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山河有幸

聯副電子報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7/13 第817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山河有幸
人文薈萃 告別的許諾
愛的無能與愛的可能

  今日文選

山河有幸
管中閔/聯合報
國史上的三大遷徙

一九四五年是台灣歷史的轉折點。這一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的受降典禮中,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接受中華民國受降主官陳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並在受領證上簽字;台灣自此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新回歸中國政府治下。此距一八九五年六月清政府代表李經方在台灣外海簽署交接文書,轉移台灣主權給日本政府,已經超過半世紀了。

時代不會回到歷史的原點,而是重新開始。當時公會堂外的台灣人民,無法預知這個陌生的祖國將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未來,心情必然忐忑不安。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無法想像,幾年後自己的命運竟將繫於這個陌生的島嶼。國共內戰爆發後,隨著國軍在三大戰役敗北,中華民國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各級政府、各地機構,以及百萬軍民紛紛南遷,殊途同歸,最終大多匯集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才經歷過二二八事件與隨後清鄉搜捕的震盪,人民驚魂未定,卻又身不由己的捲入另一波歷史洪流。

這場倉皇混亂的交會,後來卻意外成就了特殊的歷史篇章。楊儒賓教授將這次南遷渡海與西晉的永嘉南渡和北宋的靖康南渡並列,稱為「國史上的三大遷徙」,而台灣則是南渡的終點。如果台灣不曾回歸中國,這場南遷即無所依托;七百四十五年前的南宋即因無處遁逃,國祚止於�暀s海上。當軍民南渡後落地生根,大陸元素開始與海島基因相互碰撞、乃至融合,台灣因此產生質變,開創出異於傳統中國和原生台灣的嶄新局面。特別是當中華文化在大陸飽受政治運動摧殘時,台灣在海外一燈獨明;「洪荒留此山川」,竟真有其深意。

故事的共通基調:無私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自然產生許多獨特的故事。當年眾多軍民南渡後,有些志在恢復,所以銳意經營;有些但求安定,落地後開始成家立業。他們最後都埋骨台灣,他鄉遂成故鄉。還有人年幼來台,成長於斯,畢生奉獻於斯;對他們來說,毫無懸念,此地自始即是故鄉。這些從他鄉到故鄉,從落地到新生的種種故事,都是台灣從無到有,從困乏到興盛的過程中的一部分。只是時日久遠,台灣如今的成就看起來如此理所當然,過去的故事遂與人俱老,乃至無人聞問了。

本書作者沈珮君家即是南渡小人物立足台灣的故事。她父母親來台時貧無立錐之地,但因政府推動產業發展,使他們有機會在新建的紡織廠找到工作,相識後共同組建起家庭。珮君十年前接觸到尹仲容先生的史料,赫然發現這位南渡菁英正是當年產業政策的推手,也是改變她父母(以及許多勞工)命運的「貴人」。懷著感恩之心,她奔波各地,蒐集資料,訪問仍健在的相關人士,寫下〈親愛的尹仲容先生〉一文,記述尹先生忠勤盡瘁的一生。該文發表後廣受好評,珮君遂繼續發掘出更多人物的事蹟,於是有了《他鄉•故鄉》這本書。

此書在南渡時代的脈絡下書寫不同人物的生平;他們的經歷各異,卻隱隱有著一個共通基調,就是「無私」。「無私」二字看似陳腐的教條,在此卻化身為一個個有血有肉也有淚的故事;或許因為我們久違了這種精神,書中故事就更令人驚嘆,也讓人低迴不已。

南渡的財經官員中,經歷最為傳奇的首推尹仲容先生。因為無私,尹先生才會「不怕圖利他人,不怕多做多錯,不怕丟掉烏紗帽」,傾力擘畫經濟藍圖,推動民間產業發展,為後來的經濟成長埋下種子。因為無私,尹先生在面對謠言和官司時才那麼坦然無懼;即使生命已近油盡燈枯,他仍瀝血從公,甚至身後蕭然。尹先生無私無我的精神影響了許多與他共事過的人;從李國鼎、王作榮,到書中所記的葉萬安先生等人,他們的行事作風中都看得到尹先生當年的影子。

無私似乎是那個年代許多人共同的特質。汪彝定先生擔任國貿局長時,帶著年輕的蕭萬長歷練各種貿易談判,也一路培養他,而且堅信「萬長是要給這個國家做更大貢獻的」。後來蕭先生出任經濟部長時,汪先生高興的說:覺得好像是自己當了部長一樣。蕭先生一生感念這位伯樂,而且用終身戮力從公來回報整個社會。只要對台灣經貿有利的事,他總是不計毀譽,全力以赴。他甚至在牙痛極嚴重時仍堅持先赴美參與貿易談判,以致滿口牙齒幾乎損失殆盡。兩位先生的跨代情誼與合作無間,正是當年南渡(汪彝定)與本土(蕭萬長)共同為台灣奮鬥的最好例子。

