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竭「淨」所能為生命解渴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0/04 第40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水是大生命
證嚴上人專區 家家都有好典範
慈濟脈動 竭淨所能為生命解渴
焦點專欄 父親走失記
水是大生命
在臺灣生活,人們早習慣旋開水龍頭後,潔淨的水「理所當然」會「自來」,加上臺灣水費相對便宜,一個十元銅板就可以買到一度水,即體積一千公升、重量一噸的自來水;如此親民的平均單價,讓人使用起來「無感」。

殊不知,全球有二十二億人口無法取得衛生飲用水,其中以非洲國家最為嚴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二四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中即提出警告,水資源匱乏的嚴峻情勢使區域衝突加劇,若想要維持長久和平,各國就必須強化合作,以避免爭奪資源擴大紛爭。

證嚴上人長年叮嚀大家惜水如金,因為「水是大生命」,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隨著氣候異常威脅與旱澇天災頻繁,慈濟國際賑災時,也常隨著當地水資源短缺問題來思維因應之道。

本期「慈濟與SDGs系列報導」,我們將焦點集中在SDG6「潔淨水與衛生」目標,撰述葉子豪分析慈濟在人道救援工作中,應對水資源議題的做法與成效,並從中看到慈濟對於「二○三○年前,實現所有人均能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且可負擔的飲用水」、「二○三○年前,讓每個人都享有合適且平等的衛生設備」等相關SDG6細項目標的努力。

我們也感恩大愛電視資深製作人許斐莉從辛巴威帶回最新報導,從中進一步了解,婦孺們每天耗費時間步行取水,取水過程中還可能面臨各種危險。

同樣由大愛新聞記者帶回的慈濟好故事,還有多明尼加援建學校的動人成果,以及菲律賓近三十年來為貧病者義診的悲心與毅力。這些第一手的見聞,在流逝的時光中留住了美善史實。

這期月刊也特別報導慈濟基金會社工的故事。一般人對社工領域專業並不熟悉,然而他們在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近一甲子的軌跡中,不可或缺。如今每月例行關懷的臺灣弱勢家庭至少兩萬多戶,每一戶的開案與否、補助模式,都經由長年深耕社區的訪視志工與專業社工討論評估、達成共識。

撰述周傳斌歷時數月向多位慈濟社工了解他們的工作情形,並專訪資深志工來側寫社工身影和互動經驗,得到的結論即是「無論是志業或是職業,我覺得更多是那一分我們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心」,而這也是助人者的初心。

家家都有好典範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黃逸樵
佛陀在《法華經》說,傳法要傳到第五十人,

我很期待是五十代,代代相傳;

把我們做過的事情分享給人人聽,

菩薩邀約著菩薩,知福還要造福,

讓家家祥和有福,家家都有好典範。

感恩、尊重、愛,大家都做到了。聽著大家的分享,很飽滿、很扎實,師父很感動,很想說感恩;每當我感恩大家,大家後面也接著一句感恩師父,其實是大家付出無所求。彼此感恩的心,多麼美啊!

雲嘉南地區很純樸,每次去大林、去斗南,一群群來分享的菩薩都很草根,就像毫芒中的大樹,一棵棵大樹保護大地,真的很感動。也看到很多資深的老菩薩,從過去就跟著師父一路走過來,護持著師父,到現在依舊精進,還有中年的慈誠、委員,也懂得尊重老人。人心能夠合,心合在一起,就是合菩薩心。

人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心、同願、同行,就是同修;不只是夫妻才是同修,當然夫妻的關係,先生出來做慈濟,太太不只沒反對還很護持,先生也牽著她的手來做慈濟,牽手行菩薩道,成雙成對,同心修行,就會感到這是一個很有福、很祥和的家庭,也是對孩子的典範教育。常說家和萬事興,家和、心和。

這個時代,年輕人往外打拚事業或出國深造,士農工商,青壯年有各自要做的事情,在鄉下的長輩,也年年老了,晚輩離鄉背井,他們孤孤單單;如果有菩薩網、菩薩群,就能夠就近關心和陪伴,尤其是我們有環保站,可以把他們帶出來做環保,帶進來慈濟大家庭。

