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追上物價 實質薪資3年來首轉正成長


讓我們跟著【高雄畫刊】一起閱讀高雄、遊賞風光、聆聽達人說故事,探尋這城市更多的美好!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6/13 第586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追上物價 實質薪資3年來首轉正成長
記者陳素玲、葉卉軒/台北報導聯合報

主計總處昨天發布受僱員工薪資及人數,累計今年前四月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平均每人經常性薪資四萬六一○五元、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三九;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為六萬七八五六元、年增百分之三點六二,增幅六年來最高。

扣除物價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終於轉正,一至四月平均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四萬三一三三元、年增百分之○點一四,實質總薪資則為六萬三四八二元、年增百分之一點三五,兩者都是三年來同期首次轉正,意味企業加薪終於追上通膨。

主計總處也整理四月各場所單位平均經常性薪資情況,結果發現受僱員工工作場所所涵蓋員工人數,以平均薪資三萬至未滿四萬元占百分之卅一點四最多,其次是四萬至未滿五萬元占百分之念點五七、六萬至未滿九萬占百分之十六點二五、未滿三萬占百分之十六點二一,也就是有六成八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不到五萬元的職場工作。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名目經常性薪資年增百分之二點三九,為近六年次高;名目總薪資年增百分之三點六二更是近六年最大增幅,由於兩者成長幅度頗高,且內外需企業名目薪資皆有不錯成長,加上四月通膨率緩和,是此次薪資調查翻紅的主因。

不過,由於五月通膨率再度升溫,飆至百分之二點二四,實質薪資成長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陳惠欣表示,實質薪資表現不只與物價相關,也會受到廠商獲利、獎金發放及工作天數影響,主計總處無法預測,但會持續關注。

主計總處表示,一至四月經常性薪資平均每人四萬六一○五元、年增率百分之二點三九非常不錯,但各行業有別,其中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業因部分廠商營運狀況較佳,按月業績獎金發放增加,年增率百分之六點四六、百分之三點五四較高。

總薪資部分,不動產業、金融及保險業一樣因部分廠商發放員工酬勞及績效獎金,年增率百分之四點一一、百分之九點六。

旅行相關服務業總薪資年增率更達百分之九點八;製造業則年增百分之二點八六,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增加百分之四點一九。

主計總處強調,因個別受僱員工從事行業及個人條件與資歷(如教育程度、職業、工作年資等)不同,薪資與整體受僱員工平均薪資有所差異,例如經常性薪資低於整體平均者包括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如美容美髮按摩等)、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至於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則是高於整體平均的行業。

主計總處調查,四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四萬六三二一元,較上月增加百分之○點五四,年增百分之二點七七;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七五五○元,合計後總薪資平均為五萬三八七一元,較上月增加百分之○點七四,較去年同月也增加百分之三點六七。

 
財經專題
2024年台灣半導體年產值 將逾5兆元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經濟日報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昨(12)日發表半導體產業最新觀察指出,受惠AI議題帶動相關供應鏈需求強勁,全年發展樂觀看待,預估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將首度突破5兆元大關、達5兆1,134億元,年成長17.7%。

工研院昨天舉辦「2024年台灣製造業暨半導體產業景氣展望記者會」,樂觀看待今年半導體產業景氣,主要因為通膨降溫,整體就業市場趨於穩定,消費力回升,以及產業面庫存調整大致完成,加上AI帶動對半導體需求增加。另外,2024年台灣IC設計業因為通膨趨緩加上AI手機、AI PC需求推升,估計產值年成長15.1%。台灣IC製造業受惠先進製程產出持續提升,DRAM價格回升,2024年預計成長20.2%。台灣IC封測業則因換機與高階封測需求,2024年產值估成長11.4%。

 
國際財經要聞
聯準會利率連七凍 估今年僅降息一次
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於美東時間12日下午2點(台北時間13日凌晨2時)公布利率決策,連續第七次維持利率在5.25%~5.50%不變,而根據決策官員利率預測落點的「點狀圖」,官員預期今年僅會降息一次,比3月點狀圖顯示的三次還少,預測今年底利率為5.1%,高於先前預測的4.6%,但明年降息次數從上次預測的三次增至四次。