渡海學者文人

也為後代而奮不顧身

不只財經官員如此,許多渡海學者文人也為後代而奮不顧身。傅斯年先生擔任台大校長時,竭盡全力為台大建立制度,爭取經費和宿舍,直到他在省參議會倒下的那一刻。他無餘錢為自己做條棉褲禦寒,但他爭取的清寒獎學金卻澤及無數窮困學生,包括三十年後擔任台大校長的孫震先生。帶了大批山東學生輾轉來到澎湖的張敏之校長是另一種典型。他為了保護這批流亡學生能繼續求學,不會被迫從軍,他全力抗爭後竟以身殉。張校長的冤死,換得多數學生新生的機會;不少同學後來在台灣頭角崢嶸,無負張校長的犧牲。

台灣土生土長的黃春明和杜忠誥兩位先生也是南渡時代的受益者。黃先生年輕時因太過「頑劣」,幾次幾乎失去讀書的機會,但因為他遇見「像陳雪屏、朱匯森、張效良這樣的人,他們對我沒有放棄,改變了我一生」。黃先生自幼寫作才華洋溢,復受知於林海音等前輩,於是在文壇嶄露頭角,成為傑出的作家。杜忠誥先生出身彰化、六代都不識字的貧農家庭,但他受惠於當時的師範制度,得以繼續學業。他就讀台中師專時即受著名畫家呂佛庭先生啟發,之後又親炙多位南渡書家(如王壯為,王愷和,奚南熏,傅狷夫諸先生),得他們傾囊相授。六代貧農之子,多年努力後終成書法大家。

我個人也有機會結識黃、杜兩位先生,聽他們親口講述自己曲折的時代機遇。他們總一再提及南渡前輩的愛護和提攜,言談中滿是感念之心。不僅他們兩位,那些深受俞大綱,張作錦和高希均諸先生所栽培、啟發和引領的後輩們,想必也有類似感受。正因前人識才惜才,苦心滴注澆灌,許多文化種子遂得以在艱困環境中破土而出,發榮滋長,最終蔚然成林。他鄉故鄉,「明月何曾是兩鄉」啊!

山河有幸,才能在那個特殊時代匯聚了眾多前輩先賢,並得到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們亦有幸,能在他們用大愛浸潤的水土上成長,進而開創出新的局面。捧讀此書,臨風懷人,更期盼他們的無私精神薪火相傳,繼續護持這片山河。


  人文薈萃

告別的許諾
康文炳/聯合報
推薦書:陳德政《時空迴游》(新經典出版)

流失的時間,走過的地方,邂逅的人;這些年來,陳德政總在這座島嶼四處遊蕩著,他北來、南歸,城市生活的底蘊,山林踽踽行走的感悟,構築了他的後青春敘事。

《時空迴游》記錄了四十五歲的陳德政前中年的起伏心事。細膩的文字,顯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故鄉的親情、校園的友情、社會的人情、山野的風情,陳德政細細寫來,充滿了對生活探究的好奇與耐心。蘇珊•桑塔格四十五歲時接受《滾石》採訪說:「我想要的是完完全全地活在當下,在我所在的地方,和我生命中的自我一同對這個世界給予全心關注。」這是一種中年自信而急切的心情吧。

散文是個體在時代的自我展現,陳德政在《時空迴游》深情地回望自己走過的道路,卻也不自覺地記錄了一個時代變遷的側影,從而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解嚴後成長一代的文化心靈足跡。

但無論如何,真摯的散文終究是寫給自己的,它無需用華麗的詞藻去取悅或迷惑讀者。陳德政的文字簡淨,句式輕快,語速間潛伏著音樂般的節奏。更令人驚喜的,是他清新的譬喻。例如,寫到早餐店老闆娘料理水煎包:「一顆顆飽滿的包子整齊鋪排在鐵黑色的煎盤上,軍容壯盛呈放射狀隊形,像鄰近國小操場上做晨操的隊伍──甲班是韭菜,乙班是高麗,丙班是鮮肉,臉頰都圓滾滾。」

時而,在日常敘事之中,他也帶領讀者來到哲思的邊緣──如「棒球投手的對手,不是站在打擊區上的打擊者,而是他手中那顆縫著紅線的棒球」,但卻也不走遠。回憶寫作易流於感傷,難得陳德政筆下情感十分自制。作家王安憶說:「散文的質量取決於情感的質量。」陳德政的文字沒有氾濫的情感也沒有宏大的議論,在生動的敘事間,流露的是微微的騷動與感悟。