「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慈濟做環保,不只是護持大愛臺弘法利生,也是為人間做好事,就像海水從點滴來,人人的愛心匯入功德海,可以幫助更多人。

很期待大家把握時間,把我們做過的事情分享給人人聽;過去誰接引我們做慈濟?全都是菩薩邀約著菩薩進來。佛陀在《法華經》說,傳法要傳到第五十人,我很期待是五十代,代代相傳,讓資深的人愈來愈多,讓家家都有好典範,不只兒孫滿堂,而且充滿了愛。

家庭平安,子孫有成就,當然是福,但這是過去累積來的,因為有造福,才能夠得福;現在一樣要繼續,把握因緣,還要惜緣,每次有慈濟人回來,我都會交代:「記得喔,回去要替師父向資深菩薩問好,要感恩他們過去的付出。」有因緣,我們就要請老菩薩出門,牽著他的手,來聽大家分享,這也是保護記憶、保護腦力。

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自我盤點,到底這輩子來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扮演得很成功,自己滿意,人人稱讚,還能享受家庭的幸福,我們要很感恩。我自我盤點,也會對自己說:「幸好,幸好我那時候的一念間要做慈濟,幸好我有走這條路。」如今慈濟人遍布國際間,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有慈濟慈善關懷;我們的緣結很廣、結很深,所以說走入慈濟真的很有福,廣結福緣;更要把握今生此世,把握還能說、還能走,去行菩薩道。

聽大家分享輔具回收、辦讀書會,都讓人很感動,是惜福與修慧;也不只是讀書和送輔具,而是要走入人群。「學」與「覺」這兩個字很類似,「學」與「覺」中間有一條路,就是菩薩道,不斷學習,身體力行,知道這一條路怎麼走。菩薩道的盡頭就是覺悟,人人本具佛性,如果沒有行菩薩道,看不見人生的苦相,也沒有感覺到自己的有福,就見不到真道。這條路是對的,我們就趕快精進,相互勉勵、相互見證。

這次大家回來,也認識很多人,別人的精進,我們見賢思齊,對自己說「我還要追他」,這樣就能夠進步。也請大家有時間常常回來,最重要的是聞法不要斷,聽你們的分享,我就見證你們真的有在聽師父的話。師父說的話,你們盡量重複用,好話多分享,就是度眾的方向。感恩雲嘉南地區,為你們祝福!

竭淨所能為生命解渴
撰文•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攝影/Hlengisile Jiyane)
「請問哪�埵雀慾藶驉H」「往那邊走就看到了。」

走進車站、運動場館、商場、醫院等公共場所,免費提供乾淨飲水的設施,已經和洗手間一樣,成為現代建築的基本配備。只要帶上水瓶,幾乎可以走到哪�堻雰鴙��堙C

在進步富裕的國家,民眾不必顧慮有沒有水喝,而是問「喝什麼?」但同一個地球上,仍有數以億計的人,連一杯乾淨衛生的水都喝不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二○二三年發布永續發展目標現況,全球有二十二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水資源緊缺也愈加嚴重,聯合國發出警訊,指出世界上有一半人口,每年都要經歷至少一個月的嚴重缺水狀態。

辛巴威鑿千井助百萬人

位於非洲東南部的辛巴威,因乾旱進入緊急狀態。在大太陽下,首都哈拉雷鄰近的當部莎娃(Domboshava)地區,水井旁排隊取水的人如長龍,背著孩子的母親或者小朋友們,提著沉重的水桶徒步回家,只有少數人擁有腳踏車可以載水。

看起來辛苦,卻比以前好太多了。過去要行走十多公里路取水,有了這口井,只要走上兩、三公里即可。

長住辛巴威近三十年的朱金財不捨地說,在沒有水井或是水井損壞的地方,人們往往要到河邊或荒郊野外的水窪取水,「在非常偏遠、非常不乾淨的低窪地尋找水源,很多不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

