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柬埔寨大型義診 跨國之愛嘉惠三千人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01 第41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社區守護者
證嚴上人專區 無常人間 有情祝福
慈濟脈動 跨國大型義診 愛不柬單
焦點專欄 機智社團生活
社區守護者
呂祥芳(慈濟月刊副總編輯)
臺灣已進入颱風季節,在首颱生成前,慈濟志工六月參加了新北市防災士培訓成果發表會,一起迎來全市防災士人數正式突破萬人的里程碑。這幾年來,慈濟與政府合作推動防災士培育課程與避難演練,齊心守護社區。從救災到備災、防災,這是慈濟慈善經驗的累積與必然的走向。

慈濟基金會國際長曾慈慧於五月「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年會獲頒「傑出領導力」獎,她表示,慈濟從臺灣出發,走入世界災難現場,以上人教誨的「傾聽、關懷與尊重」陪伴受災者,將佛教人文關懷化為實際行動,這次獲獎是全體慈濟人的榮譽,她只是代表領獎;她也特別提到,慈濟在救災時使用的現值卡,以及平日儲備的環保毛毯等物資,在國際救援平臺上受到肯定。

美國慈濟成立三十六年來,一步一腳印深耕慈善。二○○一年九一一事件,慈濟共發出兩百萬美元救助金,幫助超過三千戶家庭,也是當時唯一直接致贈現金給受難者的慈善組織。二○○五年卡崔娜颶風重創紐奧良,慈濟首度使用可兌領物資的現值卡。因為這些付出,二○○六年透過紅十字會推薦,慈濟正式成為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的會員之一。

成立於一九七○年的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NVOAD),是國家級災難志願組織聯盟,負責協調非營利組織合作。二○一八年年會中,大愛感恩環保毛毯榮獲「年度創新獎」;二○二三年年會,有急難救助組織代表盛讚:「慈濟回收寶特瓶做成的毛毯,手感非常柔軟、結實;失去一切的人拿到這條毛毯,會是一種安慰。」今年年會,各組織展示救助物資,包括淨水設備、急難救助餐車、重建家園工具箱,其中慈濟環保毛毯及福慧隔屏頗受合作夥伴青睞,希望能夠把循環經濟帶入到防災系統中。

本期「慈濟SDGs」系列報導主題,即為「資源再生讓愛循環 地球感謝你」;藉由慈濟研發的塑料回收再製產品,較為人知的像是摺疊可攜式的福慧床、寶特瓶回收再製的環保毛毯,以及包括前兩者在內的床、毯、櫃、椅、桌、蚊帳、隔屏等所謂「賑災七寶」,讓人們了解在氣候變遷、資源匱乏等環境威脅下,可再生、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推動益發迫切,以及這些物品背後最可貴的價值:慈悲、同理與行動。

無常人間 有情祝福
證嚴上人 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黃逸樵
人生是苦,也警惕我們人間無常;放下是很困難的,不過這就是生命的教育;珍惜身邊的因緣,分秒精進付出,相互祝福、相互勉勵好好走在菩薩道上。

人生嘆無常,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這個道理人人清楚,但有一個忘不了的身影――相信不少人都認識昇航,他從青年時代就走入慈濟,帶動慈青,到了成家立業,承擔起慈濟的志業精神,在菲律賓挑大梁,與許多人結了好緣。

菲律賓和臺灣很近,慈濟情也很厚,每次發生災難,風災、火災、震災,救濟總是用很多力也用很多情,很感恩菲律賓慈濟人付出很多;二○○九年凱莎娜風災、二○一三年海燕風災,慈濟啟動以工代賑,在街頭巷尾帶動出幾十萬人恢復家園,很不簡單。那時昇航才三十幾歲,要點工、發工資,他身材瘦瘦的、站得高高的,拿起了麥克風和大家說話,他的形象都在我腦海中。

昇航有家庭的因緣,培養他走入慈濟的道場,還有菲律賓慈濟人的帶動與成就,這一顆種子很鞏固,一生沒有走偏路,為人間付出。只是他有過去的因與緣,還來不及等到了合抱之樹,總是很不捨、很心痛;在我的心目中,他永遠都是年輕人;他很投入、很會帶人,也是年輕人的典範,教我如何放得下他?相信大家都一樣,永遠記得他。

五十一歲的年紀,超過三十年做慈濟,說起來慧命是很長,他的生命足夠價值,他的風範值得我們看齊。他自己開道鋪路,自做自得,心很清淨;他的路,我們不用擔憂,不過這分情,我們就是要為他祝福。

