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島內散步 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掌握其脈動。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6/04 第67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台灣光華雜誌以雙語報導台灣鄉土情懷,掌握台灣也放眼國際。包括資訊新知、藝術文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休閒旅遊等,清新的編排,寫實的報導,抒解生活的壓力,增加自我進修的實力,隨書看台灣,是國際友人瞭解台灣的最新資訊,是外籍人士瞭解台灣的主要刊物。
島內散步
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文•鄧慧純 | 圖·林旻萱】

在您的文化裡,「茶」這個字怎麼發音呢?是偏向「cha」還是「tea」?「島內散步」的導覽老師施子真為國際友人解說時,總喜歡用此當引子,解釋茶文化從華人世界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路徑。「cha」發音的國家,代表當年茶是走陸路(絲綢之路)傳播到當地,因途中經過波斯受其語言影響;若是「tea」的發音,則代表是經由海路,被荷蘭、英國貿易商帶到歐洲,因為從福建、台灣出口,受閩南語發音「te」影響。

利用「茶」開啟台灣與外國友人共同的話題,我們著實不一樣,卻也可能因為歷史留下的吉光片羽而有片段的相交。「島內散步」的導覽,總不放棄絲微線索,惦念著聆聽者的背景與需求,投其所好地客製導覽內容,就像電影《E.T.外星人》中E.T.伸出的手指剎那,文化的共鳴與交流就從那個觸點開始了。


「島內散步」是從台北大稻埕起家的文化導覽品牌,家族五代皆生活在大稻埕的創辦人邱翊,以徒步導覽的形式,帶領民眾走訪那些走過、路過卻未曾深入了解的街道巷弄與建築,不但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也是一趟趟「認識自己」的旅程。

走路認識鄰里,發掘在地故事

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肆虐,為了防疫,各國不得已紛紛祭出鎖國政策,禁止非必要的出入境,而「島內散步」則喊出「不出國,我們在家旅行吧!」無法出國增廣見聞,那就在台灣好好認識自己。

其實,「島內散步」已經「在家旅行」很多年了,從2012年開始第一場大稻埕街區導覽,「島內散步」帶著大家鑽進街頭巷弄,訴說台茶曾經的光輝歲月,看老屋新生與創意店家共存的街廓,跟著霞海城隍爺暗訪遶境,或是探訪迪化街上臥虎藏龍的老店舖,還是到慈聖宮附近大啖小吃,大稻埕的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新的創意續接老的傳承,走訪千遍也不厭倦。

用徒步的速度,「島內散步」引領大家認識城市,形式包羅徒步導覽、手作體驗、實境解謎等,知性而有趣。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島內散步」的導覽擴展到超過400條文化導覽及小旅行路線。他們曾在清晨三點半,探訪清晨批發市場的交易,見識拍賣台上台下幽微的默會手勢,那是一般人鮮少遇見的台北;或是跟著艋舺青山宮遶境,了解整個遶境儀式是不斷年復月累的文化慣習與記憶;每年10月,配合同志大遊行活動舉辦的同志議題導覽,走訪台北同志歷史空間,參加的人有半數以上都是異性戀;或與「燦爛時光」書店合作,請印尼移工現身導覽不一樣的台北車站,或是到中和興南路一帶體驗「南勢角緬甸華僑聚落」的異國風情。這些景點、時事的背後,都藏著「島內散步」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如文化資產保存、老屋活化、同志議題、文化平權等,「理解是交流的第一步,」客戶行銷總監顏志豪說,希望藉由更多的認識與理解,促成社會的討論。

近年來,「島內散步」更跨出大台北地區,延伸到基隆、宜蘭、新竹、嘉義等地,與地方原有的文史工作者、產業合作,透過旅遊讓在地人發現自己的文化優勢,讓地方文化資產被重視,融入「永續旅行」的概念,與地方共好。

「『島內散步』的客群集中在25∼45歲間,多半都是成年人,大家的初衷都是想要認識自己是誰。」顏志豪解釋,這也讓「島內散步」意識到要從兒童教育著手,他們舉辦兒童營隊、城市小偵探、小小導覽員,引導孩子們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再透過小朋友影響家長,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是有故事的島嶼。

其實,我們的城市從來不缺故事,但在我們求學、生活的歷程中卻少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的鄰里,這或許是個遺憾,但更可以化成動力,更努力認識自己。施子真也是從參加「島內散步」導覽入門,到接受培訓成為導覽老師,他回憶道:「首次參加大稻埕導覽結束後,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再回來,因為我對它還不熟,導覽老師給我一點資訊,但是我覺得不夠,我想要再回來,想要帶朋友回來大稻埕,跟他們說我聽到的故事。」

