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汪漢澄/虛空之樂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6/16 第594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汪漢澄/虛空之樂
勒虎/路過人間
 
 
 
心情札記
 
汪漢澄/虛空之樂
汪漢澄/聯合報
安東尼奧·德·佩雷達〈紳士之夢〉,聖費爾南多畫家藝術學院館藏。圖片提供/汪漢澄

十七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出現了一種很特別的畫風,叫作「虛空畫派」(Vanitas),很快地傳播到歐洲各地,流行一時。巴洛克時期畫家們的寫實功力精湛,創造了非常多優秀的虛空畫作,流傳至今。這些作品的畫面瑰麗,精緻細膩,而且充滿細節,百看不厭。但虛空畫作的真正精神內涵,並不是為了賞心悅目。

藏幾件掃興的東西

「虛空」(Vanitas)的來源是《聖經·傳道書》中的拉丁語經文「vanitas vanitatum」,翻譯是「虛空之虛空」,近似另一個拉丁文「memento mori」(記住死亡)的意涵。它提醒人們生命短暫無常,終有一死,活了再久,做了再多事都沒啥意義。類似此種虛空概念的哲思,全世界的所有文化中都出現過,但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可以分「雖知虛空,更應積極把握」,「既然虛空,趕緊及時行樂」,「知道虛空,不如隨遇而安」,「明知虛空,何不遁出紅塵」等等,怎麼講都講得通。在當時歐洲基督教的語境,這虛空則是強調肉體毫無意義,靈魂才是目的,別傻傻地追求俗世享樂成就,趁早皈依上主信仰才是正經。

虛空畫作是宗教畫,每幅的用意都很單純:嚇人。為什麼要嚇人?因為人活得太爽就不會希冀死後,而「希冀死後」才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要是世上沒有人痛,止痛藥廠非倒閉不可,所以宗教都必須嚇人,告訴大家人的生活其實很苦,你以為的爽都是假爽,死後一場空,說不定還要付出慘痛代價。虛空畫派到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期方才問世,有它的道理,因為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文明復甦,社會漸趨安定,商業興盛,醫學初現雛形,人們終於開始過上一點好日子,有生活享受可言,對宗教信仰的依賴就沒有那麼大。換在之前的中世紀,人命朝不保夕,活的品質生不如死的也大有人在,哪還需要去嚇?

那麼,虛空畫派用什麼手法來嚇人呢?就是「在堆砌了許多漂亮誘人的物品的畫面裡,藏進幾件掃興的東西」。其中每一件漂亮誘人的物品,都暗喻一種人生之樂,而每一件掃興的東西,都暗喻著死亡。

西班牙的安東尼奧·德·佩雷達(Antonio de Pereda,1611-1678)是巴洛克虛空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這幅〈紳士之夢〉(或〈騎士之夢〉)是他的名作,現存於西班牙馬德里的聖費爾南多畫家藝術學院(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

根據畫的標題,以及他身上的華貴衣著,左邊這位坐在椅上沉睡的紳士,顯然是位貴族。畫面的中央,趁紳士睡著時現身拉布條的這位帶翼天使,是超自然的使者。右方有一張桌子,桌面上散落著許多物品,看似雜亂無章,但每一件東西都意有所指。離紳士較近的桌面,散落著一些錢幣與珠寶飾物,當然代表著財富。其間有一些紙牌畫片,是賭博娛樂所需。一張小小的女士畫像,會不會是他的戀人呢?我們把視線向右移,看到一把手槍,上方與手槍遙遙相對的是一副甲冑,合在一起代表武功。兩本厚厚的書籍,一本閉著一本打開,加上右邊的一隻鵝毛筆,代表著學問。下面的樂譜,還有上方躲在甲冑後的一把提琴,是音樂的修養。右邊角落演劇用的面具,還有一束花卉,是視覺的享受。右上方有王冠、主教僧帽、頭盔,還有旌旗權杖,是世俗的權力榮耀。那個地球儀,意思恐怕是「擁有全世界」。換句話說,這桌上的每一件精美器物,都代表一件我們一生夢寐以求的東西。這位紳士有錢有權,文武雙全,感情生活、藝術修養、聲色娛樂一件不少,是任何人都會羨慕的那種人,超級的人生勝利組。

