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信步走入松菸文創園區,見一室正在展出《美的進化論》,好奇心大起,入內參觀。原來,這是一○三年以來,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計畫中長程計畫成果」的展覽。展場分為四大主題,每項主題下再細分若干細項,每個細項下臚列了密密麻麻的計畫團隊和計畫主持人,除了延攬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的教授外,還納入了許多民間的基金會,陣容堅強,聲勢浩大!
這項成果展,配上了許多大型看板,加上琳瑯滿目的照片、實物、模型和學童的創新作品;但瀏覽完整個展場,留下最深的印象居然是一大堆數字!展覽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教育部辦了一場企畫案大賽,並將比賽成績作了一次施政報告!不見《美的進化論》,進化何在?
為了彰顯教育部十年成果,特別將展場的數字轉載於下:
「支持系統」主題中,建設美感教育單一入口平台,整合美感教育計畫網站,共廿一個。
「人才培育」主題下,舉辦工作坊與講座八十三場、教材教法研發協力與教學示範觀摩四十場,遴選美感教師出國參訪一○四名,人才培育參與校數比率約占全國校數卅%。
「課程與活動」主題,參與學校比率,幼兒園三一九所(五%),國中小二六五一所(七十九%),高中一二七所(廿五%),參與教師超過一萬九千人次,受益學生超過七十二萬人次。
「學習環境」主題下,列出改造學校一○七校,榮獲設計獎項四十六件,遴選績優案例十二校。
展覽號稱美的進化論,但環顧四周現實生活環境,不見美感,也不見進化!真不知教育部這項計畫,十年來究竟對我們現實生活裡的美感,提升了多少?對於下一代莘莘學子的美感養成,又有什麼成績?
美感當從生活裡養成,在生活裡實現。現實生活裡,台灣都市景觀又髒又亂,公共建築設計少有美感,鳥瞰都市風貌,五顏六色、鏽跡斑駁的鐵皮屋處處可見;巷道市場、大廈公寓,處處可見髒亂。如是環境,要想培育學童的美感,怕是緣木求魚。
美感教育和養成不是短時間可以見效,但教育部的計畫似乎大而無當,且走錯了方向。隨手舉幾點建議:
其一,恢復並加強中小學的美術、書法、音樂、工藝課程,並規定學生參觀博物館、文藝展覽、表演藝術的場次。
《美的進化論》展覽中,幾乎不見中華傳統文化的素材,這顯然是新課綱和去中化造的孽。然而,環顧全球,講究美感培育的國家,從未見有拋棄本國傳統文化藝術造型和色彩者。全民美感的養成,傳統文化藝術終究是活水源頭。
其二,一體化是美感的殺手!文革前,大陸被稱為藍螞蟻的世界,只因為一體化和齊頭式平等,人人穿一色的衣服、戴一樣的帽子、騎同款的自行車,形成了單調無趣、毫無美感的社會。改革開放後,百花齊放,差異化美化了整體環境,提升了人們美的素養和選擇。
台灣民主轉型多年,但是教育思維一直停留在一體化、中央化、集權化的窠臼裡。因此三、四十年來,都市景觀依然紊亂,創新文化原地踏步,美感教育遲滯不前。影響所及,八大藝術和文化關聯產業,一日不如一日,觀光產業自然也只能仰賴低價搶客了。
美的進化,不是教育部的企畫案和作文比賽能奏效的。打造美的環境和社會,首須解放教育,讓差異化帶動多元化,讓創新創造的能量被釋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