客製導覽,引發文化共鳴

「島內散步」不只帶國人認識自己,也介紹台灣給外國朋友。

經常接待外交部、教育部等公部門國外訪賓的施子真,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舉例來說,他會特別去研究波蘭的共享單車,想要在徒步路過YouBike站點時,跟波蘭友人分享台灣的制度,建立對話溝通的起點。講到迪化街上的老屋保存,施子真先提起全球最早使用「容積移轉」作為古蹟保存的紐約市,說明台灣政府借用此概念,而有了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意指私人老屋在轉售時,政府有優先承購權,並提供容積移轉等優惠,同時由政府整修老屋後,再招商經營者,約定經營項目需與老街產業脈絡相關及開放空間等條件。這複雜的內容,國外友人未必有興趣,但借用紐約市的「容積移轉」做前導,或許能勾起他們的興趣,促成兩地老屋保存經驗的分享。

依對方的背景需求設計導覽內容是「島內散步」特別著力的客製服務。施子真分享培訓課程中,一堂針對不同的顧客提供客製導覽的訓練,他恰好被分配到「為林語堂介紹台灣的美而美三明治」,這是顏志豪運用設計思考的概念,培訓種子教師如何易位思考。透過理解,導覽老師在初次見面的陌生距離,利用共有的線索,搭起一座對話橋梁。「面對外國訪賓要拿捏導覽的深度,我會問自己,我希望說的故事是他們六個月之後還會記得的,而不見得是要告訴他們台灣、大稻埕的歷史。」施子真說。

每回,施子真接到外賓導覽任務,會先研究訪賓的背景、國籍、出生地、就讀學校、學術專業,到YouTube、維基百科搜尋。曾經他事前拿到邀訪單位提供的兩頁來賓簡歷,讓他好開心的反覆研究,知道這位南非來的科學家,一路就讀天主教學校,專精於青少年吸菸議題。施子真帶她進到城隍廟,介紹城隍爺的七爺八爺護將,代表「信與義」的精神。學者聽完,回饋了在西方的教堂裡也會用雕像、繪畫傳達正面的觀念給不識字的信徒。訪賓自己做了連結,也讓施子真學了一課,「如果她跟我聊廟裡的香對肺部的傷害,我就會跟她分享台灣寺廟正在推動禁香的努力。」這樣的分享正是認識的起點,是交流的開始。

顏志豪說,每次接到外交部的委託,看到訪賓名單他都會想,這是同仁們花費多少心力,才邀請到國外傑出的人士訪台,那「島內散步」的任務就是盡力透過一兩個小時導覽,想辦法連結雙方的文化,讓他們對台灣留下深刻的記憶。「因為唯有文化的連結才能讓國外的訪賓願意再來台灣,或是在自己的場域為台灣發聲。科技力、民主自由的排行,這些只是量化的數據,唯有讓台灣跟他們自己的文化有連結,一旦情感上有所依歸,那『島內散步』的目的也達成。」

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島內散步」不斷的翻轉導覽形式,想讓每一次到大稻埕探訪的民眾,都有意外的收穫,例如「大稻埕博物館」,是一個無牆博物館,類似國外open house的概念,打開原本「非請勿入」的場域,讓空間的主人現身說法。譬如說他們邀請中藥材行、老店舖等來說自己的故事,把話語權交還給地方,來賓們能體會到主人家最生猛的內容。大稻埕博物館第一年企劃時,是「島內散步」同仁到處跟老店家拜託,還得讓創辦人邱翊出來賣面子才成功。第二年活動日期近了,反而是這些老店家主動來提醒,上回辦的不錯,今年要不要再繼續呀!