半專業的解剖學家

接下來就要找找,掃興的東西在哪兒了。最搶眼的,就是居於所有物件中央的兩個骷髏頭,其中一個斜倚在一面鏡子(鏡花水月?)上,映出它的倒影。不消說,骷髏頭代表人人懼怕的死亡。夾在兩個骷髏頭的中間有一根蠟燭,仔細看燭蕊上還冒著殘煙,是支剛熄滅的蠟燭,用中文來理解的話,就是比「風中殘燭」更進一步的「人死燈滅」了。在桌面的最左側,有個金碧輝煌,鐘塔形狀的時鐘,滴答滴答地提醒我們,就在紳士的睡夢當中,生命正一點一滴地逐漸消逝。最重要的一個,則是天使手上的橫幅,那不是要給睡著的紳士看,而是要給我們這些觀畫的人看的。上面的字句是拉丁文「aeterne pungit, cito volat et occidit」,翻譯「恆久刺痛,迅速飛逝並終結」。什麼東西「恆久刺痛,迅速飛逝並終結」呢?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在生命中珍視的一切事物。

用骷髏頭來嚇人「入道」,不是西方基督教的專利。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當中,黃蓉第一次見到道姑孫不二時,「只見她道袍上繪著一個骷髏,心中暗暗稱奇……她不知當年王重陽點化孫不二之時,曾繪了一幅骷髏之圖賜她,意思說人壽短促,倏息而逝,化為骷髏,須當修真而慕大道」。王重陽跟全真七子,史上都實有其人,王重陽畫骷髏圖點化孫不二的事蹟,也有記載。王重陽畫來送給孫不二的骷髏圖,完全就是典型的虛空畫作,比歐洲虛空畫派足足早了五六百年。說起來,道士王重陽才是世上虛空畫派的開山祖師。

王重陽畫的骷髏應該只粗具其形,絕對比不上老外畫的骷髏,因為歐洲的藝術家們在人體解剖上也有很深的造詣,畫家會參加醫學界的解剖學講座,親自觀察屍體,以獲得對人體結構的深刻理解。就拿安東尼奧·德·佩雷達的這幅〈紳士之夢〉來說,兩個頭顱骨一正一反,正好讓我們看清楚頭顱骨的全方位外觀。每個曾經在醫學院解剖課被頭顱骨折磨得七葷八素的醫師都能一眼看出,它們的每一片元件,每一處凹凸,甚至每一個孔洞都跟實物一模一樣,纖毫畢現。這分明是畫家在炫耀,他除了畫技驚人之外,還是個半專業的解剖學家。

這幅〈紳士之夢〉的表達方式開門見山,又是骷髏頭又是拉布條,完全沒有要含蓄的意思。但其實有許多的虛空畫作並不這麼直接,會稍微隱晦一些,跟觀眾打打啞謎。比方把骷髏頭畫得很小或藏在暗處,在不顯眼的地方放個小沙漏,在一大盆新鮮水果當中夾雜一兩個腐壞生蟲的,在一大束鮮花當中放一兩朵凋萎的之類,大大提高了尋找線索與猜謎的樂趣。虛空畫作像個精美的機關盒,充滿視覺享受而又謎題重重,好似畫家跨越了幾百年的時光邀我們鬥智,非常的有趣。有機會在美術館看見別錯過,其樂無窮。

勒虎/路過人間
勒虎/聯合報
如果不是入口處標記了斗大的「MANILA SOUTH CEMETERY」字樣,我幾乎以為眼前林蔭遮天,且沿途錯落著聖像與傘棚的大道,終將通往四時葳蕤的祕密花園深處。