潛伏在河�堛瘋s魚,半路遇到的非洲野狗、野水牛,或是隱身草叢的毒蛇,都是致命危險。冒險取回的水質也很不安全,因為露天水源地與野生動物共用,混濁的水�堿あ亄V雜排泄物,但缺水的人們別無選擇;因為水源匱乏加上供水系統失能,腹瀉、霍亂疫情頻頻發生。

「所以我常跟本土志工說,我們雖然做的是修井的工作,其實是在搶救生命。如果沒有做,很多生命就會因為不可預知的細菌感染往生了。」朱金財說起二○○八年時,自己親眼所見的病例:一位病人確診霍亂,從病發送醫到宣告不治,只有七小時!

二○○八年,辛巴威有七萬九千多人感染霍亂,高達三千七百多人死亡。十五年過後,霍亂疫情於二○二三年十月捲土重來;但這時朱金財已經有了與死神搶命的籌碼,他從二○一三年起就成立專業的水井團隊,能夠開鑿深井,引出乾淨的地下水給民眾飲用;因此當霍亂疫情復燃後,就有五位省長向他求助。

「辛巴威沒有工業污染,所以地下水基本上都是很乾淨的。」朱金財說明,打一口新井或修復舊井,必須事先確定選址處的地下有含水層、土地為公有地且距離聚落不能太遠,如此方能確保居民能很方便地取得乾淨水。

「以前我們只有一個水井團隊,但是去年霍亂疫情爆發後增加到五個,今年到八月底,我們就修復了一千零八十口井,累積總數則有二千零三十口。以前鑿一口井要十九個小時,現在大概五小時就可完成。」

由於慈濟團隊打的井夠深,比起容易混入地表污染物的淺井水或水坑水更純淨安全,而且水量也更穩定,每當一口井打通或修復,鄰近居民就歡聲雷動!

儘管打了深井後,水的供應遠比過去充裕,居民們用水仍然相當節儉,若以一家五口估計,一戶人家每天大約需要五到七桶,每人每天僅用不到二十公升水,而且這些水不只給人用。

「他們洗滌鍋碗的污水就給雞或牲畜喝。我每次看到這些雞,牠們在等這最後一道的水,那種飢渴的樣子,讓我很震撼。」

在辛巴威,修井如同救命,以一口井可供一千人到五千人的效能換算,朱金財率領團隊新鑿及修復的兩千多口水井,至少嘉惠兩百萬人以上。

聯合國SDG6「潔淨水與衛生」的首要細項目標,即是「於二○三○年前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獲得乾淨、安全且負擔得起的飲水」。長年來,國際間人道援助組織在取水、淨水、節水、護水等與水有關的環節下足功夫;慈濟也在洪澇、乾旱衝擊的非洲進行多項援助計畫,二○二四年八月下旬,更在莫三比克首次啟用「慢濾池」,讓淨水行動更上一層樓。

淨水工藝落腳莫三比克

「啦啦啦啦……」莫三比克索法拉省庫拉大愛村,居民用彈舌音歡呼,接著排隊裝取池�娷o出的淨水;遠從臺灣而來的關懷團隊,代表啟用這座生命之池。

慈濟於伊代風災後援建庫拉大愛村,去年起分批移交入住,並在今年建造一座慢濾池提供住戶飲水。主責工程師謝曜聯說明,大愛村沒有市電供應,依賴太陽能抽水馬達抽井水到水塔儲存,並且供應給慢濾池,轉為淨水。由於太陽一下山,馬達就停擺,沒有辦法全天運作保持足夠水深,如果把池水用乾了,就得花費一個月時間重新養護才能恢復淨水功能,因此要教導居民有節制地取水。

慢濾不是新科技,早在十九世紀就在英國投入應用了。不同於現代自來水加氯消毒作法,慢濾池利用「生物相剋」的自然機制,消除水中有害人體的病源。

台灣自來水公司與慈濟簽訂合作協定,提供技術、指導建造,台水公司水質處長陳文祥說明,慢濾池過濾層由砂、卵石、磚塊層層堆疊而成,注水後需要「養」一段時間,等到最上層的濾砂長出微生物群及藻類,形成「生物膜」後就能消除病菌、吸附雜質。

