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大型義診經驗累積,慈濟團隊力求給予柬埔寨鄉間居民安心的醫療感受;但終究不是在醫院,沒有尖端器材輔助,語言隔閡也限制了醫病溝通,柬埔寨志工化作語言與文化的橋梁,近三千七百人次病患的苦痛能被聆聽,醫師得以傾獻專業化解憂愁。
從首都金邊機場前往茶膠省的東北部,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中,沿途可見嘟嘟車、摩托車與日本進口車穿梭,路旁林立著成衣廠、製鞋廠、零食攤車、高腳屋與佛寺。現代與傳統並存,映照出柬埔寨城鄉緊密相融的都市樣貌。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泰格巴縣立轉診醫院(Prey Kabbas Referral Hospital),任務是慈濟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合作的定期大型義診,包括眼科、牙科、外科、內科和中醫五個科別,五月三十日到六月一日共診治了近三千七百人次。
義診首日上午十點開始,我們隨臺灣團隊抵達已是中午十二點;院外滿滿掛號人潮,慈濟志工和當地青年志工忙著協助登記科別,填寫基本資料;年輕志工們的面容青澀,卻嚴肅而認真。
一個月前,新加坡團隊已實地勘查,義診前兩天與柬埔寨志工開始布置場地,等待馬來西亞、菲律賓與臺灣團隊會合。外科及眼科規畫在同一棟建築,以簡單的門窗區隔出手術室;鐘素帕(Chhom Sophea)正接受手術,壯碩的他讓手術檯顯得窄小;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操刀,切除他背部和手臂後側表皮的腫瘤。
之後,我找到等待領藥和衛教的鐘素帕,透過一位現場服務的大學生,將他的高棉語翻譯為英文來進行採訪;他說,這個症狀已經有六年了,只要躺臥壓迫,就會感到不舒服。面對記者,他沒有太大戒心,眼神柔和;在後續採訪中,當地人都給我這種感覺,溫和且坦然分享。
簡守信說明,類似良性腫瘤病例在臺灣,醫師多會建議病人持續追蹤,再決定是否要手術;「不過在柬埔寨,即使判斷這是良性的,但要病人到哪�堳鬮繵l蹤或觀察呢?因此直接切除腫瘤,讓他們安心。」當下移除的不只是腫瘤,也是拔除病人心中那一根讓他們時時憂煩的刺。
眼科醫師分秒必爭
義診第二日,眼科候診區坐滿了人,他們多數在五月三日至四日就接受術前篩檢,病眼上方額頭貼紙標記著患者及手術類型的編號;在臨時診間,十餘人滴藥水散瞳,藥效需至少十五分鐘才會產生。
身著藍襯衫、略帶憂傷眼神的卡英(Kart Eng)阿嬤在人群中尤為突出。透過當地華人林偉大翻譯,我們得知她今年六十九歲,視力模糊已有一段時間,兩個月前右眼視物更出現黑影。
卡英換上手術服、戴上手術帽等候。術前,醫師先為病人局部麻醉,透過手術顯微鏡,以超音波乳化探頭進入眼球內部震碎、吸走造成白內障的混濁水晶體,手術過程依醫師經驗,約十至三十分鐘。
四個手術檯,病人一個接著一個,兩天就完成一百零八人次白內障和翼狀胬肉手術。醫師們期待能精準和安全完成每次手術,確保所登記的病人都能得到治療;對病患來說,這是他們治療眼疾的難得機會。帶領菲律賓眼科團隊的史美勝醫師說,來此都是經驗最豐富的眼科醫師;此行還攜帶快速消毒設備前來,讓一檯檯手術無縫銜接。
手術結束,卡英坐起身,眼神有些迷離,似乎還沒回過神,當她第一眼看到我們便合十表達感謝,這讓主刀醫師特別緊張,嚴肅提醒我們,不要讓患者的手太接近患部,避免引發感染。
術後的病人被請到不遠處的空間稍微休息,領取消炎眼藥水、聆聽術後注意事項。卡英說,她的視力還有些模糊,也有些許刺痛感。
眼科手術對於當地民眾是非常可貴的。單眼白內障手術約兩百到五百美金(新臺幣近六千至一萬五千元),取決於使用的人工水晶體和術式;再加上到金邊的交通費、住院費、藥材費,對於月均收入二百美元的民眾而言是很大的負擔,更何況像是卡英這樣的退休人士。
免費卻有效的診療
毛沙倫(Mao Sareorn)女士今年六十歲,等候看牙科。她牙痛近一年,嚴重影響生活,有時還連帶頭痛到無法工作。她在家織布,兩個月可以完成一捆,所得一百美金(新臺幣約三千元);收入不豐,卻又因病痛影響生計。她並非不想處理牙疾,五年前曾去私人診所拔牙,那次花了十美金(新臺幣近二百九十元);昂貴的費用令她不能輕易選擇自費就醫。據現場的牙醫系學生分享,近年有些私人診所的費用可達二十至五十美金。
拔牙後,毛沙倫咬著棉球止血,到內科區去治療腸胃問題,只能以點頭或搖頭來回答問診;由於沒法採訪,只能祝福她在拔掉蛀牙後痛苦能盡快消失。
完成生平第一次洗牙的雲莎琳(Yin Sarim),大方向我們展示她潔白亮麗的牙齒,接著前往內科報到。她從事織布業,常常一整日坐在織布機器前;這段時間家�婺g濟吃緊,內心焦慮,工作得更勤,或許因此腸胃不適,醫師也提醒她要定時用餐。
這些健康常識簡單又一般,但忙於生計的人們卻無暇兼顧。為她看診的臺北慈濟醫院何景良醫療長表示,有腸胃問題的病人確實占了很大的比例,雖然現場能做的檢查有限,他盡可能從過往臨床經驗加上問診,提供合適的藥物與衛教。
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負責人謝明勳說,即使公立診所對有工作證的民眾提供醫療補助,但僅限於看診費,之後到藥局買藥需要自費,對部分民眾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義診數據背後意義
義診第三日一早,醫療團隊抵達現場時,眼科候診區民眾起身鼓掌,他們的視力改善了!
我們也遇到前來複診的卡英阿嬤,她戴著昨天醫師給她的墨鏡保護眼睛,她說右眼看得比較清楚了,恢復期間沒有太多疼痛,她很開心。年近八十歲的先生也一同前來,準備接受白內障手術;或許妻子術後狀態讓他安心,他沒有特別緊張的感覺。我們為他們在診間外留影,兩人笑得燦爛,畫面充滿著幸福。
外科手術最能提供病人立即回饋,迅速解除短期或長期的不適。內科與中醫則側重診斷與衛教,不僅提供藥物,更強調保健觀念;牙科的拔牙、洗牙與補牙,幫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各科別醫師盡己所能,願能多付出一些,提供多一些幫助。
三天義診,各科百位、千位的統計數字,背後都是病人與醫師的短暫相遇,但在彼此生命中泛起的漣漪卻是長遠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