這座占地面積達二十五公頃的「馬尼拉南部公墓」,就位於經貿發達的馬卡蒂商業區,在周邊林立的華廈間兀自靜默著躺平,彷彿昇平歌舞中一段陡然凹陷的低音詠嘆調──從行政歸屬來看,坐擁百年歷史的墓園的確是塊飛地,由隔鄰的聖安禮布基區所轄治;其高聳端方的外牆或許隔開了市井喧譁,卻始終隔不斷死生之間欲理還亂的羈纏。

而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無家可歸的貧民陸陸續續遷進這方墓域。他們多半來自外省,早先離鄉背井,只為前來馬尼拉謀求機會,卻由於擔不起首善之都的花銷,從而因陋就簡地在這孤島般的環境捱延著……詎料當中有些人一待就是數十載,甚至就此生根,繁衍出第二代、第三代人口。

死者與生人並存,經年累月以降,墓園內部逐漸形成地下社群,原本規畫容納五萬餘窆穴的空間,也因著持續提升的喪葬需求,最終成為數十萬人的埋骨之地,以至於到後期,一具具棺槨不得不朝上方交互疊壘:粉橘,湖藍,草綠……五顏六色的水泥長格如同裝置藝術,形成奇異層次,儘管如此侷促,仍不能全然解決壅堵的問題──事實上,當地每座塋穴的使用期僅有五年,倘若家屬未能付款續約,及至期滿,只好委請兼打零工的在地人協力破墳、取出舊骸,好將有限的位置讓渡予新鬼。

我向路口攤商購得一束白花,隨而以悼念者之姿潛入這片神祕之境,並在偌大的園區裡頭漫遊起來。從墓群的分布地點和裝修風格,隱約分辨得出年分質地,我亦能由住戶落腳後布置的樣式,大致推敲其先來後到的軌跡。他們當中有些依循墳塚輪廓添加圍欄,圍欄上復以粗繩串結起男女老少的衣物,這是典型的家族同棲了;有些則隨意將鐵皮和油布圍攏成單間,餓了就在路旁空地生火舉灶,累了就逕以身旁清涼的石槨為床榻。久居本地的孩童時而彼此追嬉,時而在高高低低的方碑圓碣間竄上落下,渾不覺陰陽殊途之可畏;彷彿腳下參差的、磕絆的不過是日常階戺,一級級通往貧富差距遠大過生死的國度。

期間政府當局亦曾多次出手,假公衛與環安之名清除日益滋長的違建戶,可是離而不散的貧民恰如墳頭野草,春風吹又生,歲歲年年總有兜揣著夢想的青年自遠方奔赴,又在蒙受社會重擊後消沉折墮,提前進入了生命的終端──就像那群在墓園出生長大的孩童,每當他們張開雙臂跑跳,奔揚著、叫鬧著,投落在地的身影卻好似一枚枚移動的十字架。

在我看來,比起「長眠」,貧窮線下的處境不啻更令人感受到生命巨大的寂默……然而誰知道呢?或許對他們來說,我的存在也不過是另一個尚未消散的幻象,帶著同情心和自以為田調般的虛無目光,很偶然的,路過了人間。

 
 
 
訊息公告
 
 
 
 
輝達財報解密 天使回歸或魔鬼現形?
輝達日前公布二○二六會計年度第一季(截至二五年四月二七日)財報,營收與獲利雙雙優於市場預期,單季營收達四四一億美元,年增六九%,高於市場平均預期的四三三億美元。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輝達整體財務表現依舊強勁,但由於度過低基期導致營收年增開始逐步放緩,且面臨到中國市場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以至於第一季營收增速為近兩年來最低,而這也體現在毛利率上。

臉書回歸根本 向用戶顯示親朋貼文
艾利森受訪時表示,祖克柏將臉書從一個在宿舍發想的專案,成長為一個價值1.5兆美元的公司並更名為Meta,他希望恢復這個社群網絡的一些最初原理,或者說他所說的「OG臉書」氛圍。周四,Meta僅進行簡單的調整就做到這點。這個特色被稱為「好友標籤」,將取代應用程式內顯示新的好友請求和推薦好友的標籤。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