相信昇航他有修,也明白道理,因緣來時就瀟灑過去。他已經解脫了,從衰弱的舊軀體脫殼而出,要讓他了無牽掛,快去了要快回來,做未來的鋪路人,接起我們的菩薩道。在他要去住院前,他坐在會客室那個角落、那個窗戶邊聽我講話,他很輕安;他這輩子把路鋪得很平,他的因緣也很好,我篤定也很有信心,他已經帶著福德回來在與他有緣的慈濟家庭,而且見人就笑,討人喜歡,這個幸福的家庭會好好栽培他。

放下是很困難的,不過這就是修行的道路;我們不要掛礙他,而是知道他給予我們一個生命教育,想到他,就要好好挺起胸來,多一秒鐘的時間,就多一分精進。

他罹患的疾病極罕見,我們的醫療體系很盡心力、不放棄,也向海外找尋有沒有這樣的病例、有沒有治療的藥物,也因此讓醫療人員感覺要再去研究病源,探討可以治療的方法。他這一生現一個病相,提醒醫師、科學家、生理學家提升這一念,幫助更多的病人;如果往這方面來想,他也是功德一樁。

佛陀來人間開啟佛法真諦,最真的法就是無常;人生不論是物質或者是生命,都是隨著因緣生滅。人生是苦,也給予我們警惕,警惕人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千變萬化,也很難求得隨心滿意。任何人都不知道今天事、明天事;今天過去了,已做的事,無論大小動作,因已定,緣已成,就是在累積中而已。過去的已經過去,拉不回也留不住,但我們要啟發智慧。

時間無息無影,飛秒而去,我們要重視生命,把生命用得有價值又夠本。想到昇航,我會感覺到要趕快把握好生命,把握因緣;反觀自己也是自然法則,年紀也大了、體力也沒了,不過只要一口氣在,有辦法出聲說話,就要說一天的好話,盡每秒鐘的氣力來付出。

情難放,但時間總是會過去,會慢慢恢復;在常與無常之間,要看得開、想得透;道理其實很平常,但想不開就會有煩惱。人與人之間,不論什麼時候都要相互祝福,要珍惜身邊的因緣,相互勉勵,好好走在菩薩道上。只要把路鋪對,未來長短都沒有關係;這是生生世世要走的路,分秒之間不要斷了這一個心念,不要有空隙,密密地連結,大願力延續永永遠遠、長長久久。請大家多用心!

跨國大型義診 愛不柬單
撰文•周傳斌 圖片編輯•黃筱哲
(攝影/鍾國義)
一次次大型義診經驗累積,慈濟團隊力求給予柬埔寨鄉間居民安心的醫療感受;但終究不是在醫院,沒有尖端器材輔助,語言隔閡也限制了醫病溝通,柬埔寨志工化作語言與文化的橋梁,近三千七百人次病患的苦痛能被聆聽,醫師得以傾獻專業化解憂愁。

從首都金邊機場前往茶膠省的東北部,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中,沿途可見嘟嘟車、摩托車與日本進口車穿梭,路旁林立著成衣廠、製鞋廠、零食攤車、高腳屋與佛寺。現代與傳統並存,映照出柬埔寨城鄉緊密相融的都市樣貌。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泰格巴縣立轉診醫院(Prey Kabbas Referral Hospital),任務是慈濟與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協會(TYDA)合作的定期大型義診,包括眼科、牙科、外科、內科和中醫五個科別,五月三十日到六月一日共診治了近三千七百人次。

義診首日上午十點開始,我們隨臺灣團隊抵達已是中午十二點;院外滿滿掛號人潮,慈濟志工和當地青年志工忙著協助登記科別,填寫基本資料;年輕志工們的面容青澀,卻嚴肅而認真。

一個月前,新加坡團隊已實地勘查,義診前兩天與柬埔寨志工開始布置場地,等待馬來西亞、菲律賓與臺灣團隊會合。外科及眼科規畫在同一棟建築,以簡單的門窗區隔出手術室;鐘素帕(Chhom Sophea)正接受手術,壯碩的他讓手術檯顯得窄小;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操刀,切除他背部和手臂後側表皮的腫瘤。

之後,我找到等待領藥和衛教的鐘素帕,透過一位現場服務的大學生,將他的高棉語翻譯為英文來進行採訪;他說,這個症狀已經有六年了,只要躺臥壓迫,就會感到不舒服。面對記者,他沒有太大戒心,眼神柔和;在後續採訪中,當地人都給我這種感覺,溫和且坦然分享。