「這個生態系統就像非洲雨林,致病的細菌如霍亂弧菌,進去這個不屬於它的地方就變成食物。」陳文祥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比喻,如此「一物剋一物」,慢濾池無須加氯消毒,也不必使用需更換濾心的濾材,大大降低了對機電設備、技術人力的依賴。只要有砂有石有磚塊,加上會蓋房子的工人,就能建蓋。原水過濾後其大腸桿菌群數值從七千多降到不及二十,已很接近我國飲用水標準低於六的要求,淨水除菌效能良好,有效降低了霍亂對居民的威脅。

其實慈濟在淨水設備研發上用了不少高科技,例如使用「超過濾薄膜」過濾有害細菌,加裝RO逆滲透濾材淡化海水成為飲用水。但這些設備仰賴精密資材、技術人力,未必適合開發中國家地區長期使用。相對的,慢濾池就好用多了,它可就地取材而且人人都能保養維護。「只要適時刮、補濾砂及維護就可以了。」台水陳文祥處長補充道。

慢濾池技術將逐步運用在莫三比克、辛巴威,以及尼泊爾和印度。莫三比克已建成第一座,正在籌畫後續,辛巴威慈濟人也已向政府提出申請,希望盡早獲准興建。

「重量級」的雨水回收

乾旱地帶苦旱乾渴,然而若遭遇風災、洪患,黃濁汪洋中同樣無安全飲水。在菲律賓海燕風災、寮國水壩潰堤造成洪患時,慈濟志工賑災也帶來淨水設備、儲水設備。只要多造一公升淨水,就能多一分度過難關的希望。

相對來說,臺灣自來水高度普及,民眾多無缺水憂慮;然而因地形、豐枯水期明顯等因素,年降雨量僅能留住約百分之十八,二○二一年百年大旱讓人記憶猶新。如何將節水作為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並帶動企業組織、社會大眾一起響應更為重要。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顧問林敏朝回憶,慈濟建築設置雨水回收及節水設施的緣起。「那一天花蓮下大雨,我們在花蓮慈濟醫院的會議室開會,會議結束後就有師兄說,花蓮一天的雨量,比甘肅旱區一整年還多。上人就慈示,雨水是天然資源,我們應該要珍惜。」

一九九○年代後期,雨水回收、節水、綠建築等觀念在臺灣還處於起步階段,業界幾無前例可循,慈濟營建團隊於是從花蓮慈濟醫院開始試作。

「馬桶沖一次耗水十二公升,我們改用節水馬桶,沖一次九公升,節省三公升用水。」林敏朝接著提到雨水回收,一般作法是把建築物上的雨水,引到筏式地基�堛瑰x水槽,再用馬達打到高樓層的水塔,但慈濟團隊把儲水設施分散設在高樓層,「好比從五樓流到三樓,就不必用馬達再抽起來用。」

提升各個產業的用水效率,確保永續的淡水供應與回收,以解決水資源短缺,也是SDG6潔淨水與衛生的細項目標之一。而早在二○○○年,花蓮慈院雨水回收系統已完工啟用,有效節省自來水與電力的耗用。創新而實用的節水設計,可謂開風氣之先。

二○○○年後建成、較有規模的慈濟學校及慈濟醫院等建築,均內建節水及雨水回收設施。其中臺中慈濟醫院在節水節能方面成效優良,於二○一五年獲得「綠建築銀級標章」的肯定。

「以前雨水回收都是純粹澆灌用,現在是澆灌用加空調用。」臺中慈濟醫院工務室高級專員余許富,壓低身體穿過頂樓屋簷下的低矮空間,進入院區左側大樓的頂樓,從建築外觀只看得到慈濟特有的「人」字屋頂,很少人察覺得到�媕Y別有巧思。