聯準會(Fed)6月政策會議要點

●連續第七次維持利率不變,所有與會官員一致贊成此決議

●點狀圖顯示,2024年僅降息1碼,到今年底利率估5.1%(預測中值,以下皆同),高於3月預測的4.6%;2025年則會降4碼,到明年底利率會降到4.1%,上次預測為3.9%;2026年底利率估3.1%,與上次預估一致

●19名官員中,4人認為今年不應降息,7人認為應降一次,其餘8人認為將降兩次

●預測今年底時PCE物價指數上升2.6%,高於3月預測的2.4%;核心PCE上升2.8%,也高於3月預測的2.6%。到2025年底時,PCE與核心PCE物價指數上升2.3%,升幅高於3月預測2.2%

●會後聲明表示「經濟活動繼續穩步擴張」,「就業增長依然強勁」,近幾個月2%的通膨目標也「略有進展」

 
歐盟對陸電動車加稅 最高38.1%
編譯劉忠勇、國際中心、記者陳湘瑾聯合報

負責監督歐盟貿易政策的歐盟執委會十二日宣布,擬自七月四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路透報導,比亞迪將被加徵百分之十七點四的關稅,吉利加徵百分之廿,上汽加徵百分之卅八點一。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將加徵百分之廿一的關稅,不配合的公司將被加徵百分之卅八點一。

這起事件恐導致中歐經貿關係緊張。在前述消息傳出後,大陸商務部隨即表達高度關切及強烈不滿,強調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指出,中國大陸去年對歐盟外銷價值一百億歐元的電動車,市場占有率增加一倍至百分之八。

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德國政府強烈遊說「並未奏效」,歐盟執委會將把關稅提高到約百分之卅五,但仍遠低於美國對陸電動車徵收的百分之一百關稅。

金融時報報導,歐洲額外加徵關稅,將影響比亞迪和上汽在內的大陸製造商,以及在大陸設廠的特斯拉。關稅可能會因製造商而異,取決於歐盟認定該製造商獲補貼的水準。

智庫基爾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估計,若對大陸電動車額外加徵百分之廿的關稅,進口量將減少四分之一。以二○二三年進口的五十萬輛車,相當於約十二點五萬輛,價值近四十億美元。

歐盟執委會預測大陸電動車明年在歐盟的市占率為百分之十五,一般價格較歐盟境內生產的電動車便宜百分之廿。

這項關稅案由法國和西班牙主導,德國、瑞典和匈牙利則表態反對,擔心會引來大陸報復。北京目前已對歐洲電動車徵收百分之十五的關稅。

德國、瑞典和匈牙利三國須爭取到其他至少十一國,才能推翻歐盟執委會決定。捷克和斯洛伐克在內的中歐國家也可能加入反對之列。

在傳出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課徵臨時反補貼稅後,大陸商務部隨即發新聞稿,批評歐盟執委會裁決披露中的認定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是製造並升級貿易摩擦。

大陸商務部稱,歐方此舉不僅損害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合法權益,也將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敦促歐盟立即糾正錯誤做法,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

大陸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林劍在昨日例行記者會上也強調,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世銀上修今年經濟成長至2.6% 美景氣強勁是主因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世界銀行上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主要受美國經濟成長強勁帶動,不過世銀也警告,氣候變遷、戰爭和高債務的問題,將危害占世界多數人口的貧窮國家。

世銀11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全球成長預測從1月的2.4%調高為2.6%,對2025年的預測則維持在2.7%不變。世銀預測,2025和202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均為2.7%,遠低於新冠疫情之前十年3.1%的平均水準。

世銀並預測,今年全球通膨率將降至3.5%,2025年降至2.9%,但下降速度比1月預計的要慢,代表許多央行可能會對降息保持謹慎,以疫情前的標準,利率可能會保持在較高水準,2025至2026年平均利率水準約為4%。

世銀之所以調高今年全球成長預測,主要是因為將美國經濟成長預測從1.6%上修至2.5%。不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國家成長預測遭下修。

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基爾指出,「好消息是,全球經濟趨於穩定,而且超過我們1月的預期,這大致是因為美國經濟出人意料強勁」,不過,目前成長腳步低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對於最小和最貧窮的經濟體來說,無論是在穩定還是成長方面,情況都不容樂觀。」