簡守信說明,類似良性腫瘤病例在臺灣,醫師多會建議病人持續追蹤,再決定是否要手術;「不過在柬埔寨,即使判斷這是良性的,但要病人到哪�堳鬮繵l蹤或觀察呢?因此直接切除腫瘤,讓他們安心。」當下移除的不只是腫瘤,也是拔除病人心中那一根讓他們時時憂煩的刺。

眼科醫師分秒必爭

義診第二日,眼科候診區坐滿了人,他們多數在五月三日至四日就接受術前篩檢,病眼上方額頭貼紙標記著患者及手術類型的編號;在臨時診間,十餘人滴藥水散瞳,藥效需至少十五分鐘才會產生。

身著藍襯衫、略帶憂傷眼神的卡英(Kart Eng)阿嬤在人群中尤為突出。透過當地華人林偉大翻譯,我們得知她今年六十九歲,視力模糊已有一段時間,兩個月前右眼視物更出現黑影。

卡英換上手術服、戴上手術帽等候。術前,醫師先為病人局部麻醉,透過手術顯微鏡,以超音波乳化探頭進入眼球內部震碎、吸走造成白內障的混濁水晶體,手術過程依醫師經驗,約十至三十分鐘。

四個手術檯,病人一個接著一個,兩天就完成一百零八人次白內障和翼狀胬肉手術。醫師們期待能精準和安全完成每次手術,確保所登記的病人都能得到治療;對病患來說,這是他們治療眼疾的難得機會。帶領菲律賓眼科團隊的史美勝醫師說,來此都是經驗最豐富的眼科醫師;此行還攜帶快速消毒設備前來,讓一檯檯手術無縫銜接。

手術結束,卡英坐起身,眼神有些迷離,似乎還沒回過神,當她第一眼看到我們便合十表達感謝,這讓主刀醫師特別緊張,嚴肅提醒我們,不要讓患者的手太接近患部,避免引發感染。

術後的病人被請到不遠處的空間稍微休息,領取消炎眼藥水、聆聽術後注意事項。卡英說,她的視力還有些模糊,也有些許刺痛感。

眼科手術對於當地民眾是非常可貴的。單眼白內障手術約兩百到五百美金(新臺幣近六千至一萬五千元),取決於使用的人工水晶體和術式;再加上到金邊的交通費、住院費、藥材費,對於月均收入二百美元的民眾而言是很大的負擔,更何況像是卡英這樣的退休人士。

免費卻有效的診療

毛沙倫(Mao Sareorn)女士今年六十歲,等候看牙科。她牙痛近一年,嚴重影響生活,有時還連帶頭痛到無法工作。她在家織布,兩個月可以完成一捆,所得一百美金(新臺幣約三千元);收入不豐,卻又因病痛影響生計。她並非不想處理牙疾,五年前曾去私人診所拔牙,那次花了十美金(新臺幣近二百九十元);昂貴的費用令她不能輕易選擇自費就醫。據現場的牙醫系學生分享,近年有些私人診所的費用可達二十至五十美金。

拔牙後,毛沙倫咬著棉球止血,到內科區去治療腸胃問題,只能以點頭或搖頭來回答問診;由於沒法採訪,只能祝福她在拔掉蛀牙後痛苦能盡快消失。

完成生平第一次洗牙的雲莎琳(Yin Sarim),大方向我們展示她潔白亮麗的牙齒,接著前往內科報到。她從事織布業,常常一整日坐在織布機器前;這段時間家�婺g濟吃緊,內心焦慮,工作得更勤,或許因此腸胃不適,醫師也提醒她要定時用餐。

這些健康常識簡單又一般,但忙於生計的人們卻無暇兼顧。為她看診的臺北慈濟醫院何景良醫療長表示,有腸胃問題的病人確實占了很大的比例,雖然現場能做的檢查有限,他盡可能從過往臨床經驗加上問診,提供合適的藥物與衛教。

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負責人謝明勳說,即使公立診所對有工作證的民眾提供醫療補助,但僅限於看診費,之後到藥局買藥需要自費,對部分民眾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

義診數據背後意義

義診第三日一早,醫療團隊抵達現場時,眼科候診區民眾起身鼓掌,他們的視力改善了!

