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已持續五年,在美中互課懲罰性關稅,以及美國對中國大陸制裁下,使得美中貿易關係弱化。特別是不少在中國大陸生產並以美國為出口市場的企業,縮減在大陸生產線,甚至外移到東亞及墨西哥;因而使得美國由中國大陸進口值及比重均下滑,美國對大陸貿易逆差也減少。但由東亞各國及墨西哥的進口金額及比重均大幅增加,美國對這些國家貿易逆差也迅速攀升,使得美國整體貿易逆差不降反升。以台灣為例,對美國出口由美中貿易戰開始2018年的395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751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也由64億美元,增加至296億美元,台灣在美進口市場占有率也由1.8%,增加至2.8%。
而為了要防止中國大陸產品,以「洗產地」的方式迂迴由東亞國家出口到美國,以規避懲罰性關稅或反傾銷稅,美國也加強查察新三角貿易下的產品分工型態,以落實執行原產地規定。
受美中貿易戰與疫情影響,台商布局從中國大陸逐漸分散到其他國家;在客戶要求下至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等地建立備援基地,部分高階產品則選擇回流台灣。以往台灣將原料出口至中國大陸,加工生產後再出口至歐美市場;現今在多元布局下,中國大陸占台灣中間財出口的比重,從2020年33.2%減少至2022年的28.0%,而由台灣出口至東協、印度及墨西哥的占比則有小幅成長。此雖導致兩岸分工關係弱化,但也降低台灣對大陸依賴,並增加台灣與上述國家的經貿鏈結。
美中貿易戰也改變中國大陸貿易結構,隨著外資將產線逐漸移出,使中國大陸對部分中間財的進口需求下滑,例如手機組裝業轉移到越南、印度等,使中國大陸在2018~2022年對手機及電子零件進口減少超過七成;成衣業外移到東南亞,則使中國大陸紡織原料的進口減少近兩成。此外,中國國內生產持續替代進口下,亦造成對國外進口需求減少。例如在中國大陸全力發展電動車產業下,其電池已居全球領先地位,自給比例提高,使得中國大陸電池及汽車零組件的進口也明顯下滑。
另外,當企業將生產據點由中國大陸移往東亞及墨西哥,由於這些國家生產鏈尚不完整,許多中間零組件及材料無法就地供應,仍依賴由大陸輸入中間財,加工後再銷往美國。美中直接貿易雖然弱化,但東亞及墨西哥由中國大陸進口中間財卻大增,形成另一種型態的三角貿易關係。美國非但沒擺脫對中依賴,還使得這些國家更依賴中國大陸,風險並沒有降低,甚至還有以「假性脫鉤」來形容此現象。
無論是何種程度的脫鉤,重點是只要美國對大陸制裁不減,由投資所帶動的貿易結構轉變仍會持續。包括台灣的東亞諸國、印度及墨西哥,成為新一波外人投資的亮點。
以台灣為例,在美中貿易戰初期吸引不少由大陸出走的台商,而後由於在基礎建設出現瓶頸,再加上兩岸關係不穩,而影響到台灣吸引外資動能。如何確保透明法規制度,完善基礎建設與配套措施,以及充沛人才來源,才能支撐外資需求,為台灣未來競逐外資成功的重要關鍵。
當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的角色淡出,對於主要是替國際品牌代工,以加工貿易模式的台商衝擊顯著。雖然兩岸經貿連結弱化,可以降低台灣對大陸的依賴,但大陸市場還是無法被取代。過去台灣由於欠缺品牌企業支撐,對於開拓大陸內需市場成效有限;即使少數經營有成的品牌,但也有一些不敵大環境而面臨困難,甚至退出中國市場。未來如何協助台商轉型調整,可以深耕大陸內需市場,也必須有所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