世銀將中國大陸2024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從1月的4.5%上修至4.8%,主要由於出口成長抵銷國內需求的疲軟,但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放緩至4.1%,因投資和消費者信心疲軟以及地產業持續低迷。

至於印度今年的經濟表現,世銀預估從1月的6.4%上修至6.6%,反映國內需求強勁。

由於消費增長疲軟、出口放緩以及旅遊需求趨穩,世銀將對日本2024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從0.9%調降至0.7%。歐元區2024年的經濟成長預測維持在0.7%不變,當地繼續面臨能源成本偏高和工業產出疲軟的困境。

世銀也強調全球貿易疲軟給各國帶來的風險。雖然今年貿易成長將從去年的停滯狀態中略有回升,但世銀預測,到2024年的5年將是1990年代以來貿易成長最糟糕的五年。

世銀表示,與最近幾十年相比,貿易前景仍然黯淡,部分原因是貿易限制措施激增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劇。

 
要聞
主計總處:68%上班族在平均月薪不到5萬的職場中工作
記者葉卉軒/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為更細緻化受僱員工薪資統計,主計總處12日公布新編列各場所單位的4月平均薪資水準,結果顯示,台灣有68%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未達新台幣5萬元的職場中工作。

主計總處說明,就各場所平均經常性薪資水準所涵蓋受僱員工人數,例如A公司員工100人,平均月薪不到5萬元,有35人月薪高於5萬元,但A公司100人均計入月薪未滿5萬元。

以上述方式計算來觀察各場所單位,當月平均月薪各級距的受僱人數結構比,未滿3萬元占16.21%、3萬元至未滿4萬元占31.40%、4萬元至未滿5萬元占20.57%。換言之,約有六成八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不到5萬元的職場中工作。

5萬元至未滿6萬元占12.40%、6萬元至未滿9萬元占16.25%、9萬元至未滿12萬元占2.13%,以及12萬元以上則占1.04%。

至於平均總薪資,受僱人數結構比,依序為3萬元至未滿4萬元占26.33%、4萬元至未滿5萬元占20.09%、6萬元至未滿9萬占18.81%、未滿3萬元占12.98%。以及9萬元至未滿12萬元占4.67%、12萬元以上占3.46%。

進一步觀察行業別的薪資水準,主計總處指出,場所單位平均薪資落在3萬至4萬的主要業別包含: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餐飲、其他服務業、支援服務業;而未滿3萬元場所占比較高的行業,又以其他服務業較顯著,因為該行業別的部分工時員工較多。

至於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則皆以6萬至未滿9萬元為主。

 
AI產業迎來爆發期 經長:2028年後 會擔心用電
記者陳儷方/台北報導聯合報
AI產業迎來爆發期,外界都擔心台灣供電能力是否足夠AI產業成長所需?經濟部長郭智輝昨天表示,預估二○二五年底前新增算力中心不會超過五家,估計用電需求年成長百分之三,經濟部持續推動節能績效保證專案(ESCO),有機會滿足二○二五年至二○二八年的用電需求,但若二○二八年後AI熱潮非常好,就會比較擔心。

為掌握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機會,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邀郭智輝、國發會主委劉鏡清等部會,專題報告。立委關切,台灣電力供應能力是否能滿足電力需求的成長。

據經濟部能源署二○二二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報告,預估二○二三年至二○二九年全國用電需求年均成長約百分之二點○三,納入半導體發展後,用電年均成長百分之二點七,在加入AI產業新增需求考量後,目前最新預估成長率為百分之三。劉鏡清表示,百分之三是上周重新估算的結果。

郭智輝受訪時表示,經濟部對於未來電力需求成長,有一套公式評估,在原本的民生及工業用電外,新增的變數就是AI發展,經濟部透過台電與能源署向輝達、AMD、鴻海、緯創等大廠,調查廠商用電需求;他認為,要在台灣設立的算力中心,可能不會超過五家,「所以我在算,我認為其實應該是滿有把握的」。

郭智輝回答立委謝衣□質詢時表示,AI產業雖然會導致用電增加,但是新晶片也會降低耗能,且廠商初期不會使用那麼大的伺服器,一開始不會投資那麼大,而是會慢增加,三百五十MW、五百MW等規模伺服器一定是會放在後面投資,「我想投資者會去測試我們的電到底有沒有那麼多」,所以初期電力的需要量,不會那麼高,估百分之三的成長,應該是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不過,郭智輝也坦言,「到二○二八年以後,如果AI的熱潮整個非常好,那麼我們就是要比較擔心」。

