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上周將工業大戶電價上調15%,使得電價由原先每度2.63元上漲到2.85元,也讓虧損累累的台電公司暫時止血。台電為何虧損?電價調整有何所得分配效果?電價調整和抑制通膨以及2050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有何關聯性?以上問題值得一併討論。
2005年之前,台電盈餘繳庫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06年台電開始出現虧損,到了2008年時累積虧損259億元。自此之後,台電一直無法弭平累積虧損。到了2013年,累積虧損達到2,086億元,為總資本額3,300億元的63.2%。不過,之後幾年多有盈餘,因而到去年年底,累積虧損只剩418億元。然而,今年1至5月,燃料成本加上運維、人事、利息後,平均每度售電成本達3.16元,但平均每度電只賣2.39元,導致今年5月的累積虧損達到1,090億元。
電力生產具有隨著發電量增加,平均生產成本下降的「規模經濟」現象,因此,率先進入生產的廠商會形成「自然壟斷」。為了避免圖利民間廠商,才會出現國營的台電公司的生產方式。然而,為了避免消費者遭受剝削,經濟部又制定一個電價公式,以確保台電投資報酬率不超過5%。
台電會長期虧損是因電價諮詢委員會基於政治理由,未遵循電價公式,長期凍漲電價所致。馬英九總統在任期間,2008年及2012年兩次油電雙漲,帶動通貨膨脹,所產生的民怨,令人記憶猶新。記取上述教訓,在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台後,電價諮詢委員會只於2018年針對大用戶調漲電價3%,而接著七次會議皆採凍漲決議。今年6月29日會調漲電價,是因今年前五個月,台電每個月平均虧損達134億元,若再不止血,則明年底以前就會虧空3,300億元的資本額。
電價凍漲的主要受惠者是富人以及工、商業用電大戶。因此,似乎造成劫貧濟富的逆向所得重分配效果。然而,在弭平累積虧損的過程中,政府必須不斷動用租稅稅收補貼,以維持台電的正常營運,而前述受惠者也正是這些租稅的主要負擔者。長期來看,電價凍漲產生的所得重分配效果不大。
然而,行為經濟學者指出,人們對所得及支出會出現「心理帳戶」。例如,人們會視薪資所得的5,000元和五倍券取得的5,000元為不同收入來源。類似地,人們會視規費及租稅的支出來自不同帳戶。因此,為了抑制民眾用電,直接調漲電費以反映售電成本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電價長期未反映售電成本,也造成國內環境品質日益惡化。環保署的資料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1.3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2019年的2.87億噸;增加比例為108 %,超過全球平均值的67.6%。雖然去年我國已經將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入法,但由於政府仍視凍漲油、電價格,以抑制通膨為最重要的短期目標,因而此長期目標猶如鏡花水月般虛幻。
隨著經濟不斷成長,人們對乾淨空氣的評價也愈來愈高。因此,採取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可以增進人民福祉。環境經濟學裡有所謂課徵汙染稅,可以減少其他租稅,因而促進投資或增加勞動誘因,從而達到環境品質提升及國民所得增加的「雙重紅利」說法。實務上,政府會將汙染稅收入移轉去補貼再生能源投資,但因為國民所得的計算並未包括環境品質改善,因而不大可能出現雙重紅利的結果。
政府並無足夠誘因去執行減碳政策,環保團體如何反制?總統大選可能是最好的時機。環保團體可在大選時要求各政黨候選人,提出未來執政四年的減碳目標以及相對應的具體政策,並在選舉結束後逐一檢測。如此一來,才不致淪落到追求淨零碳排不成,反坐視碳排放繼續增加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