我們也遇到前來複診的卡英阿嬤,她戴著昨天醫師給她的墨鏡保護眼睛,她說右眼看得比較清楚了,恢復期間沒有太多疼痛,她很開心。年近八十歲的先生也一同前來,準備接受白內障手術;或許妻子術後狀態讓他安心,他沒有特別緊張的感覺。我們為他們在診間外留影,兩人笑得燦爛,畫面充滿著幸福。

外科手術最能提供病人立即回饋,迅速解除短期或長期的不適。內科與中醫則側重診斷與衛教,不僅提供藥物,更強調保健觀念;牙科的拔牙、洗牙與補牙,幫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各科別醫師盡己所能,願能多付出一些,提供多一些幫助。

三天義診,各科百位、千位的統計數字,背後都是病人與醫師的短暫相遇,但在彼此生命中泛起的漣漪卻是長遠的。

機智社團生活
撰文•李秋月 插畫•鍾庭嘉
問:升上中學一定要參加學校社團,是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還是考量未來發展,我該如何選擇?

答:阿凱(化名)高中時喜歡上街舞,每週花四個晚上跟著網路影片學習舞蹈基本動作,不久就在學校熱舞社發光發熱,並且當上社長。

阿凱的父母擔心課業受到影響,極力反對阿凱繼續跳舞;阿凱於是將每次考試成績單拿給父母看,讓他們安心與同意。阿凱現在已是大學生,每週仍撥半天時間回母校教學弟學妹跳舞,並帶著他們到處參加比賽。

阿凱當年以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並能發揮出特色。但是每位高中生都能像阿凱這麼幸運嗎?

教育部鼓勵中學成立社團的用意,在於幫助中學生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技能與培養正當的興趣,奠定踏入社會的基礎。所以,社團活動是中學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覺得這階段的學習以個人興趣為主,重點在於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

社團是社會小縮影

美國作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依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

我國中時參加童軍社,在社團中學會了快速搭帳棚、用柴火煮飯而不焦的方法,還有如何搭配食材讓它變得令人垂涎欲滴,帶著全小隊獲得各項競賽前三名……因為參加童軍社,我變得喜愛烹飪,學會在團體中與人相處,更培養出領導能力,沒想到社團能讓我學習這麼多。

有的中學有慈愛社社團,社員透過服務的行動,不只關心自己的事務,也懂得關懷社會。

社會學家涂爾幹說:「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社會化。」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安排社團活動、培養對社會的基本認識,是很重要的一環。現在小家庭生養子女較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長久下來多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談如何關懷他人。以我個人執教經驗,各校若能設立慈愛社,學子們會從中學到關照別人的需求,以及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志趣相同的好夥伴

當學生能做自己喜愛的事時,必能使他擁有健康愉悅的心靈。

學術性社團能深入地探討某一學科或是能力,習得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增廣見聞,更能夠增進主動思考的研究精神。

運動性社團可以使學生有強健的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音樂性社團陶冶學生的性情,紓解課業壓力;才藝性社團培養學科之外的興趣,更可以得到可貴的經驗。

記得以前參加吉他社,手�堜窱萓N他自彈自唱,悲傷強說愁,就唱〈秋蟬〉;木棉花燦爛掛滿枝頭時,就唱〈木棉道〉。這把吉他陪我走過艱澀的高中生涯,讓我身心快樂地上大學。如今不再彈吉他,但迷人動聽的民歌,仍是我抒懷胸臆的最愛。

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社團,容易和團員有共同的話題,培養出團隊合作和信任感,也為人生畫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更好的自己。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704期

AI判讀,救回心肌梗塞的他!醫學中心AI前線應用一次看
一早8點多,52歲的小林在家中運動,突然頭暈目眩、胸部撕裂痛。救護人員將他抬上救護車,立刻施作心電圖,10秒後,AI判讀系統發出警示,螢幕跳出一行讓救護員繃緊神經的紅字──「STEMI」。這五個字母,對應的是致命風險高、被稱作急重症頭號殺手的「急性心肌梗塞」。在這場與死神的賽跑中,小林得以驚險回魂,是因為他坐上的救護車,配有中醫大附醫「智救心」AI輔助診斷系統。

文憑不出色 怎麼反敗為勝?
在大學生、碩士生滿街跑的年代,文憑不夠漂亮的人,求職若想脫穎而出,就得訴求個人特質與未來潛力。等到正式工作後,再用優異的工作表現,徹底擺脫學歷包袱,在新回合的人生比賽中反敗為勝。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