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在籃球領域中,「偉大」被用得很氾濫。2021/2022球季NBA的總冠軍一出爐,幾乎全世界所有的相關話題都圍繞著金州勇士的柯瑞(Stephen Curry)打轉,有部分話題則奔向──他是不是足夠偉大。
他跟上世紀末的喬登(Michael Jordan),乃至於春秋戰國時代單場百分的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球員時期11次總冠軍的羅素(Bill Russell)……相比,又如何……
在我眼裡,「偉大」這詞太模糊,也很難定義,如果要談柯瑞,我還是傾向於,他是個「里程碑」式的人物;談柯瑞在籃球界的位置,某種程度,就像談李金髮在新詩界的位置一樣。
先講個例子。
讓三分球成為顯學
在總冠軍系列的幾場,柯瑞的得分方式,很常見到他的隊友,要嘛格林(Draymond Green)、要嘛魯尼(Kevon Looney)、要嘛別利查(Nemanja Bjelica)……在三分線外為他打擋拆(Pick and Roll),讓他在三分線外出手。
這很有趣,因為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知道的擋拆,通常是在罰球區的弧頂(接近三分線位置),由中鋒或大前鋒與控球後衛合作,藉由錯位防守,讓大個子的中鋒或大前鋒在罰球線附近「吃」掉對手較矮的球員,或者讓控球後衛找機會切籃下。
我們熟悉的林書豪,當年在紐約尼克隊時,就擅長與內線球員打擋拆。
但在柯瑞的勇士之前,我未曾見過有球隊的擋拆,是以,或單純是以投射三分球做一次進攻的結束(更何況柯瑞打的是控球後衛,要擋拆也該是設計讓他切籃下而非在三分線外投射)。
即使之前NBA也有過像米勒(Reggie Miller)和雷艾倫(Ray Allen)等相當優秀的三分射手,但他們的教練,從未替他們設計三分球戰術,要砍三分球,就只能在你於三分線外接球後,剛好有機會或自己找機會投。
直到柯瑞橫空出世,球員時期也是三分好手的教練科爾(Steve Kerr),大概見他的三分能力就像「萬有引力」(大陸把柯瑞譯成庫里,形容這是『庫有引力』。)那樣可吸引對手包夾,給隊友製造更多得分機會,因此刻意為他設計三分戰術。即使擋拆後仍沒有投射機會,也能為隊友製造得分空檔。
由於大部分人堅信籃球是「越靠近籃框,越容易得分」的道理,因此,NBA自1979年劃出三分線以來(其實,三分線的概念可溯及1933年),三分線多半時候仍是「雞肋」般的存在,球員在逼不得已(進攻時間快到)的情況下,才勉為其難地出手,從未成為「正統」,更不要說成為一種戰術。
有了柯瑞,再加上勇士浪花兄弟另一個三分球能力也超強的湯普森(Klay Thompson),加乘效應之下,才讓勇士與三分,在球迷的腦海裡給畫上了等號。
看勇士隊的比賽,沒有看到柯瑞投三分球,就像當年看公牛隊比賽,沒看到喬登扣籃一樣,絕對是一肚子悶。
自此,三分球成為一種顯學。
李金髮也是一座里程碑
是柯瑞,把三分球,帶進了人們看球的視野,成為籃球美學的一環。意義不下當年羅德曼(Dennis Rodman)化籃板球為一種藝術,威廉斯(Jason Williams)把傳球技術,揮灑成猶如書法裡的草書。
看柯瑞,也讓我聯想起李金髮,在他之前,新詩的提倡者,雖然多是留歐留美,喝過「洋墨水」的詩人,但寫作手法基本上還是延續著中國傳統詩詞套路──格律、音韻,或對仗,不管你喜不喜歡,卻很少涉及易懂與難懂的問題。
但新詩發展的路上,碰到李金髮,將其留學法國所認知的象徵主義,融入他的寫作手法,才把這樣玄乎(或曰難懂)的詩語言,拉進中國新詩的領域,甚至影響到後來的朦朧詩。
跟柯瑞的三分球一樣,都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柯瑞這個球季成為史上三分進球最多的球員(3117顆),不管還要多少時間才能打破,但他把三分球帶進人們的看球視野,已成了里程碑的存在;就像李金髮的作品,難懂與否是另一回事,但在新詩史上,也是一座里程碑。
隨著2021/2022球季總冠軍賽落幕,柯瑞生涯榮譽總共獲得了4次總冠軍、兩次年度最有價值球員(MVP),兩次得分王、史上三分進球最多球員,今年再拿下FMVP(總冠軍戰最有價值球員),可謂戰功彪炳。
至於算不算偉大,老話一句:見仁見智。但在我眼中,柯瑞的意義,則是把籃球運動,回歸到了本質。
我知道扣籃的鏡頭最能讓人血脈賁張,但每次與朋友聊到籃球,我總說我是「三分球主義」者,因為那才是籃球的最初精神所在,也就是柯瑞所做的:讓籃球運動回歸本質。
要知道,一百多年前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在發明籃球那會兒,他拿著一個簡單的木桶,心中想的,是要球員站在一定距離外,把球「扔」進他手持的木桶……
可不是帶著球,到他面前,硬「塞」進這桶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