少憂鬱,這些都是預防失智阿茲海默症重要因子。

廿三日台大復健科賴教授投書,認為活化老人,人人有責,物理治療師不應寡占。但是台灣在健保制度下是由醫師掌控醫療健康,最糟糕的是很多醫師自己不大運動,醫學院也沒教運動,健保又不給付,對病人就不積極主動鼓勵,反而勸病人不要過勞、避免運動傷害,要多喝水休息,尤其是老人。

長照是要團隊通力合作照護,不能單靠移工負責。我們推醫師當指揮官,但是許多醫師重視以藥物除弊,不知道運動對長照的重要性。賴教授勸大家一起來,人人有責,現實卻淪於沒人負責,完全忽略運動。家人或團隊照服員雖嚮往安全健康,卻缺此觀念與技巧,只好自己瞎忙一陣。所以呼籲改變國人將長照只停留在「安寧照護」的錯誤觀念,而要鼓勵天天運動追求健康。

運動不是萬能,但是長照缺少運動就是萬萬不能。其實運動很接近萬能,可防百病,可減緩老化,可帶來快樂,沒失智可防失智,輕度失智可防惡化,甚至消除殆盡。大家放下成見,請物理治療師提出讓我們長輩主動天天運動的策略,防老防失能,更進而推廣全民運動,影響中壯年儲量備戰,不靠健保吃藥,靠規律運動積極追求健康。

   
漫步古城布拉加 映入眼簾景色如畫般迷人
自古以來布拉加為大主教的所在地與朝聖必經之地,每年舉行的聖週讓布拉加成為葡萄牙最受矚目之城市。城市的主教堂有一千年的歷史,還有其他的教堂與一座座的朝聖所,所以布拉加獲得了葡萄牙的羅馬之美譽。

老闆說你的表現 not half bad 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英文裡還有�茇ot half bad�迣o樣的說法,是英國人很愛用的一個片語:The proposal was not half bad. 注意了,not half bad並不是指很糟,而是�苫urprisingly good�苤A「意外地好、沒想到這麼好」的意思。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