只是無論作者如何馴服情感,所有追憶的文字,終究是傷逝之作。生命如蜉蟻,作者再費力捕捉生之意趣,讀者依然可以感受逝水年華般的悵然,畢竟我們每個人無不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漫漫浮游。但《時空迴游》的意義還在文本之外,寫作本身即寓意著,我們如何在生命中努力完成有限的自己。

回憶是對失去的再凝視,寫作是對意義的再追尋。陳德政說:「停止移動,就停止了追尋;我在變動中安身立命。」然而,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的文本,在生命沉靜的片刻,身為寫作者也只能在文字中尋求安頓吧。

《時空迴游》不是老年的回首,而是青春的謳歌;青春是對未來的許諾,是對後半生自我實現的誓言。桑塔格說:「我之所以寫作,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改變自己;因為某些東西我一旦寫下來,就不用再去思考它了。」英國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說:「我的童年故事是一個我總在努力寫成的複雜句,想把它寫完然後丟在身後。」這正是中年寫作的意義吧。中年是生命再次的出發,寫作是對青春不死的安魂。


愛的無能與愛的可能
果子離/聯合報
推薦書:陳雪《維納斯》(木馬文化出版)

讀陳雪《維納斯》,這部短篇小說集裡頭的愛情都很強烈,就像這一句:「一旦愛起來就像中邪似的,所有理智全不管用。」他們為了愛情,或奮不顧身,烈火焚心;或瞻前顧後,猶疑矛盾。有時在毀滅中尋找新生,有時墮入地獄不得超生。但不管哪種型態,每個人都傷痕累累,為愛傷風,為愛傷神,為愛傷心。

《維納斯》是激情、懺情、傷情之書,情感的傷痕不僅因為失戀,或遭背叛,或情愛關係的疏離,更在於情關煉獄裡的男男女女,失去愛的能力,想愛卻不知如何去愛,在愛的追尋、維護、修補中進退失據,只能於性愛刺激裡與他人連結,但又期盼在一次風流中獲得真愛。

書中不少篇幅探究獵豔心理。〈我身上有你看了會害怕的東西〉描述一位女子多次於網路與陌生男子邂逅,開房,後來與身上刺龍刺鳳並以交女友為前提的出獄者相約,翻雲覆雨,想到做完或許被殺,她反而生起高潮,在心神崩裂的亢奮中,意念電光閃動,潛意識裡隱隱企盼「召喚對不可能出現的,愛的可能」。

有些性愛狩獵者,夢想一夜情之後還有兩夜三夜開創愛情新頁,然而若真修得正果,會不會如海灘種花,終究飄浮消散?

〈男孩為我唱首歌〉裡,各有一夜情、風流史、不倫戀等豐富經驗的一對男女,經歷多回歡愛後,漸漸安定下來,居家的感覺卻令「在臥室裡就會失去野性」的男人性慾消退,她的幸福感成為他的夢魘。他對女友說:「你跟其他女人都一樣,令人窒息。」

〈複數的舞蹈〉的男人也習於床戰。他醉心於網路一夜情這種不重複的陌生感,分手後,女友好奇心起,有樣學樣,成為性愛豪放女,在密集體驗一夜情後領略到,其實所有的性都是重複的,不論對象是如何的陌生人,不重複的,是愛。

性是過渡,是代替,在經歷一回又一回肉身征戰的狂亂迷離之後,所要追尋的,仍然是,不重複,持續,如同〈像掛斷電話那樣消失吧〉中所說,比性交「更為深沉、更為親密,或者更為疏離的,即使不相見也可以繼續」的愛情。

人需要感情紐帶,即使不想負擔,也不免在心底召喚愛情。但全書十三篇小說,最特別的是壓軸之作〈夜那麼深〉。本篇以遙想當年泡在溫州街的文青歲月為敘述主線,我台北,我街道,陳雪以此時空背景,寫出性愛與愛情之外,另一種感情。

是友情。儘管主角人物安娜最後有了固定的情人,算是書中較好的結局,但真正讓自己定心,卻是像古龍小說強調的,比愛情還堅實,更為細水長流的友情。這類感情,陳雪說,「近似於愛,不,那確實就是愛,一種純度極高的友愛。」

儘管如此,朋友關係仍然是成住壞空的無常,有聚合有離散,沒有天長地久的任何一種型態的感情,陳雪以多樣手法,多元題材,處理傷逝的主題,讀來神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