「必須先被觀看,先被欣賞學習,才會有動力去好好呈現自己。」顏志豪說,鄰里間也藉機會互相觀摩學習,在百年店家長大的孩子,見到父執輩在接待導覽時,訴說自家歷史發展時的自信滿滿,這一幕,也許就會觸動下一代對自家事業的榮耀感。「讓參與者看到文化自信的台灣,可說是『島內散步』最為底層的初衷。」顏志豪說。

當你認識越多越深時,會發現台灣的文化不是單一的,就像在大稻埕可以看到清朝、日治、戰後的建築並陳,每一棟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驕傲是來自於它是有趣的,而不見得是我們是最好的。我的驕傲來自於『我有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施子真有點激動地說。

他再舉了為汐止某中學班級導覽的故事為例,當他解說大稻埕的歷史後,接著秀出一張有美麗的洋樓、老街的老照片,學生認出是汐止,施子真點頭稱是,汐止與大稻埕也有相似的背景,當年中型船隻沿著基隆河可上行到汐止,汐止種茶,也是鄰近地區茶葉貨物的集散地,也曾因茶葉交易而風光繁華,蓋有漂亮的洋樓、老街。施子真希望連結大稻埕和汐止的故事,讓學生們聽到「島內散步」說故事的方法還有動機,回頭能去找到汐止的故事,說出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

不僅讓外國友人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也讓我們再次認識文化自信的台灣,在「島內散步」,認識台灣,認識自己,「旅行,和土地的約定」,是永不嫌遲的進行式。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雜誌109年5月號)

光華2020/5月號

 

【本期推薦報導】

封面故事|台灣之森

     林下經濟的出擊 / 勤美學的百年造林計畫 /

     森林裡的測量課 /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島嶼行旅|島內散步 – 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藝文脈絡|午夜書店的最後一頁 – 誠品敦南店熄燈號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 – 書畫家朱振南

產業新創|自己的空氣自己救 – 公民社群推空氣盒子

一個城市的發展從來不缺故事,但欠缺好好去認識的機會。「島內散步」帶民眾「旅行,和土地的約定」,「認識台灣」是永不嫌遲的進行式。

一個城市的發展從來不缺故事,但欠缺好好去認識的機會。「島內散步」帶民眾「旅行,和土地的約定」,「認識台灣」是永不嫌遲的進行式。

迪化街的三進街屋,每一進都別有洞天,老屋的中井天庭經過設計,更添綠意。(林旻萱攝)

迪化街的三進街屋,每一進都別有洞天,老屋的中井天庭經過設計,更添綠意。(林旻萱攝)

一個城市的發展從來不缺故事,但欠缺好好去認識的機會。「島內散步」帶民眾「旅行,和土地的約定」,「認識台灣」是永不嫌遲的進行式。

一個城市的發展從來不缺故事,但欠缺好好去認識的機會。「島內散步」帶民眾「旅行,和土地的約定」,「認識台灣」是永不嫌遲的進行式。

迪化街的老店「黃長生藥行」也參與「大稻埕博物館」的導覽,邀請民眾進入原本「非請勿入」的場域,聽老店舖自己現身說法。(島內散步提供)

迪化街的老店「黃長生藥行」也參與「大稻埕博物館」的導覽,邀請民眾進入原本「非請勿入」的場域,聽老店舖自己現身說法。(島內散步提供)

慈聖宮前的小吃攤收藏老台北人的味覺記憶。

慈聖宮前的小吃攤收藏老台北人的味覺記憶。

「島內散步」帶著民眾在家旅行,好好認識自己。圖為導覽老師介紹迪化街最早的街屋「林五湖古厝」。

「島內散步」帶著民眾在家旅行,好好認識自己。圖為導覽老師介紹迪化街最早的街屋「林五湖古厝」。

大稻埕最著名的就是商人文化,現為星巴克保安門市還留著當年商家「金泰享商行」的立面裝飾。

大稻埕最著名的就是商人文化,現為星巴克保安門市還留著當年商家「金泰享商行」的立面裝飾。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客製化的導覽,擅長用小小的線索抓住外國訪賓的注意力,引發雙方的文化共鳴。(島內散步提供)

邱翊創辦「島內散步」,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讓大家都能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林旻萱攝)

邱翊創辦「島內散步」,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讓大家都能遇見文化自信的台灣。 (林旻萱攝)

  1. 利用「茶」開啟台灣與外國友人共同的話題,我們著實不一樣,卻也可能因為歷史留下的吉光片羽而有片段的相交。
    Using “tea” to broach a topic that links Taiwan and foreigners shows that however different we may be, perhaps we can find some common ground in the fragments left behind by history. 
  • broach開始提及,提出
    She was hesitant to broach the subject of a pay rise with her boss.

 

  1. 當你認識越多越深時,會發現台灣的文化不是單一的。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will discover that Taiwanese culture is not uniform. 
  • uniform n. 制服 一致的,不變的
    A uniform examination fee had at last been applied.

台灣的好,光華報給你知道!
六語官網 / FB /  IG
線上閱讀,立即體驗!

台灣光華雜誌官方網站

epaperopen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