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子職人水上力,被英國權威美食指南《Where Chefs Eat》評為全世界頂尖五名廚師,連以馬卡龍為傲的巴黎點心師傅,也評論水上力的和□子令再好的馬卡龍都味同嚼蠟。水上力出身和□子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在麵粉堆與和□子模具中長大。他獨立外出學藝,在京都和名古屋的老店學藝五年,然後在東京開設「一幸庵」,一九七七年至今,七十四歲的水上力依舊不懈地開創和□子的各種可能。和□子在日本過去稱為「□子」,古代日本人將天然水果或果實加工食用,如柿乾、果乾或米團等。而今日和□子的起源則是一千多年前從唐朝傳入的「唐□子」,根據《倭名類聚抄》記載,當時有八種以米捏製而成的「唐□子」,分別為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臍、□□、鎚子、團喜以及果餅十四種。唐□子當時單純作為祭神所用的祭品,並未成為通俗的甜點。
唐□子之後,陸續有各種點心的製作方式傳入日本,增加和□子的種類。鎌倉時代,從宋朝學法返國的僧人帶進羊羹、饅頭類食品以及茶苗,也帶回「喝茶配茶點」的習慣,逐漸形成日本以和□子搭配茶道的文化。經過長年的調整,和□子逐漸發展為日本的特色甜點,除了材料與造型的變化外,大小也從原來的掌心大變為一口可食的尺寸。由於葡萄牙人將西方特色的點心帶入日本,為凸顯與歐洲糕點的區別,明治時代正式將日本傳統的「□子」稱為「和□子」,將外來的甜點稱為「洋□子」,以彰顯日本獨特的糕點文化。
由於和□子向來是搭配茶道使用的點心,味道多半較為甜膩,但水上力卻不這樣想,他認為和□子應具有更多的美學意義,可以發展為餐桌上的主角。水上力將和□子發展為不依附抹茶而存在的餐點,不僅結合四季變化做出美不勝收的和□子,更可結合西方繪畫、建築藝術創作日本風味的和□子,更將和□子的調味進行修正,使之成為獨特的存在,而非附屬於茶道,現代和□子已然超越唐宋傳入日本時的意涵,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環。
如同許多日本職人與藝術家,水上力的人生持續工作與創作,沒有追求退休享受人生的思考,一幸庵的水上力如此、浮世繪的葛飾北齋如此、數寄屋橋次郎本店的小野二郎亦是如此。在他們眼中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追求極致的藝術,而此等嚴肅的追求形塑了生活的一切。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如同這幾位一般,確實放下光環並找到生命的新價值是必要的轉換,只提當年勇或是前世繡的人,在尋求老後生命階段的存在感與認同,也或許是未能重建個人在此生命階段的重心,需要外界更多的關注與理解。
不同生命階段具有角色差異,角色轉換間或許不全是個人選擇,但持續在角色階段間開展人生意義正是生命的價值。透過當年勇與前世繡雖然肯定了過去的自己,但徹底放下過往光環而開創新人生意義,才是生命持續前行的動力。「好漢不提當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繡」是種提醒,也是種期勉;活在當下感受生命與生活的一切,放下執念與過去的眷戀,為自己找出前行的意義,活出一個具有色彩的明日,年齡增長或人生階段角色轉換的違和感便會不經意的消逝,無須仰賴過去光環而自我肯定。(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