 
電子業滿手單 加班時間變長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主計總處昨(12)日公布4月製造業加班工時仍逾16小時,代表國內製造業景氣成長動能穩定。其中受惠AI商機,電子零組件製造業4月加班工時平均每人為24.4小時,為近14年新高,顯示廠商訂單滿手,相關供應鏈強勁成長。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4月全體受雇員工人數842.1萬人,月增5,000人,製造業受雇人數雖月減3,000人,加班工時16.2小時,年減0.2小時,但不用太緊張,主因去年比較基期較高,從趨勢來看,加班工時不僅已連二月超過16小時,且已回到疫情前水準。

 
擴大晶片法優稅有影 經長承諾會協助處理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聯發科(2454)日前向政府喊話,希望擴大台版晶片法租稅優惠,經濟部長郭智輝昨(12)日回應立委質詢時承諾,「這部分我們會來幫忙」。

外界原本預期,聯發科可望受惠於台版晶片法租稅優惠,然而聯發科日前發出聲明表示並未受惠。郭智輝昨日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備詢,有立委也為聯發科叫屈,認為政府偏愛IC製造。

台版晶片法即《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去年上路後、今年5月報稅首度適用,經濟部統計共四家半導體廠申請適用租稅優惠;聯發科2023年投入研發經費高達806億元,占製造業整體研發經費逾一成一,僅次於台積電,卻未能受惠於台版晶片法。

聯發科日前表示,IC設計業者主要投資項目為研發人員的薪資費用,並非大規模設備資本支出,希望財政部能參考各國擴大租稅抵減趨勢,放寬適用,更能發揮政策美意。郭智輝昨日當場允諾會幫忙。

據了解,目前針對IC設計業的研發投抵,經濟部配合產創條例第10之1條智慧機械研發投抵將於今年底到期,已經啟動修法作業,擬納入AI及高效能設備,包括EDA軟體在內。當年抵減率為5%擬提高至10%,並提高適用投抵支出金額上限,實施期程則延長至2029年。全案朝9月送至立法院審議為目標。

 
亞馬遜、谷歌、微軟齊聚 全球3大公有雲落地台灣
台北12日電中央社
亞馬遜旗下公司AWS今天宣布將於2025年初在台灣推出區域級雲端資料中心,加上先前已布局的Google和微軟,全球3大公有雲服務供應商均來台設立資料中心,提升台灣在國際雲端網絡的地位。

資料中心是用於存放重要應用程式和資料的實體設備。現代化的資料中心基礎架構,已從傳統的內部部署實體伺服器,轉變為虛擬網路,如今的資料不只是本身存在而已,更在多個資料中心、邊緣設備、公有雲/私有雲之間連結。

Google於2013年在台灣彰濱工業區設立亞太區第一座資料中心,支援亞太和台灣使用者,並針對企業用戶設立雲端區域(Cloud Region),讓台灣成為全球極少數同時擁有資料中心和雲端區域的地點。

過去11年Google持續加大投資,彰濱資料中心目前使用量和服務範圍相較2013年啟用時已增加超過5倍,是Google在亞洲規模最大的資料中心。

2019年9月Google宣布在台南購地,準備擴建資料中心,但至今尚未動工。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今年3月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會依據目前市場需求,來評估擴建進展。

微軟全球雲服務基礎建設也來台落地,於2020年10月宣布將設立台灣首座、全球第66座Azure雲端資料中心,預計2024年完工,不只代表微軟全球最新科技能加速輸入台灣,台灣的創新實力更將透過微軟的雲平台輸往全球。

微軟看中台灣產業軟硬體整合實力,在台設立「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隸屬於微軟美國總部。

Amazon Web Services(AWS)預計2025年在台灣上線的區域級雲端資料中心,命名為「AWS亞太(台北)區域」,規模比2年前在台北啟用的Local Zones本地雲端機房更大,讓客戶能提供只有個位數毫秒延遲的應用程式。