「這邊有二十六顆三噸水塔,左右兩邊加起來就有五十二顆,儲水量達一百五十六噸。」余許富指著黑色塑膠水塔解說道,並表示以前雨水回收都是存滿為止,但現在調撥一些去支援空調用水之後,就不曾裝滿過。「因為空調每天都在用,夏天更高,每天就要五、六百噸。」

相較於大型公共建築精心設計的「隱藏版」,慈濟環保站的雨水回收設施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大的「肚量」。

南投縣草屯鎮南埔環保站負責人林金國,語帶自豪地介紹站內的儲水設施,計有九個大小水塔,外加容量六噸的地下水窖,儲滿時就算不下雨也可以撐上半年。「七月底我們的儲水量剩下四、五十噸,凱米颱風過境時就滿了還溢出來;但沒辦法,我們的最大容量就是九十六噸。」

正因為善用回收雨水,有效節約自來水,水費降到一期僅兩百多元,林金國先是被自來水公司「查水表」,接著榮獲經濟部水利署頒發「節水公益獎」,成為政府認證的省水達人,吸引許多政府單位、慈濟法親來觀摩;他也貢獻經驗,協助靜思精舍及其他環保站設立雨水回收設施。

林金國說:「當初設環保站,我們就有這個想法,要做教育,讓代代子孫知道,天公賜的雨水要珍惜,裝得愈多愈好。」

地球水源沒有想像得多

由於自來水普及率高、水費便宜,一般民眾很難意識到,臺灣是世界上排名前二十的缺水國度,而地球上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因為水資源短缺而不得不流離遷徙。為了讓學子和民眾「看見」水資源的稀缺與珍貴,榮獲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的慈濟志工陳哲霖,用一千支寶特瓶造了「水立方」裝置藝術品。

如以一千支寶特瓶,具象代表地球所有的水,其中只有二十五支是淡水,其他均為海水,但那二十五支當中有十七支是南北極的冰山,七支是地底水,人類真正可以取用的地表水,只有「一支」!

「地球水看起來很多,但我們可用的淡水只有千分之一,用一支跟一千支的對比,就知道水資源很少。所以要『惜水如金』。」陳哲霖提醒道。

如同證嚴上人所言:「水是大生命」,任何生物的存續都離不開水。聯合國也強調「水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對於社會經濟發展、能源和糧食生產、健康的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生存本身至關重要。」

對應氣候變遷的影響和日益嚴重的水危機,需要人類改變用水習慣。永續水資源,就從珍惜使用、節約每一滴水開始!

(部分資料提供/古繼紅)

父親走失記
撰文•懿旖(慈濟志工)
攝影/黃筱哲
從父親出門到返家的三十二個小時,

失智症家屬焦急和崩潰的心情,我們全經歷了!

輕度失智者仍有行動及語言能力,也覺得自己沒有問題,

當在路上迷航,外人很難發現他們需要幫忙……

大愛劇場《你好,我是誰》第二季八月播出,收視率節節高升,足見觀眾對失智症議題的重視。根據衛福部推估,六十五歲以上的失智症人口,今年約有三十五萬人;而我的父親,是這三十五萬人之一。

父親有輕微的記憶力衰退,除了比較容易忘記事情,一直以來都能維持正常生活。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和朋友去唱卡拉OK,只要聊到唱歌,他的眼睛會發亮,很有自信地告訴我們,他會唱好多首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那段時間,人與人之間保持社交距離,卡拉OK店不能去了,父親鎮日待在家�堿搮q視,無形中加速記憶力退化。到了秋天,天氣變化多端,臺北一連下了好多天的雨,對失智長者更是一大考驗。一天下午,父親騎著車出門,竟然迷航,外出好幾個小時都沒有回家。

