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張延廷/黃埔百年對國軍教育革新的期盼


【名人堂電子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提供你豐富、獨特的名人觀點! 【udn 3C手機資訊報】提供您最新的3C相關新聞及消費情報,讓你輕鬆的掌握第一手的3C快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4/06/16 第29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張延廷/黃埔百年對國軍教育革新的期盼
清季「洋務運動」期間,當局為籌建北洋水師之兵學人才,向德意志帝國價購「鎮遠」、「定遠」等大噸位鐵甲戰艦,同時擇優遴選優秀少年留洋見學,培養爾後自主之軍事專才,期收「師夷長技以制夷」之效,而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生容閎也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此時英國海權勢力如日中天,其名校如劍橋、牛津等亦已名聞遐邇,然何以清廷有識之士在力主仿效「船堅砲利」之觀念後,軍事改革及戰力發揚卻仍非常侷促,此乃軍事教育並未深化及擴大人才培養所致。

歐美文化相近,百餘年來已發展成各種學科以外的「軍事學」,並以獨立之學門將之學術化、專業化,迄今演變成世界各大強權國家的「國家一級學科」。學員除有天賦之餘,還須有過人膽識與獨當一面的領導統御能力,其標準是當今各國軍事學府的共同圭臬;易言之,養成「軍官」即為領導階層的「紳士」之流,觀察廿世紀歐美政壇仍不乏此類人物。

軍事學既然為歐美實證主義之學術,其內容早已不限於戰術與戰略,舉凡戰區部署、裝備研發、人員編制、戰鬥序列、準則條令等都在其範疇之內,以符合「打、裝、編、訓」之研究架構。然現代極權國家,還增加對其權力高層之「意圖」與「能力」的推測和研析,如此方能完善軍事戰略和國家戰略的聯繫,讓領導者能全盤顧及戰略經營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之脈絡。如美國部署在全球各戰區前沿的精密科技感測技術,便可直通指揮層級,目的是增加戰略決策的效率,此為現代軍事學術發展的方向。

歐美國情、文化與我國自然不同,但各國武裝力量的編成,不外乎是為維護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所設,此理中外皆然。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各地淪為外國勢力在華肆虐的淵藪;國父有鑑於此,始擘畫黃埔軍校,期以革命武裝力量掃平叛逆,目的是為完成國家統一的目標,此為黃埔精神的一貫核心宗旨,更是歷年所有黃埔師生銘記在心的教育理念。

美國為鼓勵軍官幹部深造進修,不僅開放全美各大學名額供軍人就讀,甚至和盟國簽署協定,承認軍人修習學分,讓部署在全世界各地的各軍種軍官,都能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藉此發達軍事戰略研究的風潮,為其國際戰略布局培養源源不斷的各類專才,甚至其國防大學與戰爭學院也定期招募外國交換學員,潛移默化盟友的精神認同,其政治及軍事目的不難想見。

筆者曾為國軍幹部之一員,明瞭當代軍人在駕馭高科技武器裝備時的專業知識,必須建立在紮實之學術基礎上,並於服役期間不斷充實;也多方鼓勵部屬袍澤努力進修,才能迎頭趕上時代的脈動與科技發展。近年之軍購項目多以新款裝備為主軸,惜主事者忘卻及時把握軍事人員出國深造的諸多良機。欣逢黃埔百年,期盼三軍年輕後進能秉持科技強軍、科教興國的真理,將軍事學術發揚光大,重振中華民國國軍之於全國人民智、信、仁、勇、嚴的標竿。

台灣現在軍事教育的重點,並不在於內容上加強某些學科,而是年輕人缺乏從軍報國的強烈動機。若只為了生計才當兵,那麼國家真正的軍事力量是值得憂慮的,甚至「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問題亦無法有效解決。

(作者為空軍前中將副司令、清大榮譽講座教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