AWS指出,AWS亞太(台北)區域將協助有資料儲存偏好或要求的客戶,把資料安全儲存在台灣,提供更低的延遲,並將滿足更多亞太地區的企業和組織對雲端服務的需求。

台灣新的AWS區域啟用時,將由3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組成。目前AWS在全球33個地理區域,擁有105個可用區域。可用區域是獨立且位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基礎設施,每個可用區域都有獨立供電、冷卻和物理安全措施,並透過冗餘、超低延遲的網路來連接。

 
亞馬遜台灣設資料中心…掀伺服器拉貨潮 廣達、緯穎等迎大單
記者彭慧明、林薏茹/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最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亞馬遜拍板資料中心落腳台灣,旗下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AWS)昨(12)日宣布,未來15年內在台灣投資數十億美元興建資料中心,並於明年初在台灣推出AWS基礎設施區域(Region)「AWS亞太(台北)區域」。

亞馬遜拍板相關投資,可讓台灣與全球客戶在本地資料中心執行應用程式,為用戶提供服務,並滿足法令要求部分業務資料須落地儲存的規定。

法人看好,亞馬遜在台啟動資料中心大投資,規模達數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將引爆新一波伺服器拉貨潮,廣達(2382)、緯穎(6669)、英業達(2356)等亞馬遜資料中心代工廠將迎來大單。

亞馬遜資料中心落腳台灣後,全球四大CSP包括亞馬遜、微軟、Google都已在台灣布局,僅剩Meta尚未在台建立資料中心。亞馬遜為全球CSP龍頭,此次在台投資,別具意義。

AWS香港與台灣總經理王定愷表示,客戶將可決定資料儲存台灣本地或其他地區,惟AWS不能公布在台灣機房地點和配置的機台,但可在其機房執行推論業務,且已在興建中。

AWS將資料中心以區域概念呈現,亞太(台北)區域將由三個實體建設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 AZ)組成,服務全球和台灣本地客戶。

王定愷表示,過去台灣客戶用較多的海外機房,成立AWS亞太(台北)區域後,台灣機房與各地機房連結成為全球大網,新服務上線有三大意義。

首先是本地客戶將感受到更低延遲,有助類似金融交易或股票交易等高頻大量交易時能做到毫秒級快速回應。

第二是對醫療、金融等高度監管行業有儲存資料偏好的業者將資料安全地存在台灣,第三是可以減少傳輸到海外過程,保障資訊的安全。

他看好在本地設立區域,促進新創、企業、公部門、非營利組織等使用公有雲,將可助力台灣企業淨零碳排。

目前AWS在全球33個地理區域擁有105個可用區域,加上昨日公布的訊息,AWS將在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台灣、泰國和AWS歐洲主權雲端再推出21個可用區域和7個AWS地理區域的計劃,台灣是第40個宣布成立基礎設施區域地點。

AWS已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包括眾多台灣客戶。

據統計,選擇AWS執行工作負載的台灣客戶包括宏□(2353)、國泰金控(2882)、中華電信(2412)、遊戲橘子(6180)、科科科技、Maicoin、台積電(2330)、趨勢科技等。

 
房市三稅 雙位數成長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房市交易趨於熱絡,帶動房地相關稅收成長。財政部昨(12)日公布最新稅收統計,土增稅、契稅、個人房地合一稅等房地三稅,5月皆呈雙位數成長,其中契稅、房地合一稅實徵淨額都寫下最強5月。

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解釋,去年同期房市處相對低檔,近期受到國內景氣逐步好轉,台股走揚,財富效果推升房市熱度,加上新青安優惠貸款與通膨預期,催化自住長期置產的剛性買盤,房市轉趨熱絡。

劉訓蓉指出,房地市場買氣穩健,帶動5月房市三稅年增率續呈雙位數正成長。5月土增稅實徵淨額83億元、年增33.7%,累計前五月年增28.7%,主要以新北市與桃園市增加較多;契稅5月實徵18億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37.1%,今年以來77億元也創同期新高,年增41.5%,以高雄市、新北市及桃園市增加較顯著。

個人房地合一稅5月實徵淨額62億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86%,已是連十月雙位數正成長,主要增加集中在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累計前五月來到227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增幅近九成,以台中市、新北市及桃園市增加較顯著。

另對照內政部4月買賣類移轉棟數、六都5月買賣移轉棟數皆呈雙位數正成長,五大銀行4月新承做購屋貸款年增幅逾一倍等,也顯示房市交易熱絡。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