天黑了,還飄著雨,家人心急如焚。推測父親的手機電力耗盡,所以定位消失;除了去派出所報案、請求失智症協會上傳尋人圖卡,也開車沿路尋找;直到深夜,仍不見人影。

失智症家屬焦急的心情,我們全經歷了!尋找及等待的時間好煎熬、好崩潰,不知道哭了幾公升的眼淚,吃不下也睡不著。

我想起小時候迷路,被一位姊姊撿到,打電話請父親來接我。在那位貴人家等待的期間,徬徨不安、害怕哭泣,直到父親在夕陽中騎腳踏車趕來,我所有的情緒瞬間得到救贖。父親溫暖地安撫我,那畫面回想起來是溫暖的金黃色。此際,我不停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也替父親派一位貴人去救他,讓他平安回家。

直到隔日接近深夜,我們終於接到派出所的好消息:找到父親了!一位路人經過,見父親有異狀,連哄帶騙地把他帶到附近派出所,等待我們帶回。

從父親出門到返家的三十二個小時,我不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身上的錢分文未少,不懂得去超商買吃食飲水,應該是沒吃、沒喝、甚至沒睡。從派出所調閱的監視器畫面,能看到第一天傍晚,父親跟店家問路,應是當時的狀態還能記起來自己正在找路。但第二天晚上接到父親時,他沒有意識自己迷路,也不知道大家心急如焚地在找他,完全喪失求助能力。想來是飽受驚嚇,又在雨中一直騎車,他有些脫水、走路踉蹌。

輕度失智者仍有行動及交談能力,生活也能自理,他們會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問題;所以當他們在路上迷航,一般人很難從外觀判斷他們需要幫忙。

強健心腦,全家一起來

父親歷劫歸來,經過兩天休養,認知漸漸回來,元氣也恢復了不少。全家人都不想再經歷一次惡夢,因此積極做了許多改變,除了設定兩種以上的定位方式,其中一項是調整飲食習慣。

父親喜歡吃麵包,但根據研究資料指出──過度攝取精緻型高碳水化合物,包括麵包、義大利麵等,會影響人體葡萄糖跟胰島素代謝的功能,也會影響大腦血管和β澱粉樣蛋白的作用;而β澱粉樣蛋白斑塊,正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

家人開始幫父親準備各種健腦的原型食物,諸如:堅果、南瓜、番茄、黑巧克力、黑咖啡,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以及補充維他命、薰香精油芳療等。

在疫情緩和後,父親每天早上會出門散步至少一小時;晚上家人陪伴父親參與不同活動──寫書法、做手指運動、對電腦螢幕播放的歌曲高歌,並且稱讚父親做得好棒。

目前政府提供多樣高齡長照資源,我們為父親申請了照服員,在週一到週五的日間會來一至兩小時,陪父親下棋、玩益智遊戲、聊天。多管齊下的改善生活習慣及作息,如今父親不但維持住腦力,認知甚至進步了許多。

高齡社會更需要用綿密的愛織成網,接住需要被幫助的長輩。路上多一點留意,多一點關心,多一個舉動,或許就能救了一家人。慈濟在各地的會所也設立長照據點,提供社區長輩充滿活力的學習園地,讓他們願意走出家門,活化心靈,安享晚年生活。許多長者們透過與人互動、學習新知,原本漸漸退化的記憶及憂鬱的情緒,也獲得緩解。

如何老得有品質、有尊嚴,是這個社會共同的課題。新冠疫情讓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還是愛與關懷。讓溫度為長者的記憶保溫,願每一位失智長者,都能平安地在溫暖有愛的環境�堬蛈恁C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95期

聽到外國人點咖啡時說「No room」,以為是「沒房間」好尷尬
AI and Big Data Maggie出國旅行,在咖啡廳排隊點咖啡。排在他前面的外國人說:"Americano, no room please." Maggie覺得好奇,難道這咖啡廳也提供住房嗎?原來no room/with room,在點咖啡時有另一層意思。

沉浸式體驗救星—多人即時互動技術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使得沉浸式體驗慢慢走入人們的生活中。馬修.史威茲出版的《場景行銷模式》一書中提到:傳統的行銷模式逐一失靈,在這個雜訊鋪天蓋地的時代,廣告、行銷、宣傳失去作用,「消費者渴望的不是內容,而是體驗。」運用「多人即時互動技術」已躍升為多人沉浸式體驗的要角。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